2013高考总复习语文(湖南专用)电子题库(47份打包)_21世纪教育网-二一教育 (2024)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要项伯         B.失其所与,不知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秦王还柱而走
解析:选C。A.“要”通“邀”;B.“知”通“智”;D.“还”通“环”。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竖子不足与谋
竖子:不肖之子
B.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C.以乱易整,不武
武:符合武德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掷击,投击
解析:选A。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文中指项羽。
3.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解析:选B。地位低下,卑贱。A、C、D三项中的“微”均释为“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荆轲和而歌
②泉涓涓而始流
B.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①吾其还也
②君知其难也
解析:选A。两个“而”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①介词,表被动;②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C.①句末语气助词,不译;②疑问代词,哪里。D.①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②代词,代“这件事”。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B.不如因善遇之
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解析:选C。C.“因”释为“依靠”,其他三项中的“因”均释为“趁机”。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B.太子迟之
C.道芷阳间行
D.使使以闻大王
解析:选A。B.“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认为……迟”。C.项“道”,名词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D.“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诸郎中执兵 D.秋毫不敢有所近
解析:选D。D项古今义都是指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A.“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指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行李”,古义指出使的人;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郎中”,古义指宫廷的侍卫;今义为中医医生。
8.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解析:选A。A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B.为判断句。C.为定语后置句。D.为被动句。
9.名句默写。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__________。
(2)良曰:“甚急!__________,其意常在沛公也。”
(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__,天下皆叛之。
答案:(1)图穷而匕首见 (2)今者项庄拔剑舞 (3)刑人如恐不胜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帮助,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2)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捉威逼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契约来回报太子啊。
(3)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就可以占领秦地而称王了。
(4)但是没有料到能够先入关破秦,能在这里再次见到您。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 ①舣(yǐ):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壁垒
B.力拔山兮气盖世 盖:胜过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解析:选D。D.“购”是重金收买,悬赏以求。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A。A.顺承关系/转折关系。B.“无以”,均为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办法”。C.“之”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乃”均为副词,“于是,就”。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选D。①“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是项羽“英雄末路”的哀叹,③是一种无法挽回局势的无奈,都不是表现“勇猛善战”,故包含①或③的选项错误。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此时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赤泉侯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解析:选B。至东城时剩下二十八骑。
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江东虽然小,土地方圆几千里,百姓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了。
(2)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
(3)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
参考译文: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撼动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沼泽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的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喊叫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然小,土地方圆几千里,百姓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儿,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C.芳菲菲其弥章
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解析:选B。A.“冯”通“凭”,乘;C.“章”通“彰”,明显;D.“悟”通“晤”,面对面。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愿,请
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高高的
D.何意致不厚 意:料想
解析:选C。危:端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昼夜勤作息
B.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②安步以当车
C.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D.①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解析:选C。都是“无,没有”的意思。A.①振作/②劳作,工作。B.①占着,把守/②当做。D.①缘故/②旧交情,老交情。
4.下列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③与山间之明月 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选D。①中“之”是动词,往、到达;②中“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④两句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虽一毫而莫取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①而今安在哉
②而人之所罕至焉
D.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解析:选D。均为连词“和”。A.“于”均为介词,①是“从”,②表被动;B.“虽”,均为连词,①即使,②虽然;C.“而”均为连词,①表转折,②表承接。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而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怨灵修之浩荡兮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解析:选D。A.“交通”,古义:交错,连接;今义:指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事业的总称。B.“非常”,古义:非常,非同寻常;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C项“浩荡”,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形容广阔或壮大。
7.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例:楚人有涉江者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为仲卿母所遣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解析:选A。A.与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B.被动句。C.状语后置句。D.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8.名句默写。
(1)淇水汤汤,渐车帷裳。________,士贰其行。__________,二三其德。
(2)西望夏口,__________,山川相缪,郁乎苍苍,__________?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旌旗蔽空,__________,横槊赋诗,__________,而今安在哉?
(3)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
(4)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________,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
(6)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7)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__________,__________。
(8)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女也不爽 士也罔极 (2)东望武昌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
(3)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4)挟飞仙以遨游
(5)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6)羁鸟恋旧林 (7)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8)然视其左右 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9)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产生了。
(2)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景色,取用它没人禁止,享用它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3)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但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4)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就可以没有后悔遗憾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5)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
二、阅读鉴赏
(一)诗歌鉴赏
10.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元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答:秦诗之理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2)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1)答题思路是:风格+例子+简析。例子最好是关键词,不必完整引用。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2)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 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一、二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海棠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这两句是通过视觉和嗅觉来写海棠的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
(2)诗中“睡去”与“红妆”使用的拟人手法十分明显。“只恐夜深花睡去”,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是全诗的关键句。“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答案:(1)视觉(颜色)、嗅觉(香味)写出了海棠高洁与柔美的特点。
(2)采用拟人的手法。以“花睡去”将花人格化。由写海棠花的高洁柔美,引出人花对话,唯恐花睡去,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实际上是慨叹良辰易逝、盛世不再的主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千五百人,将悉诛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    旌:表彰
B.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 竟:最终
C.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 次:依次
D.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 简:选拔
解析:选C。次:驻扎。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  )
A.①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
②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B.①通发关中兵击之
②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C.①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
②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D.①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②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解析:选A。B.①是奉命发兵,并非显其“善战”;C.②言其为官刚正,非见其“忠心”;D.②言其被唐高祖授予官职,并不能表明其“忠心”。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赏识。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
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节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
解析:选C。“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分析有误。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
(2)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
参考译文:
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迁居长安。出仕隋朝虎贲郎将。隋文帝命人复核陇西牧的文簿,查出隐匿的两万匹马。文帝大怒,收捕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共一千五百人,准备全部斩首。屈突通对文帝说:“人命至关重大,人死不能复生。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难道容许因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一千五百人?”帝叱责他,屈突通上前叩头说:“我情愿自身受杀戮,来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了,说:“我不明此理,竟至于此。现在应当免除慕容悉达等人的死罪,表彰你的好建议。”于是全部按照减刑论处。后擢升为左武卫将军。上任后为官刚正,有人犯法时,即使是亲朋也不放纵。
隋炀帝即位后,派他带着诏书去召见汉王杨谅。在这之前,文帝与杨谅约定,如果有玺书召,验看敕字加点,还要与玉麟符相合,那么就能上路。待到这时,验看诏书没有点,杨谅觉得事情有变,责问屈突通,屈突通随口对答,毫无破绽,最终得以返回长安。大业年间,与宇文述一起击败杨玄感,因功升迁为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等地群盗兴起,(屈突通)被授任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反,拥兵十余万盘踞在雕阴。屈突通调发关中军队进击敌军,驻扎安定,起初不与敌军交战,军中人都猜想他胆怯。屈突通假意说要撤军,(其实)却悄悄进入上郡。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屈突通乘敌军毫无防备,夜晚选拔精锐士兵偷袭打败敌军,斩杀刘迦论连同其他贼人共万余首级,埋在上郡南山封土做成高冢,俘虏老弱数万人。后来隋朝政治更加混乱,盗贼越来越多,(朝廷)军士毫无斗志,诸将大多溃败。屈突通所到之处非常谨慎,虽无大胜,也未打过败仗。
高祖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部分兵力包围河东。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 时常自己抚摸着脖颈说:“应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他训导勉励士兵时必定流下热泪,所以士兵们力气虽然用尽,但人们还是被他的精神激励。皇帝派他的家僮前往招降,屈突通催令斩杀家僮。不久听说京城平定,家人全都沦陷,于是留下桑显和保卫潼关,自己率兵将前往洛阳。刘文静派遣窦琮、段志玄率精锐骑兵追至稠桑,屈突通列阵抵抗他们。窦琮让他的儿子屈突寿前往劝降,屈突通大喊道:“往昔与你是父子,现在就是仇敌了!”命令身边人射杀屈突寿。桑显和对他的军兵大声喊道:“京师陷落,各位都家住关西,为何还要向东去?”众人全都丢掉兵器。屈突通知道无法解脱,于是下马面向东南,连连叩拜哭喊道:“我力尽兵败,没有辜负陛下。”于是被俘,押送到长安。皇帝慰劳他说:“为何相见得这么晚呢?”屈突通哭着说:“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皇帝说:“这是忠臣哪!”释放了他,授职为兵部尚书、蒋国公,担任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振长策而御宇内
D.或师焉,或不焉
解析:选C。A.生—性;B.无—毋;D.不—否。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B.数罟不入洿池 罟:网
度长絜大 絜:衡量
C.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普通
奋六世之余烈 奋:发扬
D.弃甲曳兵而走 曳:拖着
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解析:选C。等闲:随随便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内立法度,务耕织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主人忘归客不发
C.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佛印绝类弥勒
解析:选C。A.制度/风度,气度,常态。B项,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出发。C.以……为师。D.停止/副词,很,非常。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吾属今为之虏矣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不拘于时
D.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解析:选B。A.介词,把/连词,表目的关系。B.均为介词,被。C.介词,从/介词,被。D.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
5.对下列各句中的“乎”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生乎①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②吾,吾从而师之。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
(3)浩浩乎④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解析:选B。①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②介词,译为“比”;③句末语助词,译为“呢”;④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6.下列各句加点实词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赢粮而景从
A.吾从而师之
B.却匈奴七百余里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谨庠序之教
解析:选C。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名词的意动用法。B.动词的使动用法。D.形容词作动词。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斯天下之民至焉
C.宽厚而爱人
D.吾从而师之
解析:选B。B项“天下”指人们能认识到的所有区域。A项“可以”古义为“可以凭借”;今义为“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C项“爱人”古义为“爱护人民”;今义为“指夫妻双方中的一方”。D项“从而”古义为“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今义为“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8.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选B。B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A项是省略句;C项是被动句和状语后置句;D项是状语后置句。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没有过错了。
(2)一个平民发动起义竟使秦朝的宗庙被毁坏,(连皇帝)自身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不施行仁义(的政策),而进攻和防守的形势(就截然)不同了啊。
(3)因此,无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5)这样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
10.名句默写。
(1) 李白在《______________》诗中写道:“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
(2)如何四纪为天子,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__________,百有余年矣。
(5)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
(7)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___。
(8)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____。
(9)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____。
(10)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锦城虽云乐,________________。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2)爱其子,__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_,惑矣。
答案:(1)蜀道难 可以横绝峨眉巅
(2)不及卢家有莫愁
(3)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4)序八州而朝同列
(5)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6)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7)江州司马青衫湿
(8)似诉平生不得志
(9)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11)不如早还家
(12)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二、阅读鉴赏
(一)诗歌鉴赏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忆江上吴处士
贾 岛
闽国扬帆后,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注]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注】 兰桡:船桨的美称,代指船。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颔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白朴在元杂剧《梧桐雨》中化用为:“西风渭水,落日长安。”你更欣赏哪句?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表达了作者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孤独、思念之情。
(2)①原句好。“秋风”“落叶”描绘出深秋时节长安城萧瑟、冷落的氛围,意象开阔、疏朗。“吹”“满”,从声音和动态反衬冷清、寂寞。
②改句好。“西风”“落日”点出时节惨淡,衬托作者悲愁的心境。去掉动词之后,诗句用列锦方式将意象叠加,增加了读者联想想象的空间。西风肃杀,落日笼罩全城,意境深沉、雄浑。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预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宋史·包拯传》有删节)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第归,杀而鬻之      第:只管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C.出知建昌县 知:了解
D.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造:到……去
解析:选C。知:任……知县。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B.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C.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以故河塞不通
D.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解析:选D。A.两个“数”都是“屡次、多次”的意思;B.两个“之”都是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C.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D.前一个“缘”是“借……的名义”的意思;后一个“缘”是“沿着”的意思。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拯侍父母极孝,父母相继亡故后,他在墓前筑草庐而居,终日痛苦丧气,一直不肯离开。
B.包拯为政清廉,处处为老百姓考虑,连妇女孩童都知道他的名字,不畏权贵,在打击有不法行为的权贵时毫不留情。
C.包拯为国尽忠,直言不隐,多次向朝廷建言献策,甚至把魏征的三篇奏疏献给皇帝让他作为座右铭和借鉴。
D.包拯为人刚直,嫉恶如仇,但是对人却很宽厚,总是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
解析:选A。原文中的“终丧”是“到守丧期满”的意思,而不是“终日痛苦”。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不才备位,乞预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逆之人来刺探边疆情报呀?
(2)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考虑。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
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让典礼官对包拯说:“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逆之人来刺探边疆情报呀?”包拯说:“涿州城也曾经开过便门,刺探边境情报何必用开便门的方式呢?”那人于是无言以对。契丹在边境附近集结军队,边境的州郡逐渐紧张起来,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土地肥沃,百姓却不能耕种,邢、洺、赵三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都用来牧马,请求全部给老百姓耕种。”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解州盐法往往给百姓造成负担,包拯前往经营治理,请求朝廷全部进行通商贸易。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议论和斥责受宠信的权臣,请求朝廷废止所有内授官职等不正当的恩宠。又罗列上陈唐代魏征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作座右铭和借鉴。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让谁立为太子呢?”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考虑。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这件事的。”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衣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C.召有司案图
D.连辟公府不就
解析:选D。A.“畔”通“叛”;B.“孰”通“熟”;C.“案”通“按”。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凄凄惨惨戚戚   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B.回首向来萧瑟处 萧瑟:形容冷落、凄凉
C.无人会,登临意 会:领会
D.异日图将好景 图:动词,画
解析:选B。萧瑟:句中指风吹雨落的声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再转复为太史令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秦贪,负其强
C.虞常果引张胜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D.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大王亦幸赦臣
解析:选A。A.都是动词,做,担任;B.动词,辜负,对不起/动词,凭借,倚仗;C.动词,牵攀,招供/动词,拉、牵;D.动词,希望/副词,幸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③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④使不辱于诸侯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选B。①之,指示代词,译为“这”;②之,代词,译为“他”;③介词,引出对象;④介词,表被动。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夫以秦王之威
以货物与常
D.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解析:选B。B.均为转折连词,但是。A.副词,于是,就/副词,才;C.介词,凭借/介词,把;D.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例句中加点词同类的一项是(  )
例:宁许以负秦曲
A.泣孤舟之嫠妇
B.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D.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
解析:选A。A.“泣”与例句中加点词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B.“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C.“间”为名词作状语,“从小路”;D.“目”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递眼色。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如前进缶 B.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C.举孝廉不行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解析:选B。B项,古今均为“认为”。A项,古义:走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C项,古义:不去(应荐);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D项,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
8.下列各句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为降虏于蛮夷
A.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B.君何以知燕王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见犯乃死,重负国
解析:选A。A.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B.宾语前置句;C.判断句;D.被动句。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从有书籍文献记录以来,还从来没有这件事。
(2)希望大王与各位大臣仔细商议这件事。
(3)过了些时候,相如(有一次)外出,远远地看见了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他)。
(4)我之所以做这样的退让,是因为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啊。
(5)现在能有机会杀身报国,即使被杀,的确甘心乐意。
10.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
(2)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
(3)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
(4)贾谊《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极言秦始皇的功业;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__________”,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遗憾;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____”,表现了抗击金兵的豪迈气概。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2)东篱把酒黄昏后
(3)金 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4)履至尊而制六合 樯橹灰飞烟灭 长使英雄泪满襟 铁马秋风大散关 (5)烽火扬州路
二、阅读鉴赏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长安秋望
[唐]赵 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翡翠:翠鸟。
11.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赵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云雾飘游,宫阙蒙秋,残星寥落,归雁横天,长笛幽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而俞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紧扣“闲”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迷离,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
12.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叹的笔触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怀,点明诗歌主旨。赵诗中“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俞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是说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却没有人画出寄到京华去,用对比表达了诗人鄙弃浑浊官场,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贺知章传
贺知章字季真,赵州永兴人。性旷夷,善谭说,与族姑子陆象先善。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常博士。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表知章及徐坚、赵冬曦入院,撰《六典》等书,累年无功。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日并谢。宰相源乾曜语说曰:“贺公两命之荣,足为光宠;然学士、侍郎孰为美?”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玄宗自为赞赐之。迁太子右庶子,充侍读。
申王薨,诏选挽郎,而知章取舍不平,荫子喧诉,不能止,知章梯墙出首以决事,人皆靳之,坐徙工部。肃宗为太子,知章迁宾客,授秘书监,而左补阙薛令之兼侍读。时东宫官积年不迁,令之书壁,望礼之薄,帝见,复题“听自安者”。令之即弃官,徒步归乡里。
知章晚节尤诞放,遨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
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卒,年八十六。肃宗乾元初,以雅旧,赠礼部尚书。
(选自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贺知章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知章及徐坚     表:上表推荐
B.侍郎衣冠之选 衣冠:衣着,穿戴
C.人皆靳之,坐徙工部 靳:嘲笑,奚落
D.令之书壁,望礼之薄 望:埋怨,怨恨
解析:选B。衣冠:代指缙绅、士大夫。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贺公两命之荣,足为光宠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B.以宅为千秋观而居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与族姑子陆象先善
秦伯说,与郑人盟
D.以雅旧,赠礼部尚书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解析:选C。A项中前一个“为”动词,可译为“成为”;后一个“为”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B项中前一个“而” 表承接,可译为“然后,就”;后一个表转折,可译为“却”。C项中两个“与”均为介词,可译为“同,跟”。D项中前一个“以”介词,因为;后一个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15.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知章考中进士后,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先后担任过太常博士、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礼部尚书等职务。
B.本文为《贺知章传》,记叙中却插入了薛令之辞官回家之事,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贺知章当时所受恩宠之深。
C.贺知章不仅诗文精佳,且书法品味颇高,尤擅草隶,他的寥寥十几个字的书法作品被当时人们视为珍宝收藏流传。
D.不论是玄宗还是肃宗,都很赏识贺知章,他不仅有在任时的“一日并谢”的恩宠,也有辞官回家时“帝赐诗”的厚遇。
解析:选A。礼部尚书是贺知章死后,肃宗追赠的,他生前不曾担任过。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陆象先曾经对别人说:“季真言谈清雅,英俊有才华,我一天见不到他,浅陋和悔恨就会产生”。
(2)每次喝醉了,就撰写诗文,不停地写,所写诗文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指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不曾删改和修饰润色。
(3)他擅长草书和隶书,有多事的人就准备好笔墨跟随他,贺知章心情愉悦的时候就不再拒绝。
参考译文:
贺知章字季真,赵州永兴人。性情旷达平和,擅长谈论喜欢说笑,和姑表兄弟陆象先交好亲善。陆象先曾经对别人说:“季真言谈清雅,英俊有才华,我一天见不到他,浅陋和悔恨就会产生。”
(唐武则天时代)证圣初年,贺知章考中进士,破格录取群类科,接连多次升迁后担任太常博士。张说是丽正殿的修书使,上表推荐贺知章、徐坚、赵冬曦等进入丽正殿书院,一起修撰《六典》等书,多年没有什么成效。开元十三年,升迁为礼部侍郎,兼任集贤院学士,一日之间,两次谢恩(两次得到皇上的恩宠)。宰相源乾曜和张说谈论说:“贺公身兼双重使命的荣耀,足够看出他所受的恩宠;然而学士和侍郎哪个更好?”张说回答说:“侍郎是士大夫的选择,不过也只是一个备员充数的官;学士怀藏先王的治国之道和国家纲纪、法度的典籍,并懂得怎样运用它。这就是侍郎和学士的差别。”唐玄宗亲自称赞赏赐他。升迁他为太子右庶子,充任侍读。
申王死,皇上下诏选牵引灵柩唱挽歌的挽郎,贺知章奉沼挑选,选取和舍弃有失公平,那些落选的承荫子弟在他家门口大声地吵闹、诉说,贺知章的手下无法制止,贺知章就登梯子,爬上墙头探出脑袋来解决问题,人们都嘲笑他。因为这件事转调到工部。肃宗担任太子时,贺知章升迁为太子宾客,授予秘书监,左补阙薛令之兼任侍读。当时东宫的官员多年来没有得到升迁,薛令之就在东宫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诗中埋怨俸禄微薄,没有得到升迁,皇上(唐玄宗)看见了,就写了“听凭你自己的安置”。薛令之于是辞官,步行回到自己的家乡。
贺知章晚年更加放荡不羁,常在平民聚居地游戏玩乐,自称“四明狂客”和“秘书外监”。每次喝醉了,就撰写诗文,不停地写,所写诗文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指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不曾删改和修饰润色。他擅长草书和隶书,有多事的人就准备好笔墨跟随他,贺知章心情愉悦满足的时候就不再拒绝,然而只是在纸上写十几个字,世人把它视作珍宝流传。
天宝初年,因为生病,他梦中游历帝居(天帝的宫殿),几天才醒来,于是向皇上请求回到家乡当道士,皇上下诏同意他的请求,贺知章把家宅改名为“千秋观”,居住在那里。他又请求皇上赐周宫湖几顷水面作为放生池,皇上下诏赐给他镜湖剡川的一角。他辞官回家时,玄宗写诗送他,皇太子率百官为他饯行。后又升迁他的儿子曾子做会稽郡司马,赏赐他绯鱼,让他侍养。死时八十六岁。肃宗乾元初年,贺知章因为是皇上的旧臣,追赠为礼部尚书。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此小大之辩也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汤之问棘也是已 D.愿陛下矜悯愚诚
解析:选D。A.“辩”通“辨”;B.“闵”通“悯”;C.“已”通“矣”。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②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③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④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选C。①朋友;②旧的;③④都是“不久”。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云无心以出岫
以:连词,表修饰关系
B.识盈虚之有数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C.风斯在下矣
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D.实迷途其未远
其:句中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解析:选C。斯:连词,则,就。
4.下列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句中的“且”字相同,③④句中的“以”字不同
B.①②句中的“且”字相同,③④句中的“以”字相同
C.①②句中的“且”字不同,③④句中的“以”字不同
D.①②句中的“且”字不同,③④句中的“以”字相同
解析:选D。①且,连词,表转折;②且,副词,姑且,暂且;③④句中的“以”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园日涉以成趣
A.樯橹灰飞烟灭 B.而后乃今将图南
C.襟三江而带五湖 D.臣具以表闻
解析:选A。A句中“灰”与例句中“日”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中“南”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向南飞”;C项中两个加点词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衣带”;D项中“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悦亲戚之情话
C.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解析:选C。A.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B.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员。D.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7.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乐夫天命复奚疑
A.农人告余以春及 B.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C.此小大之辩也 D.遂见用于小邑
解析:选B。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为介宾短语后置句;C.为判断句;D.为被动句。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况且水蓄积得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2)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耀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罢了。
(3)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界,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4)回归家园吧,田园将要荒芜为什么不回家?既然让内心被形体役使,为什么还失意伤感独自愁悲?
(5)姑且顺应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就这样)乐天知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9.名句默写。
(1)北冥有鱼,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__________。
(2)祖母刘__________,__________。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上出重霄;__________,下临无地。鹤汀凫渚,________________;桂殿兰宫,________________。
(4)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
(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_。
(6)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8)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斯已矣。
答案:(1)其名为鲲 鲲之大 其名为鹏 鹏之背 其翼若垂天之云 (2)悯臣孤弱 躬亲抚养 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
(3)层峦耸翠 飞阁流丹 穷岛屿之萦回 即冈峦之体势 (4)抚孤松而盘桓 (5)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 (6)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7)潦水尽而寒潭清 (8)辩乎荣辱之境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世,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者,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嵩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于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注]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侯方域《马伶传》)
【注】 分宜:严嵩是分宜人,当时的人称呼严嵩为严分宜。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 问:探访
B.今日幸为开宴 幸:幸运
C.华林部过马伶曰 过:拜访
D.子,天下之善技者,然无以易李伶 易:轻视,引申为胜过
解析:选B。幸:希望。
1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B。B.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A.①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②连词,表转折,“却”。C.①介词,“在”;②介词,表被动,“被”。D.①副词,强调出乎意料,“竟然”;②副词,表判断,“就是”。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社稷百官皆在 B.梨园以技鸣者
C.无论数十辈 D.察其举止
解析:选C。无论:古义,大概,约计;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伶本来就是金陵兴化部的台柱,当时剧团里数一数二的明星,可与华林部的李伶登台争胜。只是在演到严嵩和夏言争论收复河套时,他才以失败告终。
B.马伶和李伶第二次竞技时,马伶居然超过李伶,这本领是哪里来的?马伶最后才说出了自己的秘密:在当朝相国顾秉谦家里当了三年跟班。
C.文章在写马伶和李伶两场竞技时,主要从观众的角度来写,写了金陵观众的热闹场景,写了观众中的平分秋色,最后写了观众的反映。
D.“侯方域曰”以下深入一层,从马伶的失败再起这一事实里挖掘出根本原因是“有志者事竟成”。还宕开一笔,把谄附魏忠贤的顾秉谦之流涂上大白脸示众。
解析:选C。“写马伶和李伶两场竞技时,主要从观众的角度来写”的表述有错。根据原文,这两场竞技,第一场作者从观众的角度分三层来写;而第二场竞技,则换了一个角度,从竞技的对方来写。场景没有渲染,观众的反映完全被省略了。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
(2)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参考译文: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还都在这里,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被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凤》,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凤》,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马回回。
侯方域说:真是不寻常啊!马伶自己这种求师的经历。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哎!耻于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题组一 多音字
1.(2012·岳阳市联考)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长相/相机行事    积攒/攒三聚五
色泽/褪色 巷子/巷道
B.包扎/安营扎寨 屏退/屏气凝神
转达/转动 提防/提倡
C.模样/模棱两可 泄露/公开露面
间谍/间隙 栖息/栖栖
D.背带/背风 艾草/自怨自艾
颤动/打颤 贝壳/地壳
解析:选D。A.xiànɡ/xiànɡ,zǎn/cuán ,sè/shǎi,xiànɡ/hànɡ ;B.zā/zhā,bǐnɡ/bǐnɡ,zhuǎn/zhuàn,dī/tí;C.mú/mó,lòu/lòu,jiàn/ jiàn,qī/xī;D.bēi/bèi,ài/yì,chàn/zhàn,ké/qiào 。
2.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冲(chònɡ)床       传(chuán)达
涂抹(mǒ) 穿凿(záo)附会
B.行(hánɡ)第 奇(qí)数
解(xiè)元 量(liànɡ)体裁衣
C.湖泊(bō) 剥(bō)蚀
菲(fēi)薄 薄(bó)利多销
D.创(chuānɡ)口 勉强(qiánɡ)
倾轧(yà) 长歌当(dànɡ)哭
解析:选A。B.“奇”读“jī”;C.“泊”读“pō”、“菲”读“fěi”;D.“强”读“qiǎnɡ”。
3.(2012·郴州市高三模拟)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开辟(pì)  号(hào)角 蛮横(hènɡ) 引吭(hánɡ)高歌
B.狼藉(jí) 桂冠(ɡuàn) 任(rèn)命 朴(pǔ)实无华
C.果脯(fǔ) 称(chèn)职 喝(hè)彩 切(qiè)肤之痛
D.供(ɡōnɡ)给 踏(tā)实 躲藏(cánɡ) 曲(qū)意逢迎
解析:选B。“冠”读“ɡuān”。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弹劾/弹丸之地  哽咽/狼吞虎咽  责难/多难兴邦
B.鲜活/寡廉鲜耻 泊位/淡泊明志 叶韵/一叶知秋
C.大度/审时度势 长进/身无长物 解救/浑身解数
D.参差/扪参历井 披靡/风靡一时 畜产/六畜兴旺
解析:选C。A.tán/dàn,yè/yàn,nàn/nàn;B.xiān/xiǎn,bó/bó,xié/yè;C.dù/duó,zhǎnɡ/chánɡ,jiě/xiè;D.cēn/shēn,mǐ/mǐ,xù/chù。
题组二 形声字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桎梏(ɡù)     戛然而止(jiá)
角逐(jué) 扶老挈幼(qiè)
B.粗犷(ɡuǎnɡ) 煞费苦心(shà)
哺育(pǔ) 断壁残垣(yuán)
C.脸颊(jiá) 瓜熟蒂落(tì)
狩猎(shòu) 虚与委蛇(yí)
D.赡养(shàn) 怙恶不悛(quān)
蹦跶(bènɡ) 叱咤风云(chà)
解析:选A。B.“哺”应读“bǔ”;C.“蒂”应读“dì”;D.“咤”应读“zhà”。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恫吓/吓唬       负荷/荷枪实弹
伺候/伺机而动 干劲/劲旅强敌
B.停泊/湖泊 机杼/毁家纾难
悖谬/未雨绸缪 朔风/追本溯源
C.纰漏/蚍蜉 露骨/出头露面
对峙/恃才傲物 蜿蜒/剜肉补疮
D.积淀/靛蓝 掣肘/擘肌分理
行头/行家里手 箴言/三缄其口
解析:选B。A.hè/xià ,hè/hè,cì/sì,jìn/jìnɡ ;B.bó/pō,zhù/shū,miù/móu,shuò/sù;C.pī/pí,lù/lòu,zhì/shì,wān/wān;D.diàn/diàn,chè/bò,xínɡ/hánɡ,zhēn/jiān。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创(chuānɡ)痛     撇(piē)下
模棱(lénɡ)两可 削(xiāo)足适履
B.精髓(suǐ) 熟稔(rěn)
请君入瓮(wònɡ) 奸佞(nìnɡ)小人
C.晕(yùn)车 拮据(jū)
呱呱(ɡū)而泣 鼓足干劲(jìn)
D.纰(pī)缪 许诺(nuò)
攻城掠(lüè)地 叨(dāo)陪鲤对
解析:选C。A.削(xuē)足适履;B.请君入瓮(wènɡ);D.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出自王勃《滕王阁序》)。
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皱纹/骤然 杀戮/山麓 琼楼玉宇/群龙无首
B.挟持/偕同 竹笋/损失 柳暗花明/扭转乾坤
C.肋骨/擂台 嗟叹/街道 追根溯源/素昧平生
D.游泳/踊跃 祝贺/豁达 倾家荡产/轻装简从
解析:选C。A.zhòu/zhòu,lù/lù,qiónɡ/qún;B.xié/xié,sǔn/sǔn,liǔ/niǔ;C.lèi/lèi,jiē/jiē,sù/sù;D.yǒnɡ/yǒnɡ,hè/huò,qīnɡ/qīnɡ。
题组三 形近字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沮丧 龃龉 狙击 粗犷 含英咀华
B.伶仃 囹圄 花翎 玲珑 高屋建瓴
C.炮烙 烙印 落魄 骆驼 络绎不绝
D.亢奋 伉俪 炕桌 沆瀣 一声不吭
解析:选B。A.“狙”应读“jū”,“粗”应读“cū”,其余读“jǔ”;B.全读“línɡ”;C.“烙印”应读“lào”,其余读“luò”;D.“沆”应读“hànɡ”,“吭”应读“kēnɡ”,其余读“kànɡ”。
10.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晨曦 妊娠 赈灾 海市蜃楼 振奋人心
B.凋谢 惆怅 碉堡 风流倜傥 稠人广众
C.飞镖 漂白 剽窃 膘肥体壮 虚无飘渺
D.湍急 瑞雪 喘息 不揣冒昧 惴惴不安
解析:选D。A.chén/shēn/zhèn/shèn/zhèn;B.diāo/chóu/diāo/tì/chóu;C.biāo/piǎo/piāo/biāo/piāo;D.tuān/ruì/chuǎn/chuǎi/zhuì。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皎洁/打搅 业绩/污渍 纤维/纤夫
B.效仿/发酵 空旷/粗犷 盛开/盛饭
C.隐瞒/蛮横 挑衅/抚恤 埋伏/埋怨
D.市侩/反馈 濒临/频繁 辟谣/精辟
解析:选B。A.jiǎo/jiǎo,jì/zì,xiān/qiàn;B.xiào/jiào,kuànɡ/ɡuǎnɡ,shènɡ/chénɡ;C.mán/mán,xìn/xù,mái/mán;D.kuài/kuì,bīn/pín,pì/pì。
题组四 同音字
1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酗酒 畜生 旭日 戊戌变法
B.虫豸 卷帙 炙烤 栉比鳞次
C.纤绳 天堑 罪愆 阡陌纵横
D.抢掠 疟疾 虐待 略高一筹
解析:选B。A.xù/chù/xù/xū;B.全部读zhì;C.qiàn/qiàn/qiān/qiān;D.lüè/nüè/nüè/lüè。
1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诡谲  倔强  矍铄  群雄角逐  绝处逢生
B.挟制 攻讦 采撷 亵渎魂灵 胁肩谄笑
C.荫庇 辟邪 麻痹 开天辟地 筚路蓝缕
D.炽盛 挚诚 秩序 不忮不求 独树一帜
解析:选A。A.全读“jué”;B.xié/jié/xié/xiè/xié;C.“开天辟地”读“pì”,其余都读“bì”;D.“炽”读“chì”,其余都读“zhì”。
14.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更迭  三令五申  蹊跷(qī)  呱呱叫(ɡū)
B.丰硕 园舞曲 省视(xǐnɡ) 天遂人愿(suí)
C.笃信 减员增效 沏茶(qī) 一溜烟(liù)
D.观摹 莫须有 倾斜(qǐnɡ) 偃旗息鼓(yǎn)
解析:选C。A.呱读“ɡuā”;B.圆舞曲,遂读“suì”;D.倾读“qīnɡ”,观摩。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札记(zhá) 星宿(xiù) 蛊惑人心(ɡǔ)  苦心孤诣(yì)
B.摘要(zhāi) 剖析(pāo) 清沁肺腑(qìn) 沮其成行(jǔ)
C.洗涮(shuàn) 亵渎(xiè) 颠沛流离(pèi) 应运而生(yīnɡ)
D.惩创(chuànɡ) 手拎(līnɡ) 概不赊账(shē) 恬不知耻(tián)
解析:选A。B.“剖”应读“pōu”;C.“应”应读“yìnɡ”;D.“创”应读“chuānɡ”,“拎”应读“līn”。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谛听(dì) 横祸(hénɡ) 丢三落四(là)
B.沮丧(jǔ) 窥视(kuī) 宁缺毋滥(nìnɡ)
C.褒贬(bǎo) 透辟(pì) 卓尔不群(zhuó)
D.当真(dànɡ) 牵掣(chè) 屡见不鲜(xiǎn)
解析:选B。A.“横”应读“hènɡ”;C.“褒”应读“bāo”;D.“鲜”应读“xiān”。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哂笑(shěn) 靓妆(liànɡ) 袅袅(niǎo) 殒灭(yǔn)
B.皈附(ɡuī) 濡染(rú) 甲胄(zhòu) 扁虱(shī)
C.万籁(lài) 诡谲(jué) 渐染(jiàn) 冥顽(mínɡ)
D.数落(luo) 趑趄(cí) 慵懒(yōnɡ) 缱绻(quǎn)
解析:选B。A.“靓”应读“jìnɡ”;C.“渐”应读“jiān”;D.“趑”应读“zī”。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炽烈(chì) 霎时(chà)  纤维(xiān) 锃光瓦亮(zènɡ)
B.黜免(chù) 隽永(juàn) 肄业(yì) 如丧考妣(bǐ)
C.浸渍(zì) 哺育(bǔ) 桎梏(zhì) 泉水淙淙(cónɡ)
D.歼灭(jiān) 摒除(bìnɡ) 不啻(chì) 谑而不虐(xuè)
解析:选A。“霎”应读“shà”。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铿锵(kēnɡ) 休憩(qì) 惬(xiá)意  纵横捭(bǎi)阖
B.辍学(chuò) 恪守(ɡè) 洞穴(xué) 未雨绸缪(móu)
C.隽永(juàn) 畸形(jī) 抓阄(jiū) 栉风沐雨(zhì)
D.塑造(sù) 折本(zhé) 解剖(pōu) 饕餮(tiè)
解析:选C。A.“惬”应读“qiè”;B.“恪”应读“kè”;D.“折”应读“shé”。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溽暑(rù) 倔强(jiànɡ) 戏谑(xuè)  买椟还珠(dǔ)
B.炽热(chì) 安置(zhí ) 谄媚(chǎn) 噤若寒蝉(jīn)
C.执拗(niù) 商榷(què) 债券(quàn) 绿林好汉(lù)
D.毗邻(bǐ) 期许(qī) 干瘪(biě) 瑕瑜互见(xiá)
解析:选C。A.“椟”应读“dú”;B.“置”应读“zhì”,“噤”应读“jìn”;D.“毗”应读“pí”。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炮烙(páo) 濒临(bīn) 矫捷(jiǎo) 恪守不渝(ɡè)
B.攻讦(jié) 沮丧(jǔ) 趔趄(liè) 间不容发(jiàn)
C.旖旎(qí) 剽悍(piāo) 蹊径(xī) 莘莘学子(shēn)
D.狙击(jū) 罪愆(qiān) 拓片(tà) 稗官野史(bài)
解析:选D。A.“恪”应读“kè”;B.“间”应读“jiān”;C.“旖”应读“yǐ”。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角jué 角斗 角色 群雄角逐 宫商角徵羽
B.量liànɡ 量具 胆量 量入为出 量体裁衣
C.着zhuó 着笔 着眼 当心着凉 着装完毕
D.劲jìnɡ 用劲 劲爆 鼓足干劲 疾风劲草
解析:选A。B.liánɡ/liànɡ/liànɡ/liànɡ;C.zhuó/zhuó/zháo/zhuó;D.jìn/jìnɡ/jìn/jìnɡ。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和亲  和畅  和衷共济  曲高和寡
B.哄闹 诱哄 哄堂大笑 一哄而散
C.阿附 阿胶 阿其所好 阿谀奉承
D.提防 提携 旧事重提 提心吊胆
解析:选C。A.hé/hé/hé/hè;B.hōnɡ/hǒnɡ/hōnɡ/hònɡ;C.都读ē;D.dī/tí/tí/tí。
10.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骁勇  甚嚣尘上  枭雄  气凌霄汉
B.摹本 摩肩接踵 模样 顶礼膜拜
C.似的 老牛舐犊 祭祀 噬脐莫及
D.趔趄 雕兰玉砌 挈带 锲而不舍
解析:选A。A.都读“xiāo”;B.mó/mó/mú/ mó; C.shì/shì/sì/shì;D.qie/qì/qiè/qiè。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喇叭 辣手 竦立 毛骨悚然 不速之客
B.禅宗 邯郸 不惮 殚精竭虑 箪食壶浆
C.茧绸 浑浊 蛰伏 风烛残年 风雪不蚀
D.憧憬 瞳孔 潼关 招摇撞骗 灯影幢幢
解析:选C。A.lǎ/là/sǒnɡ/sǒnɡ/sù;B.chán/dān/dàn/dān/dān;C.jiǎn/zhuó/zhé/zhú/shí;D.chōnɡ/tónɡ/tónɡ/zhuànɡ/chuánɡ。
12.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疏浚  逡巡  唆使  崇山峻岭  俊朗聪慧
B.侠士 脸颊 海峡 狭路相逢 汗流浃背
C.供给 烘托 哄骗 山洪暴发 拱手相迎
D.浪涛 狼藉 酝酿 书声琅琅 豁然开朗
解析:选C。A.jùn/qūn/suō/jùn/jùn;B.xiá/jiá/xiá/xiá/jiā;C.ɡōnɡ/hōnɡ/hǒnɡ/hónɡ/ɡǒnɡ;D.lànɡ/lánɡ/niànɡ/lánɡ/lǎnɡ。
1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践踏  信笺  把盏言欢  临行饯别
B.锋镝 贬谪 嫡传弟子 滴水不漏
C.弹劾 遗骸 骇人听闻 言简意赅
D.稍息 口哨 刀剑出鞘 不屑一顾
解析:选C。A.jiàn/jiān/zhǎn/jiàn;B.dí/zhé/dí/dī;C.hé/hái/hài/ɡāi;D.shào/shào/qiào/xiè。
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伦常 纶巾 沦陷 囫囵 抡材
B.荟萃 杂烩 描绘 市侩 刽子手
C.闭塞 阻塞 塞责 堵塞 要塞
D.勉强 强迫 强求 强辩 强词夺理
解析:选D。A.“纶”应读“ɡuān”,其余读“lún”;B.“侩”应读“kuài”,“刽”应读“ɡuì”,其余读“huì”;C.“要塞”应读“sài”,其余读“sè”,D.都读“qiǎnɡ”。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委蛇(yí)  焦灼(zhuó)  悖谬(bèi)  矫揉造作(jiāo)
B.木讷(nè) 证券(quàn) 龟裂(jūn) 悄然无声(qiǎo)
C.龋齿(qǔ) 皈依(ɡuī) 坍塌(dān) 顺蔓摸瓜(wàn)
D.狙击(zǔ) 游说(shuì) 惬意(qiè) 一曝十寒(pù)
解析:选B。A.“矫”应读“jiǎo”;C.“坍”应读“tān”;D.“狙”应读“jū”。
1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标榜(biāo) 挫折(cuò)  徇私(xùn) 数见不鲜(shuò)
B.嬗变(chàn) 怵场(chù) 偏裨(pí) 卷土重来(juǎn)
C.折耗(shé) 嫣然(yān) 蓦然(mù) 危如累卵(lěi)
D.血泊(pō) 蹊跷(qī) 解送(jiè) 勾心斗角(jué)
解析:选A。B.“嬗”应读“shàn”;C.“蓦”应读“mò”;D.“角”应读“jiǎo”。
17.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回溯(sù) 琐事(suǒ) 良莠不齐(xiù) 有的放矢(shǐ)
B.精髓(suǐ) 客栈(zhàn) 功亏一篑(kuì) 休戚相关(qī)
C.蕴藉(jiè) 熨帖(yùn) 越俎代庖(páo) 戛然而止(jiá)
D.卓越(zhuó) 机械(jiè) 原形毕露(lù) 焚膏继晷(ɡuǐ)
解析:选B。A.“莠”应读“yǒu”;C.“熨”应读“yù”;D.“械”应读“xiè”。
1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联袂(mèi)  泊位(pò)  恬不知耻(tián)
B.羞赧(nǎn) 拊膺(pǔ) 咬文嚼字(jué)
C.湍急(tuān) 颤动(zhàn) 命运多舛(chuǎn)
D.澎湃(pài) 引擎(qínɡ) 一叶扁舟(piān)
解析:选D。A.“泊”应读“bó”;B.“拊”应读“fǔ”,“嚼”应读“jiáo”;C.“颤”应读“chàn”。
19.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埋怨(mán)    谄媚(chǎn)
屏气凝神(bǐnɡ) 相形见绌(chù)
B.淹博(yān) 偌大(nuò)
乳臭未干(xiù) 暴风骤雨(zhòu)
C.熟稔(rěn) 膝盖(xī)
戛然而止(jiá) 自出机杼(shū)
D.羞赧(nǎn) 拘泥(ní)
面面相觑(qù) 博闻强识(zhì)
解析:选A。B.“偌”应读“ruò”;C.“杼”应读“zhù”。D.“泥”应读“nì”。
20.下列词语中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埋单(mán) 脑髓(suǐ) 骈体(pián) 敛声屏气(bǐnɡ)
B.处方(chǔ) 切脉(qiè) 空白(kònɡ) 钟鼓馔玉(zhuàn)
C.救济(jì) 福祉(zhǐ) 混沌(dùn) 风尘仆仆(pú)
D.窥视(kuī) 肤浅(fū) 诤友(zhènɡ) 妍媸毕露(chī)
解析:选A。“埋”读“mái”。
2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散 sǎn 散漫 散落 散兵游勇 散装饼干
B.丧 sànɡ 丧失 丧钟 丧权辱国 丧魂落魄
C.落 luò 落户 落差 大大落落 落拓不羁
D.冠 ɡuān 衣冠 树冠 冠冕堂皇 冠状动脉
解析:选D。A.“散落”应读“sàn”;B.“丧钟”应读“sānɡ”;C.“大大落落”应读“luō”。
2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劲jìnɡ  劲升  遒劲  疾风劲草  刚劲挺拔
B.泊bó 停泊 漂泊 淡泊名利 水泊梁山
C.应yīnɡ 应届 应允 应声而落 应有尽有
D.鲜xiǎn 鲜见 鲜有 寡廉鲜耻 鲜艳夺目
解析:选A。B.“水泊梁山”读“pō”;C.“应声而落”读“yìnɡ”;D.“鲜艳夺目”读“xiān”。
2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客人 恪遵 贿赂 洛阳纸贵 束之高阁
B.剥削 紧俏 剑鞘 霄壤之别 硝烟弥漫
C.园圃 逮捕 逋逃 铺天盖地 相辅相成
D.靛蓝 安静 靓仔 绥靖政策 画龙点睛
解析:选C。kè/kè/lù/luò/ɡé;B.xuē/qiào/qiào/xiāo/xiāo;C.pǔ/bǔ/bū/pū/fǔ;D.diàn/jìnɡ/liànɡ/jìnɡ/jīnɡ。
24.下列各组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露面  漏洞  痔瘘  镂骨铭心  陈规陋习
B.孺子 懦弱 蠕动 耳濡目染 含辛茹苦
C.提取 提溜 缇骑 醍醐灌顶 金榜题名
D.星宿 宿营 宿舍 三天两宿 夙兴夜寐
解析:选A。A.全读“lòu”;B.rú/nuò/rú/rú/rú;C.tí/dī/tí/tí/tí; D.xiù/sù/sù/xiǔ/sù。
25.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伶俜 聘请 娉婷 纵横驰骋
B.泥淖 悼念 飞棹 绰绰有余
C.蚊蚋 纳罕 木讷 方枘圆凿
D.渎职 赎罪 木椟 穷兵黩武
解析:选B。A.pīnɡ/pìn/pīnɡ/chěnɡ;B.nào/dào/zhào/chuò;C.ruì/nà/nè/ruì;D.dú/shú/dú/dú。
2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便笺 贱恙 饯行 浅尝辄止 以践前誓
B.嫌弃 赚钱 缣帛 谦谦君子 以丰补歉
C.苋菜 舰艇 端砚 昙花一现 图穷匕见
D.讣告 扑灭 朴实 前仆后继 赴汤蹈火
解析:选B。A.jiān/jiàn/jiàn/qiǎn/jiàn;B.xián/zhuàn/jiān/qiān/qiàn;C.xiàn/jiàn/yàn/xiàn/xiàn;D.fù/pū/pǔ/pū/fù。
2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漫溯(sù)       目眦尽裂(zì)
颓圮(pǐ) 清流激湍(tuān)
B.弭谤(mǐ) 冯虚御风(pínɡ)
落蕊(xīn) 一椽破屋(chuán)
C.福祉(zhǐ) 道义相勖(mào)
谲诈(jué) 妍媸毕露(yán)
D.僭称(chèn) 独存孤迥(jiǒnɡ)
鸿蒙(ménɡ) 弃甲曳兵(yè)
解析:选A。B.“蕊”应读“ruǐ”;C.“勖”应读“xù”;D.“僭”应读“jiàn”。

题组一 准确专练
1.据报道,某地在一次系统内竞职笔试中,请了18名少先队员监考,结果小学生秉公执法,当场抓住25个作弊者。消息传出,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制度创新,值得推广;也有人认为这是无奈之举,让人悲哀。请你对这种做法发表看法。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态度鲜明。(不超过8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答题时要做到观点明确,理由恰当,表达流畅。
答案:(示例一)这是制度创新,值得推广。此举保证了这次考试的公正性和社会参与监督的有效性;对于考试者和参加监考的学生,都是一次鲜活的诚信教育。
(示例二)这是无奈之举,让人悲哀。这凸显了成人防作弊机制的苍白,成人的丑陋而要靠自身来克服,不能利用学生的纯洁;如此诚信缺失的现实,可能会对小学生有负面影响。
2.读下面的小幽默,简要回答问题。
一个顾客在酒店里喝啤酒,他喝完第二杯之后,问酒店的老板:“你们这一周能卖掉多少桶啤酒?”老板得意洋洋地回答说:“35桶。”
顾客说:“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周卖掉70桶的办法。”
老板很惊讶,急忙问:“什么办法?”
顾客说:“这很简单,你只要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
(1)顾客话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板急于讨教卖酒的办法,暴露了他什么样的心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讽刺老板短斤少两,坑害顾客。
(2)暴露了老板急于牟取暴利的心态。
题组二  鲜明专练
3.结合情境,比较下面一组句子,说说哪一个句子表达得更加鲜明,为什么?
情境:“焦点访谈”节目针对当前所发生的死亡惨重的矿难进行评论。
①三家国有大煤矿,连续发生三起重特大恶性安全事故,让人震惊,让人心痛,更让人对那些失职的领导深恶痛绝,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安全生产措施到底有没有得到落实?
②三家国有大煤矿,连续发生三起重特大恶性安全事故,引起了人们的震动,人们指责那些失职的领导,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情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里的表达鲜明主要指感彩鲜明;想让感彩更加鲜明,就要注意恰当使用词语,注意语意的轻重。国有大煤矿发生死亡惨重的矿难,这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所以语意要重才能表达出人们的鲜明态度。
答案:①比②好。运用了感彩鲜明的词语“深恶痛绝”,双重否定“不得不”,使态度更加明确。
4.请根据下表内容,整体理解,概括出两条符合图表意思的结论。要求表达准确,句意完整。(每条不超过25字)
下表是城乡居民对未来生活变化预期的调查数据(单位%)
低收入者
中偏低
收入者
中等
收入者
中偏高
收入者
高收入者
悲观
15.2
7.9
3.9
3.4
0
乐观
34.7
51.6
62.2
73.2
77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和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度成正比(或:城乡居民收入越高,对未来生活越有信心)。
(2)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和对未来生活的悲观度成反比(或:城乡居民收入越低,对未来生活悲观的人比例越高)。
题组三  生动专练
5.请根据王维的诗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7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秋夜的雨敲打着树上的果子,果子纷纷落在地下,草虫在草丛里鸣叫着。隐居山中的隐士静静地坐在灯下,倾听着窗外的雨声、果落声、虫鸣声。
(示例二)在深山的小屋,有人独坐屋中。入夜下起了雨,窗外树上的果子被雨打落在地。人坐在灯烛下,听到草丛里的虫,在雨夜使劲地叫着。
6.2011年春运期间,宁波北仑区64岁的陈杏娣老人,推着三轮车,为春运中数千名排买票者递上一碗碗白米粥。一名受助者用手机拍下送粥场面,发到网上,引发网络热议。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等上百家网站纷纷转载相关新闻,陈杏娣老人被网友亲切的称为“送粥奶奶”。
请根据以上材料,撰写一段文字,赞颂陈奶奶的行为。
要求: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含标点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凛冽的寒风,滚烫的米粥,温馨的笑容。陈奶奶送来的只是粥么?不,是暖暖的爱心!
(示例二)寒风中,一碗碗热粥,就是一股股暖流。陈奶奶送来的不只是热粥,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真情。
(示例三)“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奶奶送粥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彰显着人性的光辉,传递着人间的大爱。
7.某中学成立了一个文学社,拟创办一个社刊,取名为《流年》,请你将青春、文学等内容同刊名联系起来,写几句抒情的刊首语。(字数不超过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似水流年,在岁月的长河里,流淌的不仅是我们的青春,还流淌着我们不灭的文学梦。
1.加拿大前外交官朗宁1893年出生于中国。1923年朗宁竞选省议员时,反对派大肆宣传他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的血统”。假设你是朗宁,请写出一句应答的话,达到让对方明白自己推断错误的效果。(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
答案:(示例)你们是喝着牛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
2.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鸣。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既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又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综合性较强,而且材料的选用又紧密联系教材,其实可以看做是阅读鉴赏题的延续,这种题目的回答主要是扣住运用什么手法(主要是修辞方面的),达到什么效果(主要是主题的表达)。
答案:(示例)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
3.著名漫画家丁聪不久前去世。学者刘梦溪撰文悼念,题为“悼念文化孩童丁聪”。编者将它改为“我们失去了聪明的孩子”。请比较两个标题,说说编者这样改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求说明文章题目修改的理由,也就是说题目修改之后的妙处,所以,说明时力求从语言表达的得体、准确、鲜明的角度分析。
答案:刘的标题强调丁聪虽年老仍保持一颗童心,值得悼念。编者改的标题既保留了老人童心未泯的性格特点,又突出了这位漫画家的影响之大;既保留了怀念丁聪的想法,又巧妙利用其名字鲜明地点出其智慧。
4.针对下面的新闻写一段评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鲜明、得体,60字左右。
3月9日,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特邀委员、中国首善陈光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在高校推行更大的慈善行动,名牌大学的思想应再解放一点。富人的子女要读这些名牌大学,差一点分都可以收,但要高额收费。然后,把这些富人掏出来的钱,用来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大学,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反对该建议。如果名牌大学不再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富人家的孩子可以低分上名牌大学,穷人家的孩子“有分没钱莫进来”,将是更大的不公平。
(示例二)支持该建议。富家子弟多出的学费可以帮助贫困生上大学,减轻贫困生的家庭负担。(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言之成理即可)
5.根据语境,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
一个孩子拿着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妈妈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
小孩子又问:“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妈妈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使补写的语句符合语境,首先要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妈妈”第一句话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妈妈”的话是通过艺术的方式将平凡普通的生活现象表达得富有哲理,富有意蕴,并且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所以,补写的语句应该具备这些特点。
答案:(示例)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或你手里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而要懂得与人分享。)
6.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要闻之一。从那以后,以“门”命名的各种新闻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如“伊朗门”“艳照门”“虐囚门”等,最近在台湾又出现了因台风救灾不力而造成的“救灾门”,以及可口可乐在华深陷“受贿门”等新闻。请结合这些政治、经济和娱乐界的事件,简述“门”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的能力。要理解“门”的含义,首先要明确题干中关于“门”的来源——最不光彩的政治要闻之一以及后来以“门”命名的事件,要简述其含义,还要考虑题干中结合“政治、经济和娱乐界的事件”这些要求。
答案:(示例)人们在“水门事件”之后,对国家领导人、企业或者个人遭遇的执政危机、市场危机或丑闻的统称。
7.两位高中生寒假期间在外打工做粗活,遇到他们的熟人后,两人表现各异:其中甲同学羞愧尴尬,腼腆异常;乙同学则自豪开朗,热情大方。请各用一个比喻句对两位高中生的上述情态进行描写。
(1)腼腆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热情自信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甲同学一见到熟人便成了鸵鸟,恨不得把整个头埋进沙堆里。
(2)乙同学见到熟人后自豪开朗,像一只把成就写在屏上的孔雀。
8.下面是某校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联欢晚会上的男女主持人的部分开场白。根据提供的内容,请在横线上补写语意连贯而富有文采的语句。
男:1949,一位伟人以豪迈的声调,一声宣告,开创了神州崭新的纪元;
(1)女:19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男:199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1999,她又增添了水莲花的芬芳!
男:2008,神州奥运吸引了全球目光,巍巍中华令世人震撼;
女:2009,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中国速度让全球敬仰!
男:六十年是一幅画,用绚丽的色彩绘就了祖国奋进的壮美卷轴;
(3)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在补写语句时首先要明确所需补写的语句所参照的例句;另外,要看具体的时间,根据时间选取相关年份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补写的语句除了与上句(或下句)句式一致外,还一定要富有文采。
答案:(示例)(1)一位巨人以超人的胆识,审时度势,打开了祖国尘封的国门
(2)她迎来了紫荆花的清香
(3)六十年是一首歌,用高昂的激情唱响了祖国崛起的宏伟乐章
9.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据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他们中大多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接受良好的教育。请你拟写一条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语言简明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18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为“公益广告”,语言一定要富有感染力和感召力,能真正获得广告的高“效益”。本题要求比较详细、全面,拟写的语句一定要符合这些要求。
答案:(示例一)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示例二)雪中送炭三春暖,留守儿童盼关爱
(示例三)温暖孩子的心灵,让留守之地阳光普照
10.滨海中学计划举办新年学生运动会成果展示,展示内容主要由“文字”“数据”和“图片”组成。校方请你用形象化的语言分别为“成果展示”前言中的“数据”和“图片”各续写一句话。要求:①内容扣紧运动会特点;②形式与画线句子句式相同;③每小句在15字以内(不包括标点)。
经过努力,新年学生运动会成果终于如期展示。展示的内容主要由“文字”“数据”和“图
片”组成。文字是音符,奏响了运动快乐的一曲高歌;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期待,借助这次展示,在全校进一步形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良好氛围。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简明,仿句和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作答时仿作的语句既要符合“运动会”的总体特点,还要切合“数据”“图片”的个性特点。
答案:(示例)标杆 丈量了奔跑攀高的百丈豪情 画卷 呈现了冲刺飞翔的十分精彩
11.“杯具”,一般指生活中的盛水器具——杯子,但我们发现不仅如此:
①刚刚过完今年光棍节的李超心情还不错,他觉得自己十分有希望结束多年的“杯具”恋爱史,因为他发现,身边的“校园红娘”越来越多了!(《中国青年报》)
②医学免疫博士却缺乏受挫免疫能力,敢跳楼却不敢面对现实,确实是“杯具”。(《南方都市报》)
“杯具”是“悲剧”在电脑输入过程中的词语变异形式,本身属于别字,是对语言规范形式的偏离。但自2009年10月以来,“杯具”一词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广泛流行。请你从积极的角度对“杯具”一词的使用进行评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杯具”采用了谐音修辞,有特殊的修辞效果——它亦庄亦谐,一般戏谑的味道比较强,“悲剧”所包含的那份沉重和低落在谐音词“杯具”中得到强有力的消解。②“杯具”反映的是一种自嘲而积极的双面人生态度,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排遣提供了极好的渠道。(自嘲或积极答出一点即可)③它在表达“悲剧”词义的同时更具娱乐和乐观精神,成为表达自我、张扬个性的语言手段。
12.阅读下面两则银行职员的招聘广告,按要求答题。
某外国银行:
(1)高中毕业。有实践经验者优先。
(2)细心,注意细节;耐心,友好。
(3)能够意识到销售机会,主动向客户介绍企业产品。
(4)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
某国内银行:
(1)本科学历。英语4级以上,电脑2级以上。
(2)身高1.60米以上,五官端正。
(3)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长于沟通。
(4)附5寸生活照片。
请就两则广告的招聘条件加以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都要求银行职员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但外国银行更注重职员的内在素质和实际能力,国内银行更看重文凭、学历、相貌等外在条件。(意思相近即可)
13.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开设了新闻评点类的栏目,请你做一回这个栏目的主持人,对下面这则新闻进行点评,要求观点鲜明,不少于50个字。
发泄餐厅
北京首家“发泄”餐厅正式开业。只要顾客愿意,餐具、瓷器、家具,甚至餐厅里的一切东西,都可以尽情砸,悬挂在屋顶下的沙袋可以随时击打,“发泄墙”上可以贴上所有让你痛恨或厌恶的人的照片。(7月30日《法制晚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好好的东西砸了真让人心痛。现在谁没有心理压力,“巴士阿叔”早就说过了,“你有压力,我有压力”。有钱就可以去砸东西发泄,那些没钱的呢?还是省省吧,发泄的时候应该多想想节约的光荣传统。(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来点评。)
14.论坛留言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很多中学生参与其中。论坛留言主要是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焦点新闻人物发表自己的随感。请你为下列文字写一条70字左右的感言。
中国文物学会长城研究会会长成大林在谈到长城保护问题时,认为“应该将当地老百姓的利益与长城捆绑起来,引导他们,让长城成为老百姓的经济来源,这样,他们自然就会去保护这棵‘摇钱树’,而不是破坏”。(新浪网10月24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经济利益与保护意识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杀鸡取卵的事情在现实中屡见不鲜,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去破坏文物,或者是进行破坏性开发、破坏性建设的例子在我国还少吗?
(示例二)长城的保护不能停留于经济利益的低层面上,功利性的劝说只会导致功利性的 “保护”。树立对长城的自豪感、增强责任感、严格按法律保护、强化监督,才是保护长城的大道。
(示例三)将长城保护与当地老百姓经济的利益挂钩,只有这样才能将责、权、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有利于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使古长城的保护工作才能真正的开展起来,才能真正为子孙后代留一笔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15.明天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学校准备举办“端午节晚会”。请你以晚会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在横线上写一段开场白。要求:①主题鲜明,语言生动;②80字左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晚上好!________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走来,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今晚,让我们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动人的歌声,欢度民族的传统节日。

题组一 实词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接到报警后,民警连夜对辖区内的各个宾馆进行了秘密________,终于在某酒店客房内抓获贩毒人员郑某,缴获毒品“摇头丸”5000多克。
②世博会印度馆并没有特别引人入胜的奇幻美景,但这里的各种古老展品似一部部厚重的历史画卷,展示了她________的古代文明。
③尽管“五四运动”已经成为了历史,但“五四精神”并没有________在历史的尘埃里,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奋发前行。
A.查访  悠远  湮没
B.查访  幽远  淹没
C.察访  幽远  湮没
D.察访  悠远  淹没
解析:选A。查访:调查打听案情等。察访:通过观察和访问进行调查,多公开进行。悠远:离现在时间长;距离远。幽远:幽深。湮没:埋没。淹没:(大水)漫过;盖过。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是一项重要的科研________。
②英雄的事迹________着一代代青年努力学习,认真工作。
③学生犯了错误,家长不能一味地________。
A.成果  鼓舞  袒护
B.结果  鼓舞  袒护
C.结果  鼓动  保护
D.成果  鼓动  保护
解析:选A。成果:工作或事业的收获。结果: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用在下半句,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产生某种结局。鼓舞: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兴奋,振作。鼓动:扇动;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袒护: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或保护。保护: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秋日的天空显得格外________。
②台湾当局向美国政府摇尾乞怜,显出一副________的奴才相。
③李先生________了这次大会,并做了精彩的发言。
④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适当________,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
A.寥廓  十足  出席  扶持
B.辽阔  十足  列席  扶植
C.寥廓  实足  出席  扶植
D.辽阔  实足  列席  扶持
解析:选A。辽阔:辽远广阔,宽广空旷,多指地域。寥廓:高远空旷,多指天空。十足:成分纯;十分充足。实足:属性词,确实足数。出席:(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的成员,有时也泛指一般人)参加会议。列席:参加会议,有发言权而没有表决权。扶持:搀扶;扶助;侧重于帮助、支持。扶植:扶助培植。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商报记者日前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工资低、待遇差,2011年春节过后,众多零售企业出现了一线员工________的状况。
②以旭日阳刚为________的励志影片《白马王子的春天》即将开拍,制片人东方骏透露,旭日阳刚有可能出演剧中角色。
③青州市邵庄镇设立村、镇两级“计生接待室”,力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把计生信访矛盾________在基层。
A.紧俏  原形  化解  B.紧缺  原型  化解
C.紧俏  原型  调解 D.紧缺  原形  调解
解析:选B。紧俏:(商品)销路好,供不应求。紧缺:(物资等)因短缺而供应紧张。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贬义)。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化解:解除,消除。调解:劝说双方消除纠纷。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由于人类文明史和意识形态史对文章的________,人们对文章总是有着习惯性的推崇。
②流入长江中游的汉水________着巨大的电力资源,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就在陕西石泉建成了石泉水电站。
③《华尔街日报》的新闻报道通过________的笔锋净化着商业市场,正是它的舆论监督使上市公司不能为所欲为。
A.器重 蕴藏 尖厉 B.倚重 蕴藏 尖利
C.器重 贮藏 尖利 D.倚重 贮藏 尖厉
解析:选B。器重:(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看重,重视。倚重:依靠,器重。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贮藏:储藏。“尖厉”和“尖利”,二者都可用来形容声音高而刺耳,但“尖利”还有“尖锐、锐利”的意思。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针对个别国家首脑不顾中国人民的感情,一意孤行,会见达赖,我外交部发言人郑重________:“任何势力如果企图分裂国家,我们绝不答应……”
②要想摆脱金融危机,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必须________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要达到此目的唯有改革。
③加强和改善中日关系,要在________中日间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遵循三个重要原则。
A.表明 调整 遵守 B.申明 调整 恪守
C.表明 调控 恪守 D.申明 调控 遵守
解析:选B。申明:郑重说明。表明:表示清楚。调整: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调控:调节控制。恪守:严格遵守。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比先前没什么大的改变,________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
②但是他觉得在官方的批准或默许里面,老是________着使人怀疑的成分。
③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________地去想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④现在有人讥讽我有农民的________,我并不羞耻,我就是农民的儿子。
A.但是 包藏 放纵 品行 B.单是 饱藏 放肆 品性
C.单是 包藏 放肆 品性 D.但是 饱藏 放纵 品行
解析:选C。但是: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转折。单是:只是。包藏:包含,隐藏。饱藏:深深地隐藏着。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放纵:纵容,不加约束;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品行:有关道德的行为。品性:品质性格。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好像迷迷糊糊地________不清,可一到人家该来还他钱的时候,他会立刻清醒。
②据有关部门介绍,________3月31日,已经有30万人报名参加这项比赛。
③他也太残忍了,仅仅因为儿子逃过一天的课,竟然把他儿子浑身打得________。
A.神智 截止 体无完肤 B.神智 截至 遍体鳞伤
C.神志 截止 血肉模糊 D.神志 截至 皮开肉绽
解析:选D。神志:人的知觉和意识。神智:精神智慧。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截至:截止到(某个时限)。体无完肤:形容浑身受伤。遍体鳞伤:满身都是伤痕,形容伤势重。血肉模糊:血流肉烂,无法辨认器官肢体。形容死亡或受伤的惨状。皮开肉绽:指人因被毒打,皮肉开裂。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日本最近推出一款会洗碗的机器人,据悉,这种机器人可于5年内________。
②国家粮食局副局长表示,今年国家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政策与去年________相同。
A.面世 大约 B.面市 大约
C.面市 大体 D.面世 大体
解析:选C。面世:指作品、产品与世人见面,问世。面市:(产品)开始供应市场。大约: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句子里有数字);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大体:重要的道理;就多数情形或主要方面说。
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一进动物园,我们就径直来到“澳洲馆”看考拉,它们样子憨厚,一举一动总是慢悠悠的,显得________可爱。
②即便是这些水草,也像它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湖水一样________无垢,使人心旷神怡,完全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③尽管这只是一次________,但特警们反应迅速,出击果断,身手敏捷,让我们对北京奥运会安保工作充满了信心。
A.尤其 清静 演练 B.非常 清静 演习
C.非常 清净 演练 D.尤其 清净 演习
解析:选C。第①处尤其:更进一步。非常:程度很高。句中没有对比之意,应选用“非常”。第②处清静:安静,不嘈杂。清净:清澈,干净。结合语境应选用“清净”。第③处演练:演习训练。演习:按照预想的方案进行实地练习。根据句意,两个词均可以用在句中。
题组二 虚词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教育专家们认为,“明星”们搔首弄姿的形象常常见诸于荧屏,这对于喜爱模仿的少年儿童是有负面影响的。
B.科学技术事业的繁荣固然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C.上半年,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内地城市普遍出现了楼市销售低迷,房企资金紧张的现象,个别城市更是出现了住房价格至少30%以上的跌幅。
D.旅游胜地那绿如屏风的青山,潺潺的流水以及油画般的景致,把游人带入了迷人的天地。
解析:选B。A.“诸”即“之于”之意,与后面的“于”重复;C.“至少”和“以上”矛盾;D.应把“以及”改为“等”。
1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_这篇逗人忍俊不禁的小品是按照这样一种思路写下来,我们相信观众们,当然________包括小品评委们在内,一定会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这种写法________立意新颖,独具创见,________给人以启迪,使人受益。
A.假如 也 虽然 但是
B.如果 也 不仅 而且
C.因为 更 非但 尤其
D.既然 更 因为 所以
解析:选B。“立意新颖”和“给人启迪”不是转折关系,据此,可以排除A项。“观众们”与“评委们”之间不是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文章中的词语的含义绝大部分能在词典上找到,________有的词语受一定的语境影响会产生特殊义,________叫做附加义、临时义。
②由于公司上下精打细算,仅第一季度就________经费近百万元。
A.而且/也 节余 B.但是/也 节余
C.但是/就 结余 D.而且/就 结余
解析:选B。而且:表示递进关系;但是:表示转折关系。也:表示并列或转折关系;就:表示顺承关系或因果关系。节余:因节约而剩下;指节余的钱或东西。结余:结算后余下;结算后余下的钱。
1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不培养坚强的性格和不怕困难的精神,_______,________懂得很多好道理,________未必真有用处,________正像温室里的花卉似的,是经不起日晒雨淋的。
A.如果  那么  无论  都  就
B.如果  那么  即使  也  因为
C.因为  所以  无论  都  因为
D.因为  所以  即使  也  就
解析:选B。此题主要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此句为一假设复句,故可排除C、D;“懂得很多好道理”与前面表示的是让步假设关系,用“即使”,故可排除A。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________难以相信。
②中山装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应该能够成功。________申报成功,中山装的保护工作必将更加受益。
③________去年江水泛滥的严重教训,工程局组织力量,加固了堤岸,采取了一系列防洪措施。
A.简直  一经  由于 B.简直  一旦  鉴于
C.几乎  一经  鉴于 D.几乎  一旦  由于
解析:选B。“简直”与“几乎”,有程度上的区别。“简直”的意思是“接近完全”,近于“等于”;“几乎”只表示“接近”,程度上比“简直”轻。“一旦”用于未然,表示“要是有一天”;“一经”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某种行为,下文说明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鉴于”与“由于”,从表原因的角度看,用法基本相同,但“鉴于”有“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的用法,“由于”没有。“去年江水泛滥的严重教训”是“采取措施”的前提,应用“鉴于”。
1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前全国安全工作形势严峻,出现了种种问题,________有多方面的原因,________根本原因在于原有体制的弊端没有消除,有些政府官员安全责任意识不强。________,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________通过进一步深化安全改革,________能实现。
A.既然  那么  所以  只有  才
B.固然  但是  因此  只有  才
C.即使  然而  所以  只要  就
D.如果  那么  因此  只要  就
解析:选B。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与“但是”搭配。“所以”后一般不用标点与分句隔开。只有:表示唯一的条件,现代汉语中多与“才”或“方”呼应。只要:表示必要条件。从句子看“通过进一步深化安全改革”是“能实现”的唯一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美关系________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________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________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解析:选C。 “一再”和“再三”都有一次又一次的意思,但“一再”用在动词前突出行为、动作的反复性,而“再三”则偏重于态度的谨慎和诚恳。“多少”是疑问代词,表示不定的数量;“稍微”是副词,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常常”和“往往”都是副词,“常常”表示不只一次,而且时间相隔比较短;“往往”表示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或发生。
18.(2012·潍坊一模)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日前台湾公布了大学院校招收大陆学生的规定________简章,其中有不少歧视性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台湾高校对大陆学生的吸引力。
②现在有些年轻人崇尚简单主义,他们认为,简单是一首诗,纯粹中感受生活的雅致和隽永,会令人摒弃________之事,悠闲自得,轻扬生活的扁舟。
③双汇的“瘦肉精”有毒生猪肉和在上海发现的“染色馒头”,都曾经________地摆在大超市的柜台上,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A.及其 繁乱 冠冕堂皇 B.及  烦乱 冠冕堂皇
C.及  繁乱 堂而皇之 D.及其 烦乱 堂而皇之
解析:选C。及: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及其:以及它的。烦乱:(心情)烦躁不安。繁乱:(事情)多而杂乱。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堂而皇之: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形容体面或气派大。
19.(2012·枣庄统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九一八”事变之后,为避劫难,国民政府决定“国宝”南迁。一批有爱国之心的文物工作者承接了这项________的文物大迁徙工程。1939年2月,他们将部分“国宝”________于贵州安顺严华洞,虽然贵州曾遭敌机轰炸,所幸文物安然无恙。一位当事人说:“事后回想,心有余悸。________,在万里辗转中,我们一行人的脊梁________愈挺愈直了!”
A.史无前例 埋藏 不过 确乎
B.绝无仅有 藏匿 但是 反而
C.绝无仅有 埋藏 但是 反而
D.史无前例 藏匿 不过 确乎
解析:选D。绝无仅有:极其少有。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前所未有。文物迁移工作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埋藏:藏在土中;隐藏。藏匿:藏起来不让别人发现。后两空,根据语境,用“不过……确乎”更妥。
2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白描是使用最________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文学表现手法。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________,与黄庭坚、蔡襄、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③中美两国保持正常稳定的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处理中美关系应着眼于全球,着眼于21世纪。我们主张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解决分歧。________严格遵循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立的各项原则,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中美关系________会得到改善和发展。
A.凝练 别具一格 只有/就
B.简练 独树一帜 只要/就
C.简练 独树一帜 只有/才
D.凝练 别具一格 只要/才
解析:选B。凝练:(文字)紧凑简练。简练:(措辞)简要,精练。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③句单独看,则难以区分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但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此处意在强调表达对中美保持正常稳定之关系的期望,用充分条件句较为合适。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古典诗词的艺术美感是光彩照人的,是美不胜收的,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还是不可________和无法复制的。
②海地地震造成我国8名维和警察不幸牺牲,云南边防总队政治部干部欧阳林感慨地说:“身处和平,未知维和艰辛,当听到战友噩耗不禁________。我们每一个官兵就是一面旗帜,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代表着祖国。缅怀英雄,更使我自感使命光荣!”
③要想使自己的生活扁舟轻驶,务必让它承载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则________无以进。
A.超脱 警醒 徘徊 B.超越 警醒 徘徊
C.超脱 惊醒 徜徉 D.超越 惊醒 徜徉
解析:选B。超脱:不拘泥成规、传统、形式等;超出,脱离;解脱,开脱。超越:超出,越过。警醒:睡眠时易醒、睡不熟;警戒醒悟;使警戒醒悟。惊醒:受惊动而醒来;使惊醒。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2011年参加新课标试点的省市将会更多,目的是进一步加快改革________,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②2011年,作文题仍然会是开放性试题,题目、文体不限,给学生写作________的空间较上一年有所放宽。
A.步伐 思索 B.步调 思索
C.步伐 思维 D.步调 思维
解析:选C。步伐:指队伍操练时脚步的大小快慢;行走的步子;比喻事物进行的速度。步调:行走时脚步的大小快慢,多比喻进行某种活动的方式、步骤和速度。思索:思考探求。思维: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进行思维活动。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认真查处________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行为。
②进一步扩大双方的经贸合作,将为中日友好合作之花的绽放________丰富的营养。
A.违犯 供给 B.违反 提供
C.违犯 提供 D.违反 供给
解析:选B。违犯:违背和触犯(法律等)。违反:不遵守;不符合(法则、规程等)。供给:把生活中必需的物资、钱财、资料等给需要的人使用。提供:供给(意见、资料、物资、条件等)。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本届麋鹿文化节上,我省有关部门与国内外许多企事业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的________,准备全面开发地方文化资源。
②伊拉克政府26日发表________,谴责土耳其派兵进入伊领土打击库尔德工人党武装的军事行动,并要求土方立即撤军。
A.协约 声明 B.协议 声明
C.协议 申明 D.协约 申明
解析:选B。“协约”一般用于国与国之间,而“协议”则为一般性文件,从“我省有关部门与国内外许多企事业单位”看,应选“协议”。“声明”可作名词,“申明”仅作动词,结合语境,应选“声明”。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7月10日在长沙举行的两岸经贸论坛将进一步巩固、深化、发展两岸党际交流________。
②交通肇事后报警并在现场等候处理的行为是否为自首,浙江省、北京市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司法判决结果,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认定,________会混淆视听。
③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为遥远的冬天储备食物,以便在万物凋敝的冬季,同样可以丰衣足食。________,这就是蚂蚁的智慧。
A.机制  必然  未雨绸缪
B.体制  必定  防患未然
C.机制  必定  防患未然
D.体制  必然  未雨绸缪
解析:选A。体制: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文体的格局;体裁。机制: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必然:属性词,事理上确定不移;哲学上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必定:表示判断或推论的确凿或必然;表示意志的坚决。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两者都用于事先,前者重在做准备,后者侧重防止。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监管机构的某些强制执行________,亟须加以规范。
②因为需要对举证再进行科学论证,为罹患“海湾战争综合症”的退役士兵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团希望原告暂时________诉讼。
③我________认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定能对整个城市的形象和经济有多大的改变,________城市标志性建筑及其周围的交通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人文美学特征。
A.权限 撤销 不但/而且 B.权限 撤回 不是/但是
C.权利 撤回 不是/但是 D.权利 撤销 不但/而且
解析:选B。权限:职权范围。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撤销:取消。撤回:使驻在外面的人员回来;收回(发出去的文件等)。据语境,③句前后表示转折,因此应选“不是/但是”。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奥巴马在竞选中曾________他的总体外交和安全政策思路,认为通过外交手段与伊朗领导人________接触,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强制裁更有利于伊朗核问题的________。
A.阐述  直接  单纯  解决
B.阐述  直截  纯粹  处理
C.阐发  直截  单纯  处理
D.阐发  直接  纯粹  解决
解析:选A。阐述:论述。阐发:阐述并发挥。直接:不经过中间事物的(跟“间接”相对)。直截: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单纯:简单纯一,不复杂;单一。纯粹:不掺杂别的成分的;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多跟“是”连用)。解决:处理问题使有结果;消灭(坏人)。处理:安排(事物),解决(问题)。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应对此次成都市民质疑彭州石化事件中,成都市政府的态度不够主动、积极,措施________不够有力。
②由于海峡阻隔,兄弟俩分别半个多世纪,如今相见,恍若隔世,虽然都已是年逾古稀之人,也________百感交集,唏嘘不已。
③思想教育弱化、家教________弱化、社会消极因素是这些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④最终,格力________合肥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正式确定将华东生产基地选定在合肥。
A.更 不免 功效 相中
B.更 难免 功效 看中
C.也 难免 功能 相中
D.也 不免 功能 看中
解析:选D。更:表示递进,也:表示并列。不免:免不了。难免:不容易避免。功能: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功效:功能,效率。看中:经过观察,感觉合意。相中:看过后,觉得满意。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的著作不仅是在叙述历史,也是在________历史,重新审视、反思历史。
②清高概念所包含的某些内涵,其价值________不仅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
③清政府________恐外,进而媚外,丧权辱国,沦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A.拷问 趋向 由     B.考问 取向 由于
C.拷问 取向 由 D.考问 趋向 由于
解析:选A。考问:提出难解的问题让对方回答。拷问:拷打审问,句中是比喻的用法。取向:选取的方向,趋向。趋向:朝着某个方向发展;趋势,原句中没有选取的意思。“由”是介词,从的意思,与“进而”构成层进关系,“由于”表示原因,与“进而”搭配不当。
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2010CCTV形象中国·非常自我造型·形象代言人选拔大赛”将在湖南拉开帷幕。欲知详情,欢迎________央视网站。
②艺术的价值________实现在人与人的对话过程中。虽然这种对话,未必总需要用有声语言或文字来进行。
③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行文以简洁为好,________反而会分散笔墨,冲淡了主题。
A.登陆 必需 画蛇添足 B.登录 必须 节外生枝
C.登录 必需 节外生枝 D.登陆 必须 画蛇添足
解析:选B。登陆: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特指作战的军队登上敌方的陆地;比喻商品打入某地市场。登录:登记;注册。“必需”是动词,“必须”是副词。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③句既然是“分散”,当与“节外生枝”相承。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全国多家报纸电视台记者________到上海采访了驾车载人“钓鱼”事件的当事人孙中界。
②一道银光灿烂的天河,横贯在深蓝的天空,好像今晚的光色________鲜明,牛朗星织女星也格外耀眼。
③大家________地伸直了腰肢,在无言中,似乎又都感到彼此的坚忍倔强的精神,还看见重新萌芽起的将来的希望。
A.专程 特别 不约而同  B.专诚 尤其 不谋而合
C.专程 尤其 不谋而合 D.专诚 特别 不约而同
解析:选A。专诚:专一而真诚;特地(表示非顺便)。专程:专为某事而到某地。特别:与众不同,不普通;格外;特地;尤其。尤其:表示更进一步。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医疗服务过程中“见病不见人”,不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服务不到位,说话态度不好,________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医疗纠纷。
②科学传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若谁这样想,那么谁将会________科学,终将危害到科学。
③其实有时候________我们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那颗狭隘的心灵和不懂得经营自己的愚蠢。
A.从而 误解 妨碍 B.进而 曲解 妨害
C.从而 曲解 妨害 D.进而 误解 妨碍
解析:选A。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误解:理解得不正确;不正确的理解。曲解: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的)。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妨害:有害于。
1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阅读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________作品的语言,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不仅可以________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我们________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品味 体味 珍爱 B.品评 体验 珍惜
C.品评 体验 珍爱 D.品味 体味 珍惜
解析:选A。品味:尝试滋味,品尝;仔细体会,玩味;(物品的)品质和风格;格调和趣味。品评:指辨别评议优劣、好坏。从文句来看,阅读对象是“优秀作品”,不存在让读者辨别、评议优劣、好坏,而是让读者体会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因而应选“品味”。再看“体味”和“体验”这组近义词。体味:仔细体会。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从搭配对象来看,“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应搭配“体味”。“珍惜”和“珍爱”都有“看重”“重视”的意思。“珍惜”侧重“爱惜”,“珍爱”强调爱护的程度。“自然”和“爱”搭配,突出了十分热爱自然的情感。
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央视新闻频道负责媒体宣传的梁蕊莉女士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提高央视新闻频道的质量,加快________性、新闻性,目前,央视新闻各大栏目、包括《新闻联播》正在秘密改版。”
②原本这是一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她却偏偏喜欢好好________一番。
③不要逃避和________,因为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应担负的责任,我们不应该逃避,更不应该畏惧。
A.时效 琢磨 推脱 B.时效 斟酌 推脱
C.实效 斟酌 推托 D.实效 琢磨 推托
解析:选A。时效:指在一定时间内能起的作用;法律所规定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诉讼权利的有效期限。实效:实际的效果。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推脱:推卸,不肯承担(责任)。推托:借故拒绝。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国务院发表声明称,必须采取更为严格、更为有力的措施,认真落实中央确定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________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②去年九月份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水电资源告急,国家媒体报道,贵州水电站日均发电量________90%。
③经过全体抢险人员8天8夜的艰苦奋战,山西王家岭矿难抢险救灾工作创造了中国________世界矿难史上抢险救灾的生命奇迹。
A.遏止 锐减 乃至 B.遏制 骤降 甚至
C.遏止 骤降 甚至 D.遏制 锐减 乃至
解析:选D。遏止:用力阻止。遏制:制止,控制。据语境当选“遏制”。锐减:急剧减少或下降。骤降:突然下降,忽然下降。据语境当选“锐减”。甚至: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乃至:甚至。多用于范围依次扩大的语境,据此当选“乃至”。
1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前一阵子各地疯狂________的房价成为来京的代表委员们讨论最多的话题。
②治理足坛腐败是个系统工程,不能指望反腐工作组短期一整,一切问题就都能解决。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完善规章制度,才能________足坛的假赌黑。
③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________整个社会的事情。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A.提升 遏止 而是 B.攀升 遏止 还是
C.攀升 阻止 而是 D.提升 阻止 还是
解析:选B。提升:提高(职位、等级等)。攀升:(数量等)向上升。阻止:使不能前进,使停止行动。遏止:极力阻止。语意较“阻止”重。而是:前面多与“不是”搭配;还是:前面多与“不管是”“不只是”“不论是”等搭配。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各界人士有的手捧鲜花,有的抬着花篮,每个人胸前都佩带着小白花,缓缓地走到王选院士的遗像前,鞠躬________,许多人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②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掌握实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还要注意去掌握实词的运用情况________基本规律。
③课文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环节,适当创新也没错,但是,如何改,改什么,却需要慎之又慎。一味迎合学生趣味,________从事,甚至搞“另类”课改,却未必符合教育的目的与规律。
A.志哀 及其 轻率 B.致哀 以及 草率
C.志哀 以及 草率 D.致哀 及其 轻率
解析:选D。志哀: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致哀:对死者表示哀悼。“以及”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及其”中的“其”有指代的作用。轻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常形容处理问题不认真、不严肃。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用于办事态度,句③指行为方面的随意,用“轻率”较佳。
1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________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________这一技术。
③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模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________能力。
A.毕竟 沿用 鉴赏 B.毕竟 采用 鉴别
C.究竟 沿用 鉴别 D.究竟 采用 鉴赏
解析:选B。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究竟:结果,原委;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毕竟,到底。沿用: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采用:认为合适而使用。鉴别:辨别(真假好坏)。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1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孔子》与《刺陵》有如此票房奇迹,不单因为有好莱坞“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作招牌,也________受《独立日》影像印记影响,还有人们对“世界末日”的猎奇……
②人们甚至觉得,《潜伏》中的两个虚构的人物应当续写情缘,实现他们自己那些在现实面前显得无奈的理想。让如今的青年人意识到还有时间不能够________的纯真感情。
③“毒豆角事件”本质上是利益的________,导致公共利益虚置与错位。因此,发现了“毒豆角”就查豆角,在海南发现的就追查海南的做法,都还只是治标不治本。
A.不止 侵蚀 纠葛 B.不只 腐蚀 瓜葛
C.不止 腐蚀 瓜葛 D.不只 侵蚀 纠葛
解析:选D。不止:继续不停;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不只:不但,不仅;连词表递进。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事物逐渐消损破坏;使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暗中一点一点地侵占(财物)。根据语境应为“侵蚀”。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瓜葛:比喻辗转相连的社会关系,也泛指两件事情互相牵连的关系。
2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电视剧《蜗居》里这句台词,道出了都市无房族的________与无奈。
②足球界的混乱无序,根植于大的社会背景,社会上的浮躁情绪早已________到了足坛的各个领域。
③在这惜别时刻,________无一处不是友谊的诗,感人的诗。人们编成许多诗歌来赞颂这珍贵的友谊。
A.困惑 侵蚀 简直 B.困惑 侵袭 简直
C.疑惑 侵蚀 似乎 D.疑惑 侵袭 似乎
解析:选A。困惑:感到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使困惑。疑惑:心里不明白,困惑。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侵袭:侵入并袭击。“简直”是表语气的副词,“似乎”是表估量的副词,从句子的语气上用“简直”更适当。
2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人们意识到,用一种发展模式、一种政治主张来________多彩世界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②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为我国经济的繁荣________出更加美好的发展远景。
③人,可以抛舍许多,却绝不可抛舍养育自己的土地。失却了对它的________,便也失却了良知。
A.制约 勾画 眷念 B.制约 勾勒 眷恋
C.规范 勾勒 眷恋 D.规范 勾画 眷念
解析:选C。规范: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合乎规范。制约:指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勾画:勾勒描绘,用简短的文字描写,常与“蓝图”搭配。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常与“远景”搭配。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眷念:想念。
2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关于城西道路改造的建议,市民寄来很多信件,报社版面有限,准备________刊登,以飨读者。
②家长付出代价给孩子陪读,________是提高孩子的高考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事与愿违。
③你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不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________会犯大错误的。
A.摘要 本义 终于 B.择要 本意 终于
C.择要 本义 终究 D.摘要 本意 终究
解析:选D。摘要:摘录要点;摘录下来的要点。择要:挑选要点。本意:原来的意思或意图。本义:词语的本来意义。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终究:毕竟,终归。
2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诸多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认真地加以________,以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②当公安人员向他了解犯罪分子情况时,他说话显得很________,但最后在正义的感召下,说出了犯罪分子犯罪的全过程。
③祥林嫂讲起阿毛的故事,打动了许多妇女的心,她们________伤感,落泪。
A.疏通 隐晦 无不 B.疏导 隐晦 不无
C.疏通 隐讳 不无 D.疏导 隐讳 无不
解析:选D。疏通:沟通双方的意思,调解双方的争执。疏导:泛指引导使畅通。隐晦:(意思)模糊;不明显。隐讳: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不无:不是没有,多少有些。无不:没有一个不,全都。

题组一 同音字
1.下列每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消铄 座右铭 迫不急待 休养生息
B.精粹 圆舞曲 以儆效尤 提纲挈领
C.气慨 拌脚石 卓而不群 穷兵渎武
D.嬉戏 副食品 穿流不息 不肖子孙
解析:选A。A.消—销,急—及;B.全对;C.慨—概,拌—绊,而—尔,渎—黩;D.穿—川。
2.(2012·衡阳市高三模拟)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倍增 录像机 拾人牙慧 轻于洪毛
B.备至 照相机 两败具伤 自作自受
C.赡养 钓鱼竿 意气用事 沧海一粟
D.观瞻 电线杆 黔驴计穷 姹紫嫣红
解析:选C。A.洪—鸿,B.具—俱,D.计—技。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意蕴 遏杀 抽搐 改弦更章
B.卓然 报怨 没辙 精神焕散
C.风糜 锃亮 濒临 陈词烂调
D.朦胧 晨曦 干瘪 局促不安
解析:选D。A.遏—扼,章—张;B.焕—涣;C.糜—靡,烂—滥。
4.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慨叹 概莫能外  笑嘻嘻 嬉皮笑脸
B.浸渍 百毒不侵  捡芝麻 挑肥捡瘦
C.消弥 朝辉夕阴  过渡期 六根清静
D.水分 寻人启示  烂摊子 蛛丝蚂迹
解析:选D。A.无错别字;B.捡—拣;C.弥—弭,辉—晖,静—净;D.示—事,蚂—马。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辐射 戎马倥偬 不明就里 无耻斓言
B.赝品 鬼计多端 相辅相成 老生常谈
C.惯性 忧柔寡断 高屋建瓴 唇枪舌剑
D.斡旋 开源节流 备受青睐 好高骛远
解析:选D。A.斓—谰;B.鬼—诡;C.忧—优。
题组二 形近字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切磋 思辩 蕴涵 佶屈聱牙
B.凝冻 联袂 鄙夷 大相径庭
C.融和 蹉跎 参与 杉杉有礼
D.糟塌 揣测 犷悍 水泄不通
解析:选B。A.辩—辨;C.杉杉—彬彬;D.塌—蹋。
7.(2012·长沙高三模拟)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安祥 招募 化妆品 唉声叹气
B.拂晓 上映 影碟机 循规蹈矩
C.光彩 陷井 铆劲儿 世外桃源
D.度假 作祟 水笼头 事必躬亲
解析:选B。A.祥—详;C.井—阱;D.笼—龙。
8.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厝火积薪 青山绿水 伊呀学语 责无旁贷
B.心有余悸 专心致志 惹是生非 插科打诨
C.有案可稽 一脉相成 徇情枉法 味同嚼蜡
D.出人头地 和颜悦色 骄若惊龙 张皇失措
解析:选B。A.伊—咿;C.成—承;D.骄—矫。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寒暄 宣宾夺主 沸反盈天 涸辙之鲋
B.自诩 栩栩如生 残羹冷灸 膏腴之地
C.瞌睡 磕头贺喜 礼尚往来 貌和神离
D.国粹 鞠躬尽瘁 逡巡不前 流觞曲水
解析:选D。A.宣—喧;B.灸—炙;C.和—合。
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饿殍 唐突 贸然 振聋发聩
B.编纂 佛尘 暮霭 稗官野史
C.口碑 文采 蹩脚 通霄达旦
D.漪澜 园满 草芥 豆蔻年华
解析:选A。B.佛—拂,C.霄—宵;D.园—圆。
题组三 熟语中的易错字
1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所向披糜 珠联璧合 貌合神离 蓬头垢面
B.前踞后恭 大声疾呼 走头无路 翻天覆地
C.海晏河清 萧规曹随 以逸待劳 恃才傲物
D.欺世盗名 穷形尽相 宁缺毋滥 明火执杖
解析:选C。A.糜—靡;B.踞—倨,头—投;D.杖—仗。
1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摩娑 坍塌 覆水难收 化干戈为玉帛
B.涵养 巨擘 对簿公堂 不登大雅之堂
C.吞噬 辑拿 抑扬顿挫 如坠五里雾中
D.颠簸 召唤 出神入化 返其道而行之
解析:选B。A.娑—挲;C.辑—缉;D.返—反。
1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雍容 经典 韬光养晦 筚路蓝缕,以起山林
B.诀别 遐思 薪尽火传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C.跨越 振辐 秘而不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梗慨 砥砺 学以致用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解析:选B。A.起—启;C.辐—幅;D.慨—概。
14.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执迷不误 不经之谈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B.逃之夭夭 前仆后继 无风不起浪,无根不长草
C.鼠目寸光 满不在乎 曾经苍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D.嫉恶如仇 记忆尤新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解析:选B。A.误—悟;C.苍—沧;D.尤—犹。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遒劲 敲竹杠 接踵而来 来而不往非理也
B.丰腴 打圆场 渴尘万斛 识时务者为俊杰
C.撕打 跑龙套 有条不紊 言必信,行必果
D.接洽 挂幌子 德艺双罄 牵一发而动全身
解析:选B。A.理—礼;C.撕—厮;D.罄—馨。
1.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淡褪 玉砌雕栏 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B.弥漫 恪守教诲 言词中肯 衣锦还乡
C.指尺 精神恍惚 声名狼藉 不足为训
D.虔成 瞬息万变 趾高气扬 消魂钩魄
解析:选C。A、B两项无错别字。C.指—咫;D.成—诚,钩—勾。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惊蛰 闻过饰非 按图索骥 事实胜于雄辩
B.睿智 丰功伟绩 湮没无闻 不费吹灰之力
C.谣言 挺而走险 兵荒马乱 吉人自有天相
D.味蕾 叱咤风云 强驽之末 风马牛不相及
解析:选B。A.闻—文;C.挺—铤;D.驽—弩。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骄纵 戴高帽 隐忍苟活 迫不急待
B.踌躇 出洋相 如火如荼 凭心而论
C.入座 霓虹灯 百无聊赖 自行其是
D.遐想 缔造者 宽宏大量 人情事故
解析:选C。A.急—及;B.凭—平;D.事—世。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簿藉 裁员 滞纳金 死皮赖脸
B.重叠 扫描 大杂烩 带罪立功
C.针灸 占倨 原生态 鼎力相助
D.作祟 旺盛 候车室 出其不意
解析:选D。A.藉—籍;B.带—戴;C.倨—据。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溯源 绵薄 坚贞不渝 附首帖耳
B.拜谒 通衢 满腹经纶 安步当车
C.题跋 抵毁 疾首蹙额 尾大不掉
D.馈赠 煽动 休戚相关 独挡一面
解析:选B。A.附—俯;C.抵—诋;D.挡—当。
6.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穷匮 攀缘 蘖根祸胎 始作俑者
B.深挚 惶恐 幅员辽阔 法网恢恢
C.报道 部署 伶牙利齿 随声附合
D.亵黩 装祯 功亏一匮 倜傥不羁
解析:选C。A.蘖—孽;B.无错别字;C.利—俐,合—和;D.黩—渎,祯—帧,匮—篑。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演译 好处费 欢度良宵 置之死地而后生
B.嘉宾 荧光屏 眼花缭乱 冤家易解不易结
C.威慑 绿茵场 电影角本 磨刀不误砍柴工
D.安分 家具城 万古长青 宰相肚里能撑船
解析:选D。A.译—绎;B.易—宜;C.角—脚。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部署 烦躁 度假村 和盘托出
B.暖昧 迷津 辨证法 仗义执言
C.影牒 辐射 凌霄花 一愁莫展
D.简练 坐镇 里程碑 锋芒必露
解析:选A。B.暖—暧,辨—辩;C.牒—碟,愁—筹;D.必—毕。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迄今 凤毛麟脚 徇私舞弊 恣意妄为
B.闪烁 抽肥补瘦 义愤填膺 别竖一帜
C.不惮 汗流浃背 言简意赅 融会贯通
D.脉膊 革故鼎新 善罢甘休 缄口不言
解析:选C。A.脚—角;B.竖—树;D.膊—搏。
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贸然 陶冶 讨便宜 乐不可知
B.剽窃 阑珊 结骨眼 轻歌曼舞
C.拔除 纨绔 乐陶陶 殊途同归
D.详秘 矛戟 乌龙球 悬梁刺股
解析:选C。A.知—支;B.结—节;D.秘—密。
1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翕动 订婚 臭哄哄 直言不讳
B.缨珞 图象 炒鱿鱼 玩世不恭
C.障蔽 更迭 打嘴仗 针砭时弊
D.煤炭 憎恶 圆周率 运筹惟幄
解析:选C。A.哄哄—烘烘;B.缨—璎,象—像;D.惟—帷。
1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瘐死 坟莹 阜盛 掎角之势
B.锻造 纨绔 委糜 恬退隐忍
C.誊写 婉转 谲诈 良晨美景
D.服役 喧哗 诡辩 自惭形秽
解析:选D。A.莹—茔;B.糜—靡;C.晨—辰。
1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烦言 交响乐 妙对迭出 歃血为盟
B.镐头 兑换卷 飞扬拔扈 米珠薪桂
C.座位 百纳衣 姿意妄为 绿草如荫
D.银圆 园珠笔 污言秽语 骈拇枝指
解析:选B。A.没有错别字;B.卷—券、拔—跋;C.纳—衲、姿—恣、荫—茵;D.园—圆。
1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视频 炫耀 不厌其详 明枪易躲,暗剑难防
B.抢滩 巅峰 颠倒事非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瓶颈 剪彩 驾轻旧熟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D.跳槽 饯行 共商国是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解析:选D。A.剑—箭;B.事—是;C.旧—就。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经费 掉书袋 篷荜生辉 仰之弥高,钻之弥艰
B.篇幅 挖墙角 钟南捷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C.缘份 洽谈会 察颜观色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散发 收音机 优柔寡断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解析:选D。A.篷—蓬,艰—坚;B.角—脚,钟—终;C.份—分,颜—言。
1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遴选 边缘化 骨鲠在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彩排 实名制 后顾之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煤碳 压轴戏 口蜜腹剑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D.座谈 勘误表 翻云覆雨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解析:选A。B.优—忧;C.碳—炭;D.杆—竿。
1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契合 哈密瓜 义气用事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B.狭隘 一柱香 以逸待劳 偷鸡不着失把米
C.福祉 金箍咒 和霭可亲 礼轻情意重
D.装潢 吉祥物 吃里爬外 天有不测风云
解析:选D。A.义—意;B.柱—炷,失—蚀;C.金—紧,霭—蔼。
18.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缉捕 炫耀 平步青云 碑帖临摹
B.筹画 靓丽 臻于郅治 昭然若揭
C.摒弃 搌转 云谲波诡 耳鬓斯磨
D.屏幛 通谍 乌烟瘴气 面黄饥瘦
解析:选C。A.全对;B.画—划;C.搌—辗,斯—厮;D.幛—障,谍—牒,饥—肌。
1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肇事 擀面杖 人徽言轻 弃之如敝履
B.诡秘 签子 煞有介事 吃一堑,长一智
C.玷污 杀手锏 山清水秀 有钱能使鬼推磨
D.手势 忘年交 滥芋充数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解析:选C。A.徽—微;B.正—证;D.芋—竽。
20.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内陆城市群特别是中部城市群的竟相发展,为加速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出了严峻挑战和迫切要求。
B.我们知道过去的冬天,是漫长、可怖;我们知道大地被窒息、被残害;我们知道生命的肉体被撕裂,零落遍地。
C.在我们的校园里,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课外口若悬河、说话很自信的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着老师讲话时却唯唯诺诺,甚至禁若寒蝉。
D.既使横在我面前的是一条没有渡口的江河,只要能穿过晨雾眺望一下对岸风光,我就不会感到沮丧。
解析:选B。A.竟—竞;C.禁—噤;D.既—即。
2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谐音 针砭 排行榜 左支右黜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B.涅磐 痊愈 听证会 成绩斐然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C.应聘 强求 互联网 言行一致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D.疲软 题纲 吉祥物 负隅顽抗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解析:选C。A.黜—绌;B.磐—槃;D.题—提。
2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淙淙。浣沙女挑着月色从竹林间暄闹着归来,渔人分开荷叶摇舟远去。
B.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孤寂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籍和快乐。
C.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D.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拔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以此表达内心的感动。
解析:选C。A.沙—纱,暄—喧;B.籍—藉;D.拔—拨。
23.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让心灵登高,高处的心灵澄澈透明,保持童心一般的晶莹纯净;高处的心灵襟怀坦荡,对恩怨得失不斤斤计较。
B.这秋天的落叶不会哀叹衰败,随风飘落到大地上,大地会让它感到踏实,它将化为泥土,化为养料,让明年的生命更加苍翠。
C.这个人失去双手,正用嘴衔着毛笔在地上写字。一笔一画写得很认真,由于写字用力大,他的脸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滴下。他每写完一个字,就醮些墨接着写。
D.山壑间流水拍打着裸露的岩石,腾起的水雾在沟壑中弥漫,水声震耳欲聋。石阶或缓或陡,或直或曲,看着台阶就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解析:选C。醮—蘸。
2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笔者并不想做股评,而是想说,有这样一种分析的方法,有这样一个揣摹的思路。
B.工作期间因病、因事需要离开岗位者,须办理请假手续,返岗后,应及时消假。
C.风阻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汽车的外形,而流线形的车身可以获得理想的风阻系数。
D.如果你保证不了它的真实性就会贻人口实,授人以柄,使自己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解析:选D。A.摹—摩;B.消—销;C.形—型。
2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把汉语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创作中的实例不胜梅举,屡屡被众多画家广泛使用。
B.面对浩如烟海的有字书,尽管我们浩首穷经、读破万卷,也只能涉猎沧海一粟。
C.晚清时期,随着诸多脍炙人口的反满革命文章的流播,不几年,革命论胜行于中国。
D.普京来自底层,其亲属中没有政治上的显赫者,也没有在其他领域中出类拔萃的人物。
解析:选D。A.梅—枚;B.浩—皓;C.胜—盛。
26.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花费些笔墨谈论那早已消逝在辽远深遂的时空中的历史,确实有益于我们的社会人生。
B.“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先生的座右铭,是他高尚革命情操的真实写照。
C.流连于苏州园林,总是有赏不够的精巧纤秀,览不完的曲折深幽,品不尽的静泌优雅。
D.这篇台湾散文佳作,清新、隽咏,如同乡土般氤氲芬芳,散发着浓郁的台岛风俗气息。
解析:选B。A.遂—邃;C.泌—谧;D.咏—永。
27.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念大化造物,天造地设,独垂亲于中华大地。清闲日子,我常到山清水秀的圣地,沐浴旖旎风光,感受历史沧桑。
B.驻足思考,其实语文学习也一样,只要有碧莹莹的一川急流以及叠若累卵的巨大岩石和林林总总的花草树木就足够了。
C.鲁迅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不断进行自我拷问,毁掉内心一切堂皇的因素,而向更深处寻求生命的意义。
D.广大职工对带薪休假尽管欢欣鼓舞并翘首企盼,但由于领导者缄默不语,没有多少人有勇气提出来要带薪休假。
解析:选A。亲—青。
28.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清明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应该引导人们构造环保、安全、健康、文明的湎怀模式。
B.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主要是由于去年价格上涨对今年价格的翘尾影响较大。
C.宁神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整日笼罩在汽车摩托暄器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
D.当学生也开始肆意地调侃英雄、嘲弄鲁迅时,文风又转向了另一极端,轻松愉悦已蜕变成了俗不可奈的无病呻吟和不可救药的狭隘偏执。
解析:选B。A.湎—缅;C.暄器—喧嚣;D.奈—耐。

题组一 语法类病句专练
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未来五年,国家将通过改造棚户区、建设公租房等方式,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供给,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
B.人大代表提议,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填补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法律空白。
C.六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华赞”诗词征集活动,将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征集原创性诗词。
D.凭借着在本届澳网比赛中的超强发挥,李娜成为第一个晋级大满贯赛决赛的亚洲球员,从而奠定了她中国体坛一姐的宝座。
解析:选B。A.成分残缺,缺少“解决”的宾语,应在“房源不足”后加“的问题”;C.句式杂糅,“将围绕……为主题”应改为“将以……为主题”;D.“奠定”与“宝座”搭配不当,“奠定”宜与“基础”搭配。
2.(2012·天津调研)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神七”载人飞行大功告成,昭示着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中国将在人类未来的太空和平开发利用伟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B.这一届政府似乎也已经意识到目前我国社会住房保障事业的局面,“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C.为了应对眼下的经济危机,奥巴马表示:将推迟对富人增税的竞选承诺,关于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增强工人组建工会能力等棘手问题,也不会立刻着手解决。
D.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对严重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学校食堂要及时进行整改,坚决杜绝食物中毒事件不发生。
解析:选A。B.搭配不当,“意识到”和“局面”不搭配; C.成分残缺,应在“推迟”后加“履行”之类的词语;D.成分赘余、否定不当,去掉“严重”和“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于漪老师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她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高超的授课艺术,为不少聆听过她讲课的师生所折服。
B.企业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C.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稳定的重大贡献。
D.“微博”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促进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解析:选B。A.主客体颠倒,应该是“她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高超的授课艺术,折服了不少聆听过她讲课的师生”;C.语序不当,“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位置应该颠倒;D.搭配不当,“加快”和“质量”不搭配。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5月18日是第18个法定“全国助残日”,学校要组织好“爱心捐助”活动,号召广大学生“少吃一份零食、奉献一片爱心”,把节省下来的钱捐赠给贫困残疾儿童。
B.今年住房供求关系平衡,国家政策相对稳定,同时受到广州、深圳等外地房价下降,济南的二手房价不会大涨。
C.2008年汽车行业整体将处于回落周期,在这种情况下,汽车行业人士对今年行业走势心存疑虑,应该保持一份警惕。
D.汶川余震频繁,滑坡和泥石流不断发生,这既影响了道路抢修的进度,也威胁着现场人员的安全,但抢修人员打通道路的决心没有改变。
解析:选B。“受到”缺宾语,可在“下降”后加“的影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
B.造成食品安全问题有两大原因:一是现行食品安全制度缺乏严格性和统一性;二是现行食品安全制度缺乏警示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造成的。
C.从5月1日开始,醉酒驾车者将面临刑事处罚,其醉驾行为将被记入档案。特别是一些公职人员,一旦受到刑事处罚,也就意味着将失去公职。
D.油价不断上涨引发的节油比拼不但在各种小型轿车品牌之间进行,而且已在各种重型卡车品牌之间展开,开发节油重型卡车已成为国内该类企业当前的主流产品。
解析:选C。A.成分残缺,在“等”后加“中毒症状”;B.“原因……造成的”,句式杂糅;D.“开发节油重型卡车”成为“产品”,搭配不当。
6.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在昨天举行的亚洲杯半决赛中,澳大利亚队和日本队以6:0和5:2分别战胜乌兹别克斯坦队和韩国队,闯进了决赛。
B.国家环保部门最近公布了第三批通过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审核的企业名单,我市首次有多家农产品生产基地跨进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门槛。
C.2月7日是春运期间全国酒驾整治统一行动日,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将安排异地用警、跨区域查缉以及组建机动执法队等方式开展酒驾整治专门行动。
D.你不能不承认,当今社会中人们对团队合作精神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任何一支团队缺少了任何一名成员都只能是不完整的团队。
解析:选D。A.表意不明,有歧义;B.词序不当,“首次”应放在“跨进”前;C.“安排”与“方式”动宾搭配不当。(易错点拨)辨析病句首先要熟知病句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一般分为三步,首先是通过语感初步判断,接下来再使用结构分析法,划分句子结构来判断是否有语病,最后与其他选项比较并作出判断。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俄罗斯和中国的水产公司将在被日本称为北方领土的国后岛成立合资公司养殖海参,双方已于本月初签署了备忘录并基本达成一致。
B.据了解,春节期间,全国发生的多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多为超速、超载、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等不文明驾驶行为所致。
C.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介绍,这是有气象资料以来,黄淮地区和山东省大部遭遇的最严重干旱,干旱的原因是降水稀少。
D.预计于2015年建成的粤港澳大桥,将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粤港澳三地的交通,成为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三地繁荣稳定的“金桥”。
解析:选B。A.语序不当,应将“基本达成一致”和“签署了备忘录”调换位置;C.表意不明,应将“和”改为“特别是”,加以强调;D.成分残缺,在“交通”之后加“问题”。
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国内一位从事铁矿石贸易公司的经理表示,日本大地震给从事铁矿石交易的企业提供了抄底的可能,增加了铁矿石价格的不确定性。
B.现场的一位工作人员指出,由于是在二十层以上的屋顶实施违章建筑的拆除工作,高空作业安全系数比较大,预计进度将比平地拆除多用时四天。
C.鉴于西班牙半年来经济低迷、对外借债额度过高的情况,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近日宣布下调西班牙信用等级。
D.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的紧急救援管理,都是设立专门机构对各类灾害和民防事务实行统一指挥和协调,这必然需要大量的专业灾难救援工作者参与其中。
解析:选C。A.句式杂糅 ,应为“国内一位铁矿石贸易公司的经理”或“国内一位从事铁矿石贸易工作的经理”; B.不合逻辑,高空作业安全系数应该是“小”;D.搭配不当,应为“各类救灾工作”。
9.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正在研制最大载荷 25吨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有望于2014年完成对月球车、大卫星和空间站的发射。
B.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威海以公共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保证各项活动顺应民意,贴近民心。
C.周恩来总理的高尚人格、崇高品德和卓越功勋,永远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
D.高铁运行了大约40分钟左右,我们被“破例”允许到驾驶室参观。驾驶室不大,我在司机右边的位子上坐下来,前方的铁路一览无余。
解析:选B。A.结构混乱,可在“研制”后面加“的”;C.搭配不当,可在第二个逗号后加“他”;D.重复赘余,可删去“大约”或“左右”。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芜湖市卫生局对芜湖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的门诊筛查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要求医务人员忠于职守,有序地进行筛查救治,做到结石患儿当天就诊,当天检查完毕。
B.世界上独一无二、风格奇特的福建客家土楼民宅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享有“东方古城堡”之美誉。
C.访问英国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向莘莘学子深情地表露:“我深深爱着的祖国年轻而又古老、自强不息而又历经磨难、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容。”
D.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极有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从而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解析:选A。B.成分残缺,缺少了与“具有”搭配的中心词;C.语序不当或不合逻辑,应为“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D.搭配不当,可改为“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
题组二 语意类病句专练
1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京剧,又称“皮黄”,它的音乐素材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有“国剧”之称,称为“国粹”。
B.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公告,要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
C.建党90周年献礼剧《焦裕禄》依托焦裕禄夫人生前唯一审定通过的《焦裕禄传》为蓝本,清晰地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兼具情感和传奇色彩的人民干部形象。
D.北非战乱造成的严重的国际人道主义灾难已经波及到欧洲,大量难民逃往位于地中海的意大利小岛蓝普度撒,小岛已经不堪重负。
解析:选B。A.不合逻辑,应为“被称为‘国粹’”;C.句式杂糅,将“依托”改为“以”或删掉“为蓝本”;D.“波及到”重复赘余,删去“到”。
1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B.此次地震是日本有地震观测史以来震级最高的一次,海啸规模巨大是由于震源浅且地震规模大造成的,震源所在海域海岸地形特殊,也放大了海啸能量。
C.出于对北极地区气候、环境、资源等方面长期考察,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决定在斯瓦尔巴违德群岛建立中国伊力特·沫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
D.在朱清时看来,落后的机制是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的重要原因,只有把学校推向市场,才能提高大学的办学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解析:选D。A.搭配不当,“加大…‘密度’”可以,但不能“加大”“质量”;B.句式杂糅,“是由于”和“造成的”杂糅到一起;C.成分残缺;“长期考察”后缺少中心词“的需要”。
1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病隙碎笔》对生死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体现了一个真正思想者的风采,而且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
B.如云的明星、无数的影迷和众多的媒体,似乎都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奥斯卡颁奖活动正在把巨大的商机和经济利益带到世界影都洛杉矶。
C.本着朝阳、有适当坡度、排水良好、牧草繁茂、无污染、无噪音,威海市将台湾赠送的梅花鹿和长鬃山羊的圈舍建在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南侧。
D.动画片《孔子》用动漫形式塑造的全新的孔子形象,打破了以往人们对国学刻板而僵化的思维习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多次获得国家奖项。
解析:选B。A.不合逻辑,递进关系颠倒;C.成分残缺,在“无噪音”后加“的原则”;D.搭配不当,将“塑造的”改为“塑造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恶劣天气影响了北约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北约方面请求美国战机在短期内继续承担在利比亚的空袭行动,美国已接受这一请求。
B.4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全国排球联赛女排决赛阶段发生的球迷冲突事件作出回应,并宣布了处罚。
C.博鳌亚洲论坛目前已经成为亚洲以及其他大洲有关国家政府工商界和学术界领袖就亚洲以及全球的重要事务进行对话的高层平台。
D.4月15日,由新华社承办的《辉煌“十一五”》大型图游展在安徽省合肥市久留米友好美术馆开幕。当天,有近千名干部和群众参观了展览。
解析:选C。A.搭配不当,“承担”和“行动”搭配不当,把”承担”改为“参与”;B.成分残缺,“宣布”后残缺“结果”;D.表意不明,“近千名干部和群众”表意不明。
1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墨菲在2011年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半决赛上负于特鲁姆普,赛后墨菲说他比赛时失误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在场观众手机铃声的影响而造成的。
B.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C.4月7日晚间日本再遭7.4级地震袭击,福岛核电站周围20公里的撤离区,现在可能有必要扩大范围,因为那是按照最初的短期辐射标准设定的。
D.网络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处理和使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也增加了筛选的难度。
解析:选C。A.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造成的”;B.搭配不当,“国力的强弱”与“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一致;D.逻辑问题,“并且”改为“同时”,前后句子是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隶属东京电力的福岛县第一核电站核泄露事故,让日本人民至今还没有走出“核恐慌”的阴影,断然拒绝电力公司的任何道歉和谢罪。
B.全国各大城市陆续出台的限购令激起强烈反响,有评论认为,限购令由于阻碍了炒房通道,降低了炒房获利能力,所以破坏了本来“健康”的市场。
C.目前,少数政府网站变成花架子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少地方政府只为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队伍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
D.围绕“完善大交通、培植大产业、搞活大流通、优化大生态”的思路,高标准制定建设规划,是确保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建设成败的关键。
解析:选B。A.成分残缺,缺主语,在“断然”前加上“日本灾民”; C.“主要原因”与“因为”重复累赘;D.一面对两面,“成败”改为“成功”。
1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不能遏制整体恶化的态势,中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与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
B.美国财政部在公布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后,媒体就问这个数字是如何得出来的。财政官员竟然说他们没有研究依据,只是这个数字听上去比较顺耳。
C.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该不该治这个“啃老病”,而在于怎么治。要避免年轻人不“啃老”,首先是他自身要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D.现在,许多媒体为了经济效益,不顾社会责任,一味满足受众猎奇、寻求刺激的心理,大肆报道各种八卦、丑星、谬论以吸引眼球。
解析:选D。A.搭配不当,“速度”与“扩大”搭配不当;B.偷换主语,可将“在”移到句首;C.不合逻辑或否定失当,应将“啃老”前的“不”去掉。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B.北京奥运会期间,具有悠久历史的长城、十三陵、故宫、颐和园等无不以其迷人的风姿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为中外游客所倾倒。
C.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在中外经典作品中摘选精彩的描写、抒情等段落,并将故事梗概作为线索,以简明的叙述连接其精彩段落,让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基础上,欣赏精彩片段。
D.修改后的节约能源法明确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房屋时,应向购买人明示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和保修期等。
解析:选C。A.表意不明,由于结构性的歧义,导致语句中无法确定究竟是王冰的观点值得商榷,还是赵亮的观点值得商榷;B.主客倒置,应表达为“中外游客为风姿和文化积淀所倾倒”;D.成分残缺,“应向购买人明示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和保修期等”后应加“信息”。
19.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突然遭遇的一次大考,有无数理由可以让这个新生的国家被这场战争压垮,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和国第一代领袖们围绕以究竟出不出兵为主题反复商讨,最终决定出兵朝鲜,保家卫国。
B.百年以来,我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莘莘学子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让他们从这里出发,去扬帆远航。
C.8月份以来,楼市趋于活跃,投资投机性需求卷土重来,限购、停贷等措施短期内将对不合理的购房需求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对市场的“恐慌性心理”有积极作用。
D.中国功夫能否勇立世界搏击术的潮头,打遍天下无敌手?多年来,人们一直渴盼得到肯定的答案。在无数影视作品和武林传说提供了足够多的佐证之后,中国功夫无形之中也逐渐走上了神坛。但近年来中泰拳手的较量却提醒着我们中国功夫正逐渐走下神坛。
解析:选D。A.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主题”删去一个;B.不合逻辑,“翅膀”与“扬帆远航”不合逻辑;C.成分残缺,“恐慌性心理”缺少谓语动词,可以在“市场”前添加“缓解”。
20.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目前集市上出现了少数人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甚至殴打工商管理人员,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整顿集市秩序是当务之急。
B.11月21日,黑龙江鹤岗发生矿难,这起矿难被视为近两年来最为严重的矿难。权威人士强调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煤矿爆炸事件,各级各类管理部门必须加强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再发生。
C.全球100多个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城市,在世博会举行期间围绕“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为主题,就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举办了“全球论坛”。
D.在“十二五”第一年里,中国一直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努力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质量,让民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解析:选B。A项,“出现”缺宾语中心语,应在“管理人员”后加“的现象”。C.句式杂糅,将“围绕”改为“以”或将“为”改为“的”。D.“改善”和“质量”不搭配。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
B.《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曲“青春和爱情”的悲歌,《威尼斯商人》是富有讽刺意味的戏剧,但就其传播之广而言却毫不逊色。
C.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D.“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解析:选C。A.缺主语;B.指代不明,“就其传播之广而言却毫不逊色”在句中所指对象不清楚; D.搭配不当,“成功和失败”不能同时证明“这一理念的正确”。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舟曲县位于甘肃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今年8月7日遭到特大泥石流的袭击,给全县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B.当参加江西师大“重走校址路”骑自行车活动的70名师生历经艰辛终于到达瑶湖校区的时候,受到了等候在此的近千名师生的热烈欢迎。
C.漫长的人类历史,我们每个人都是来去匆匆的过客,但匆匆并不等于平凡,虽来去匆匆,应该像流星一样,也要放出光芒。
D.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团的报告,生动地再现了许多感人的场面,充分展示了优秀共产党员,不管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抗洪抢险的危急关头,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舍小家为大家,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优秀品质。
解析:选D。A.偷换主语,在“给全县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前加“泥石流”;B.滥用介词,去掉“当……的时候”;C.应为“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来去匆匆的过客,但匆匆并不等于平凡,虽来去匆匆,也应该像流星一样,放出光芒”。
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人民币升值无法扭转美国对华外贸逆差,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直接投资区域重点转移所决定的。
B.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一直络绎不绝。截至5月9日17时30分,累计检票入园已达19.59万人次。
C.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多年来教育事业有了重大发展,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还有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这应当是我国今后工作的重点。
D.这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鲁迅先生过去所使用的物品和书籍。
解析:选C。A.句式杂糅,将“由于”改为“由”; B.搭配不当,“参观的人流”与“络绎不绝”属搭配不当。 D.语序不当,“各式各样”应放在“物品”前。
1.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因拉登之死而引发“基地”等恐怖组织实施报复,巴基斯坦各主要城市大幅提升了警戒级别,特别是在伊斯兰堡、白沙瓦、拉合尔、卡拉奇等地的美国领事馆附近。
B.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天(5月1日)是醉驾入刑开始执行的第一天,北京交管部门在夜查当中发现了一名驾车醉酒的司机。
C.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中国地震局以及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等单位联合组织国家民用核设施检查团,将开始对我国大陆境内运行的三大核电站基地开展安全大检查。
D.长期以来,中央高层一直从事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在多个场合,利用多种形式,寄语当代青年,对当代中国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
解析:选A。B.“驾车醉酒”应该是“醉酒驾车”;C.应该是“检查团将……开展检查”,可改为在“环境”前加“由”,在“国家民用核设施检查团”前加“的”;D“从事”缺宾语。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透露,湖北银行总部将设于东湖西路的平安置业大厦。不久后,这栋大厦将更名为湖北银行大厦。目前湖北银行的股本规模约为20亿股,近期会增资扩股约30亿股左右。
B.由辛亥志士后裔、民间爱心人士联合兴建的“辛亥首义百年纪念墙”,包括纪念广场、英雄名录、首义第一枪、首义第一炮、首义第一旗、祭扫花台、辛亥志士衣冠冢等组成。
C.近年来,房地产调控屡屡成为“空调”。如何理顺“食利者”的利益关系,从而确保降房价的政令在传递中不至于出现太大的梯层衰减现象,仍是当下必须直面的难题。
D.《中国质量报》曾报道,食品专家基本可以断定“一滴香”是通过合成反应及化学品直接调和的方法,营养作用十分有限,长期食用会损伤肝脏。
解析:选C。A.“约”与“左右”重复,去掉一个;B.“包括……等组成”为句式杂糅;D.成分残缺,“是通过合成反应及化学品直接调和的方法”应为“是通过……的方法做出来的”。
3.(2012·武汉市模拟)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人们在把土豆皮转化成太阳镜或把蔗糖转化成汽车保险杠的过程中,以前所遇到的技术难题目前已经得到解决。
B.多数科学家称2011年是不是最热的年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于人为制造的温室气体排放,气温长期趋势在上升。
C.大地震一晃已经过去一年了,但这儿仍旧支离破碎,城市还在废墟当中,超过150万的人们依然生活在帐篷中。
D.新的3D电视系统突破了过去的各种局限,观看无须专门地佩戴眼镜,而图像分辨率更高,画质也更加清晰。
解析:选B。A.成分残缺,介词“从”字的滥用造成“人们……所遇到的”这样一个主谓结构式的定语中的主语“人们”缺位,去掉“从”后,“人们”就成了“遇到”的主语;C.虚词“的”和复数词“们”赘余,应删除“的”和“们”;D.状语“专门地”顺序不当,应将“专门”放在“眼镜”前,并将“地”改为“的”,这样才切合句意。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利比亚局势目前尚不明朗,为了尽快将尚在该国的我国公民接送回国,中国民航局今天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大规模运送任务。
B.美国国家安全局凭借20世纪40年代与英国、加拿大等国签署的《五国情报交换协议》,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套监控系统,具备全面监听手机、传真、电子邮件等通信手段。
C.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将推出七期特别节目,目的就是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自救自护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D.著名非官方影评人周黎明认为,《国王的演讲》在奥斯卡上大获全胜的主要原因反映了美国好莱坞对纯美国式影片的不自信。
解析:选A。B.缺宾语中心词,“具备……的功能”;C.“提高……意识”搭配不当;D.句式杂糅,“主要原因反映了”应该去掉“主要原因”或者把“反映了”改为“是”。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说到底,不管是北京或是其他地方,做好“治堵”工作还在于能否完善市政规划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B.在当前的就业压力下,有不少大学生加入了“蚁族”大军。“蚁族”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就包括大学生们不愿从事辛苦工作等自身原因造成的。
C.由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向好,一定程度的通胀有利于企业的扩张。不少企业家已经筹划在适度通胀的环境下加速扩张,顺势把一部分成本压力转移给下游企业。
D.所谓“皮革奶”,是利用已经废弃的动物皮革制品、动物毛发水解为皮革水解蛋白后,混入到牛奶中,以提高产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解析:选C。A.两面对一面,去掉“在于”后的“能否”;B.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D.成分残缺,在最后加上“而生产出来的乳制品”。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我国应该尽快减少自身农产品安全技术标准与国际要求之间的差距,出台与国际接轨的农药、兽药残留量检测国家标准。
B.今年,台风频繁“光顾”我国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全球温度上升;二是因为今年西太平洋海温偏高,气压偏强。
C.电影《世贸中心》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焦点是这部聚焦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影片对于美国人是否作好了心理准备。
D.安徽省政府强调,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甲型流感的准备,积极防范秋冬季节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可能发生的流感疫情。
解析:选D。A.搭配不当,应将“减少”改为“缩小”;B.句式杂糅,删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冒号改为逗号,或删除两个“因为”;C.主客倒置,应为“美国人对于一部聚焦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影片是否作好了心理准备”。
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心理健康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内经》一书中,就有心情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B.在一次部门会议上,小李说王主任是靠关系来到广告部的,在场的人没有不对此感到气愤的。
C.进入乌镇,信步于幽深的街巷中,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浏览着一部关于江南水乡文化的线装书。
D.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解析:选C。A.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记载”;B.“此”指代不明,产生歧义;D.成分残缺,在第三句“城市”前加“以”。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知识分子主宰的媒体对布什这样的回答反弹不小,但草根的百姓却觉得他给自己长了志气。
B.福建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对台交往的优势可谓是福建最大的优势。
C.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之所以先在港澳试点,就是因为人民币在那里更容易接受。
D.阿森纳的克里希和范佩西因伤挂出免战牌,阿尔沙文依旧无参赛资格,好在西尔维斯特和吉布斯及时伤愈复出进入首发。
解析:选B。A.“自己”指代不明,指“布什”还是“草根的百姓”不明确;C.缺被动词,应为“更容易被接受”;D.表意不明和语序不当,应为“……都伤愈复出及时进入首发”。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全球经济复苏力度强于预期,但发达国家复苏力度相对疲弱,确保财政正常运行是许多发达国家目前的当务之急。
B.从2010年起,山东省将在高考中全部取消省内制定的加分等照顾性政策,并坚持公开公正原则,做好特殊类型考生的资格审查工作。
C.在市政府的帮助下,这群农民工终于在今年春节前向施工单位讨回了工资和利息两万多元,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去了。
D.红葡萄酒中的抗氧化剂,不仅具有抗老防病的作用,而且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防止正常细胞癌变。
解析:选B。A.“目前的当务之急”重复赘余;C.“工资和利息两万多元”有歧义;D.递进关系复句不合逻辑。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著名学者李明关于切实加强舆论监督功能、依法保障公民权益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称赞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B.合肥市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开展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建设、千场电影进农村等“文化惠民”工程落到了实处。
C.《红色60年》大型诗歌朗诵会在安徽大剧院成功举行,通过众多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D.一场晚会真的可以造就一个“新人”。小沈阳的创新与模仿,奇装异服的打扮和忸怩作态的表演,都达到了很好的娱乐搞笑效果。
解析:选D。A.搭配不当,前面一个句子的主语为“文章”,不能用作下一个句子的主语;B.句式混乱,在“工程”一词后面加逗号,在“落到了实处”前面加上“这些工程都”;C.成分残缺,删去“通过”,在“在场的”前面加上“使”或“让”。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画的发展,无论是技法变化上还是美学思想上,中国传统哲学都对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天人合一”等哲学观点。
B.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女性文学奖颁奖大会上,我省著名女作家、南昌大学教授胡辛荣获“中国女性文学奖”,这是胡辛第三次获此奖项。
C.北京东方影视中心和高安市人民政府联合拍摄的电影《青花运》是一部具有浓厚高安地方特色的故事片,也是高安市发展影视文化事业的一次大胆尝试。
D.正在休斯敦养伤的姚明近日辟谣不会在本赛季复出,谈及本赛季休斯敦火箭队的目标时,姚明坦言,尽管困难很多,但进入季后赛的目标应该能够完成。
解析:选B。A.结构混乱,话题是“中国画的发展”,但这一话题没有说完,就说另一话题“中国传统哲学”;C.“电影《青花运》是……尝试”搭配不当;D.表意不明,姚明到底会不会在本赛季复出不知道。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宫墙里全都是果树和庄稼,郁郁葱葱,整整齐齐,仿佛在暗示着失去的繁华和喧嚣,隐约可以从树影婆娑中感受到历史的嘈杂和一代枭雄指挥若定的英姿。
B.我国古代城池的北门常常被称为玄武门,我想这可能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历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所以统治者有意用张牙舞爪的龟蛇状的玄武来威慑外敌。
C.在文理分科大讨论中,高中教师、学生及家长多赞成维持现状,大学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则倾向于取消分科,出现了“当事者”赞成分科、“旁观者”取消分科的情况。
D.当前京剧的“冷”和“热”,一方面是客观使然,另一方面是京剧自身出了问题:佳作不多,新戏创作只瞄准节庆和评奖,剧团缺乏商业运作能力,票价居高不下等。
解析:选B。A.“感受到”与“英姿”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旁观者”后缺少谓语“主张”;D.前后不照应,“另一方面”只在说“冷”的原因。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宜居是城市发展的目标,也是城市最可贵的品质。几年来,合肥坚持打造山川秀美、环境幽雅、经济繁荣的和谐绿色家园,展现了街区整齐、色彩素雅、风格简洁、建筑精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B.伦敦作为第30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其规划中的奥运村就在船坞区,因该地土地价格低廉,所以吸引了福特汽车等国际财团前来开发船坞区的改造。
C.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京津两地居民上午11时前交寄中国邮政文件类快递件,搭乘京津城际列车,当天下午6时前就能送到收件人手上。
D.舟曲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得天独厚,主要为“一江两河”——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三条河流在县境内共有支流40多条。
解析:选D。A.成分残缺,宾语中心语残缺,可在最后加上“的新风貌”等;B.“开发”与“改造”搭配不当;C.“交寄”后要加上“的”。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针对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于2月28日开幕的世界经济论坛第三十九届年会确定了“重塑危机后的世界”,旨在寻找稳定金融市场与促使经济增长的良策。
B.在发达国家,“智囊团”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独立于政府决策机制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现如今它已成为影响政策决策科学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C.南昌火车站位于京九、浙赣两条铁路干线的交汇处位置,今年春运期间,日均发送旅客量比去年增长了56%。尽管是大年初一,车站的大厅里仍有不少旅客在排队购票。
D.如果一个人对社会做出贡献,社会能够给其应有的回报,他就会对社会产生责任感。近年来,中国政府即将明确提出这一基本理念,并在政策制定和二次分配上有所体现。
解析:选B。A.成分残缺,缺少“确定”的宾语,可在引语后加“的主题”;C.句式杂糅,为“处于……位置”与“位于……处”杂糅,去掉“位置”即可;D.不合逻辑,“近年来”与“即将”自相矛盾。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人类68%的疾病的原因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是感冒的主要根源。
B.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C.记者发现,包里尽管揣着数张银行卡,但不少市民对银行业务收费标准并不清楚,有些人“被扣费”后才恍然大悟。
D.近日有消息称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开展一次大规模降薪,其降幅达到整体工资的30%,有些甚至下调了一倍。
解析:选B。A.句式杂糅,“据”“表明”保留一个,“的原因”或“由……引起的”保留一个;C.语序不当,“尽管”应放在“包里”的前面;D.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开展”缺少必要照应词语(“缺少宾语中心词”),“降幅”不应使用倍数表示。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于谷歌未经合法授权擅自扫描收录使用中国作家作品的行为,引起了中国作家们的强烈不满,为此,谷歌首次公开道歉。
B.有着“打工皇帝”之称的唐骏,也许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一位“打假斗士”弄得身败名裂,可想而知,在唐骏的心目中,方舟子不知道有多么可恶。
C.2010年世博会之所以在上海举行,是由于这座城市发展的大环境所决定的,因此,中小企业要在世博会中大展拳脚,就得看清门前的市场环境。
D.“霸王”本是令许多人讨厌的一个词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提高,语言王国的“霸王”类词语逐渐兴盛起来,如浴霸、彩霸等。
解析:选B。A.成分残缺,由于句首的状语淹没了主语,导致谓语“引起”缺失了陈述的对象;C.句式杂糅;D.搭配不当,“价值观念的提高”不搭配,应改为“价值观念的改变”。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第十个记者节即将来临之际,《丹阳日报》社本着开门办报、服务读者、打造品牌、提升影响,举办记者节暨首届读者节系列庆祝活动。
B.在教育问题上,网民的留言多集中在农村教育上,包括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待遇太低、人才流失严重、地方政府不执行中央编制政策等。
C.沈纯德认为,不仅在比赛中服用兴奋剂破坏了竞赛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对运动员自身的身体健康也将带来极大的伤害,同时更严重破坏了田径运动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D.“飞人”刘翔以13秒19的战绩,延续着复出后的奇迹,一举夺得十六届亚运会110米栏冠军,同时成为亚运会历史上首个三夺110米栏冠军的第一人。
解析:选B。A.“本着”缺宾语,可加“宗旨”;C.“不仅”移到“破坏”的前面;D.“首个”与“第一人”重复。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0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是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届占地面积最大、活动最丰富、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
B.2010年9月28日,成都市民迎来了激动人心的一刻,成都地铁1号线正式进入试运营,成都引领西部迈入了地铁时代。市民们喜不自禁是难以言说的。
C.“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D.电子商务能否成为互联网商业的一个支柱,取决于一个前提,就是它能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商家和合作网站从中受益。
解析:选D。A.语序不当,“历届”移至“世界园艺”前;B.搭配不当,改为“市民们激动的心情是难以言说的”;C.成分残缺,句末加“的愿望”。

题组一 连贯
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术性,有感染力,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②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并且要有些特定的条件。
③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
④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
⑤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④①⑤③②       B.④③⑤①②
C.⑤②①④③ D.⑤③④①②
解析:选A。④句是点明说明对象“语言”,是句段的总起句,放在开头;①紧承第④句,说明语言的运用需要“讲究一点修辞”;⑤句承接前句说明“好的修辞”的条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③句从反面说明“语言不符合语法”“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②句补充说明,针对“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的特例,指出这种情况是有条件的。因此,正确的顺序为④①⑤③②。
2.(2012·邵阳市模拟)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⑥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解析:选C。②句说食品产业环节多,容易出问题,⑥句说必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才能消除各环节的隐患,所以②⑥关系最密切,排除B、D。⑤提出总的观点,说明保障食品安全“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其他的几句都是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的,所以⑤在前,排除A。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⑤①⑥②④③ B.⑤⑥①④③②
C.⑥④③②①⑤ D.⑥②③①④⑤
解析:选C。由首句知下一句的主语是“今天”,且为一个总领句,应是⑥;⑥中的“接力处”跟④中的“接力棒”衔接,所以④在⑥后;③是总结句;②①谈“今天”的做法;⑤从反面谈不珍惜“今天”的后果。
4.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
①随着各种高效储能技术的成熟和智能电网的兴起,太阳能携手海浪和海风,向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电力。
②同时,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这已经是公认的全球性头号环境问题。
③说不定人们会用墙体太阳能发电系统为自己的电动汽车充电,我们的住宅和办公楼会更为节能、舒适。
④而新能源在不远的未来会大踏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⑤工业化国家通过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提高了自身的福利水平,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不断提高能源消费水平,存量有限的化石能源其实是在加速消耗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⑤②从反面讲化石能源的消耗现状及其危害,④紧承⑤②说明新能源不久就会走进我们的生活,①③紧承④说明新能源的具体表现。
答案:⑤②④①③
5.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从读大学到当老师,我跟随郭先生十几年了。这十几年间,每每有不懂的问题,就去先生家,__①__有问,必有答。先生偶有记不清楚的,__②__亲自去图书馆查来,抄得整整齐齐地给我。这些年来,问的问题不计其数,__③__也不乏幼稚之处。__④__张开嘴后自己都悔之不已,但是先生却认认真真地为我解答;有时先生才说两句我就表示懂了,先生__⑤__要我说出来,看我想得对不对。
答: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解析:①要和后文对应,②应起强调作用,③表示幼稚之处还是少数,④表递进,⑤注意与前文对应。只要能正确表达逻辑语意关系即可。
答案:①凡 ②必定 ③其中 ④有时 ⑤则
6.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__①__,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__②__,上面镌刻着“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
B.
C.
D.
解析:选D。①处根据后面的句子“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可见前面的句子中心词应是“古城”,排除B、C两项;②处根据后面的句子“上面镌刻着‘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可见前面的句子中心词应为“拱形城门”,排除A项。
题组二  简明、得体
7.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专为儿童改编的“绿色童谣”《新三字经》——青少年,有理想,立大志,做栋梁。天行健,人自强,生我材,为兴邦——少有人唱,而恶搞的流行歌曲、古诗词或经典儿歌的“灰色儿歌”传唱度却相当高。如:“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最无奈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听扑通跳水声。”“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买了一包烟。”针对这种现象,请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绿色童谣”的创作提两点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试题中给了学生答题信息“针对这种现象,请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两点建议”,因此要分条回答。
答案:①内容上,贴近孩子的生活,走近孩子的心灵(少一点枯燥说教,多一点机智与灵活)。②形式上,多一点诙谐幽默、天真烂漫。
8.今年,山东省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旱。为了控制和节约用水,《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从1月1日起正式实施。学校将要举行节约用水动员大会,请你为本次大会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能力。注意本题的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节约用水,造福人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9.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这段文字衔接自然,语言简明、连贯、得体,逻辑严密。
本刊自创刊并发行以来,一直深受不少莘莘学子的喜爱①。许多读者来信赞扬说,你们②的报纸丰富了他们③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2010年,我报将不孚众望④,继续狠抓内部管理和刊物质量⑤,进一步提升报纸品位,替读者奉献更加精美的精神食粮⑥。
(1)序号:____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序号:____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序号:____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序号:____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衔接自然,语言简明、连贯、得体,逻辑严密”可以圈定词语使用不当包括以下方面:语法上、逻辑上、连贯上、得体上。
答案:(1)①“不少莘莘学子”中的“不少”删除;(2)②“你们”改为“我们”;(3)④“不孚众望”改为“不负众望”;(4)⑥“替”改为“为”。
10.下面是一位母亲的“家庭教育观”。请你写一段话给这位母亲,得体地告诉她,她所理解的“家庭教育不正确”。(不超过50字)
你问我是怎么对孩子实行教育的,我的做法是:花钱上重点学校;请老师辅导;还有在晚上做作业的时候盯着他,别让他走神;做完作业给他检查;有时候还给他默写单词,辅导他写作文,给他出算术题等等。
你对这位母亲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要点:(1)称呼(“阿姨”“伯母”等);(2)委婉、得体地表达这位母亲所理解的“家庭教育”不正确;(3)分析“为什么”。“为什么”参考:别把“家庭教育”仅仅诠释为“家庭学习”;别让家长只是孩子学习的“拐杖”、老师的“助教”;孩子不是学习机器,应该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和尊重等等。
答案:阿姨,您是不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孩子不是学习机器,应该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受到正常人的尊重。
11.2011年3月11日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造成25人遇难,34万人受灾。县城教学楼被震裂,学校处于停课状态,1万多名学生受影响,各种救援正在进行。
请你根据以上情境,以高三学子的身份对盈江县民族学校高三的学生说一段鼓舞士气的话。要求:说活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得体。注意以下几点:(1)突出主题。地震、高三参加高考、鼓舞斗志;(2)修辞手法的运用;(3)语言要连贯、得体,字数。
答案:你们要坚信,阴霾总会消失,风雨后有晴天。困难是暂时的,别放弃,我们一起迎接高考。盈江的明天靠你们。
12.现在,有些超市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且在醒目处贴有“每一个摄像头都是一双监视你的眼睛。”“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样让人很不舒服的标语。请你另拟一条提示语,既能表达同样的意思,又语言得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拟写的标语应该注意语言的场合,联系实际环境而运用。超市中的标语主要是面对消费者,应该让消费者看着舒服,而不能让人看了之后有不舒服的感觉。
答案:每一个角落都有录像,请您甜美地微笑。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组是(   )
《春水晴峦》是一幅山水画:_____,_____,_____,_____,画家笔下的朦胧意境,映照出实实在在的心情文章。
①山坡上舒展着绿色苔草
②山脊在平远中突兀矗立
③船帆在江河上影影点点
④石间水口涌动着汩汩清泉
A.①④②③        B.④③②①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解析:选D。“山水画”及冒号提示:先写山,后写水,故③应在①②之后;从“朦胧意境”和“在平远中”分析,应是先清晰后朦胧、先近后远的顺序。
2.填入横线上的内容,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今年清明刚过,这好雨就来了。________。一群孩子还在这霏霏细雨中玩着篮球,他们似乎并没发觉;即使发觉了,恐怕也会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吧。
①你再看看地面吧!一点点颜色变浓,而后渐渐有了小水泊,那若蜻蜓点水的纹圈不就是春雨的杰作吗?
②杜甫在《春夜喜雨》里说春雨“润物细无声”,今年这雨除了无声,还隐匿了行迹。
③你看看黝黑的门洞吧!那细若蛛丝的不就是春雨吗?
④你再看看笼于烟雨蒙蒙中的远山吧,那不是披了轻纱的少女的胴体吗?
⑤行于这雨中,你只觉得天潮潮、地湿湿,脸颊莫名凉爽,而你却发觉不了它。
A.⑤③④①② B.③①④②⑤
C.②⑤③①④ D.⑤②③④①
解析:选C。“隐匿了行迹”后面有“发觉不了它”,可见⑤接②,先说难以发现,再说仔细看就能发现,可见②⑤放前面。后三句,由“看看”到“再看看”,可见③在最前面;考虑到由近及远,可判断①在④之前。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大鹏翻飞如故,飞向生之解放。欢乐着,也痛苦着,________,痛苦着,却也欢乐着,________。
(2)人之爱兰,爱它无梅香,________;爱它无松坚,________;爱它无竹节,________。
①就因为飞之艰难 ②就因为艰难地飞着 ③却柔而有韧 ④却清新怡人 ⑤却兰心蕙质
A.①②⑤③④ B.②①⑤④③
C.①②④③⑤ D.②①⑤③④
解析:选C。(1)“飞之艰难”与“痛苦着”相连,“艰难地飞着”与“欢乐着”相连。(2)中三句都是两两相对,有轻微的转折。“清新怡人”与“无梅香”相对,“柔而有韧”与“无松坚”相对,“兰心蕙质”与“无竹节”相对。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春夜,一轮晕月映着灿烂的垂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园山夜樱花。我早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这天,我赶到园山公园的时候,还见不到月亮,________,________。花仰望着月,________,__________,月俯视着花,瞬间,一切都陡然静止下来,在这清丽的天地间只有月和花。
①近景是一株身着淡红色盛装的垂樱树
②远景是暮色苍茫的东山
③山顶上渐渐发亮,月亮悄悄地升上淡紫色的夜空
④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落花
A.④①②③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这一段文字叙述了月亮的变化(时间)以及眼前所见景色(空间),从“还见不到月亮”之时所见的“远景”到“近景”再到“地上”,视角从上到下;从“暮色苍茫”到月亮升空,时间在向前推移,因此答案为C。
5.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往今来的画家,可谓恒河沙数,不可胜计,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________;第三类,________。第一类人,________;第二类人,________;第三类人,人与道合而为一,“其人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他的艺术________,________。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置好坏于度外,受冥顽不朽的力量驱动作画
③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
④世俗形骸消亡之日,正是他的艺术走向永恒之时
⑤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
⑥就是天然本真的生命
A.①④⑤②⑥③ B.①④⑤②③⑥
C.⑤②③①⑥④ D.⑤②①③④⑥
解析:选C。第1、2空,应从“画怎样的画”和内容递进的角度思考,可确定为⑤②,第3、4空,要从“人”与“道”对应的角度思考,可确定为③①。
6.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哈萨克白色的毡房错落在草地上,草地上白色羊群、棕色马群与湛蓝天空上的白云相映成趣。
②汽车颠来荡去,让人很不舒服,放眼窗外,却赏心悦目。
③地势渐渐升高,白杨林荫道不见了,道路变得崎岖不平。
④远方天山雪峰银光闪闪,近山却郁郁葱葱,山顶针叶林,山腰阔叶林,接近山麓则是绿草如茵。
⑤汽车驶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首府伊宁市,沿白杨夹道的公路向东飞驰,丰饶的原野一如内地。
A.⑤④①②③ B.⑤③②④①
C.⑤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⑤
解析:选B。解答此题,可以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句序。④和①是乘车放眼窗外,所看到的是赏心悦目的景色。所以④①在②后面,⑤句是“驶出”遇到“白杨”,②句是“白杨”不见了;以时间说应③在⑤后。故选B。
7.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上下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
②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③故有“秋老虎”之说。
④“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
⑤被称为“多事之秋”。
⑥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⑦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A.②①③④⑤⑦⑥ B.①③⑤④②⑦⑥
C.②③①④⑤⑥⑦ D.②⑤④①③⑦⑥
解析:选A。②是一个总起句,应放在开头,①③④⑤是从“秋老虎”和“多事之秋”两个方面说明“阳消阴长”的秋天气候特点的,⑥⑦两句是针对这些特点提醒人们要注意秋季养生,所以⑥⑦应放在最后。⑥⑦两句具有因果关系,⑦在前,⑥在后,在①③④⑤句中,“立秋至处暑”“白露”等表示时间关系的词语提示我们,①③在前,④⑤在后。①③句具有因果关系,所以①在前,③在后,④⑤句也具有因果关系,所在④在前,⑤在后。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②①③④⑤⑦⑥。
8.根据语境,回答问题。要求语言生动、简明、得体。
艾青原来是学美术的,后来却写诗,成为著名大诗人。为此,有人跟他开玩笑:“你是母鸡,可是下的是鸭蛋。”艾青该怎样回答好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艾青风趣地说:“不管鸡蛋、鸭蛋,总还是蛋,它们之间总含有共同的物质——蛋白质,即使含量不同,都同样具有营养嘛。”
9.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一句简明连贯的话概述肇庆裹蒸。不超过35个字。
①粽子是中国传统美食,以糯米为主料,一般的粽子多用芒叶包裹,呈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四角形、长条等形状。
②肇庆裹蒸是粽子的一种,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做主料,再加入适量的精盐、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制而成。
③冬叶是肇庆特产,肇庆人用色绿叶香而且具有防腐功用的冬叶作裹蒸的外皮,把裹蒸包制成枕头状或四角山包形。
④据说肇庆人制裹蒸始于秦代,当时农民为方便田间劳作,便用竹叶或芒叶裹以大米,煮熟后随身携带以作干粮,这就是最早的裹蒸粽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材料四句话分别从粽子的主要特征——中国传统美食、原料、形状,肇庆裹蒸的原料、包装、造型和悠久历史等方面介绍的,抽取出这些主要信息点,然后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历史——造型——用料——包装——总结”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示例)肇庆裹蒸是一款历史悠久、造型独特、用料丰富而讲究的中国传统美食。
10.以下是某位同学写给某高校的自荐信的正文部分,其在语体风格、用词、语言得体等方面均有不当之处,请找出并改正。
①我学习刻苦,考过好几次学年第一。②此外,我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方面均有建树,③曾获市“五四”征文大赛一等奖,④并曾代表班级参加校运动会,取得过400米第九名的骄人成绩。⑤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⑥如有幸能到贵校就读,我将加倍努力,争取成为贵校的优秀学子。
将__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__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__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__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口语化词语改为书面用语 ②“建树”词义太重,用词不当 ④“骄人”与第九名的成绩不相称,且不得体 ⑤自称“金”,用语不得体。
答案:① 我学习刻苦,多次荣登学年榜首 ② 在文学、体育方面均有突出表现 ④ 并曾代表班级参加校运动会,取得过400米第九名的成绩 ⑤ 希望贵校能给我一个机会
11.请改正下列各句中运用不得体的词语。
(1)请问家父高寿啊?(寒暄用语)
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2)涂鸦之作,敬请拜读。(赠书用语)
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3)李和平先生敬启(信封用语)
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家父”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2)“拜读”是敬辞,指自己读人家的作品。(3)“敬”只能加在自己的动作前,表尊敬、客气。
答案:(1)家父—令尊 (2)拜读—指正 (3)敬启—亲启
12.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记 得 , ,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的时间。
必须保留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换一个角度考查语言表达要简明。材料的语言不够简洁,需要删改。但是,不论如何删改,其中表示原意的词语是不能删的,如“一次”“期末”“考试”“考完…‘语文”。“保留原意”是修改语句中十分重要的要求。准确把握原意,是作出正确修改的前提,也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中一项重要内容。
答案:②③④⑦⑨
13.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妥,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目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我是广天学院新闻专业2011年专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尽快与我洽谈。
(1)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惠顾”是敬辞,不能用于自身;“你社”“可”显不出敬重之意;“洽谈”过于庄重严肃,书面化太强。
答案:(1)“惠顾”改为“浏览” (2)“你”改为“贵” (3)“可”改为“请” (4)“洽谈”改为“联系”
14.年轻的生物学教授李章最近取得了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某报实习记者闻讯后前去采访,期间多次说话不得体,使采访最后不欢而散。下面是采访片段,请指出其中记者说话不得体的地方(只标序号),并简要说明不得体的原因。
记者:听说您最近有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问世。李教授,您真是好样的!我代表全国人民向您表示衷心祝贺!①
李章:谢谢。
记者:您这么年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真是匪夷所思啊!请问,您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②
李章:实际上,在读大学本科时,我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这么多年的辛苦没有白费,我感到非常欣慰。
记者:您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家人说吧?③
李章:没有家人的支持,我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记者:听说国际生物学学会给了您一笔很丰厚的奖金?④
李章:有这么回事。
记者:这笔钱您准备怎样处理呢?是不是要捐献给希望工程?⑤
李章:抱歉,我还没考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您真是好样的!)太口语化,不合场合;(我代表全国人民向您表示衷心祝贺!)口气太大,不合身份。②(匪夷所思)用词不准,让人有被贬之感。⑤(是不是要捐献给希望工程?)发问唐突,强人所难。
15.树人中学文学社准备请校友、著名作家刘枫先生来学校作一次写作讲座,为此,文学社让小张带着请柬登门邀请。不巧刘先生不在家,开门的是他儿子。于是小张对他说:“________。”刘先生回家后,他的儿子拿出请柬,向父亲转述了小张的来意:“________。”请在横线上分别填写小张和刘先生的儿子说的话。要求:语意明确,语言得体,每人说的话不超过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和准确的能力。因此,解题时既要注意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又要注意人物的身份。
答案:(示例) (1)您好,我是树人中学文学社的小张,想请刘老师去给我们文学社作一次写作讲座,这是请柬,请您转交给他,好吗?谢谢。(2)爸爸,今天树人中学文学社的小张来过了,想请您去给文学社作一次写作讲座,这是文学社给您的请柬。(意思完整、用语得体即可)
16.两个同学要去参加运动会,他们都邀请好友为其助阵。请分别拟出两个同学的邀请语。要求:话语得体,符合规定的语言表达方式。
(1)一位同学幽默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位同学含蓄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如果我是刘翔,你就是孙海平啊!你不去能行吗?(2)如果你能来给我助阵,也许我会获得更好的名次呢!
1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有一天,朋友在我办公室看报纸,忽然发出一声大喝:“哪个杭州王八干的?”我凑上前一看,原来当日《杭城晚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广东鳖占领杭州城》。他是广东人,难怪如此光火。其实,这篇文章写的是广东产的甲鱼畅销杭州的事,只是标题这样取,没法叫人不骂!
请你就《广东鳖占领杭州城》这一标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文章用这样的标题很不得体。作者本无他意,但客观上却会让人误解或看后不舒服,因为“广东鳖”本意上虽是讲广东产的鳖,却会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这是暗指广东人,或说在骂广东人是鳖。
18.下面一段对话在用词、语法、表达得体等方面有四处错误,请找出并修改。
记者:①你的《叩问长江》,是历时108天,跨越13省,行程两万多公里的实际考察,②这难道是一个作家的职责吗?③你考察长江是逆流而上,而不是从源头顺流而下,这样安排有什么考虑?
被访者:④我是不希望我们的子孙将来没有水喝。⑤我选择逆流而上,从污染的下游往上走,希望越走水越清,直到清澈的源头,⑥可是从长江的源尾走到源头,⑦我的心情从未能轻松过。
错处(只写序号)
修 改
答案:(示例)
错处(只写序号)
修 改

……的实际考察的结果(产物,成果等)

将反问语气改为委婉的提问即可

将“源尾”改为“入海口”

删去“能”,或将“未能”改为“没有”
19.下面是亚运会赛场的一个场景,请你以电视节目主持人或现场记者的身份,为它配上一段画外音。要求:有描述,有评论,注意感彩,语言明快生动,不少于60字。
男子双人500米划艇决赛。中国选手杨文军和孟关良因为不习惯与平时训练不一样的比赛开始的号令,起划和前200米明显落后。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两人调整心态,协调动作,一左一右奋力划动,冲到了前四名,但没有多大优势。最后50米,两人配合更加协调,动作更快,观众肉眼看到他们和6号位的古巴选手同时最先到达终点。观看照片,精密数字显示中国队快0.072秒,裁判宣布中国选手获得冠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看,中国选手与古巴选手冲在了比赛队伍的前面,但两队是并驾齐驱,就在同一水平线上,肉眼看到他们同时最先到达。结果到底怎么样呢?这要看两队的实力,也要看裁判的法眼。(或:中国选手杨文军和孟关良在明显落后的情况下,奋起直追,他们的动作越来越协调,速度越来越快。看!他们冲到了前4名!看!最后50米他们更猛更快,夺取了冠军。他们获胜,靠的是高超的技术,靠的是处于劣势而不放弃的拼搏精神,合作精神!)
20.滨海市第一中学1978届(1)班的同学聚会,相约一起去探望当年的班主任刘英老师。他们准备了一张精美的卡片,已经成为法官的张东首先写了以下这则谢词。
请你仿照张东谢词的内容和形式,替已经成为教师、工程师、远洋船长、军官中的一位同学写一则符合其职业特点的谢词。
老师,您对我的教诲三十年言犹在耳——“公正”二字铭刻在心。法庭上,您坚毅的眼光时时支持我战胜邪恶。您是我心中一杆最精准的秤,谢谢您,老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老师,您对我的呵护三十年念念不忘——“爱心”二字铭刻在心。讲台上,您热情的鼓励时时帮助我春风化雨。您是我心中一本最完美的教科书,谢谢您,老师!
(示例二)老师,您对我的叮嘱三十年历历在目——“果敢”二字铭刻在心。大海上,您不倦的身影时时鞭策我搏击风浪。您是我心中一座最明亮的灯塔,谢谢您,老师!

1.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以郑板桥为例,他一生愤世嫉俗,痛心疾首,其全部画作,几乎大都以兰、竹、石为创作题材。在官场腐败、小人得志、阿谀奉承之流俯拾即是的肮脏世道下,他的孤独、苦闷和愤懑,唯有寄情于兰、竹。通过对花鸟画的拟人化构想,进而开始对世俗社会的针砭时弊。但这些把文人画发展到极致,且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花鸟画创作,由于大多是士大夫阶层中那些同道文人们之间的一种心灵上的对话,其绘画语言、语法上常常表现出晦涩难懂,就难免会失之于曲高和寡,而不能为各阶层大多数人所接受。
A.痛心疾首        B.俯拾即是
C.针砭时弊 D.曲高和寡
解析:选D。A.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B.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C.针砭时弊:比喻发现或找出当时社会的弊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2010年岁末,国寿上海分公司和国际知名珠宝加工企业香港嘉麟金店,联手为鹤卡客户推出了“钻石,献给我最爱的人”的大型惠赠活动。
B.虽然四川盆地没有受到日本核泄漏的影响已是路人皆知,但各地仍然出现了“抢盐潮”,这种现象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更加理性地面对灾难。
C.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渔政执法船依法在本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巡航,这是无可厚非的。
D.民营企业的发展总要遇到出生难、融资难、准入市场难等难题,这些难题的根子在思想上。观念不改变,有好政策,也只能是歪嘴和尚念经——老跑调。
解析:选D。A.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应改为“馈赠”。B.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C.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D.歪嘴和尚念经——老跑调:指说话办事抓不住中心,好事也办坏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中央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顺应民意,从谏如流,及时出台有力措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
B.《南极的企鹅》一书配上充满诗情画意的插图,向小读者们介绍了许多奇异的异域风情,孩子们对这些海外奇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C.多家媒体在《让子弹飞》上映之后引用了姜文“我既要站着,又要把钱挣了”这句话,含沙射影地表达了对影片“既赢票房,又赢口碑”的赞誉。
D.在呼啸的寒风中,父亲对儿子这种白痴般的想法不以为意,怒气冲冲地咆哮了一阵子,然后拉着儿子向密林深处寻找猎物去了。
解析:选A。A.从谏如流:听从善意的规劝,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形容乐意接受别人意见。属主谓式结构,可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此处使用正确。B.海外奇谈:指没有根据的,稀奇古怪的谈论或传说。此处望文生义,与语境不符。C.含沙射影:传说水中有一种叫蜮的怪物,看到人的影子就喷沙子,被喷着的人就会得病;比喻暗地里诽谤中伤,含贬义。此处褒贬误用。D.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此处不合语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清华人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与嘱托,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推动清华大学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奏响了百年清华发展史上最华美的乐章……
B.曲阜尼山砚石,色呈柑黄,有疏密不匀的黑色松花纹,观之钟灵毓秀,触之滑腻温润。制作砚台,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
C.中国是一个拥有不少核电站的国家,我们应该结合国情,未雨绸缪,从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中吸取教训,全面升级核安全保障监测措施。
D.在邹城铁山公园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人用清水在地上写毛笔字,他们大多旁若无人,挥毫泼“水”,点折撇捺,或娟秀,或狂放,风格各异,都颇具功底。
解析:选B。A.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B.钟灵毓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用错对象。C.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D.旁若无人:好像旁边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或高傲。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B.季老一生光明磊落、胸无城府,始终都保持了天真纯朴的本性,不求名,不为利,不媚上,不畏权;即使处在政治漩涡中,他也丝毫没有改变。
C.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的措施,素有金九银十之称的楼市,交易情况不瘟不火,价格继续僵持,在平淡中迎来了年内最后一个销售的关键期。
D.河南省针对“瘦肉精”的问题,明确规定了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求各行其是,形成合力。
解析:选B。A.沧海横流: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B.胸无城府: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C.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形容恰到好处。D.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此处应为“各司其职”。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央对维护农民工这些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对殴打讨薪民工的恶性事件更是高度重视,而一些基层部门对此的态度却是闻所未闻,漠然置之。
B.冰冻灾害发生后,南京军区某部战士夙兴夜寐,奋战在文赣线上,披荆斩棘,开辟廊道;他们手握砍刀在刺骨的寒风中挥舞,有力的双手已经龟裂,布满褶皱。
C.专家们指出,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为我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D.布什说,很多美国的年轻夫妇由于房价过高无法购买自己的第一套住房,市场为此应当进行自我调整,拖延这种调整只会使问题悬而不决。
解析:选A。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此处应为“熟视无睹”。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鉴同行业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本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脱离本企业的实际而生吞活剥,那就可能适得其反,付出惨重的代价。
B.近年来,我省煤炭企业大力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改造,产业创新能力欣欣向荣,使得煤炭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C.电视剧《借枪》中的熊阔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人物”,尽管身处社会底层,整日为生计发愁,但遇事却能通权达变。
D.贺国强书记告诫年轻干部的话可谓语重心长,既寄托着党和人民对年轻干部的殷切期望,也包含着国家对年轻干部的善意爱护。
解析:选B。A.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B.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C.通权达变:为了应付当前的情势,不按照常规做事,而采取适合实际需要的灵活办法。D.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迅速反映现实生活,高奏时代主旋律,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这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B.10月1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不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注。
C.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跳龙门”,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雄厚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必然影响到该校的生源质量与数量。
D.陈云林访台,增进了两岸同胞的了解,虽有海峡阻隔,但两岸一衣带水,同为炎黄子孙的骨肉亲情是任何力量也阻隔不断的。
解析:选D。A.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与“职责”重复。B.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孚:使人信服)。句中误解为“不负众望”。C.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处应为“雪上加霜”。D.一衣带水:水面像一条衣带那样窄,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
9.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月11日下午2时,日本遭受9级大地震,东北临太平洋的岩手、宫城、福岛、茨城等县首当其冲,灾情相当严重;随之而来的惊天海啸更使这几个县雪上加霜;而有关福岛核电危机的种种传言更是耸人听闻。连日来,媒体的各种报道铺天盖地,连篇累牍。
A.首当其冲 B.雪上加霜
C.耸人听闻 D.连篇累牍
解析:选D。连篇累牍:表示用过多篇幅叙述。多用作贬义。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舜钦、欧阳修等人标举平淡诗风,以此对抗西昆派铺锦列绣、浮靡华艳的诗风,这对整个宋代美学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B.近日有关奥巴马政府准备对台军售的传闻甚嚣尘上,虽然美国防部没有证实此消息,但有关人士认为美售台武器只是时间问题。
C.和其他商品价格的相对稳定不同,上半年国内钢价义无反顾地上涨,进入下半年,则又急速下跌,让业内人士也有些始料不及。
D.伦勃朗在绘画中对光线的把握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把自卡拉瓦乔开始的“黑影强光”艺术手法发展到了传神的境界。
解析:选C。义无反顾:意思是按照道义勇往直前,决不退缩回头。成语重在强调“义”,强调某个人或某些人为正义事业而勇往直前,百折不回。句子中钢价的涨落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与正义与否无关。且使用对象也不对。
11.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据5月4日的《人民日报》报道,目前,我国男性烟民数已高达不可思议的3.56亿人,另有7.38亿不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侵袭,每年归因于烟草死亡的人数约为120万。最新发布的《控烟与中国未来》里面的一组揭示中国控烟乏力现状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至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已生效5年,然而中国的履约绩效情况却捉襟见肘,远远地排在缔约国后面。专家认为,控烟在中国是公共卫生议题,无庸置疑,更是经济发展问题,限制烟草行业的发展是实现控烟的根本方式。
A.不可思议 B.触目惊心
C.捉襟见肘 D.无庸置疑
解析:选C。A.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B.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C.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D.无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权威专家预测,推动内地价格上涨的因素有增无减,今后几年中国很可能步入温和通胀周期,人民币再次调息已是箭在弦上。
B.当我们急匆匆赶到剧院的时候,那折最精彩的戏正在紧锣密鼓地演出着,我们只好悄悄地站在过道里欣赏了。
C.今年的寒潮似乎分外无情,温暖的小阳春还没过几天,呼啸的北风和阴冷的雨天就相继而来,咄咄逼人。
D.五一期间,各大城市服装市场热闹非凡,商家都摆出了积极应战的姿态,除了引进质量优、款式新的产品外,还纷纷推出了降价、抽奖等促销活动,引得众多消费者慷慨解囊。
解析:选A。B.紧锣密鼓: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C.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只能形容人,不能形容寒潮,使用对象错。D.慷慨解囊:大方地拿出钱财来帮助别人或赞助别人。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国学经典是华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是蕴蓄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文献。
B.2010年中国GDP毫无悬念地超过日本,跻身世界第二,值得关注的是,从政府到民间,面对这样的成绩却似乎“无动于衷”,普遍认为“意义不大”。
C.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卷》,匠心独运,窄窄画幅使人如阅千里江山,是以竹石寄托文人情怀的中国画典范之作。
D.范曾在艺术上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并处心积虑,创造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开创了“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先河。
解析:选C。A.蕴蓄:指积蓄或包含在里面而未表露出来。应该用“蕴涵”。B.跻身:使自己上升到(某种行列、位置等);置身;多指进入某个范围,不指名次。此处应用“跃居”。D.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应该用“身体力行”之类的词语。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近年采取了加开临时客车等措施,但春运出行难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各大火车站万头攒动,众多旅客重足而立,交通场面拥挤不堪。
B.黔东南从党扭村至加榜乡所在地绵延25公里的山路两旁,线条优美的梯田一片连着一片,层层叠叠,美不胜收。
C.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的里氏9.0级强烈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令许多欲前往日本的游客退避三舍。
D.目前,引进版图书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不忍卒读,不仅对阅读造成伤害,也不利于市场的正常运作与健康发展。
解析:选B。A.重足而立:是指后脚紧挨着前脚,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C.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避免冲突。D.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身为王室后裔的杰克,虽然只有十七岁,又是第一次参加如此重要的媒体见面会,但他应对自如,沉稳风趣,性情乖张,表现出了良好的教养。
B.近年来,我们克服了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平稳渡过了金融危机,取得了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成就,国际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C.大学毕业刚刚进入加工厂的那段时光,夏天的闷热、蚊子的叮咬、往返路程的遥远无一不在与人过意不去,而今也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D.领导干部应该多到基层,深入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把精力花在推进工作落实、提高效率上,不能粗枝大叶,大而化之。
解析:选D。A.乖张:怪僻,不讲情理;不顺。B.侧目: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C.过意不去:心中不安,多含抱歉。D.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杭州的餐饮业与其他休闲、娱乐等相关行业没有互为支撑形成共生共赢的局面,从而导致城市餐饮文化也方兴未艾,难以做大做强。
B.认识他五年了,他的生活没有一点起色,反而压力越来越大,每次见到他都是—副怨天尤人的样子。
C.中小学生减负提了很多年了,但减负并不是教育部门的几个领导信誓旦旦地作出保证就能解决的问题。
D.墙壁上有着许多霜花似的花纹,在灯光的照耀下,满墙都放射着姹紫嫣红的光芒,就好像是彩虹织成似的。
解析:选B。A.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B.怨天尤人:埋怨上天,怪罪别人。形容对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咎于客观。C.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诚恳可信。D.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可代斯勒的足球才华固然令人羡慕,但这并不是他留给广大球迷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让人知道了抑郁症也能积毁销骨。
B.数百名作家及大小出版商准备向百度公司发起大规模诉讼,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表示支持,而百度在四面楚歌中却依然闲庭信步。
C.中国男篮与巴西男篮进行第三场热身赛,因为朱芳雨的一次冲动,引发了两队数十人参与的群殴。最终,巴西队愤然退场,比赛无疾而终。
D.这样跟你说吧,作为责任编辑,我敢对刊物的文字部分负责任,至于书籍出版的其他环节,说老实话,我可就真的是望尘莫及了啊!
解析:选B。 A.积毁销骨:积,聚;毁,毁谤;销,熔化。指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B.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C.无疾而终: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D.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如何使运动员在赛场上创造佳绩,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美芹之献,使运动员能够轻装上阵。
B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逐渐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C.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美日两国正不断扩大其军事、政治影响,对此,俄罗斯和中国有必要一个鼻孔出气,结成牢固的战略联盟。
D.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生物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并以完整的技术身份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芯片技术的产业化。
解析:选D。A.美芹之献:指地位低微的人提出的好意见,用以自谦所献菲薄。这里不合语境。B.“逐渐”应改为“逐步”。C.一个鼻孔出气:比喻立场、观点、主张和别人完全一致,多用贬义,感彩不合适。D.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任何文化遗产在文化诞生之初都体现出人们对艺术、文明的蓄意追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任何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都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B.每到端午节,为了“驱除邪祟”“解毒”和健康长寿,江南一带的人至今保持着在门前挂艾蒿、饮雄黄酒的习俗。
C.一日观亚运,胜读十年书。精彩纷呈的比赛,热情洋溢的观众,这种设身处地的现场感受和震撼是电视和书本都无法比拟的。
D.2010年,由处罚地王到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全国房地产开发商风声鹤唳;但一路狂飙的国内房价仍没有喘息的意愿,同比涨幅仍创21个月新高。
解析:选D。A.蓄意:早就有这个意思(指坏的),存心。 B.一般说来,“驱除”之后跟的都是人或动物,还有比较抽象的事物,比如“驱除恐惧”等等。此处宜用“祛除”,“祛除”的“祛”是“神示旁”,带“神示旁”的汉字一般都和“神灵、祭祀、巫术”之类的有关。“祛除”一词现在的使用范围非常窄,一般都是“祛除”和鬼神、疾病有关的东西。 C.设身处地:假使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此处明显错误。 D.风声鹤唳: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面对教材的多样化,有的专家提出了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的理念,可谓切中肯綮。
B.丁俊晖本赛季状态不错,拿下了温布利大师赛的冠军,三大赛事中仅仅剩下世锦赛没能染指。
C.过于膨胀的心态并不符合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来自于冷静的理性,而不是膨胀的情绪,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仍然需要韬光养晦,而不是显山露水。
D.通信产业利润丰厚,吸引了很多厂商进入,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因此消费者可得擦亮眼睛。
解析:选B。染指: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也比喻插手或参与分外的某种事情。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殷墟、兵马俑、长城和故宫们的幸存,以及一批批文化人殚精竭虑、如履薄冰的守护,我们很难想象中华文明能薪火相传,屹立五千年而不倒。
B.针对利比亚发生的战乱,我国驻当地大使馆迅速作出应对措施,发布紧急公告,强调将对中国公民鼎力相助。
C.孙兴吸毒案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此案拔出萝卜带出泥,牵涉到一批大腕级明星。在审讯中,孙兴供认他毒品的来源之一是一名内地的重量级艺人。
D.根据最新民调显示,56%的人支持公开本·拉登尸体和海葬的照片,只有39%的人表示反对。和美国民众对于此事的观点明显分成两派一样,美国政府高层意见也大相径庭。
解析:选B。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是敬辞,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用于别人。此处谦敬错位。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利比亚内战的潘多拉盒子已经打开,无论它的结局是卡扎菲下台,还是利比亚分裂成两半,都将是一个扑朔迷离的痛苦过程。
B.作为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中国,软实力建设不应采取冲突或回避的方式,而应以激活自身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为突破口,这是中国得天独厚的软实力资源。
C.波及全国的碘盐抢购事件提醒我们,面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焦虑心理,关注应更及时、更具前瞻性,不要让别有用心的造谣者得逞。
D.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的舞台上,那些来自乡村的选手个个都是锦心绣口,演唱的歌曲优美动听,展示的才艺令人惊叹。
解析:选D。锦心绣口:形容文辞优美,辞藻华丽。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帮老同学聚会不去繁华的城市,不去高档的酒店,而是到野外面对青山绿水吟诗作画,附庸风雅,别有一番情趣。
B.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将经过多个村庄,有关部门必须求田问舍,认真做好沿途的土地征用和住宅拆迁工作。
C.芜湖华然装饰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百强企业之一。装修选择“华然”,定能让我们的居室蓬荜生辉。
D.我天生喜爱文艺,要叫我唱个歌跳个舞还行,可老师偏要让我来参加这个辩论赛,真是赶鸭子上架呀!
解析:选D。A.附庸风雅:为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用在这里不合语境。B.求田问舍:比喻只知谋置产业,胸无大志。这里误解了成语的意思。C.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D.赶鸭子上架:比喻让人做不会做或很难做到的事情。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志存高远,并不像有些失败者那样灰心丧气,甚至再无作为潦倒终身,而是立下宏愿,邯郸学步自成大业,最终成为一个“人过留名”的强者。
B.失街亭后,多数将领认为马谡虽然随丞相南征时颇有建树,但这次失误重大,罪不容诛。
C.你本来一开始就应该和朋友合作,进行这个课题研究,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D.这些年轻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解析:选B。A.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B.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使用恰当。C.三人成虎: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此处望文生义。D.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此处感彩不合。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时下不少店名乱用外来词,只求时髦,哗众取宠,而不考虑国情民意和实际效果。一个大家看不懂的店名,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B.西部的发展,将为中国其他地区提供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商机。但是,这项事业任重道远。
C.作家的笔触深入到那个时候中国老百姓生活的各方面,市井风情,人生百态,在作家笔下无不穷形尽相。
D.郭德纲体现了北方性格的“浑不吝、爱谁谁”,周立波体现了南方性格的“油光光、歪唧唧”,他们两人一时间分立南北两地,聚集人气并迅速飞黄腾达。
解析:选C。A.贻笑大方:贻,遗留;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笑话,含贬义。B.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要经过长期的奋斗,主语是人。C.穷形尽相:本指描写刻画极其生动逼真,现也形容丑态毕露。D.飞黄腾达:比喻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含贬义。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救助了100名贫苦儿童的事情,是在近期见诸报端之后才昭然若揭的。
B.岁月行云流水般静静流逝,白发悄悄爬上了他的鬓角,三十多年桃李芬芳的教学生涯成为他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C.丁是丁,卯是卯。事情已经成为定局,我们还沉浸在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死的悲痛之中也无益了。不如化悲痛为力量,奋力前行。
D.国外一些公司不明说裁员,而是给出几种让员工很难接受的“选择”,使员工只得主动请辞,有人说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解析:选D。A.昭然若揭:昭然,明白的样子;揭,高兴。形容真相毕露,所有一切都已显现了出来。多形容不好的事情。B.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唱等),用在这里不合适,属于使用对象错误。C.丁是丁,卯是卯:形容对待事情认真,一点也不含糊、不马虎。D.明修栈道,暗度陈沧:用来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2010年11月23日,中国建筑正式启动十大地标评选活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址、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天津之眼”摩天轮、香港迪斯尼乐园等一大批建筑脱颖而出,引起人们的关注。
B.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C.黄金、水红、纯白和深紫的各色野花,热烈绽放,五光十色,开在路旁、草从,织成一条条、一方方美丽的彩色锦缎。
D.一个整天不学无术、散漫自由的学生,经过王老师的教育感化,变成了一位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优秀生。
解析:选B。A.脱颖而出:形容人的才能完全显示出来。C.五光十色:色彩鲜艳,式样繁多。本句应用五颜六色。D.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本领,前面不能加“整天”修饰。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科考队在西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6100米深海测流潜标,这是中国迄今在大洋成功布放的最深观测潜标,令世界为之侧目而视。
B.在车市烽烟弥漫的激烈角逐中,奇瑞瑞虎表现可圈可点,已斩获多项权威媒体车评大奖,成为年度获奖最多的SUV车型之一。
C.“忧国不谋身”,其深意在于,一个人要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不为自己的利益而斤斤计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有故。
D.台湾盲女歌手张玉霞在台北街头演唱《我只在乎你》,她那圆润清丽的歌声犹如空谷足音,吸引行人纷纷停下脚步,侧耳倾听。
解析:选B。A.侧目而视: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不合语境。B.可圈可点: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符合语境。C.持之有故:见解或主张有一定的根据。用于此处与语境不符。D.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北约战机不断轰炸利比亚,战争造成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B.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他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这样做,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C.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具有超群的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其小说的结尾往往别出心裁,匪夷所思。
D.美国NBA全明星赛2月20日在洛杉矶开赛,为了一睹科比等明星的风采,整个洛杉矶城十室九空。
解析:选C。A.毁家纾难: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此处望文生义。B.细大不捐:大的小的都不舍弃,指所有的都兼收并蓄。C.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D.十室九空:十户人家九家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海尔集团以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电器产业发展的潮流,创下了骄人的业绩。
B.美国电影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它采用了现代科技,也融合了中国元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C.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设计,是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在灵动中不失稳重。
D.82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落成之际,恰逢迪拜深陷债务危机之时,这座“通天塔”能否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撑住房地产市场风雨飘摇的天空,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解析:选D。A.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含贬义,用在此处不当。 B.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不合语境。C.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在此使用语义不符,不合语境。 D.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很不稳定。用在句中正确。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人要是有一颗像草木一样“不怨寒暑移”的心,就不会抱怨天气变化、寒暑交替,遇事就会处变不惊,安之若素。
B.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了一场特大火灾,一座装修豪华的五星级酒店被大火烧得面目全非,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欷歔不已。
C.在一次新生欢迎仪式上,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七月流火,天气虽然炎热,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
D.去年美国国内航班,平均每天大约有一万件行李丢失,航空公司对此的解释是,惨淡经营,人手不足。
解析:选A。A.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B.叹为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C.七月流火: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D.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
A.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文中有不少看法都是管中窥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一孔之见)
B.这些人,还要继续活跃下去,“推销”五花八门、似是而非的观点;就像树林子里的鸟,有夜莺,也有夜猫子,各站各的枝,各发各的声。(模棱两可)
C.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足协的一位官员,该官员表示,“山寨”足球队与国足比赛的事不靠谱,国家队不可能和一支民间自发的球队比赛。(出人意表)
D.“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韩祖祥对向阳湖一带的各种淡水鱼了如指掌,对各种捕鱼方法运用自如。(洞若观火)
解析:选A。A.“管中窥豹”与“一孔之见”都是比喻片面的见解,句中是自谦之词,可以互换。 B.似是而非: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模棱两可: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C.不靠谱:在句中指不合情理,离谱。出人意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指已然发生之事。D.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洞若观火:是形容观察事物明白透彻。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望着那悠远的夜空中闪烁的群星,他又回想起那有趣的童年,回想起小时候妈妈讲给他的许多动人的故事。
B.新上任的检察长衣着俭朴,其貌不扬,但脸上刚毅的神色似乎在告诉人们些什么。
C.香港特首曾荫权的外出访问经费支出,成为港人侃侃而谈的话题,有香港媒体披露,曾荫权在过去四年外出访问产生的费用不足百万港元,节约程度令人惊讶。
D.针对媒体质疑“壶王”为赝品的事件,杭州市南宋官窑博物馆原馆长张振常表示究竟“壶王”是不是赝品需要多方专家进行讨论研究,业内专家的一家之言并不能为准。
解析:选D。A.“悠远”指“离现在时间长或距离大”,应改为“幽远”。B.“俭朴”指“俭省朴素”,侧重“俭省”,应改为“简朴”。C.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多用来描述人,常做谓语,此处应改为“津津乐道”。D.一家之言: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也指一个学派或个人的理论、说法。

1.(2012·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被文人所轻视的界画
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是当今国画发展的前提。无论是大写意,还是工笔花鸟,都是传统绘画技法的延续。然而,据今已有数千年的传统绘画技法——界画,却遭到相当长时间的冷落。
中国画传统技法界画,起源很早,据史书记载,产生于晋代,到了隋朝,界画的技法日见成熟。唐代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隋代画家展子虔的界画,他还评价了董伯仁的界画是“楼生人物,旷绝古今”。到了唐代,李思训父子的界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们父子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画风,并有较大的发展,界画技巧更为成熟。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几件李派风格的作品,其中《宫苑图》描画工细,设色浓丽,金碧辉煌,洋溢着唐王朝欣欣向荣的时代精神。
界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故名。明代陶宗仪所著《辍耕录》,把中国传统绘画分为十三种,即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蠃走兽、人间动物、界画楼台、一切旁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而界画并列其中。
界画讲究的是严谨工丽、端庄雍容、准确、细致。画面处理上运用了动静结合、粗细相兼、方圆对应等对比绘法。界画以画建筑物见长,并以工笔技法配合,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北魏时期,洛阳地区盛极一时的宗教建筑,成为界画的主要题材。数万间佛寺落墨于数万计的图本,可谓是“雕梁粉壁,青缫绮疏,难得尽言”。但是,界画也有其自身的弱点,由于过分精细,画者不仅要具有极深的绘画功底,同时还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少文人画家为了挥洒自如,纵情于一时灵感,不太愿意把精力花费在界画创作上,久而久之,人们视界画为工匠们所为,而不屑一顾。这种艺术上的偏见一直延续至今。因此,自从18世纪初以来的约300年间,中国画坛上仅仅出现过3位有建树的界画家:清代的袁江、袁耀和1979年去世的江西画家黄秋园。在18世纪下半叶、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将近200年时间里,界画艺术领域是一片荒凉的废墟。然而,在元代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元代有几位画家因向皇宫献界画而被重用,甚或升官。其中最著名者为何澄、王振鹏。何澄曾向皇帝进献界画佳作《姑苏台》、《阿房宫》、《昆明池》,得到皇帝器重,官至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王振鹏很得元仁宗赏识,献上《大明宫图》,竭力迎合,仁宗赐他在秘书监任职。在献画风气的影响下,不少文人画家从事界画,即使非专职,亦兼而能之。
令人欣喜的是,界画在中国美术教学,特别是工笔画教学中,仍有一席之地。也许界画与昆曲有着同等的命运,如何改变文人对界画的轻视,使这一传统的绘画得以延续,很值得我们一思。
(1)关于“界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界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因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得名。
B.“界画”突出的特点,主要是严谨工丽、端庄雍容、准确、细致。
C.“界画”主要运用对比绘法处理画面,如动静结合、粗细相兼、方圆对应。
D.“界画”以画宗教建筑为主,并以工笔技法配合,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
解析:选D。“以画宗教建筑为主”理解错误。界画以画建筑物见长。北魏时期,洛阳地区盛极一时的宗教建筑,成为界画的主要题材。
(2)下面不属于界画日渐没落原因的一项是(  )
A.界画过分精细,要求画者必须具备极深的绘画功底。
B.大多数文人画家为了纵情于一时灵感,不愿意把精力花费在界画创作上。
C.由于艺术上的偏见,人们视界画为工匠们所为,而不屑一顾。
D.18世纪初以来的约300年间,中国画坛上仅仅出现过3位有建树的界画家。
解析:选D。D项,是界画日渐没落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界画和大写意、工笔花鸟画,都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延续。
B.界画产生于晋代,到了隋朝技法日见成熟,在唐代到达顶峰。
C.何澄因向皇帝进献界画《姑苏台》、《阿房宫》、《大明宫图》而得到皇帝器重。
D.界画在中国美术工笔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说明其命运已大大改善。
解析:选A。B.“在唐代到达顶峰”与原文内容不符;只是到了唐代,李思训父子的界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C.《大明宫图》不是何澄的。D.“其命运已大大改善”文中无据。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
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可以列举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与风景和人体有关。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这种景观偏好的一致性,超越了文化差异和特定的阶层差异。就人体来说,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通常会被认为是美的。
第二种类型是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如葵花籽的排列,海螺壳的构造。在黄金分割比中,我们能发现典型的整体自相似性。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的欣赏是决定性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
第三种类型是对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这种欣赏的普遍性与非凡的艺术作品有关。泰姬陵、《蒙娜丽莎》或者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不管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为之着迷。
当我们将风景或者人体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这种感知依赖某种神经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当我们将整体自相似形式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相邻皮质区的共振产生更加深远的皮质并行激活;对那些伟大的、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依赖我们整个美的欣赏和认识构造的整体激活。这三种类型都意味着审美实际上就是大脑愉快,但神经刺激的范围有所不同,而经验的质量也有显著的差异。在局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吸引力;在并行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意味深长的愉快;在整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惊人的美。
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都起源于选择效应,这种效应对智人的基因组产生影响,它们先于任何文化区分,这就是它们一直传到我们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性的原因。这种类型的美是在人类原始文化时期确立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它明显朝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因此,在美学范围中,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善的体现。
对于整体自相似形式的审美偏爱,也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发展和选择出来的。它在今天的普遍性,来源于相应基因结构的永久性。这种类型的美是在动物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一个比人类更早的来源。这种类型的美的作用存在于认识领域。在美学领域中,我们可以说它是真的体现。
最后,我们在对伟大的美的着迷上体现出来的普遍性,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由于这种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我们都具备感知这种美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的相关的欣赏感知也是普遍的。这种类型极有可能是在人类文化时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在最近4万年中发展起来的,它在这三种类型中最为晚近。这种伟大的美,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释放出无目的神经烟火。就这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在这种类型的美中,我们才真正地进入了纯粹的美的领域,这是一个为美而美的领域。因此,在美学领域中,这种美是美本身的体现。
(选自《光明日报》2011.3.22,有删改)
(1)对“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是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超越了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
B.它表现为所有的人都喜欢草原景观、美的人体、整体自相似形式和艺术作品。
C.它的每一种类型都能使人经验到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以及惊人的美。
D.它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是为美而美。
解析:选A。B.应是“非凡的艺术作品”;C.“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惊人的美”是在三种类型中分别感受到的;D.不是“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特征,是第三种类型独有的特征。
(2)对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三种类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神经刺激范围和经验质量方面,三种类型是渐次增大和加强的,但实际上都是大脑愉快。
B.在产生时间方面,“整体自相似形式”类型最早,“风景和人体”类型次之,“非凡艺术作品”类型最晚。
C.在起源方面,审美普遍性的三种类型都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而扎根于人体皮质的构造之中。
D.在美学领域中,三种类型分别是善、真、美的体现,而只有在“非凡艺术作品”类型中的美才能令人进入纯粹的美的领域。
解析:选C。前两种类型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第三种类型“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共同的审美偏爱证明了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即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
B.三种类型的审美偏爱都是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确立的,都有赖于神经刺激。
C.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都能感知非凡艺术作品的美,所以皮质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
D.在美学领域中,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美是美本身的体现,而其它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
解析:选B。 A.“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错;C.因果关系颠倒;D.“其它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文中无依据。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宋志明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这是儒家讲安身立命之道的滥觞。《论语》也谈到“身”。《学而》篇写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这里,“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关于“立”,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就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关于“命”,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里所说的“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
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
宋明理学家吸收了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创立了儒学的新形态。他们十分重视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对其做出深刻的阐发,使之在学理上臻于成熟。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的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为贵”。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0年03月01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安身立命”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论及安、身、立、命。
B.到了孟子的时代,他从人性善和天道诚两个方面,对安身立命之道做了新的阐发。
C.安身立命之道通过不断吸收和改造,成为宋明理学家的核心学说。
D.安身立命之道经过宋明理学家的阐发,从治国之理发展成为后来的治身和治心之道。
解析:选B。A.关于“身”的论述是曾子的观点。C.“安身立命之道”“不断吸收”是对的,但没有被“改造”;文中只是说“宋明理学家”“十分重视安身立命之道”,还无从确定是否是“核心学说”。D.原文中是“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2)本文认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与基督教、佛教有很大的不同,以下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对精神生活方式的选择有外在超越的路向,如基督教、佛教等宗教方式;也有内在超越的路向,如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哲学方式。
B.因选择的路向不同,安身立命之道属于哲学的精神方式,而基督教、佛教等属于一种宗教的精神方式。
C.安身立命之道作为一种学理,被统治者利用来治国;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因寄希望于来世和外力的拯救,无法成为治国工具。
D.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而基督教、佛教则是依靠彼岸世界来实现超越。
解析:选C。“基督教、佛教”“无法成为治国工具”,文中没有类似表述。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安身立命之道认为,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超越,基督教、佛教则认为必须靠救世主或佛的拯救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B.儒家的“安身”把人性善作为内在的根据,也就是所谓的“人性善”;“立命”则把成就理想人格、实现精神超越作为追求目标。
C.和《论语》对“安”“身”“立”“命”的阐释一样,宋明理学家也注意到了人对精神价值的追求。
D.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佛教“人生是苦”的说法,否定人生价值;安身立命之道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无法脱离生活世界,肯定人的精神追求。
解析:选A。基督教、佛教是依靠救世主或佛由现实世界超越到彼岸世界,这种超越是依靠外在力量,而不是“自我超越”。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的审美泛化
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在各种非文学的领域发现了文学。它的身影已开始更多地出现在摄影、网络、手机短信之中。
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等的出现,再加上此前的电影文学、电视散文等,这些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文学借助于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然而,对于文学的泛化,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力进行围追堵截;有人视之为畏途,犹豫徘徊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些都大可不必,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便可看到,文学的泛化是文学发展中的常见现象。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从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寻找、发现和捕捉新的审美对象,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文学的审美属性使其始终都在寻找和表现新的对象和内容,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学形式为其新的载体。旧的文学样式因成熟而相对僵化,它会使文学对新的审美对象和内容的表达滞后。所以任何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向被传统的审美观念视为非审美领域的方向的开拓,用发展的眼光看,都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类型的开始。
但是,文学的泛化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因此,我们还得把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甚至是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区别开来。有人说,当前的文学走向了泛化,其理由便是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思想穿透力贫乏,对人性的关注趋于淡化,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然而,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学的泛化,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是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还有那些所谓的广告文学,它们虽然有时也有曲折的情节,而且引人入胜,但它们是不能被称为文学的。文学中的审美不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它具有无功利性,即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但所谓的广告文学不是这样,它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其所有的叙述和描写都是为了宣传和推销其产品,文学在这儿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广告利用文学的想象和描写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它本质上是对文学的去审美属性化,利用的不过是文学的外壳,因此,所谓的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的泛化之列的。相反,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无论时代怎样变,无论文学借以栖身的媒介怎样变,文学总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它的审美内核不会变。拥抱了审美,那才是真正拥抱了文学。
(1)下列说法,属于对“文学的泛化”的含义的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
A.它是指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时而出现的摄影文学。
B.其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C.它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
D.它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解析:选C。A.说法片面,“摄影文学”仅是文学的泛化的表现之一;B.表述虽正确,但不是“文学的泛化”的含义;D.说的是“文学”。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
B.当前有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这是文学的泛化的表现。
C.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都有区别。
D.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
解析:选B。由原文第四自然段中“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学的泛化,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可知,该项错了。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及电影文学等的出现,表明文学借助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
B.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文学活动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C.广告文学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文学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因此,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泛化之列的。
D.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解析:选D。原文是“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意味”。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林,地面上的家谱
杨朝明 刘续兵
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林内分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可以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因年代久远,孔门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墓碑、祠坛和神道石以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不过,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自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
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所以孔子说“立爱自亲始”。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孔子认为,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所以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什么是“孝”,孔子曾经做过不少解答。例如,他说孝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女走正途,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用孔子的话说这叫“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制。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其以“孝”为中心的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丰硕“精神文明”的成果。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来到鲁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孔氏家族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喻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兵连祸结的时候人们盼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上,不论哪朝哪代,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络绎不绝的扫墓队伍,简洁而寓意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古木森森的背景,生动地传达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信息。
(摘自《文明》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孔林里能使“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因为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孔门前四代和第五十五代以后的墓群,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保存基本完好。
B.孔子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
C.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
D.子孙能以礼葬、祭先辈,才可能去“爱人”,才可能亲人之亲、老人之老,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解析:选A。A.这是现象,B、C、D三项都是作者分析的孔子对丧葬、祭祀有明确主张和深意,这都是原因所在。
(2)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说明“‘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这句话的含意的一项是(  )
A.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
B.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走正途,几年内不改其志。
C.孔子所说“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都是孝礼制下的代代相续。
D.伯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解析:选B。A.由“孝”到有仁德,到人的为人,已涉及到与伦理的这种联系;B.这是解释什么叫“孝”,没有涉及到它的伦理、文化根基价值;C.关键在于能准确解读“都是这样一代一代”中的“这样”,“这样”呼应本段开头的“孝”,应指“孝的礼制”;D.是“亲亲”与“文化品格”联系的判断,明显正确。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除孔门第四十三代至第五十四代的墓没有确切位置,不可考证外;其余,则是墓葬归属座座分明,有些还保存基本完好。
B.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无违”即不违背礼制,也是做到“孝”的一个重要表现。
C.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
D.在历史上,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孔林,以简洁而意义悠远的仪式祭祀孔子,主要为了表达对和平与和谐的盼望、对仁政与德治的期待。
解析:选B。是原文意思的变换说法,语意没有变化,故正确。A.第五代之后、四十二代以前的墓也都没有确切位置,已不可考,此选项的时间跨度错了;C.因果关系错乱: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所以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春”;因为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春”,所以才可喻示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另外,“使”也改变了原意。D.“兵连祸结”时、“礼崩乐坏”时人们祭祀孔子的目的,只是不完全列举,不代表一般或全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学正统与文学馀业
我们在研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清代的考据学家在他们的小学训诂著作中所引用的材料,几乎遍及先秦两汉经史子集各种著作,但所引的唐宋诗词则屈指可数。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在经学居于思想文化正统地位的封建时代,人们对经学与文学的不同态度。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学说定于一尊,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学说的理论依据是相传为孔子删定的“五经”,封建统治者大多竭力标榜经学,对儒生广开利禄之路,以便不断地对经学作出合乎时宜的诠释,通经致用,为自己的统治提供服务,经学一直居于君主专制统治思想学说的正统地位。
随着经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精神和道德伦理观念等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是关注现实人生,主张积极进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儒家的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直接决定了它的文学思想。今天我们普遍认为《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在先秦两汉时代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将其作为文学作品看待。孔子论《诗》,主张温柔敦厚的“《诗》教”,重视的是《诗》的政治、伦理功效。儒家的这种“《诗》教”思想,同时也决定并代表了它的文学观。虽然楚辞开汉赋之先河,屈原被认为是辞赋家之祖,但屈原、宋玉并不是专职的文学创作者,其身份主要是政治人物,文学创作不过是其政治生活的副产品而已。两汉时代,辞赋兴盛,其中多数作品夸饰铺张,一味追求辞藻的华丽艳美,而不注重讽喻效果,这种现象随即遭到很多人的批评。
至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也越来越明朗。刘勰作《文心雕龙》及萧统主编《文选》,正是这种情况的典型反映。虽然此后我国古代文学迅速发展,但纵观整个文学发展史,其创作主体始终是官僚文人,儒家的文学思想自始至终从总体上贯穿于整个文学领域,指导着具体的文学创作、批评实践。由于文学创作主体基本上是封建士大夫,因此,经学在他们心目中价值和地位的重要不言而喻,文学则不过是他们的馀业。与此相应,研究经学的儒家学者与从事文学创作的文人,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是高低相去甚远。在《清史稿》编撰过程中,因为编撰者与翰林院编修、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有嫌隙,故有意将其编入《文苑传》中,结果招致其子侄及众乡邻的不满与抗议,后遂改入《儒林传》。
自汉至清,经学“凡六变”,考据之风盛行,传统小学发展至巅峰,小学即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清代学者研治小学的目的同样是为了阐明经学;而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多数人是不屑一顾的,至多不过是一种馀业。于是在清代,尤其是乾嘉时期,考据学昌隆,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今天,“国学热”日渐升温,不少人热衷于提倡“读经”。但“国学”和传统文化都是很复杂的概念,其内涵和范围不是仅仅几部儒家经典就能全部涵盖的。我们应该突破封建时代陈旧观念的束缚,尽可能地扩大眼界,从而将传统文化真正地发扬光大。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0.4,有改动)
(1)下列各项中,不能表现“经学正统”“文学馀业”思想的一项是(  )
A.《诗经》在先秦两汉时代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人们作为文学作品看待。
B.两汉时代许多辞赋作品追求辞藻华丽艳美,忽视讽喻效果,遭到很多人的批评。
C.刘勰作《文心雕龙》及萧统主编《文选》反映出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越来越明朗。
D.《清史稿》的编撰者将张惠言编入《文苑传》而招致其子侄及众乡邻的不满与抗议。
解析:选C。C项表述的是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越来越明朗,不属于能表现“经学正统”“文学馀业”思想的内容,文不对题。
(2)下列不属于“经学正统”与“文学馀业”产生原因的一项是(  )
A.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以“五经”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儒家思想学说定于一尊,经学一直居于君主专制统治思想学说的正统地位。
B.儒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是关注现实人生、主张积极进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对儒家的文学思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C.官僚文人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主体,儒家的文学思想也贯穿于整个文学领域,对文学起着具体的指导作用。
D.在封建士大夫心目中,经学的价值和地位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多数人对文学创作与研究不屑一顾,至多将它看作一种馀业。
解析:选D。D项后半句表述的是自汉至清,考据之风盛行,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属于文不对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代的考据学家在他们的小学训诂著作中所引用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经学与文学的不同态度。
B.虽然楚辞开汉赋之先河,屈原被认为是辞赋家之祖,但就其作品而言,往往是因政治而产生,并不是专门为文学而创作。
C.到了清代,考据之风盛行,在“经学正统”思想的支配下,被称为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发展至巅峰,考据学取得空前成就。
D.今天,我们在研究国学时,应该准确把握“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范围,摒弃封建时代的经学观念,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解析:选B。无中生有。原文并无说其作品“往往是因政治而产生”的内容,只是说“屈原、宋玉并不是专职的文学创作者,其身份主要是政治人物,文学创作不过是其政治生活的副产品而已”。

1.(2012·郴州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萝卜白菜的意识
董 桥
我不懂画艺,却爱看画。少年受环境熏陶,多看国画;稍后受西方人文思潮感染,一度醉心西画;于今中年情怀十分秋,仿佛悟出了疏影横窗的玄机,竟又耽悦浮现传统风骨的国画。既有这份偏爱,照说应该学点画理,这样看画才可看出真乾坤;但我毕竟疏懒,总觉得心之所爱,何须讲理?于是,我说的传统、风骨,指的也就不是画的技巧,而是画的意识了。张大千画过一幅关于萝卜白菜的画,题了一首石涛的七绝:“冷澹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青灯教子书!”绿缨红头的萝卜、鲜嫩青翠的白菜,此处已成寒士操守的象征,配上那首诗,风骨自是越发峥嵘了。
再说,山水画中的一山一水大半被萦绕着故园梦影,难免隐含着几丝有爱有恨的政治联想,这时候,家国之感的传统,绝俗超尘的风骨,只好又向丹青之中去细辨了。黄宾虹1924年为陈柱画过一幅山水画,陈柱有绝句二首作答,其一是:“万壑千峰欲插云,依稀莫辨故山村。斜阳远映红于血,知是江山是血痕?”第二首更说道“神州破碎难回首,只向先生画里看!”陈柱虽然晚节不保,在汪伪政权下当过南京伪中央大学的校长,但他到底深明中国艺术的意识和中国画家的气节,诗中不至于辜负黄宾虹画里的寄托。至于李可染画《万山红遍》,画《井冈山》,用意当然也在于描绘“改变中国命运”的山水景致,笔底的政治意识再清楚不过了。到了被打成“黑画家”,饱受迫害时,他在画室里坚持原则画出来的作品,想来又把故国山水纷纷化成了胸中丘壑,这些墨痕, 一定更见古典中的今情了。
李可染论山水画有“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八字,不仅涵盖了画艺的经验,而且流露出画人的怀抱。我每次听画家论画,想到的往往不是画,而是人。前几天,关山月趁来港之便,带了几张近作的菲林给我发表。关老写梅,不知迷倒了多少人,我读过他的一幅墨梅,大字题了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铁干虬枝,孤标粲粲,真是神品!那时,和他谈起时下画人不知进出传统、终致不能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问题,关老说,有东莞人卖席,顾客嫌席子太短不合身长,席贩说:是给活人睡还是给死人睡?客答曰:当然是给活人睡,席贩说:既是活人,难道不会蜷着身子睡吗?客哑然。席子如此,传统如此;作画如此,看画亦复如此。万山红遍,可以是斜阳,也可以是血痕;中国画可贵者意,所要者识,意与识会,萝卜白菜当然不再是萝卜白菜了。
(有删改)
(1)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席子如此,传统如此;作画如此,看画亦复如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谈谈“萝卜白菜的意识”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有人认为这个题目起得妙,你认为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时要考虑句子中的词语“如此”的指代意义,从上文看,“如此”是指人使用席子时要根据情况而变化,由此联系到传统、作画和看画也应该有所变化,有所突破。据此,即可分析出答案。
(2)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萝卜白菜的意识”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文章在谈画,很显然这个比喻是指国画的传统、风骨。以此为标题比直接用“国画的传统、风骨”这一标题更生动、形象。
答案:(1)“席子”是一样的,关键是人怎样使用它;传统是固定的,关键是人如何突破传统;作画有一定之规,关键是如何在传统中创新;赏画有迹可寻,关键是赏画人的见识。
(2)“萝卜白菜的意识”指国画的传统、风骨。妙处:以“萝卜白菜”代指国画(或象征传统、风骨),意蕴丰富,耐人寻味,以违反常规的词语搭配形成表达的张力;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街灯
王月鹏
这是最后一夜。当晨曦升起,当那个叫做“明天”的日子如期降临,老街灯将永远地告别这条街道。
已经多少年了,它一直守望在这里。街道的秘密,就是它成长的细节。那些匆忙的步履,那些徘徊的心事,喜悦或悲伤,孤独或喧嚣,都曾经走进老街灯温和的目光。老街灯珍藏着它们,永远不会说出口。
老街灯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对一条街道的守望么?当它的光越来越孱弱,终于无力继续照亮别人的路的时候,那些曾经被它照耀过的人,并没有为它指明一条道路。离开了这条街道,老街灯不知道自己将要走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当它带着这条街道的所有秘密离去后,街道将仍然是那条街道,仍然布满匆忙的步履、徘徊的心事,仍然上演着一幕幕的喜悦或悲伤,孤独或喧嚣。
因为别人的遗弃,老街灯成了守夜人的珍藏品。在离开那条街道之前,它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与守夜人原来是如此之默契。守夜人和他的妻子也老了,这条街道,这盏灯,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这么多年来,守夜人从来不揩老街灯的一滴油。现在,他拥有了这盏“退休”的灯。它就被搁在火炉旁边的一个靠椅上。我相信老人独自凝望它的时候,心底一定会涌动很复杂的想法。老街灯曾在那些风雨之夜温暖过他,就像此刻它在陪伴着他的孤独一样。炉火的温馨,让那些风雨往事披上了一层暖意。那些相依为命的日子是值得回味的。老街灯记得,守夜老人每个星期日下午总喜欢读一些游记类的读物,他高声朗读着那些关于非洲、关于大森林藏有野象的故事。他从未离开过这条街道和这盏灯,他的心里有一个关于远行的梦想。
是命运不肯放走他。当他终于可以走开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将要遭遇怎样的命运。有些东西,其实是我们无从把握的。就像在奔往某处景观的途中,我们无法拒绝沿途的景致一样——不管是令人愉快的还是忧伤的。甚至,它们的存在,或者这种存在所呈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作为目的的所谓“景观”。而这一切,常常被我们发觉,却又很难做出有违初衷的选择。人的一生就这样固执地走了下去。
而守夜老人留了下来。还有老街灯,也一直留在了那里。我们忽略了他们的存在。我们是匆匆的赶路者。
因为搬家,我翻阅起了旧的习作。它们已在牛皮纸信封里尘封十多个年头了。我无法让自己不按照当下的心态和眼光去重温那些文字。我在翻阅它们的时候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回归当初的心境。这些稚嫩的文字,它们收留了我的青春,遥远并且质感,它们打动了我。我珍视这份真实,并且期望写下具有同样品质的文字。多年以后,我也会像今天一样成为自己的读者。就像那盏老街灯,它曾经照亮了我的远行之路,也一直在记着我的回家的路。
另一种现实是,难耐寂寞的老街灯主动走进熔炉,被铸成一架可以插蜡烛的漂亮烛台,摆到了诗人的绿色书桌上。那些曾经的风雨,于是在诗人笔下成为浪漫的风景。也许,这仅仅是一个梦。但这个梦让我有说不出的伤感。
(有删改)
如何理解“老街灯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对一条街道的守望么?”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仅仅是”、“守望”;然后要分析句子的反问形式,明确句子表达的意思是“老街灯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对一条街道的守望”;最后联系全文分析“守望”的含义,既指老街灯对岗位的坚守,又指老街灯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
答案:①老街灯的存在是一种守望,它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②守望不是老街灯的全部使命,无论退出历史舞台与否,都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启迪与慰藉,让人们的精神有所寄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消失的河流
沈 念
“消失”是一个让心灵敏感的人更加敏感的词语。
世界上每一秒钟的“滴答”声里都有事物消失或诞生着。每天我们身边有多少事物悄然地消失着,就有多少记忆蒙上尘土。 可能有的是一瞬间消失的,而有的是在眼皮底下一点点消失的。
对于那些消失的事物我们只会留恋,躲在温暖的房间里空空地回忆。几个人聚在一个用记忆搭建的平台上叹息:哎,要是它(消失的事物)还在,多好!
一声笨重的叹息只会加剧一个人心态的衰老。时光的飞逝、人事变化的剧烈、知与不可知的遭历都会像一道道皱纹刻满一棵树光滑的身体。于是, 那一个树瘤,应该是王五的死的见证;另一圈疤痕是张三家被杀掉的牛撞留的伤口……数也数不清的痕与迹,隐藏着众多纷纭的故事。在我们生命的河流里像泥沙一样沉淀,被一层又一层土遮盖。
更多的消失,连熟知的我们也无从知晓,消失就是消失,没有喇叭高声的通知,没有纸上肆意的宣传。你在某天遇上了,就勾起你的想念,在心里怪怪地存放好一段日子。比如我离开的出生地,比如一个曾经交情很深的人,以及某地的整体变化,总是悄悄地改变着,就是说不太清楚,心中的疙瘩是有的。就像家乡那条曾经清澈的河流,傍着偏僻的小镇日日夜夜地游走,穿过我14岁之前的一切生活。我也像河流一样匆匆地穿过存储着我的话语与脚印的小镇。许多小镇底下掩埋的事与物被少年时的我忽略,像忽略河流曾带来的快乐。在我写下的大部分文字中,对小镇的描述微乎其微,我和小镇都互相把对方省略了。
我重新惦记河流,缘于去年腊月故地重游,去看望旧日的老师和同学。单一的交通扼杀了小镇的发展空间,但无法阻挠时代的发展。两三层的楼房交叉拔地而起,拥挤的农贸市场是气味的发酵罐,伸展的篷帐把街道压缩成巷子,翻新的路面与破败的路基都无法激起我低落的怀旧情绪。我的记忆在零乱的事物与嘈杂的声响里消失为负数。
几个同学绕着小镇兜圈,想找又没找到什么。后来上了加固加高了几次的大堤,空旷与萧索一齐涌来。眼皮子下的河流,它的影子一闪而过,然后呈现出来的是河洲。在河水退去的大片河洲之上,我们像回到少年时代一样狂奔、追逐,像一片片叶子追逐风的方向。河洲上的人稀少,我们可以毫不掩饰。这是城市里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的快乐。稍远处的一片叶已落尽的杉树林,我们曾在那里逮过两只野兔,见识过好几种又忘记名字的昆虫。都过去十几年了,我们还骑上现代牧羊人的瘦马,心情忐忑地迎风颠簸。仿佛只在此时,我们才寻到“回去了”的感觉。
风是一阵隔一阵地吹来的,陡然间增添人心底的凄凉感。树林里除了牧羊人临时住的小木房子,坑坑洼洼的路与草,都被一群等待着养肥变卖的羊踩过来啃过去。一小块浅水洼地被邻县的养鸭人霸占了,成百上千只鸭子交错着在污水里聚餐,像一个聒噪的生产车间,打破了河洲上的寂静。
听一直生活在镇上的同学讲,河床越来越高,每年夏季汛情到来前,河堤也筑得越来越高。县政府正在考虑将河流改道,拉直拓宽另一条河道,以扩大水上运输规模。而这片河洲有人提议搞成一个娱乐场所。越来越窄的河流像个即将被抛弃的孩子可怜兮兮地紧紧靠着小镇,却把大片的河洲留给了对岸属于邻县的农民们开发。钱都让别人赚跑了。
我淡淡一笑。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人所不能一一预见的。眼前这条河流,给小镇带来的喧哗与骚动,终将消失在后代的笔记本和视野里。那些出生、成长、逝世在小镇上的人们,在河流的视线里也一天天消失。我心里紧张的是,再过些年月,是否连现在这条窄窄的河也会见不到了呢?
有河流的地方是幸福的。我庆幸自己在河流生命力旺盛的日子里与它相依为伴,我也是幸福过的人。可将来,我想看见这条河流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是继续地干枯,还是会被开发成另外的消费场所,把城市流行过的娱乐方式统统地堆积在一条河流的上面?
我又一次把自己陷入思想的泥淖里,嘀咕着“消失的河流”,等待梦幻的到来,期冀梦幻将现实同化。
(1)为什么说“‘消失’是一个让心灵敏感的人更加敏感的词语”?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①那一个树瘤,应该是王五的死的见证;另一圈疤痕是张三家被杀掉的牛撞留的伤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眼前这条河流,给小镇带来的喧哗与骚动,终将消失在后代的笔记本和视野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结合语境,语句在文章开头,作者在接下来的二至四段作了解释,对这些信息加以整合,即可得出答案。开头语句的作用一般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内容上,这句话引出了一个比较敏感沉重的话题,后文的内容也是由这句话引发的;结构上,就本题而言,这样写是为了引出下文,奠定全文怀旧、感伤的基调。
(2)回答此题应首先找到答题区域,第一句出现在文章第四段,结合上下文分析可知,本句是对“时光的飞逝、人事变化的剧烈……一棵树光滑的身体”这句话的解释,意即这些悲伤的事,虽然已经消失但却难以忘怀。第二句出现在文章第十段,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可知,河流将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同时河流曾给小镇带来的利益上的纷争也将消失。
答案:(1)原因:①世界上每一秒钟都有事物消失;②消失的事物人们只能怀念,无法再拥有;③对消失的事物的感伤会加剧人们心态的衰老。
作用:引起下文对“消失”的感慨及对故乡河流的感怀,奠定全文怀旧、感伤的基调。
(2)①消失的人和事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伤感记忆。(若答“时光的飞逝、人事变化的剧烈、知与不可知的遭历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记忆”亦可。)
②后代人将不再见到、不再记起河流曾给小镇带来的利益上的纷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方阳光
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透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她的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
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会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便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在她的头发里找白发,在她的发根里找虱子。
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她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
分了家,有了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还没有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又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身体只是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子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渐下坠……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地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在难测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我都在父母逼迫下才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选自王鼎钧《风雨阴晴》,有删改)
品味文中加点的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1)含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凝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母亲从儿子话语中感到一种温馨和幸福。
(2)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又夹杂着对儿子的牵挂和焦虑。
3.(2010·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灯 火
萧 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显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夜深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那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这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注】 ①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②土埆厝:台湾的一种民居。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第(1)句从比喻的本体和比喻义及作者在文章表达的情感角度考虑作答,第(2)句要紧紧抓住“迷失”来分析作答。第(1)句,结合上段“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一句,可见当时它对一个普通家庭的重要性;而祖孙牵系,灯下苦读的温馨画面,更是作者倍感珍惜的精神财富。第(2)句,“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作者独对万家灯火,怅然若失;而今万灯闪亮,但却“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
答案:(1)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②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2)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海 市
张抗抗
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单纯。地很平,一马平川。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粗糙的沙滩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砾,精细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如年轮般的波纹;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延绵伸展;路边掠过废弃的村落,断墙残垣仍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灰黄……
偶尔有远远的山,卧龙似的蜿蜒着,如黑黢黢的树根纠结、缠绕在一起。皱褶却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
再没有更多的颜色了。戈壁只有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金黄。
当然,还有白灼的阳光,令戈壁越发一览无余。
在长久单调的旅途中,假如眼前忽而掠过几丛稀稀拉拉的骆驼草,那样短暂而可怜的一点绿色,也会给人带来莫大的惊喜。
出凉州,经张掖,过酒泉,漫漫长途,古城的绿洲与绿洲之间,没有河,没有泉,也没有井。
真的没有绿树也没有河流么?苍天在上,谁能拯救这荒茫死寂的戈壁?
昏沉沉的困倦中我睁开眼。如闪电掠过黑夜,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抑或是海,灰蓝色的水波漾溢着,弥漫着,悬浮于沙洲之上,宁静而安谧。水上横着一道长长的湖堤,堤上有树,清晰而精致的树影,一棵棵生动地排列着,像故乡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更奇妙的是,水面上还映着绿树的倒影,水墨画一般,朦胧得柔美。在沙漠的骄阳和干旱中,那水,想必是清凉又甘甜的。
“那一定是个好去处了。”我问,“那是个什么地方?”
“是海市。”司机回答。
“海——市?”“这真的就是海市?”
有点儿怀疑自己的眼睛,也怀疑司机漫不经心的介绍。就只差停车下车,自己徒步大漠,直奔那远处的湖岸,去看个究竟了。
“——嗨,你去吧,没等你找着那个地方,你就在沙漠里渴死累死了。”司机显得有些幸灾乐祸。
脑子里忽然涌出许许多多关于海市蜃楼的传说。
……焦渴的找水人,怀着虔诚和崇敬之情,流尽了最后一滴汗,耗完了最后一滴血,倒毙在沙漠里。也许临死时,还在期待着他那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会如奇迹般出现……
如不是亲见,我也不相信如此美丽诱人的海市,会是一个骗局。
尽管海市的谎言早已被人戳穿了,却仍然还有饥不择食、自欺欺人的后来者,走进那没有坐标的戈壁滩,在无水的沙海中迷失自己。
车窗外,遥远的海市依然烟波浩渺、树影幢幢,美得充满诱惑。
抵达安西城时,天空忽然飘来几片黑云,一阵凉气袭过,豆大的雨点落下,干燥的地面扬起一层白粉,雨却顷刻无踪无影。旋即,晴朗而广袤的天穹中,横空划出一道巨大的七色彩虹,勾勒出一片绚丽的辉煌。
司机说:“你的运气不错呵,戈壁滩上的海市、彩虹、丝路花雨,都看见了。我走那么多次,也不是回回都有的啊。”
我心里却有一种莫名的酸楚。我只想快快地往前走,快些到达前面那片真正的绿洲。没有虚幻的海市,没有稍纵即逝的彩虹,却有冒着炊烟的房屋、欢乐的人群、油绿的青稞麦和那丰收的田野……
戈壁是单纯的。在这片单纯得近乎单调的黄色世界里,美丽的海市和斑斓的彩虹就成为沙漠的调色板,成为旅人一个虚妄的希望。可惜它们并不真正存在,当彩虹悄然隐去、海市无声消失的时候,人们仍然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腿走出戈壁,去寻找活水和黑土,寻找蔚蓝色的大海和坚实的帆船。
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呵,然后,在路边种上一排排树苗。
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浇灌、浸润着绿叶的水,就在树根下流淌。
(有删改)
文章的题目是“海市”,作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戈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考虑戈壁与海市之间的联系。戈壁的特点是荒凉、死气沉沉,而海市则是美丽诱人的,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由此可以得出作者写戈壁的目的:既是为了表现戈壁自身的特点,也是为下文写海市作铺垫。
答案:突出戈壁荒茫死寂的特点,为下文写海市的美丽诱人作铺垫。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葱花面
第广龙
我许久都没有吃过葱花面了,但是,只要想起来,那浓郁的香味,就浮动在我的鼻尖,伴随着的,还有一丝丝惆怅,一丝丝忧伤。
想起葱花面,我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我那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
就像在西北长大的许多人一样,我也爱吃面,但在困苦的岁月里,一碗面,不是想吃就有的。有粗粮吃,能把肚子填饱,已经是难得的福分。假如哪天吃面,一家人的重视,如同一个仪式。
在农村,有的人家,不愿被小看,偶尔吃一回面,要站在自家门前的土堆上,把面挑得高高的,让别人看:“我吃面呢!”吃面本是家常,却成了稀奇,以至于有人病倒了,不愿吃药,只是说,有这钱,美美吃一顿面,就好了。
在我们家,葱花面,就是病人、老人吃的。有个头疼脑热,不算病,不影响说话和走路。睡在炕上起不来,吃别的,吃不下去,就能吃上葱花面了。家里人口多,煮饭的锅是大铁锅,水烧开了,下面,下一个人吃的面。最好是挂面,是那种细细的挂面。葱花是清油炝的,先切出一撮碎碎的葱花,然后炝油,不在大铁锅里炝,那样费油,是在舀汤的铁勺里炝。拳头大的铁勺头,倒进去一点油,手端着,从灶火眼里试探进去,悬在火头上,油煎了,倒退出来,迅速把葱花丢进铁勺,哗啦一阵响,还出现一些涌动的泡沫,跟着,葱花就熟了。面捞出来,添进去专门烧好的酸汤,添进去葱花,这时候,看到的是弯曲在一起的面,是清亮的汤,汤上面,油花点点,还漂着葱花,这时候,葱花面就做好了。真香啊,就是在大门外,就是过路的人,也能闻到葱花面的香,家乡人形容这香,有一个特别的字:蹿。说葱花面香,就说,蹿香蹿香的。
我自然也吃过我妈做的葱花面。躺在炕上,懒懒的,一碗面端来了,只是我一个人的,感到了被重视,被关心。似乎这也是一种特殊。如今的独生子女,似乎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我们兄弟姊妹五个,在母亲眼里,都是她的心头肉,但谁病了,得到照顾,似乎也获得了额外的母爱,那种幸福的体验,大大抵消了得病带来的痛苦。吸溜吸溜吃着面,面条滑溜溜的,吃进嘴里,自己就顺着喉咙滑下去了。汤热热的,里头的葱花,有那么一片两片,还带着焦黑,这更让香气变得浓烈。喝一小口,再喝一小口,一定要让舌头感受到烫,感受到烫的刺激,似乎只有这样,葱花面的香,才能传递给身体的各个感官。这时,我妈会在一旁叮咛,慢慢吃,没人跟你争,吃了,发些汗,身子就轻省了。
过去的人,都是在嘴上挖抓。吃的诱惑,总是最大的。有时,即使没有病,我也盼着得一场病,好吃上我妈做的葱花面。可是,越想得病,病越是不来,这让我很失望。那时,我多傻啊,就为了一碗葱花面,竟然这样动心思。
现在,我想吃面就吃,各种各样的做法,甚至过去没有吃过的,也会尝试。有时在外头吃饭,面对一桌子好吃的,我也愿意吃面,先要一碗面吃,吃饱了,吃不动别的了,也不觉得遗憾。可是,这些年,我没有吃过葱花面,一次也没有。曾经那么向往的葱花面,我不再想吃了。吃的东西,也会吃伤人。有的人不吃肉,就是小时候难得吃一次,有机会放开吃了,就拼命吃,结果以后见了肉,心理上排斥,再也不吃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种吃的,记忆太深,却又容易引起难受,也不愿意再吃。我不吃葱花面,就属于后者。
都快七年了,给我做葱花面的母亲,过世都快七年了。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第二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提示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概括本段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与中心话题或主题的关系;二是与上下文的关系,本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答时必须阐明怎么“承上”、怎么“启下”。
答案:①内容上,点明葱花面与家乡、母亲和童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想起葱花面的感受,引出下文对母亲做葱花面、自己吃葱花面等往事的回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复活的麦子
罗春会
所有的庄稼都是春种秋收,只有麦子,却是秋播,夏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秘密?我并不想探寻究竟,只想它真是庄稼里的另类。
人的死亡是一种永恒,而植物的死亡却是新生。就像麦子,它把自己快乐地埋葬在土地里。深秋,麦田里的芊芊新苗,是麦子重新开始走向生命的一个过程。这过程是残酷的,它的残酷是必须经过一个冬天的寒冷。春来,新生的麦苗是土地上最美丽的孩子:葱绿的、欢闹的、热烈的麦苗紧紧拥抱着大地。春风飘过,麦苗成了麦子,像母亲一样怀孕了。直挺挺的麦秆上长着一个个饱满得像孕妇肚子一样的、包裹着一个个有无数麦子的麦穗。走过麦田,那些与风亲吻的麦子,那些与空气拥抱的麦子,那些与自然亲密相爱的麦子快乐地跳着集体舞,它们是在为自己的新生而舞。可它们从没想过,自己在整个生命过程里所经历的从埋葬、复活再历寒冷以至成熟最后割杀都是为了被人类吞噬。但麦子从没有向谁倾诉,似乎这就是它必然的归宿,这就是麦子的思想。麦子的思想很简单,人的思想很复杂。可我不知道是麦子主宰人,还是人在把握麦子。
看着颗粒饱满的麦子,我总把它想象成一个母亲,只有母亲的肚子里才可以孕育一个孩子,没有母亲,就没有人的生命。麦子的存在为生命提供可以享用的食品,只有麦子不断地复活,才有人的不断延续。我是吃麦子长大的北方人,我每天都要嚼食麦子做成的食物,没有麦子,我不知道自己还喜欢用什么来填饱肠胃。我常常想,是麦子在掌控着我的生命。麦子的死亡,是为了满足我的生命;麦子复活,我的生命才复活。
亲爱的麦子!
可我却已经远远地离开了麦子!某些时候我甚至有些厌弃麦子,感觉到它的琐碎和细微。麦子在滋润我的肠胃的时候,我却用自己的肠胃消化麦子的生命。可麦子并不仇视我,它继续复活,继续以自己来养活我,营养我,让我活下去。它还为我的眼睛铺展一卷最庞大的风景,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然后慷慨地走进我的肠胃里,被我毫不客气地消灭掉。
我为自己的思想惭愧!甚至不能为麦子唱一支歌!
冬天的冷在残酷着麦子的生命,这或许是麦子复活必需的条件。我忘记时间、空间和地域,是不是对麦子的复活是一种无情的冷漠?因为我已经十多年没有走进麦田,当我远远地看着麦田那些稠密汹涌的麦浪时,觉得它们就像长期劳作在土地上的农民。但我从没有想到过它们和农民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在生活的过程中十分体恤农民的艰辛,我并不鄙视土地上的农民,我以一个医者的视角探视他们的生命,我还以学者的心态俯视他们的人情。许多时候我只能以自己仅有的力量关心他们,即使一点点能力。但我不是哲人,我确信自己无能力下确切的论语,无法!我只能以自己的情感去体味。
但我不得不承认是麦子的复活养育着我的生命,也在滋润着我的情感和良知。就像农民,没有农民和麦子,我将会饥饿,将会因为饥饿而死去。
一位哲人说:麦子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是来拯救人类的。可现在麦子一定很累了。很累的麦子会不会变老呢?麦子老了,谁来哺育我们枯竭的心灵呢?麦子还能不断复活吗?
我的视线又转回到那一片在春风里摇曳着同一姿容的麦子,它们在春光中平铺成灿烂的笑容,似乎在回答我刚才的疑惑。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本题时,考生要重点搞清楚“秘密”是什么。麦子秋播夏收就意味着它与其他庄稼不同,要经历严冬,这为下文点出主题“复活”作了铺垫。
答案:将麦子与其他庄稼作对比,暗示了麦子的不平凡;它的生命必将经历严冬的洗礼;为下文点出主题“复活”作铺垫。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生是用来享受的
张佐香
意大利记者吉阿提尼访问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结束时,钢琴家送给他一盒自己最喜欢抽的雪茄。记者受宠若惊,感激地说:“我要好好地把它珍藏起来。”鲁宾斯坦听了连连摆手,坚决地说:“千万不可,你一定要把它抽掉。这些雪茄美妙如人生,人生是不能保存的,你一定要尽情享受它,没有爱和不能享受的人生,就没有乐趣。”
很久以前,我就喜欢上了“享受”一词。享受是幸福和甜美的化身。正如蒙田所言,享受人生是至高无上的美德。我享受生命的意念,来源于天地万物的开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上帝创造了日月星辰、雨雪雾霭、飞瀑流泉、花草树木,愉悦人的耳目。大地厚德载物,献出了五谷瓜果、走兽菜蔬,滋养人的躯体。上帝的本意是要人们在辛勤劳作的同时,快乐地享受生活。享受,这样一个美好的词语,不知道在何时被一些高智商的穿长袍的布道者和鸿儒雅士扭曲了。数千年来,某些崇山峻岭般的伟人先知,阻挡着人类自然生命的小溪流。万山不许一溪奔。他们用条条框框制约着、束缚着人们,要人们艰辛工作,做牺牲和自律的殉道者。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爱的结晶。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珍贵的、无价的,都是秉承天地、人神的造化而结晶的灵物。这种亵渎生命的教化,如今已被否定,可是新的困惑依然缠绕着人类。在这个媒介充塞了视听、信息代替了思想的浮躁的世界上,我们的心灵和躯体逐渐分离。我们的心灵充满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我们的躯体却背负着超重的身外之物,向前疾驰,无暇他顾。每个人都在慨叹:活得太累了!其实,正是因为我们走得太快了,以至于把灵魂落在了身后。为何不放慢脚步,听听自己的心音,做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好好地享受生活呢?
享受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而降。享受是创造的过程。但是,享受生命其实可以很简单。享受可以是林中的一次散步。绿树成荫,满眼绿叶田田,苍翠欲滴的叶缝间弥漫着清新的气息,渐渐地沁人心脾。或边走边思考,或与爱人孩子边走边闲谈,或与三两知己把酒话桑麻……那份惬意是无法言说的。享受可以是一杯午茶。我喜欢在午后浓睡的慵懒中为自己沏一杯香茗。漫不经心地往玻璃杯内放入茶叶,沏入沸水,透过晶莹的液体,盯着香茗舒展的肢体,等待着它们慢慢地将水染绿。在令人销魂的松懈中,我感受到了神性的爱和关怀。午茶构成了一种梦幻、一种虚拟、一种摆脱了真实的逍遥与自由。午茶尽管短暂,但它是个凉亭驿站。享受可以是抽出时间读一本自己心仪已久的好书。目及神凝,齿颊生香,心游万仞,精骛八极,灵魂自由地呼吸,精神饱满而芳香。全身因获得真理的照耀和爱的浇灌而释放出蓬勃的活力。享受可以是一次结伴而行的郊游,大家围坐在草地上,身后是蓊郁的树木、清澈的溪流。幽远的风景,恬淡如西洋油画。大家在和煦的阳光下幸福地谈论着琴棋书画诗词文章。享受还可以是睡前诵一首唐诗吟一阕宋词,或者贪看一幅吴昌硕的水墨画,听一曲萨克斯……
享受不是一掷千金的挥霍,不是灯红酒绿的奢侈,亦不是珠光宝气的华贵,而是属于正常人的最基本的乐趣。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无比优越。如果我们虚度此生,或者觉得它不堪重压,那只能怨我们自己。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享受生命需要淡泊的情怀和足够的智慧,懂得享受生命的人,总是令人欣喜和感动。一个懂得享受生命和珍爱生命的人,会为一汪清水驻足,会为一串鸟鸣发出会心的微笑,会为一盆鲜花念上“应是绿肥红瘦”。享受,应该是每个人心中的一份禅意。有了它的陪伴,人生之路必有善有美可陈,眉宇之间,必然充盈着幸福清逸之气。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文章开篇引用意大利记者吉阿提尼访问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故事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某段落的作用”这类试题一般要考虑两个方面,即“结构和内容”。一般需要注意其所处的位置,如果在文首,就有引起下文的作用;如果在中间,就有过渡作用;如果在结尾,一般就会有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作用。至于内容方面,则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在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即引出本文话题“享受”;用故事开篇,使文章更有吸引力。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重要句子的作用,有很强的综合性。解答本题,需要着眼于全文的结构和思路,紧扣内容主旨,又要注意这三个问句自身的表达特点。
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活着的祖先
马国福
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间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祖先是寂寞的。
祖先们活着的时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
祖先们走了,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祭奠怀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
在传统的节日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地进行叩拜,当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们不再寂寞。
一系列祭奠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块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趁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清晨,当晨曦穿过树梢,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
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于孙。
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粒粒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抔抔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的生命。
(选自《沙地》,有删改)
第一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本题时,首先要理清全文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本的大意,然后据此分析第一段与文章主题的关系,可从行文思路和感情基调两方面加以分析概括。
答案:精选坟地的典型景物细加描绘,以欢乐之景衬托惋伤之情,烘托祖先们的寂寞,为下文写祖先们的复活、不再寂寞埋下伏笔。(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杯咖啡永远热
刘心武
因为城里家事烦冗,多日未到乡间书房。那天抽空去了,还没走近,就发现书房外的小花园呈现荒芜状态,灌木长疯了,玉兰树被牵牛花的藤缠绕,野草丛生,仿佛提醒我今夏雨水是如何丰沛。
走近栅栏,吃惊不小。实际是我让里面的一个生命吃一大惊。那是一只猫。它吃惊,是因为不曾想到我的出现。我吃惊,倒不是因为在意野猫进入我的小花园,而是瞬间以为那是一种灵异现象——难道,狸狸竟然复活了吗?
我家两只爱猫,一只纯白蓝眼长毛波斯猫,一只脸部和前后身花狸其余部分纯白的短毛猫,前者名睛睛,后者名狸狸,前些年相继去世后,都以锦匣葬在了这小花园里。眼前的这只警惕地趴伏着瞪视我的花狸猫,酷似狸狸啊!它怎么不马上跑开呢?啊,明白了——我发现它身后有四只小猫,显然,那是它的子女,大概还没断奶,作为一个母亲,它不能丢下小猫自己逃开。我更加吃惊,因为那几只小猫,两只纯白,一只浑身花狸毛,一只与母亲相同是身上除了花狸毛还有纯白部分,这就说明,它们的父亲,应该是一只纯白的公猫,呀,难道睛睛和狸狸全都复活,而且婚配,在此产下了后代吗?
我蹑手蹑脚离开小花园,绕到另一面进入书房,立即往城里打电话,告诉老伴所看到的异象,她激动不已:“你怎么光看到狸狸,睛睛呢?”我跟她说:“我们的睛睛、狸狸应该还都在地下安息,你别忘了,它们都是公猫。一定是有只酷似睛睛的公猫,跟这酷似狸狸的雌猫,生下了四个宝宝,而公猫对小猫不负责任,早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只剩下猫妈妈带着猫宝宝在那小花园里安家。不过,巧合得实在神秘!”老伴感叹之余,立即给我几条指示:“不要吓走它们!不要清理花园!立刻去给它们准备猫窝、猫粮和饮水盆!”我很快一一落实,可喜的是猫妈妈看出我的善意,没有带着猫宝宝转移。
入夜,我从窗隙朝外望,不见小猫,但猫妈妈在吃猫粮,心中祈盼它们能长久在花园中定居。用音响放送出柔曼的曲调,我在落地灯光圈里翻阅女作家苏葵寄给我的散文集。苏葵多次到世界各地“自由行”,我非常羡慕,“自由行”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以及兴致和体力自不必说,最好还具有外语对话的能力,苏葵不仅这几个条件全都具备,还有一颗敏感的心和一支绣花针似的笔。我最欣赏她抛开一般游记介绍名胜古迹或做些中外对比的套路,而从“凡景”“琐事”里勾勒出人情之美的那些细腻舒缓的文字,比如她写到佛罗伦萨小巷中一对老人牵手同行停下轻吻的场景,感悟人生中“相依”的易与不易。苏葵把这个集子命名为“咖啡凉了”,在最后一篇文章里对世道速变发出惆怅的喟叹,我虽有所共鸣,却不由得产生了逆向思维。
我在灯下想到窗外“复活的狸狸”,想到狸狸的来历。二十一年前,我遭遇人生中最大的挫折,这挫折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一条“刚刚收到的消息”向全世界昭示,并且刊登在第二天所有报纸的头版。[注]我作为主编理应为杂志惹的祸担负全责。 确实有许多杯咖啡立马凉了,甚至凉咖啡也被拿走了。这很正常,不应抱怨。但就在这样的时刻,有杯热咖啡送到了我的眼前:同事带来一个纸盒,说是杨学仪师傅送给我的,纸盒里是一只幼猫,后来被取名狸狸。杨师傅知道我爱猫,知道我在遭遇挫折后心烦意乱,家里又走失了爱猫,他就用送猫来表达他的安慰。
那时杨师傅已因病休养。他在杂志社为主编开车,几年里是越开主编年龄越小,先是接送李季,李季六十多岁,比他大,后来是王蒙,五十出头,比他小,到我坐进车里时,他奔六十而我只有四十四岁,开始我们俩都感到尴尬。他为王蒙开车时,西服革履十分气派,而那时的王蒙穿着还很随便,有时到了某场合,他下了车,人家就簇拥上去把他当主编往里迎,他忙摆手指向王蒙,竟还有人坚持觉得他就是王蒙而在幽默。我不记得是在哪一天,经过我们双方努力,杨师傅跟我说:“咱爷俩可以交朋友了。”他竟为惹了祸的朋友送来了无言的温暖。那以后没几年杨师傅因病去世。
世事多变,咖啡会凉,但有一杯咖啡永远是热的,那里面满盛超越世态炎凉的宽厚与善意。
(选自2008年10月27日《新民晚报》,有删改)
【注】 1987年,《人民文学》刊发了一篇名叫“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的有问题的作品,时任杂志主编的刘心武被停职。
文章通过叙议方式把材料串联在一起以表达主旨,试分条概括文中叙述的主要事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答此类题时,可以采用先给文章分段,然后归纳段意的方法。
答案:①一只猫带着四只小猫在“我”的乡间小花园安家;②夜晚“我”翻阅女作家苏葵寄给“我”的散文集;③回忆自己二十一年前遭遇的人生最大的挫折;④杨师傅在“我”最失意时送“我”一只幼猫。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幕下散步的鱼
梁艳飞
我就这样走着,走着,不曾歇息,也不愿驻足。究竟走了多少年,我已不记得了。
一万多个日夜里,似乎有近一半的光阴都是这样数着脚印一步一步走。是的,脚步是用来数的,至少我认为。我还不想让自己还算年轻的脚步就这样迷失。我的脚步是属于我个人的,我还想真实地去记忆去回味去凭吊每一分每一秒。数,该时时小心,只为自己不被又一次的不留心而再次扎痛。而那另一半时光流转的记忆里,有着纯粹的欢笑、清澈的眼神和那些深深浅浅却真实充盈的脚印。那样的走,是坐于一艘载满童话故事飘扬着梦幻甜美味道的小帆船而行进的,亦是身处异域沿路游览观光,一路的赏心悦目,满怀的心旷神怡。只是,船终究有靠岸的一日,当这艘小帆船离河岸渐近时,这样的走也便有了归期,这样的味道也便随着船底流水而远逝,再怎么虔诚地鞠身挽留也将被无情的山风带到遥遥无边的天际。
这样前行的姿态,想来是不应称之为“走”的,而更应称之为“游”。走,终还有自主选择方向的自由,有主动剔除阻拦前行的那些随时出没的砂卵石、藤枝蔓叶的能力和可能,至少,是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而一尾被静养闺室的鱼,如受困的笼中鸟,看似自在游走的背后,却是坚如磐石般的透明水缸围壁。没有哪条鱼,能跳出这个坚韧的围拢,回归属于她的天地。
一尾鱼的命运,如你,如我,如眼前正在行走的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们。
心,在夜幕下,终归于沉静和祥和。暮色,自由地弥散开来,宛若一位慈祥老人顺手撒向大地的一张巨大的网。此时,我心甘情愿成为老人网中的一尾小鱼。整个夜幕,是专供如我一般的鱼儿游走的舞台。
这样的夜幕,无声地轻轻地流动着,一如心窝眼角里一池柔柔荡漾着的湖水。在这融着月华的夜幕的湖水中央,拂去尘世间的繁规陋俗,只要一个华丽转身,我便可以如鱼一般时刻不离河湖母亲的怀抱,可以自由轻巧闲步呼吸;如鱼一样频频摇鳍摆尾,带几分得意,自信,骄傲,永远划着舞蹈般的足迹欢游散步遥想。世间一切似与我无关,我可以只记得独个的自己,整个夜幕是属于我的世界;又似一切都与我相连,彼此的存在只为成全这样或那样的一尾游走的小鱼。这样的小鱼,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无牵无挂的。
每个人都是一尾鱼,每一尾鱼都有一个无形的缸。这样的一尾鱼,是不能自在地散步的,只能生活在形状漂亮的各式水缸里。一尾鱼生命中的每一步,鱼鳍每一次漂亮的摇曳,带着表演的渗侵,有着欲望的宣泄,独独少了对生命快乐的诠注。那透明的水缸墙壁,是任一尾鱼漂亮游弋致命的镣铐。白天,或许你可以忘掉不开心的事,你可以忽略自己对心灵的漠视,甚至,你还可以忘掉对尊严的践踏。却单单不能忘记,每个精彩白日的背后,一身素净的夜幕正静静地等待着你的赴约。此时的夜幕,就是一汪安静温和的湖水,时时等待渺小如一尾小鱼的你的归来。
在每个这样的夜幕下,没有人窥探嘲笑你的柔弱、无知,你只管做回自己,一个不需要佩戴面具的真实的自己。
是的,在这样的夜幕里,安心做一尾倚着暮色、披着月色缓缓散步的小鱼吧!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改)
文章中说“这样前行的姿态,想来是不应称之为‘走’的,而更应称之为‘游’”,这里的“走”与“游”有着怎样的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需要找准答题区间,此题的答题区间为文章的第三段;然后对文本进行分层,筛选整合出答案的要点即可。
答案:“走”可以自主选择前行的方向,可以主动剔除前行中的障碍,是一种自在的生活状态。“游”看似自在,实际受到围拢,没有属于自己的天地。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黑 塞
树对于我来说向来是最有说服力的讲道者,我仰慕它们。当它们群聚或族居,长在小树丛里或大森林里,我尊敬它们。但是当它们孤零零站着时,我就更加仰慕它们。它们好似孤独者,但又不同于那些隐居者,隐居者往往是出于自身的某些心病而遁迹,它们则更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就像贝多芬或尼采那样。整个世界在它们的梢头窃窃私语,而它们的根则伸入无穷的深处;不过它们并不迷失其中,而是全心全力只为达到一个目标而奋进:满足寓于它们之中的规律,赢得自己的面貌,并且把自己表现出来,再没有比一棵美丽而强壮的树更神圣、更令人羡慕的了。当一棵树被锯了,露出了它赤裸裸的致命的伤痕,人们就可以从它们墓碑似的树干上借那些清晰的轮圈读到它一生的历史:年轮和瘢疖忠实地记载着全部的战斗、全部的苦难、全部的病痛、全部的好运和繁茂,也标出了凶年和丰年、克服过来的困难和经受住的风暴。每个树圃的学徒都知道,质地最坚硬的木材有着最紧致的年轮,而高山和危险频生之处是生长最不易摧折、最强壮和最堪景仰的树干的地方。
树有如圣物。懂得和它们谈话、懂得聆听它们的人就会懂得真理。它们讲道不是讲长篇大论的教条和处世良方,它们只宣讲生命最原始的法则。
一棵树说:我的生命是永恒的;我的外貌和皮肤的脉络是独一无二的,我枝梢上叶子的抖动,我树皮上最小的疤痕,无一不是独特的;我的职责,就是赋予永恒一个独一无二的外貌并且示之于人。另一棵树说:我的力量是信任;我不识我的祖祖辈辈,我也不识每年从我身上繁衍出来的子子孙孙;我一生除了这传种的使命以外,再无别的操心事;我深信,上帝在我心中,我深信,我的使命是神圣的,我靠我的信任活着。当我们悲伤,为生活所困时,一棵树可能对我们说,安静!安静!看看我吧!生活不易,可生活也不难,这是小孩子都懂的道理。让神在你心里说话,因此缄默吧。你心里害怕,因为你的路把你从母亲和家乡那儿引开了。但是每一步、每一天都会把你重又引向母亲。家乡并不在这儿或那儿。家乡在你自身之中,别处哪儿也没有。
每当我听到树在晚风中簌簌作响,心头的流浪的向往就翻腾难抑。如果你静静地、久久地倾听,那么这流浪的向往也就会露出真情。这种向往并不是乍看之下的一种高飞远走的意向。它是对于家乡、对于母亲的忆念和对于生活的新的向往,它引向的是老家,每一步是生,每一步也是死,每一座坟都是母亲。
树就这么在晚上簌簌响着,而我们畏畏缩缩想躲开三岁小儿都明白的道理,树的思想更长远,一如树比我们更长寿。它们比我们更聪明,要是我们不去谛听它们。但是如果我们学会了听树说话,那么我们思想的短促快捷和童稚式的不安分就恰能使我们得到一份无比的欣悦。谁要是学会了倾听树说话,就不用再渴望成为一棵树了。这就是家,这就是幸福。
文中说:“它们只宣讲生命最原始的法则。”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树”宣讲了哪些法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题干来看,本题的答案应该立足第三段。关键信息是“一棵树说”,照应了“宣讲”。可对“一棵树说”后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出能表现生命法则的语句。概括时只要理清第三段的四个层次,就能做到全面、准确。
答案:①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②生命应该充满自信,坚守自己的职责;③不要被生活中的困难吓倒,勇敢面对生活;④生命的家乡在心里。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河坊
俞平伯
山水是美妙的伴侣,而街市是最亲切的。它和我们平素十二分稔熟,自从别后,竟毫不踌躇,蓦然闯进忆之域了。我们追念某地时,山水的清音,其浮涌于灵府间的数和度量每不敌城市的喧哗,我们大半是俗骨哩!(至少我是这么一个俗子。)白老头儿舍不得杭州,却说“一半勾留是此湖”,可见西湖在古代诗人心中,至多也只沾了半面光。那一半儿呢?谁知道是什么!这更使我胆大,毅然于西湖以外,另写一题曰“清河坊”。
人和“其他”外缘的关联,打开窗子说亮话,是没有那回事。真的不可须臾离的外缘是人与人的系属,所谓人间便是。我们试想:若没有飘零的游子,则西风下的黄叶,原不妨由它们哗哗自己去响着。若没有憔悴的儿女,则枯干了的红莲花瓣,何必常夹在诗集中呢?人万一没有悲欢离合,月即使有阴晴圆缺,又何为呢?怀中不曾收得美人的倩影,则入画的湖山,其黯淡又将如何呢?……一言蔽之,人对于万有的趣味,都是从人间趣味的本身投射出来的。这基本趣味假如消失了,则大地河山及它所有的兰因絮果毕落于渺茫了。在此我想注释我在《鬼劫》中一句费解的话:“一切似吾生,吾生不似那一切。”
杭州的热闹市街不止一条,何以独取清河坊呢?我因它逼窄得好,竟铺石板不修马路亦好;认它为typical杭州街。
哪怕它十分喧阗,悠悠然的闲适总归消除不了。我所经历的江南内地,都有这种可爱的空气。这真有点儿古色古香。
我在伦敦、纽约虽住得不久,却已嗅得欧美名都的忙空气;若以彼例此,则藐乎小矣。杭州清河坊的热闹,无事忙耳。他们越忙,我越觉得他们是真闲散。忙且如此,不忙可知。——非闲散而何?
我们雅步街头,虽时时留意来往的车子,然终不失为雅步。走过店窗,看看杂七杂八的货色,一点没有show window的规范,但我不讨厌它们。我们常常去买东西,还好意思甩什么“洋腔”呢?
我俩和娴小姐同走这条街的次数最多,她们常因配置些零星而去,我则瞎跑而已。有几家较熟的店铺差不多没有不认识我们的。有时候她们先到,我从别处跑了去,一打听便知道,我终会把她们追着的。大约除掉药品书报糖食以外,我再不花什么钱,而她们所买决然不同,都大包小裹的带回了家,挨到上灯的时分。若今天买的东西少,时候又早,天气又好,往往雇车到旗下营去,从繁热的人笑里,闲看湖滨的暮霭与斜阳。
在这狭的长街上,不知曾经留下我们多少的踪迹。可是在坚且滑的石板上,我们的肉眼怎能辨别呢?况且,江南的风
虽小,雨却豪纵惯了。暮色苍然下,飒飒的细点儿,渐转成牵丝的“长脚雨”,早把这一天走过的千千人的脚迹,不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丑的俏的,洗刷个干净。
一日且如此,何论旬日;兼旬既如此,何论经年呢!明日的人儿等着哩,今日的你怎能不去!没看见吗?水上之波如此,天上之云如斯;云水无心,“人”却多了一种荒唐的眷恋,非自寻烦恼吗?若依颉刚的名理推之,烦恼是应当自己寻的;这却又无以难他。
匆匆一年之后,我们先后北来了。为爱这风尘来吗?还是逃避江南的孽梦呢?破烂的大街,荒寒的小胡同,时闻瑟缩的枯叶打抖,尖厉的担儿吆喝,沉吟的车轱辘的话语,一灯初上,四座无言。
我们再同步于北京的巷陌,定会觉得异样,脚下的尘土,比棉花还软得多哩。在这样的软尘中,留下的踪迹更加靠不住了,不待言。“人到来年忆此年。”想到这里,心渐渐低沉下去。另有一幅飘零的图画影子,烟也似的晃荡在我眼下。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北京
(有删改)
阅读全文回答,使作者亲近、留恋清河坊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首先交代了不写西湖而写清河坊的原因,目的是表现杭州整体的美丽,表现杭州整个地域的亲和力,即不论是大家共同称赞的西湖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巷都是值得人留恋的。然后写作者在杭州清河坊的生活状态,作者先写清河坊的逼窄、石板路,接着写清河坊的悠闲、和谐以及“俗”的特点等,表现自己对清河坊的留恋之情。
答案:①地域文化的亲和力。②闲散、闲适、和谐的生活氛围(或状态)。③清河坊“俗”的极致。

1.(2012·娄底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玉石城缘
程 亮
一直以为秋天并不如笔下那般凄风苦雨,至少还有金灿灿的银杏叶在。一叶叶宛如总角孩童肉乎乎的小掌,在轻风中招摇晃荡,笑声响彻寰宇,偶尔又温润得一如蓝田美玉不露锋芒地撒出的点点晶光,在城市的上空一隐而过。我习惯把城市比作玉石。
有一年夏天,我抑郁得发疯。看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工作,看着身旁青云直上神采飞扬的同事,马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我流着眼泪想,我的梦想死掉了。我开始失落并厌食。母亲没有办法,帮我请了长期的病假,任由我开始无所事事的时光。每天,我不说话,由公交车带着,绕着这个城市不停地转。大批的人潮在我的身边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我只是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外高低起伏的屋脊和房梁。
公交车在终点站停下,我走进一条小巷。青石板踩在脚下隐隐传出轻灵的回响。我低着头看那映着纵横丝纹的石板透出的点点幽深,不期然抬头,左手边是一堵耸入云天的石墙。青石砖残损的棱角已经圆融,手指触及时,光滑中渗入隐隐的冰凉。石面上细小而平滑的纹路和凹凼,在时间的抚摸下,已经成为青砖与生俱来的印记。石砖与石砖的接缝间生出薄薄的一层青荇,指尖依稀能触及从里面涌出的源源不断的潮湿而温暖的水汽。偶然在隙口会伸出一朵精致细巧的无名小花,不招摇,不瞩目,却是对青砖最忠实的守候。这些石砖,他们当年应该是怎样的优秀,怀有怎样的向往,然而现在,他们共同成就了一堵青灰的不起眼的石墙,一站就许多年。
细看这堵石墙,除了一寸安身之地,他没有给他的子民更多的呵护。他甚至无法给他们一丝光艳明丽的色彩。可是,他教会了他们如何把伤口开成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如何在方寸之地把自己延伸到无限的远方。他的头仰望着天空。他的视线中有蓝天、白云、飞鸟、清风,他的身下有稳健的大地。他的生命丰盈而厚实,他亦复多求?他是流光溢彩林立高楼中的一堵青灰的石墙,可是他有自己的心跳。他的心跳平稳而沉着。
我弯下腰抱头痛哭,我听到我的血管破裂的声音。冰冻的血浆被折断了,残脆的冰碴儿刺穿了我的血管,殷红的刺痛遍布了全身。我知道他们冰封了太久,从此以后,他们将和我一起好好生活。
我听到身后传来嘤嘤的哭泣,我没有回头。就像石墙不会低头看他身下的大地一样,我知道我的方向在我的前方。只要我的眼里还有蓝天白云,我身下的大地就可以永远安心。
那一年秋天我开始正常上班。我闷着头努力地工作。我的成绩越来越好。很多很多人都说我前途无量要好好拼搏。我无言地笑。我开始用金鱼缸养一大缸形态万千的石头。母亲不问缘由,每天只是静静地帮他们换水换水草。我长久长久地盯着他们看,然后跟着母亲眯着眼睛笑。我跟着母亲学会了很多很多名字,清水滴竹、黄和平、国画龙王、白天鹅、七宝丹、小桃红……我学会了背诵: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我知道了中国有一种生命很长的树叫银杏,她的美飞舞在寒风萧瑟的秋末。
我无法再给这座城市下任何一个定论。尽管我身处这座城市,但我不会再像陀螺一样,被他的发展的藤鞭抽着旋转不停。我想任何一种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个体的自由梦想得以实现。所以在追求梦想实现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再把梦想作为牺牲的代价。中国一个古老的故事中有一个人叫卞和,有一块玉叫和氏璧,他们曾经几度被埋没。我始终相信他们最终的重见天日得缘于玉石的灵性。玉石是有生命的,璞玉浑金只待有缘的手来治理。城市也是如此,城市的美,只待有缘的眼睛和心灵来捕捉。
(1)简要概括石墙的特点和石墙给予作者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概括石墙特点要联系作者当时失望痛苦的心境,作者当时的心境对应石墙破败的一面,石墙“耸入云天,永远站立,不乏生机”的一面对应作者当时缺失的精神。石墙给予作者的启示则应从“他教会了他们如何把伤口开成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如何在方寸之地把自己延伸到无限的远方”这两句中去概括。谈启示时要紧紧围绕石墙的特点,联系本文的主题展开。
答案:石墙的特点:历经沧桑,残损破败,毫不起眼,但耸入云天,永远站立,不乏生机。
石墙给予作者的启示:要正视人生的不幸,在不幸中奋起;要正视自己的渺小,让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
(2)文中两次写到母亲,母亲最明显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作者写母亲的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把握母亲的形象特点,要精读关于母亲的两处描写,从中感受。回答时要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加以分析。问“作者写母亲的意图”也就是问“这两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回答时,我们也要立足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
答案:母亲最明显的性格特点是善解人意。当我失落的时候,母亲既没有责怪我,也没有无谓地安慰我,而是帮我请好长假,让我慢慢地去忘记痛苦,母亲这样做,是因为她知道我的痛苦不是她能解决的。当我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时,母亲不问缘由,只是默默地帮我换水换水草,因为她知道我已真正地坚强了。作者这样写母亲,意在表明石墙于我人生改变的意义,突出我和石墙这一缘分的重要性。
(3)探究标题“玉石城缘”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联系文章的主旨和相关内容,即可理出文本牵涉的几层关系(缘):我与玉,我与石墙,我与城市。拿“我与玉”来说明,揣摩文末几句话,作者感悟到有灵性的玉石不会被埋没,终究会有有缘之手来治理,而像作者这样的人何尝不是这样的玉呢,只是需要缘分来发掘。余下的两层我们也可作这样的思考,最后整理一下即可。
答案:①小巷深处不起眼的石墙如同璞玉,它的美很难被人发现,只有与之有缘的人才能发现。我能够发现石墙的美,是因为与之有缘。当时,我痛苦失落,渴望得到某种启示和力量。石墙历经沧桑、斑驳破损、遭人冷落的状况很像我当时的处境,而石墙呈现的活力、刚强、自信和坚韧正是我内心深处缺少的,所以石墙能够走进我的内心深处。②石墙是城市的一部分,也是一座城市的缩影。由我与石墙的缘分想到人和城市的关系;从而感悟到一座城市的美也是有待那些与之有缘的人来发现的。③个体的人其实也如石墙,也如玉石,其独特的价值终究会被那些独具慧眼的人发现。不要担心自己会被埋没,而要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又见胡杨
石 英
至少在中国,我唯有在新疆才看到那么庞大、那么密集的胡杨林。(在青海等地也见到过,但的确没有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胡杨如此有气势。)
然而也怪,我在新疆大沙漠边缘地带所见到的胡杨林,当地人好像意在观赏与保护,从未见到有人以任何方式进行砍伐或移作他用。而且,我所见到的胡杨树叶基本上是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远远看去,它们总是低垂着跨世纪的胡须,凝重、静穆,毫不张扬。在我的感觉中,也只有南方的榕树可与它那不躁不浮、雍容敦厚的风度相比拟。胡杨的树叶低垂着,并不表示它缺乏自信,而是无时无刻不在沉思,不在倾听。
还有,在我的另一种感觉中,走近它们的游客其谦恭而虔诚的情态犹如面对神祇。真的,我从未见过游客们在任何的景区对任何的植物表现出如此的敬畏。你看他们在一棵八搂粗的胡杨王面前留影。树根上部有一个小小的平台,磨得几乎光秃,我注意到留影者还不肯贸然坐下,而是仔细铺好洁净的塑料布,然后,不无恭谨地坐上去,让前面的摄影者拍照。其姿态,也较庄重而绝无轻佻之状,好像到了这里,一个个都成了诚厚君子。
不仅如此,这胡杨树还有一个不同凡类的特点:在这入冬的时节里,它也像进入了冬眠状态,表面上的生机都隐藏起来,不刮大风时它竟能保持悄无声息。说得直率一点,这时它们中有的既像活着的死者,又像死去的生者。在一溜一二十棵的胡杨中,我实在难以分辨和确认它们的生死。其实,不论是生与死,它们都是沙漠不朽精神的象征。
也许正因为这样,它们才能应对任何情况,阴晴无谓,软硬不吃,就连暴虐的风沙也望而却步。真的,也许是我的一种心理作用:每在胡杨聚居的群落中,周围总有一个相对安谧的小环境。人在这里流连,绝不似在光秃的沙漠和戈壁里的那种感觉,至少获得了暂时的安适感。难道,这胡杨林还是我等旅人的保护神?
其实看文字记载我明明知道,胡杨树并非板滞僵化的物种,它在生机活跃的季节里长得还是较快的,而我现在看到的恰恰是它的另一种状貌和神态;我觉得也只有这种状貌和神态,才能真正体现出人称胡杨树为植物界活化石的这一特征。不必问它们中的哪个是活着的还是已经死去,重要的是它们都不会腐朽。因为,活着的死者最悲壮,而死去的生者修成正果。胡杨林是荒漠世界的标志,无形的呼吸飘扬成永远的旗帜。
当我们离开这片胡杨林时,夕阳的余晖已融进西天雅丹地貌的山脊中了,天色也渐渐笼成暗淡。但我们仍有些依依地上了中巴车。我是最后一个上去的,当我不经意地向西一瞥,这时的胡杨树一棵棵都变成了灰黑色,映在西方太阳余晖的天幕上,像煞一幅幅皮影的图像。但还不能说是皮影戏,皮影戏是活动的,而胡杨一棵棵都凝然不动。不过,它们在我的幻觉中好像又在转化成别的什么。是什么?哦,那溜胡杨树,很像沙漠中凝结成的驼队。我们的脚下是当年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那些负重的骆驼在极度疲倦和缺水的情况下,难免也有无力前进而倒卧半途者,那么它们的骨骼……我仿佛觉得已化为眼前这些胡杨的肢体。
啊,凝结的驼队,在黄昏将尽的时刻,还有比这幅图景更凄美、更脱俗的吗?
很可能,我还有再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机会;也可能会在春天生机盎然的季节再看到胡杨林。相信那定是另一番景象,与眼前这冬季有着迥然不同的感觉。然而,作为一种空灵、静穆乃至脱俗的意境,这样的胡杨林已在我脑海中定格,是别的什么(不论它还有什么优越之处)所不能取代的,已成为永远的“这一个”。足矣。
(1)文中说“而我现在看到的恰恰是它的另一种状貌和神态”,“另一种状貌和神态”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本题时要结合文章第二段中对胡杨树的描写。
答案:“另一种状貌和神态”是指胡杨树树叶低垂的外形特征和凝重、静穆、不躁不浮、雍容敦厚的精神特征。(意思对即可)
(2)作者为什么把夕阳余晖中的那溜胡杨树比作“沙漠中凝结成的驼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生应把“那溜胡杨树”与“驼队”的共性作为解题的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鉴赏。
答案:远远看去,那溜胡杨树与驼队有相似的外形特征;胡杨树和骆驼都是生活在沙漠中的物种,都具有适应严酷的生活环境的能力,不事张扬,顽强生存,精神特征相似;它们具有同一背景下的相同的意境美。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乡路上蹒跚的脚步声
安 庆
父亲去地里一次都困难了,千把米的距离要歇几次。
每走一截父亲要找一个土墩、一片草地或者在渠边坐下来歇歇,满是皱纹的手牵着佝偻的腰,摸到可以坐下的地儿慢慢地把屁股放下去,心里想着即将走到的土地。
也许这就是一个老人的使命,走不动了还要去他去了多少次的地里。好像是固定的,父亲每隔几天从村庄出发,千层底的布鞋印在乡村的路上,很短的路要分几次走,春夏秋冬的风往他佝偻的身上吹,一年四季都坚持这样走着,这样的行程是谁也劝不住的。父亲在他愈来愈老的时候,越来越对事物想得开,不再眷恋更多的东西,对我们要给他添的衣裳差不多都是拒绝,说我还能穿几件穿几年啊!父亲不看电视,陪伴他的是一个小收录机,几盘地方戏的磁带他反复听。他雷打不动地听新闻,听天气预报,然后告诉我们天气的情况。记不清有多少次,在我出门的时候被他喊住,不行,要变天的,你拿把伞或多带件衣服。
但父亲放不下土地,舍不下村庄到地里的那段路程。无法计算一个老人走过的路,这是一个复杂的算式,一个农民一生往地里走多少趟是无法计算的也是算不清的,也没有谁记录这样的过程。
父亲有时越过很多很多的庄稼地,那时候他还年轻。他徒步去县城为我买书,找城里的亲戚说我们家宅基地的事。其实父亲来县城的遭数屈指可数,一个农民一辈子不进城,但不可能一年半载不去他的地里,一个农民恋家是怕离他的土地太远。终于有一年,父亲走了他平生最远的路,是去了三叔工作的城市。从三叔那儿回来,他撇过村庄径直去了地里,在地里趟了几个来回才放心回家。更多时候,父亲越过庄稼地是赶着毛驴。父亲赶着驴车大多是去某一个地方收骨头,把一天收来的骨头拉到家,在攒够大约一千斤后,集中拉到一个城市的骨胶厂。我们家最困难的几年,父亲就是赶着毛驴在村与村、村庄与县城间穿梭,供养了我们,撑持了一个家。
一个农民的一生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农民和庄稼地的关系,就是收了种,种了收。问一个农民这辈子干了些啥,回答的大都两个字:种地!如果再说到一些细节,可能就该是种地——娶媳妇——养儿女——送儿女上学——娶儿媳——女儿出嫁——养牛养羊养猪,等等。那年我们家的一头猪跑到地里,在地里过了整整一个秋天,玉米收割时它藏不住了,它已经长成了一头大猪。有些事是无法说清的,很多人围住它时,它最后跑到我家地里才被捉住,好像它知道那是我家的地。宰了猪,父亲把肉一家一家地送。说猪吃了大家的庄稼我们不能独吃。庄稼人总有庄稼人的道理。
很多个黄昏父亲睡在地里,庄稼没拉完睡在地里,浇地的时候睡在地里,没有缘由地想睡地里就躺在地头睡着了。村里现在还传着父亲年轻时的一件事,父亲看秋,半夜说呓语把一个偷玉米的吓跑了。一个善良的呓语吓跑了一个贼,可见正直的呓语也有力量。父亲常常念叨我们家种过多少块地,哪一块地多长多宽,都种过啥。父亲竟然拿出一个发黄的小本,上面记录着我们家的种地过程,某年麦季和秋季的产量,画着图,画着地边的树、树上的小鸟。有一幅图是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儿,父亲说那小孩是他曾经带着去地里的孙子。
父亲去地里歇几次也不固定,走快走慢,反正地都会在那儿等着。地是有良心讲感情的,地是庄稼的亲人,有些话是常要和地唠唠的,长时间不唠会显得生分。一天黄昏,父亲还没有从地里回来,我去了地里,麦苗儿刚刚拔节,风暖暖的,夕阳铺在苗上,地垄间泛着一层金黄。我看见父亲正在回家的路上,前后走着几个像他一样的老人,一溜排开。我在乡村的夕阳里站着,聆听着路上蹒跚的脚步,路边的庄稼、路边的树、路边的草都在深情地送着老人。
请鉴赏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所给的一段描写内容进行表达技巧方面的赏析,可从修辞手法入手。一般说来,散文中的修辞多为比喻、拟人等。其作用是使所描写的人或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同时也是为刻画人物、表现中心服务的。
答案:这段文字主要运用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父亲从地里回家的情形,生动地表现了父亲与地里的庄稼和路边的树草结下的深厚情谊,与文章标题遥相呼应。作者特意将父亲以及像父亲一样的老人在金黄的夕阳中走在从地里回家的路上的画面剪辑下来,浓墨重彩地予以描绘,意在使老人们的形象与富有浪漫色彩的乡村风光融为一体,给人以油画般的美感和质地,令人为之心动,为之欣喜,为之陶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失帽记
余光中
去年底在中文大学演讲的那一次,听众之盛况不能算怎么拥挤,但也足以令我穷于应付,心神难专。等到曲终人散,又急于赶赴晚宴,不遑检视手提包及背袋。餐后走到户外,准备上车,天寒风起,需要戴帽,连忙逐袋寻找。这才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
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但是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也不是他人送的,而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身后的遗物,我在整理时发现,不忍轻弃,且戴起来。果然正合我头,而且款式潇洒,毛色可亲,就一直戴下去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越寒,尤其风越大,帽内就越加温暖,仿佛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过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
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有幸集双亲之爱,才有今日之我。当年父亲爱我,应该不逊于母亲。但小时我不常在他身边,始终呵护着我庇佑着我的,甚至在抗战沦陷区逃难,生死同命的,是母亲。肌肤之亲,操作之劳,用心之苦,凡她力之所及,哪一件没有为我做过?反之,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小时他倒是常对我讲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啦,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
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各忙各的。他宦游在外,或是长期出差数下南洋,或担任同乡会理事长,投入乡情侨务;我则学府文坛,烛烧两头,不但三度旅美,而且十年居港,父子交集不多。自中年起他就因关节病苦于脚痛,时发时歇,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身为他亲生的独子,我却未能经常省视侍疾。想到五十年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愧疚不已。父亲和母亲大吵过一次,却几乎不曾小吵。母亲逝于五十三岁,长他十岁的父亲,尽管亲友屡来劝婚,却终不再娶,鳏夫的寂寞守了三十四年,享年,九十七岁。
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机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历的或是渺渺的往事,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他的病躯。更别提四个可爱的孙女,都长大了吧,但除了幼珊之外,又能听得见谁的声音?
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常戴的帽子,无异于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父亲在世,我对他爱得不够,想必他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幻觉依靠这灵媒之介,犹可贯通阴阳,串联两代,一时还不至将上一个戴帽人完全淡忘。这一份与父共戴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不幸,连最后的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寒流来时,风势助威,我站在岁末的风中,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母亲。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一次演讲中丢失帽子写起,作者因此生出的“大惊小怪”,使文章具有悬念感。
B.作者用拟人手法,将父亲遗留下来的那顶帽子称为“忠厚家臣”,称赞了帽子尽职尽责地恩佑了两代人。
C.作者写小时候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的情景,意在说明,父亲对作者的爱仅止于此,而作者对父爱的感受也仅限于此。
D.写母亲逝后的三十四年里,父亲终不再娶,体现了父亲对母亲的爱情忠贞不渝,也写出了作者为没有照顾好父亲而感到愧疚。
解析:选A。B.“称赞了帽子……两代人”不对,应是“表明帽子是父子间的亲情的见证”。C.对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的理解有误,作者这样写意在说明父亲在自己的成长中付出的爱虽然有别于母亲,但是,仍然让自己铭记于心。D.写父亲不再娶,主要是为了体现父亲晚年时的寂寞孤独。
(2)“帽子”作为这篇文章构思的关键,在结构艺术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帽子”作为这篇文章构思的关键,贯串全文,具有深刻意义,所以考生不难得出“帽子”是本文的行文线索这一结论。接着,考生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帽子”行文、表达思想感情的即可。
答案:作者先写自己为丢失帽子而“大惊小怪”,从而设置悬念,引出后面对父爱的描写,表达儿子对没有照顾好父亲的歉疚。然后再写留有这顶帽子,犹可贯通阴阳,串联两代,没有了这顶帽子,就倍加畏寒。由此可见,帽子是作者追思父亲、抒发感情的线索。
3.(2010·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
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汨罗江”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较多,随着语境的变化,其具体含义也有所不同。第二段“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实际上就赋予了特定时间——端午节,饮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与屈原相关的一种“精神寄托”。第五段“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是运用了“苦”的多重含义,代指一种“苦难”。第十五段中列举的人物实际上就指出“汨罗江”应为殉难所。这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就理出来了。
答案:(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3)屈原殉国之处。(任选其中两项即可)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学的安静
周国平
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奖的前一位得主爱尔兰女诗人希尼写信给她,同情地叹道:“可怜的、可怜的维斯瓦娃。”而维斯瓦娃也真的觉得自己可怜,因为她从此不得安宁了,必须应付大量来信、采访和演讲。她甚至希望有个替身代她抛头露面,使她可以回到隐姓埋名的正常生活中去。
维斯瓦娃的烦恼属于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成为新闻人物是一种灾难。文学需要安静,新闻则追求热闹,两者在本性上是互相敌对的。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职业”,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大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要写的东西。这是一个真正有自己的东西要写的人的心境,这时候他渴望避开一切人,全神贯注于他的写作。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
最好的作家懂得孕育的神圣,在作品写出之前,忌讳向人谈论酝酿中的作品。凡是可以写进作品的东西,他们不愿把它们变成言谈而白白流失。海明威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仅一千字,其结尾是:“作为一个作家,我已经讲得太多了。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福克纳拒绝与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因为:“毫无必要。我写出来的东西要自己中意才行,既然自己中意了,就无须再讨论,自己不中意,讨论也无济于事。”相反,那些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文学、谈论自己的写作打算的人,多半是文学上的低能儿和失败者。
好的作家是作品至上主义者,就像福楼拜所说,他们是一些想要消失在自己作品后面的人。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就是自己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作品却遭到遗忘。因此,他们大多都反感别人给自己写传。福克纳告诉他的传记作者:“作为一个不愿抛头露面的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上销声匿迹,死后除了发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点废物。”昆德拉认为,卡夫卡在临死前之所以要求毁掉信件,是耻于死后成为客体。可惜的是,卡夫卡的研究者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细节上,而不是他的小说艺术上。
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十九世纪法国批评家圣伯夫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不可将作品同人分开,必须收集有关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资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书信、知情人的回忆等等。普鲁斯特则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这种观点作了精彩的反驳。他指出,作品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不仅有别于作家表现在社会上的外在自我,而且唯有排除了那个外在自我,才能全身心进入写作状态。不管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如何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得失,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第一流的作家都本能地站在普鲁斯特一边。
然而,在今天,作家中还有几人仍能保持着这种迂腐的严肃?将近两个世纪前,歌德已经抱怨新闻对文学的侵犯:“报纸把每个人正在做的或者正在思考的都公诸于众,甚至连他的打算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是文学向新闻的蜕变,传媒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成了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志,作家们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争相与传媒调情。新闻记者成了指导人们阅读的权威,一个作家如果未在传媒上亮相,他的作品就肯定默默无闻。文学批评家也只是在做着新闻记者的工作,如同昆德拉所说,在他们手中,批评不再以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及其价值所在为己任,而是变成了“简单而匆忙的关于文学时事的信息”。其中更有哗众取宠之辈,专以危言耸听、制造文坛新闻事件为能事。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的安静已是过时的陋习,或者——但愿我不是过于乐观——只成了少数不怕过时的作家的特权。
(有删节)
本文指出,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你对这个存有争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请结合文中的观点,另举例子加以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我认为研究作品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了解生平有助于深入认识作家的性格及观点。比如鲁迅先生,立志学医,弃医从文的人生重大选择,都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由救民之体魄到救民之精神的人生蜕变,从而更能读懂他文字中的郁愤和对国家、民族的痛彻肺腑的爱。
(示例2)我认为研究作品不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作家只有在写作状态时,才会倾吐出真实的自我而真正成为作家,读作品便可以品作者。比如安徒生的童话,美好真诚,充满对世界的热爱,读他的文字,你尽可以感受他内心的爱的渴望,而不必拘泥于他在现实生活的坎坷和孤独。
2.(2012·岳阳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原,我的中国色
乔 良
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天可真低,他想,一抬手准能碰到老天爷的脑门儿。
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金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一样的颜色,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绦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他不禁微微一笑。
然而,只一笑,那难以言喻的快感消退了。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沙漠,莫名的苍凉。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只有我,他想,我和高原。于是他又想,这冷寞、这苍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遗落在高原上的千年长史。一千年。
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面对民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和兵刃甲胄,一路凄惶,簇拥着玉辇华盖,偏安向丰盈又富庶的南方。
南方,绿油油、软绵绵、滑腻腻的南方。没有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没有弥漫天际的黄沙烟尘,没有冰,没有雪,没有能冻断狗尾巴的酷寒,有丽山秀水,丝竹管弦,有妖冶的蛾眉,婀娜的柳腰,有令人销魂的熏风、细雨……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呵,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一并溶化!而历史,却在某个迷茫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
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厚的奥秘的高原,每一只彩陶罐、每一柄青铜剑都会讲一个先民的故事给你听的高原,沉默了。陪伴它的,是一钩千年不沉的孤月。
唉,南方,南方。
他忽然想到了西方。当黄皮肤的汉子们由于贫血而变得面色苍白时,麦哲伦高傲的船队刚刚在这颗星球上画完一圈弧线。野心勃勃的哥伦布,正携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横渡大西洋,惊喜地打量着近在咫尺的新大陆。真是一群好汉子。有了他们,西方才后来居上。他感到胸口有一团东西被揪得发疼。
他看到斯文·海定、斯坦因、华尔纳们,正把成捆的经卷盗出敦煌,正把昭陵的宝马凿下古壁,而恭立一旁的黄种汉,手里只有一杆能把自己打倒在地的烟枪!他,想喊。
他想站到最高的那架山梁上去,对着苍茫的穹窿嘶喊:
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与兵马俑的行列?
没有风,没有声息,高原沉默着。
一块没有精壮的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
他想起了他那些戴着立体声耳机、抱着六弦琴横穿斑马线的兄弟们,他们全都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他们要去参加这一年中的第367次家庭舞会吧?他们的舞跳得真好。他们忧郁的歌声真动人。但,他们只从银幕上见过高原和黄土。他们不知道紫外线直射进皮肤和毛孔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黄土堆成的高原上埋着的古中国。
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道教,融合了佛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
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
他真想把那些整天价只会怨天尤人的小白脸们都带到这里来,染他们一身一脸的国色——黄帝、黄河、黄土高原的本色。让他们亲近一下泥土的纯朴和漠风的豪气。
他想,要使这片贫瘠的、失血过多的土地复苏过来,需要的是更强劲的肌肉,更坚硬的骨骼,更热的像黄河一般湍急的血流。需要比麦哲伦和哥伦布们还勇健的如守护始皇陵的武士俑那样的壮汉。
他想,我也该是这样的汉子。
他想,有了这些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
探讨作者为什么说高原是中国色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高原的黄色与国人的肤色相同(是国色)。(2)高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高原孕育了中华文明)。(3)高原雄大、充实、苍茫的气质与中国血性汉子的气质相似,高原的精神与民族精神相一致。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岁朝清供
汪曾祺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天竹果、腊梅花、水仙。有时为了填补空白,画里加两个香橼。“橼”谐音圆,取其吉利。水仙、腊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我家旧园有腊梅四株,主干如汤碗,近春节时,繁花满树。这几棵腊梅磬口檀心,本来是名贵的,但是我们那里重白心而轻檀心,称白者为“冰心”,却给檀心起了一个不好听的名字——“狗心”。我觉得狗心腊梅也很好看的。初一一早,我就爬上树去,选择一大枝——要枝子好看的,花蕾多的,拗折下来——腊梅枝脆,极易折,插在大胆瓶里。这枝腊梅高可三尺,很壮观。天竹我们家也有一棵,在园西墙角。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长不大,细弱伶仃,结果也少。我不忍心多折,只是剪两三穗,插进胆瓶,为腊梅增色而已。
我走过很多地方,像我们家那样粗壮的腊梅还没有见过。
在安徽黟县参观古民居,几乎家家都有两三丛天竹。有一家有一棵天竹,结了那么多果子,简直是岂有此理!而且颜色是正红——一般天竹果都偏一点紫。我驻足看了半天,已经走出门了,又回去看了一会。大概黟县土壤气候特宜天竹。
在杭州茶叶博物馆,看见一个山坡上种了一大片天竹。我去时不是结果的时候,不能断定果子是什么颜色的,但看梗干枝叶都作深紫色,料想果子也是偏紫的。任伯年画天竹,果极繁密。齐白石画天竹,果较疏,粒大,而色近朱红,叶亦不作羽状。或云此别是一种,湖南人谓之草天竹,未知是否。
养水仙得会“刻”,否则叶子长得很高,花弱而小,甚至花未放蕾即枯瘪。但是画水仙都还是画完整的球茎,极少画刻过的,即福建画家郑乃珖就不画刻过的水仙。刻过的水仙花美,而形态不入画。
北京人家春节供腊梅、天竹者少,因不易得。富贵人家常在大厅里摆两盆梅花(北京谓之“干枝梅”,很不好听),在泥盆外加开光风彩或景泰蓝套盆,很俗气。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很多人家养一盆青蒜。这也算代替了水仙了吧。或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铁丝为箍,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也颇悦目。
广州春节有花市,四时鲜花皆有。曾见刘旦宅画“广州春节花市所见”,画的是一个少妇的背影,背兜里背着一个娃娃,少妇著白上衣,银灰色长裤,身材很苗条。穿浅黄色拖鞋。轻轻两笔,勾出小巧的脚跟。很美。这幅画最动人之处,正在脚跟两笔。
这样鲜艳的繁花,很难说是“清供”了。
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才是“岁朝清供”!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从“岁朝”之“供”入手,探究本文所表现出的民族风俗与人文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重视春节,不论贫富,不分地域,都有迎接新年的习俗,表达迎春祈福的美好心愿。(2)有以供物迎接岁朝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对岁朝的虔诚。(3)有鲜秾的供品,也有淡雅的清供,无论雅俗,都有以画为供的习俗。(4)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画中多天竹、腊梅花、水仙,表现了中国文人的雅趣;“清供”也表现出民俗的简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方寸田园
琦 君
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乡间她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是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追求归隐生活的恬静。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福分。”
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但若没有朋友共处,会不会感到寂寞呢?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畅叙离情”。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古代的隐士,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因为“鸟语”究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息交绝游”,但他在“乐琴书”之外,仍然要“悦亲戚之情话”。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款待洞外闯入的陌生人,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我想那时代如果已有电话,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酒醒之时.拔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给念一首新作好的长诗,彼此讨论一番。因为“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川风雨送人看”的人,怎么离得开朋友呢?
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他说:“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他固然妙语如珠,亦见得前人有此清闲。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约二三知友小酌,琅琅笑语,畅话平生,其乐并不亚于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辛弃疾不是说吗:“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想起王安石与苏东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可是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以后,东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山间。 东坡答诗云:“劝我更谋三亩宅,从君已觉十年迟。”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
人到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一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去买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以至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的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徜徉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作者认为应该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所谓的“俗愿”,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赞同作者追寻“俗愿”的观点。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追寻“俗愿”可以充实心灵,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增添生活的情趣,使自己活得健康快乐,远离都市的俗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江上的浪漫
李国文
凡文人,无不具有一点浪漫气质。
浪漫,成就文人,越浪漫越有可能造就真正的文人。所以,不浪漫当不成文人,至少当不成真文人,大概是可以肯定的。
中国的大文人,必先有大浪漫,才有大文学,如唐之顶尖文人之一李白,如宋之顶尖文人之一苏轼,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范。
中国的小文人,并不因为其小便收缩规模,只能小浪小漫。成就有高低,名声有大小,但在浪漫面前人人有份,一律平等。大文人可以大大落落、大张旗鼓地浪漫,小文人照样也可以大锣大鼓、大显身手地浪漫。
南宋诗人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就是这样一位在文学史上说不上是顶尖的,但在同时代的侪辈中,却是一流的文人,他不但有非凡的文学成就,更有绮丽的浪漫故事。
你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元曲大家关汉卿的《萱草堂玉簪记》,写的就是他,就是这位极文学、极浪漫的张孝祥;明代戏曲家高濂的《玉簪记》,写的也是他;而明代无名氏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和明人《燕居笔记》中的《张于湖宿女贞观》,都曾以他的浪漫形象为作品题材。如此多的作品,聚焦在他身上,仅此一点便可想知在张孝祥那个时代,此人不但是一个才华出众的文章高手,更是一个风流蕴藉的多情才子。否则,他怎么可能成为元、明戏曲和杂剧的舞台上一个屡被演绎的浪漫人物呢?
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白先勇先生还要将这出《玉簪记》改编成现代昆曲,将继青春版《牡丹亭》之后,在北京南新仓的皇家粮仓里献演呢!
秋江,是一条美丽的河流。秋江之上,曾经演绎过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一位美丽的道姑,为了爱情打破世俗的禁忌,一路追赶她的心上人而去,她在一叶小舟上,与艄公对唱的戏,那急切中的忧虑,那憧憬中的疑惧是《秋江》最感人之处。改编自明代传奇《玉簪记·追别》的这出折子戏,虽然诗人张孝祥没有出场,但实际上人们能感觉到他的存在。所以,不但文学史留住了张孝祥,连戏曲舞台也留住了这位于湖居士。最为浪漫的一个插曲,莫过于张孝祥授临江令,到该地的女贞观去探望他的姑妈的时候,向在庵里修行的陈妙嫦示爱这一段。
这就是浪漫透顶的张孝祥的行止了,他没想到在尼观里竟有这等绝色佳人,遂留宿寺观。这就是高濂的《玉簪记》的故事蓝本,他所依据的乃是前辈关汉卿的《萱草堂玉簪记》,绝非凭空而来。而从清人雷琳的笔记《渔矶漫钞》所述,证实宋代女贞观陈妙嫦尼,年二十余,姿色出群,诗文俊正,工音律。确有其事,确有其人,并非向壁虚构。本来这位才子拜见了姑妈以后,就打算告辞的。但这位明眸皓齿,美艳动人的道姑,却让他不忍离去,他执意要留下不走,他姑妈撵他他也不走,这就是诗人毫无顾忌的浪漫了。
据清人冯金伯的《古今女史》所述,这个爱情故事更有惊人的戏剧性结局:
“宋女贞观陈妙嫦尼,年二十余,姿色出群,诗文俊雅,工音律。张于湖授临江令,宿女真观,见妙嫦,以词调之,妙嫦亦以词拒于湖。后与于湖故人潘法成私情甚洽。潘密告于湖,(于湖)以计断为夫妇,即俗传《玉簪记》是也。”张孝祥抛开自己,法外施仁,欲成这场婚姻。你会不由得赞叹,在这个世界上,成人之美,也许是一种最高尚的品行了。
所以,文学史证明了这一点,浪漫乃文人的天性。惟甚浪漫,才有文学。什么叫浪漫?浪漫就是感情的全部释放,就走个性的充分张扬,就是天资的完全展现,就是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之中。那些循规蹈矩,只知道等因奉此的,那些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那些点头哈腰,唯信奉本本主义的……基本上进入木乃伊境界的文人,既别指望他们浪漫,也就更别指望他们文学了。
浪漫和文学,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一面有多大面值,那一面也会有多大面值。这就是说,浪漫有多少,文学也该有多少。
一点也不浪漫的文人,最好去当锱铢必较、涓滴归公的会计员,或者去当颗粒归仓、一尘不染的管库员。中国文学史上常常发生的误会就是将会计员和管库员弄来当作家和诗人;而把作家和诗人,送去做会计员和管库员。凡各得其所的朝代,文人相对活跃,文学遂有可能繁荣;反之,各不得其所的朝代,文人活得很没趣,文学也就发达不起来,于是只有凋敝。
也许,文学史的兴衰与文人的浪漫,存在着这种辩证关系。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很多特点,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作简要点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解读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题目要求从写作方面进行探究,考生在作答时首先要了解写作方面的特点有哪些。一般来说,文本的写作特点可以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概括。在具体作答的时候,需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这种写作特点的作用。
答案:(1)引经据典、虚实结合;(2)以小见大,作者用张孝祥对陈妙嫦“示爱”的小故事,来论述“大文人大浪漫”的大主题;(3)对比。如文中倒数第二段;(4)排比;(5)比喻,如“浪漫和文学,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 酒
邹汉明
如果要在酒类中找出一种契合江南人性格的品种来,那既非性情火暴的白干,也非混浊暧昧的米酒,更不是带着翻译口味的葡萄酒之类的假洋鬼子,而几乎——肯定——是黄酒。
首先是它的颜色,黄酒的暗黄,那是炎黄子孙皮肤的颜色。最初的造酒师傅一定洞悉了空气、皮肤与水的关系,才酿造出了这么一种与劳苦大众的肤色相呼应的性格鲜明的中国酒。不用问,老百姓家里的黄酒自然姓黄,是一种有着绵长时间概念的暗黄;是一灯如豆,映在原木家具上的暖色调的黄;是一种草黄,而非紫禁城里富贵至尊华美雍容的黄金之黄。这样一瓶与天下穷苦人的脸色相匹配的黄酒,千百年间,在底层百姓的手上传递着,温暖着他们眼睛里混浊的希望。苍白的嘴唇,混浊的眼睛,慢腾腾的性格,一张油腻腻的八仙桌,都是适合黄酒登场的。“菰正堪烹蟹正肥”的时候,村场酒薄,光膀赤膊,点几粒花生米,呷一小口一小口的黄酒,酒力泛滥,一醉又有何妨!只是,黄酒仅仅局限在长江以南一块并不很大的区域——此间又以广大寒冷的乡村最为常见。
当然,黄酒的中心是绍兴,绍酒天下闻名。说黄酒,不说到绍兴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袁子才在《随园食单》中,对绍酒推崇备至,把它比作品行高洁、超凡逸群的清官和名士。老头儿大概喝绍酒有点过量,一张嘴终于彻底绵软下来,于是,冲口而出:“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掺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一句话,可看出黄酒在文人士大夫心中占据的位置极其重要。正宗的、窖藏数十年的绍酒,总是不多见的,吾辈也极少有机会喝到。但在江南底层百姓的八仙桌上,在油腻腻的老灶头边,每家每户,至少是有一瓶包装简陋、价格便宜的黄酒在的——那是用于去除腥味的料酒,扮演的是和姜、葱、蒜等一样的角色。比如,在剖开的鱼、捏好的肉丸子里兑上一点黄酒,立刻就会散发出一种醉人的酒香。即使在某些蔬菜如茄子清炒的时候兑入一些黄酒,也别有一番风味。
黄酒有一股中药味,入口绵软,回味醇厚,暖心暖胃,其酒力是慢慢地上身的,喝起来不会像高度白酒,感觉到喉咙里有一道火舌流过。黄酒如丝绸,一层一层温柔地抽剥你、缠绕你,不知不觉地,你就醉倒其中——醉得如软泥一般,扶也扶不起来。故性子刚烈的北方人,是不大敢喝黄酒的,他们宁愿喝性格暴烈的白酒,也不愿喝如丝绸般缠绵悱恻、被江南人唤做“中国可乐”的黄酒。黄酒的功夫是渗透,是温柔的梦乡,在你还没有觉察到它的劲道,完全将它忽略的时候,轻轻地将你掀翻。黄酒就是这样一把温柔的软刀子,杀人的功夫其实远在白酒一类的利器之上。所以,黄酒的缘分,总是偏向于阴郁的江南人,它似乎是为了顺应江南人的性格而发明的。
如果往抽象里考量,黄酒带有中国哲学里特有的颜色和气味。它的一味顺从、宽厚、无奈以及庞大的苦难意识,是有点像普通的江南百姓。在一灯如豆的旧江南,你不会想到,围着火炉,有着数量庞大的人群正在喝它,因为有这样一种和他们的苦难相匹配的黄酒,渐渐地,他们开始由沉默变得多嘴多舌。这个国家的人民,或许真的是因为喝多了黄酒,才不知不觉变得这样的沉闷、守旧、琐细和绝望——幸亏善良的眼睛里还残存着最后一丝温存。很明显,黄酒一旦喝过量,一时间还真不易醒过来。而有着黄酒性格的江南人,一旦从沉闷、守旧、绝望中觉醒,我相信,其抗击的坚韧勇毅,自会令人肃然起敬。
(选自《昆山日报》,有删改)
本文语言十分典雅,请以第四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手法使用中任选两个方面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已规定了答题范围,即文章第四段,具体分析第四段即可。如用词上,第四段运用了不少叠词;句式上,整散结合;修辞手法上,运用比喻。找出这些,再结合其表达效果作答即可。
答案:①选用了叠词,如“慢慢地”、“一层一层”,联绵词“缠绵”等,文辞典雅,富有韵律;②句式长短相间,以短句为主,如“入口绵软,回味醇厚”等,又有大量散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③使用比喻,如“黄酒如丝绸”、“黄酒就是这样一把温柔的软刀子”等,语言形象,富有韵味。(答出两点即可)
2.(2012·长沙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信 使
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像三个巨大的棱锥,将我所在的部队,托举到了离海平面五千多米的高度。10月,这正是平原上麦秸垛金黄而干燥的时光。昆仑山却已万里雪飘。就要封山了,封山是冰雪发出的禁令,我们将与世隔绝到春天。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医生对我说:“也许军邮车今天会来的。”军邮车大约每月从新疆喀什开上昆仑山一次,日子并不准,仿佛一只来去无踪的青鸟。老医生戍边多年,他的话有时像符咒一样灵验。“每年封山前上山的最后一辆车,总是军邮车。山下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心。”他晃着的满头白发,像一丛银针。
果然,那天夜里,军邮车像破冰船一样,跋涉五天,英勇地到了。整个军营为之沸腾。各单位取信的人站在房外,一取到信就像古代的驿马接到加急文书,拔腿就跑,送给望眼欲穿的人们。
在高原上奔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活儿一般都分给腰细腿长的年轻人,但白发苍苍的老医生执拗地要做这件事。知情的人私下里说他家中有很老的双亲、很弱的妻子、很小的孩儿,想信比别人更甚。老医生抱着一大摞信,我们扑上去抢。霎时老医生手中就空了,接下来是刷刷撕信,信皮的断屑萧萧而下。
我最先看的是父母的信。仿佛有一只温暖而柔软的手,从洁白的信纸中探出来,抚摸着我额前飘动的乌发,心便不再凄然。再看同学和朋友的信,我的同桌此刻在遥远的西双版纳,信中夹了一朵花的标本。她说这是景洪最美丽的花,有沁人肺腑的香气。夹花的那页信纸留有大片紫色的液痕,想象得出花盛开时的娇嫩。我低头嗅那被花汁浸泡过的地方,哪有什么香气,有的只是纯正而凛冽的冰雪气息缭绕其中。
同屋的女兵嘤嘤地哭了起来。她的小侄子病了。我们都去劝她,老医生悠长地叹了一口气:“告诉离家这么远的一个小姑娘,孩子的病就能好了吗?我家里人是从不这样的。”不一会儿,女兵停止了哭泣,因为从老医生送来的第二批信中她得知小侄子的病已经好了。“要有经验,”老医生说,“把信全拆开,码饼干似的排好,从最后面的看起,前面的只能作参考。”
那一次军邮车上山,老医生没有收到一封信。按照他家的习惯,没有信来也许就是出事了。他的忧郁持续了整个冬天。
4月,春天里,这是开山后的第一次通邮。我收到了西双版纳同学的回信:“那朵花怎么是紫色的呢?它是雪白的呀!而且,绝不可能没有香气!”
信是老医生送来的,他快乐极了,他的家里寄来了平安信。有时候他又突然疑惑,说他家里会不会有什么事瞒了不肯告诉他。我们都说不会不会,你是家里的顶梁柱,离了你,根本就办不了事,怎么会瞒你!他也觉得很有道理,心宽了许多。
终于,轮到他探家了。他很早就告诉了我们,还专门预备了一个提包,为大家装信。我便对着昆仑山皑皑的冰雪,从从容容地写了三十封信。我双手捧着这摞信,郑重地交给老医生。他的白发在雪峰的映衬下,晃动得像一盆水中的粉丝:“你放心好了! 我到了山下第一件事就是为大家发信。假如回信快的话,下次军邮车上来,你们也许就能收到回信了。”
他走了。军邮车像候鸟,飞来一次又一次,但那三十封信却一封不见回音。原来他下山乘坐的车翻了,这在高原是很平常的事,熊熊烈火吞噬了他银发苍苍的头颅,那个装满信件的旅行包,顷刻之间化为青烟。那三十封信,只有给父母的那封,我重写了托人发出;给其他人的,便再也提不起兴致。只要抓起笔,老医生的白发就在眼前灼目地闪动,眼睛便发酸。大团大团的冰雪,在我胸中凝结。
后来,在老医生的追悼会上,我才知道他的生辰,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老。满头灿然的白发。是昆仑山馈赠他的不能拒绝的礼物。
他死了以后,军邮车还带来过他的家信。我第一次注意了一下地址,是广西一个很偏远的小城。又在地图上仔细寻找,那地方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该是非常炎热的。老医生的家乡,距离昆仑山大约有一万五千里。
那封迟到的信,边缘已经磨损,好像烙熟又蒸了几遭的馅饼。几处裂口的地方,被薄而坚韧的透明纸粘贴过,上面打着蓝色的印章:“邮件已破。军邮代封。”
不知这是不是一封报平安的家信?
(1)第二段把军邮车比作“青鸟”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注意此比喻的语境,从而概括出“军邮”的特点是“来无定时”,并分析“军邮”这一特点与“青鸟”的相似之处;其次要分析文中作者对“军邮”的感情。
答案:“青鸟”比喻军邮车来无定时,与军邮车在封山前的必定到达形成对比,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军邮战士克服险阻的敬意。
(2)简析第四段画线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如“霎时”“空了”表现出战士们抢信的迅速;“刷刷”“萧萧”说明战士撕信封撕得多而快;这些细节描写是战士们急切读信的真实写照,由此理解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霎时”“空了”说明抢信迅捷,“刷刷”“萧萧”说明战士撕信封撕得多而快,突出了战士读信的急迫心情。
(3)第五、八段两次写到同桌信中的花,作用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分析作者接到花时的心情,表现了同窗情深;二要结合文中同学回信的具体语句分析,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两地遥远,自然环境差异大;三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写“我”两次收到信是为了与老医生终于收到家信相照应。
答案:①表现同窗情深。②突出两地遥远、自然环境差异大,并与老医生的家信相照应。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必也正名乎
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可是我对人名实在是非常感兴趣的。
旧时代的祖父,冬天两脚搁在脚炉上,吸着水烟,为新添的孙儿取名字,叫他什么他就是什么。叫他光楣,他就得努力光大门楣;叫他祖荫,叫他承祖,他就得常常记起祖父;叫他荷生,他的命里就多了一点儿六月池塘的颜色。除了小说里的人,很少有人是名副其实的,穷人十有九个叫金贵、阿富、大有的。但是无论如何,名字是与一个人的外貌品性打成一片,造成整个印象的。
我喜欢替人取名字,虽然我还没有机会实行过。似乎只有做父母的和乡下的塾师有这权利。除了他们,就数买丫头的老爷太太与舞女大班了。可惜这些人每每敷衍塞责。因为有例可援,小男孩该叫毛头、二毛头、三毛头,丫头该叫如意,舞女该叫曼娜。
适当的名字并不一定是新奇、渊雅、大方的,其好处全在造成一种恰配身份的明晰的意境。有人说,名字不过是符号而已,没有多大意义。在纸面上拥护这一说法者颇多,可是他们自己也还是使用着精心结构的笔名。
以前人的乳名颇为考究,并不像现在一般用“囡囡”“宝宝”来搪塞。乳名是大多数女人唯一的名字,因为既不上学,就用不着堂皇的“学名”,而出嫁之后,根本就失去了自我的存在,成为“张门李氏”了。
男孩儿的学名,工楷写在开蒙的书卷上,以后做了官,就叫“官印”,只有君亲师可以呼唤。他另有一个较洒脱的“字”,供朋友们与平辈的亲族使用。至于别名,那更是漫无限制的了。买到一件得意的古董,就换一个别号,把那古董的名目嵌进去。搬个家,又换个别号。本来,如果名字是代表一种心境,名字为什么不能随时随地跟着变幻的心情而转移?
为什么一个人要有几个名字呢?因为一个人是多方面的。同是一个人,父母心目中的他与办公室西崽所见的他,就截然不同——地位不同,距离不同。有人喜欢在四壁与天花板上镶满了镜子,时时刻刻从不同角度端详他自己,百看不厌。多取名字,也是同样的自我膨胀。像这一类的自我膨胀,既于他人无碍,何妨用以自娱?虽然是一种精神上的浪费,但我们中国人素来是倾向于美的靡费的。
可是如果我们希望外界对于我们的名字发生兴趣的话,那又是一回事了。
一个人,做他自己分内的事,得到他分内的一点注意。不上十年八年,他做完他所要做的事了,或者做不动了,也就被忘怀了。社会的记忆力不很强,那也是理所当然的,谁也没有权利抱怨……大家该记得而不记得的事多着呢!
现在我开始感到我应当对我的名字产生不满了。为什么不另挑两个美丽而深沉的字眼,即使本身不能借得它的一点美与深沉,至少投起稿来不至于给读者一个恶劣的最初印象?仿佛有谁说过:文坛登龙术的第一步是取一个炜丽触目的名字。果真是“名不正而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么?
中国是文字国。皇帝遇着不顺心的事便改元,希望明年的国运渐趋好转。本来是元武十二年的,改叫大庆元年,以往的不幸的日子就此结束。对字眼儿的过分信任,是我们的特征。
中国的一切都是太好听,太顺口了。固然,不中听,不中看,不一定就中用;可是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给我自己作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
(有删改)
通读全文,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语言的基本特性(语言是否准确、鲜明、生动),二是语言的风格特点(平实、华丽、明快、幽默、含蓄、深沉),三是句式的选择(长短、整散句等)。重点抓住其中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本文语言质朴平易、诙谐生动,似与挚友聊天、说私房话。如“可是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以平和的语气将自己的想法道出,那种促膝而谈的亲切,那种随意而说的轻松在文中随处可见,充分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语,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真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会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面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弄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就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毫无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殴打。假如你去摸火,火焰会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隔绝。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但我从不用那些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会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认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有删改)
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你”的叙述方式,在表达上有何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既要回答出第二人称在常规意义上的作用,如使语言显得自然、亲切,仿佛在与孩子面对面地交流;又要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如能更好地表述“我”对孩子的期望等。
答案: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语言亲切、自然、感人,容易让人体味到“我”的良苦用心。(意思对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 凝
那时在冀中乡村,我常在清晨无边的大地上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
后来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在城市的雾里,我再也看不见雾中的草垛、墙头,再也想不到雾散后大地会是怎样一派玲珑剔透。城市有了雾,会即刻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了,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变慢了;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的前后左右只有不到一米远能看清楚。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
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原来雾不只染白了草垛、冻土,不只染湿了衣着肌肤,还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
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你那被雾染着的发梢和围巾,你那由腹中升起的温暖的哈气。
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不得不暂时忘掉脸上的怡人表情,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两条腿是僵硬和平衡的;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来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嘴里得叨念着“锵锵锵,七锵七……”;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
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你是醉着自己,还是疯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只有在雾里你我近在咫尺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我无法叫自己戛然而止。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如你与我共享着一个久远的默契。从你的笑容里我看见了我,从我的笑容里我猜你也看见了你。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
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
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你不妨在大雾时得意一回吧,大雾不只会让你悠然地欣赏屋檐、冻土和草垛,大雾其实会将你挟裹进来与它融为一体。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
(1)第一段中画线句运用叠词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回答时应注意两方面:一是该词在本句中对内容表达起了什么作用,二是该词本身具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答案:突出了大雾使枯草呈现出的霜花簇拥般的美丽,并有一种音韵美。
(2)第二段中多次用“不知所措”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答案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内容上的作用,二是在结构上的作用。回答内容上的作用时,应结合文本相关内容来思考。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有承上启下、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照应、总结全文等,就本题而言,这样写为下文“我”的表现作了铺垫。
答案:强调大雾使城市失去了往常的秩序与规则,为下文“我”的得意忘形作铺垫。
(3)第七段对“我”步态的描述富于变化,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应从语言的结构形式和语言的表达效果两大方面来思考。语言的结构形式包括语句长短的变化及使用的修辞等,语言的表达效果包括句子的含意及表达的情感等。
答案:先用比较舒缓的语言节奏细描四种步态,再用短句组成排比概述其他步态,节奏越来越快,最后用不确定的语气表明自己已进入得意忘形的境界,巧妙地传递出情绪的变化。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片白云
谢志强
他欣喜地听着羊圈里传来的羊叫声,他蹲在靠墙的地炉旁边,清出昨晚烧过的余灰,然后,用松枝和牛粪点火,放上铜壶。水隐约地吟唱的时候,他掰了块砖茶丢进去,轻烟暖和着屋子。
这时,屋外响起急骤的脚步声。渐渐近了,门框里出现女儿一张惊惶的脸。女儿哭着,说:“阿爸,我那只小羊羔死了。”
他注视着地炉里的火,表情平静,说:“嗯。”
女儿说:“昨晚它还活蹦乱跳呢,可阿爸,它今天硬得像块白石头。”
他脑子里还留着昨晚扫荡山谷的暴风雪的喧嚣声。他说:“我等会儿去处理。”
女儿泣声说:“阿爸,小羊羔……”
他倒出奶茶,取来糌粑,说:“坐下来。来,别的羊还等着你上山吃草呢。”
父女俩安静地吃着。他想起有一回眼睁睁地看着雪崩淹埋了牦牛,还有狼、雪豹、狐狸,秃鹫叼走了羊羔。他对失却有着精神准备,知道挡也挡不住。他捏着木勺舀着木碗里的糌粑,嚼出响声。女儿似乎担心响声惊扰了什么,嘴里克制着,她用手掰着糌耙。
等到他听到出去的女儿模仿羊的叫声的时候,他站到门口,望见峡谷里那一群羊,像白云一样飘离村庄。他嚼着奶酪,来到空寂的羊圈。羊圈里充满羊的气味。
羊圈旁边有一块石头,他把那只死了的羊羔拎上去。身后是零零落落的石屋,前边是起起伏伏的谷地。刀子像长了眼一样剥开失却温暖的羊羔,他的嘴里念叨着什么。一张皮展开摊晾着,它将是女儿冬天穿的皮夹。羊毛稚嫩可爱地卷曲着,一绺一绺卷曲得那么自然,却已经没有时间再舒展开来了。
先是听见乌鸦的叫声,像是被风吹乱了的乌云。他知道,它们是冲着羊羔来的。阳光下,肝脏、肚肠闪耀着新鲜的光泽,还有凝固的血。他用泥土搓洗着双手。乌鸦迈着试探的步子往他这边靠近。
随后,高阔的蓝天上,出现一个斑点,慢慢地,他眼前的地上有一个偌大的影子在移动,秃鹫展着巨大的翅膀已濒临他头顶的天空,稳稳地滑翔着。他甚至看见了秃鹫那炭火一般的眼珠。
他卷起羔皮回屋。背后传来一阵乱乱的鸣叫声。乌鸦躲闪开了。不知从哪儿又赶来几只秃鹫,俯冲下来。他看见一只秃鹫倾斜着翅膀冲下来叼走了一根骨头。他把羔皮钉在门前的墙壁上,回屋取了锄头准备去地里,苍蝇已敏感地飞来,去叮那留着血迹的羔皮。他走近,羔皮已微微缩皱。苍蝇惊慌地飞开,却近近地乱舞。
午后,村里的一位朋友来到他家。喝着奶茶,俩人偶尔说句话,更多的时间是沉默。似乎过去的岁月,还有眼前、往后,已在无言的默契中交流着。朋友似乎想起了什么事,起身要走。他送到门口,说:“明天我去你那儿。”回身,他收起了墙上的那张羔皮。
峡谷,一边阴,一边亮。他走到村边,好像一天的力气都积攒到这一刻,喊声悠长而粗犷。那喊声碰着对面的悬崖,反弹回来,又返回去,一来二去,同一个喊声,回荡之间,弱下来,仿佛他不止喊了一次。
不一会儿,他女儿的回应穿过峡谷飘了过来,如同和声,那么自然地承启了两个人——父女的声音,一唤一应,灌满着峡谷。峡谷小心翼翼地收集起它们,之后,又恢复了那辽阔的平静。
转眼,一片白云从峡谷那边飘出来,女儿赶着白云,谷底银亮的河像一条哈达。渐渐地,母羊和小羊相互寻找、呼唤的声音传过来。他一脸的皱纹里沁出笑意,因为,他听见女儿模仿羊羔的叫声。
(有删改)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篇幅较长的小说,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然后按照小说的基本模式将文本划分层次,这篇小说可以划分为三层,从开头到“女儿似乎担心响声惊扰了什么,嘴里克制着,她用手掰着糌粑”为第一层,从“等到他听到出去的女儿模仿羊的叫声的时候”到“回身,他收起了墙上的那张羔皮”为第二层(此层集合了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两部分),剩余部分为第三层;最后要用简洁的语言对各层次的内容进行概括,概括时要找出各层的主要人物,并明确该人物做了什么事。
答案:①女儿告诉父亲小羊羔死了的消息。②父亲趁女儿外出放羊,处理好羔皮。③父亲呼唤女儿,女儿在回应中回家。
2.(2012·郴州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翡 翠
立 夏
翡翠看完信,搁到一边,桌上几只蚕正窸窸窣窣啃着桑叶。翡翠想起信上提到的一个词:蚕食。真形象啊!翡翠看着它们贪婪的样子,突然觉得厌恶。
信是超逸写来的。信上说:我们已到达陕北。虽然这里的生活很艰苦,但每个人都充满了信心。可惜你不能与我们同行,如果你来了,会觉得中国还是大有希望的。
翡翠想起和超逸他们一起上学、办报、演话剧的日子,现在只剩下咀嚼和回味。他们都走了,独独丢下自己一个。翡翠想象着他们在黄土高坡上的狂放自由和意气风发,不由得怅然若失。
带信的是一个陌生人,他踏着嘎吱嘎吱响的木楼梯,找到翡翠家。现在,他就坐在翡翠的对面,等着翡翠的回话。
“翡翠,给客人倒杯茶啊。”里屋传来苍老的声音,伴着拉风箱一般吃力的喘息。翡翠应了一声,起身从锡罐里拿了一撮茶,放在瓷杯里泡上。茶汤有些发黄,叶片在水中起起伏伏,就像翡翠现在的心情。
奶奶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所以翡翠无法跟着超逸他们一走了之。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翡翠没说。翡翠喜欢上海,她不喜欢黄土高坡。黄土高坡的风沙会让她如雪的肌肤迅速开裂、起皱,多可怕!
现在的翡翠除了照顾奶奶,就是烹茶养蚕,这曾是翡翠向往的生活。可如今为什么让她觉得那么空虚呢?仅仅是因为超逸没在身边吗?好像也不全是。她觉得自己就像那些蚕,浑浑噩噩地活着,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
那人啜了口茶,轻声说:“超逸同志说你非常可靠,我们现在很需要你的帮助。”
翡翠想了想,又想了想,她扭头看到有风从窗口跑过,吹皱了她的翡翠绿旗袍,然后她说:“好吧。”
翡翠出门时穿了一身小碎花的旗袍,嫩嫩的细藕样的手臂上,挎着一袋点心。那人说:“我们观察过,那个岗亭每天经过的百姓比较多,对带着良民证的,他们盘查得并不严,你只要把点心带过去,再把对方交给你的东西带回来就可以了。”
电车开到桥头停下来,车上的人都要下车鞠躬并接受检查。翡翠努力想象着她正在演一场话剧,而她只是一个戴着面具的角色,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两个日本兵挨个儿看了他们的良民证,放他们过了桥。
天赐茶室在闹市区,翡翠曾和超逸来喝过茶,她忘了当时喝的是什么茶,只记得超逸坐在她对面,眼睛亮亮的,像暗夜里的星。现在对面没有超逸,坐着一个剪着短发的女子,她们交换了点心和茶叶,说了会儿闲话。那女子说:“这茶很不错。”翡翠说:“嗯,很不错。”回来的时候,翡翠已经不那么害怕了。
翡翠把一盆花放到窗台上。约莫过了一个时辰,那人就来了。打开茶叶包,仔细从里面摸索出几张绿色的纸条,对着翡翠说:“太好了!你相信吗,你现在所做的事,甚至比超逸他们所做的更有意义。”
那人走后,翡翠小心地将茶叶收到锡罐里,又拿了一小撮在瓷杯里泡开。茶是好茶,有着翡翠一样鲜亮的颜色,泡到水中,叶梗朝下,芽尖朝上,竟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立在水里。
翡翠狂热地爱上了喝茶。把那些翡翠绿的叶片放进洁白的瓷杯,冲入滚烫的开水,叶片如同一朵朵兰花舒展,然后啜一口,清香扑鼻,真是美好的享受。至于那些泡过的茶叶,她也不忍丢弃,晒干后做成枕芯,每天伴着茶香入眠,她觉得心里特别安宁。
事情发生在回来的时候。那个岗亭除了平时把守的两个日本兵和伪军外,又多了几个日本军官。那是翡翠第五次出门,此前的几次都很顺利,所以翡翠并未在意。她下了车,像往常一样,手里拿着良民证跟着排队的人流慢慢往前挪,却发现今天的盘查比往日严格得多,每人手里的东西都要打开来检查。翡翠突然就慌了。
再过五六个人就轮到翡翠了,翡翠看着手里的茶叶包,脑子里仍然空空的。队伍停下来,正在过岗亭的人大概因为害怕,愣愣地攥着手里的大袋子,没有及时打开,日本兵哇里哇啦叫着,猛地拿刺刀一挑,袋子里的东西霎时滚落一地。
翡翠突然尖叫一声,攥着手里的茶叶就往桥头跑。
那天,很多人看到,一个身穿淡绿色旗袍的女子,轻盈地跃过桥栏,飘进了苏州河。她落在水中的样子,像极了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随着她飘进河里的,还有撒得纷纷扬扬的茶叶。
很多年以后,一个男人坐在苏州河边,那里不再有岗亭,不再有日本兵。男人将一把把茶叶撒入河中,嘴里喃喃地说:“好茶,翡翠。”
小说开头写翡翠对桌上的几只蚕的观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就本题而言,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一是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开头的常见作用;二是结合文章主旨。如此答案自出。
答案:一是暗示翡翠的生活环境;二是揭示翡翠进行革命事业的思想基础,突出翡翠对侵略者的憎恶,从而为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发展作了铺垫。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只螃蟹六只脚
道边村一白捏的面花是很出名的,一块面团在她的手中可长可短、可圆可扁、可粗可细,随意捏弄几下就成了天上的鸟儿、水中的鱼儿、开放的花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人们称她是面塑艺术家。
一白的曾祖母和姑奶奶都会捏面花,一代传一代。一白捏面花的手艺就是跟着她们学的。一白心灵手巧,常跟在曾祖母、姑奶奶身后,手握着一块面团揉来揉去,左捏右捏,时间一长,也就捏出了一些有模有样的花鸟虫鱼。
一白长大后走出了道边村,去读中学,读师范,后来做了教师。曾祖母、姑奶奶先后去世,家传的捏面花手艺也因为“文革”被当做“封、资、修”的尾巴给割了,失传了。但是,曾祖母、姑奶奶捏面花的场景却在一白的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趁着做饭蒸馍的时间,她常会用一块面团捏成老虎、兔子、小猪等造型,蒸出锅后送给儿子女儿。儿子女儿把乖巧的小动物捧在手中舍不得吃,拿到同龄的伙伴面前炫耀,说这是我妈捏的。伙伴们就会好奇地睁大眼睛,啧啧赞叹道:“多可爱啊,像真的一样。”
前两年,县文化馆组织举办了一次民间文化艺术展评,一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捏了一些面花就去了,立即引起了很多专家和同行们的关注,还得了奖。专家们说这是一门艺术,是中国民间文化瑰宝,要挖掘传承、发扬光大呢。一白因此得了“面塑艺术家”的美誉。
面塑也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发扬光大就要有所创新,或从手法上,或从立意上,或从造型上。一白的文化基础好,悟性高,她结合时代现实巧用“和谐”的谐音,很快构思出了一幅“和谐盛世”:微波涟漪的水面上,莲叶碧翠,荷花盛开,在满池春色的周围,大大小小的螃蟹欢聚而来……有了奇妙的构思,作品就成功了一半。发酵、和面、捏花、入锅、晾干、涂色等,一切都在顺利进行着。 作品完成后,连一白自己也被感动了。她想,这回参加全国首届面塑艺术节就有东西了。
参加全国首届面塑艺术节的日子到了。一大早,丈夫和儿子就帮着她把几件准备好的作品装进箱,搬上车。无意中,儿子发现了问题:“妈妈,你捏的螃蟹怎么都是六只脚呀?”丈夫一看,也说:“就是六只脚。”一白说:“我从小跟着曾祖母、姑奶奶学着捏的,几十年了,还能有错?”话虽这么说,一白还是仔细地看了一遍这大小不等的几十只螃蟹。看完了就说:“是八只脚啊!”儿子说:“你说的八只脚是连同螃蟹前面的钳子,除去两只钳子不就剩下六只脚了吗?”一白数了数,儿子说的没错。一白自言自语地说:“难道我跟着曾祖母、姑奶奶学捏的螃蟹都是错的?我怎么就记不清楚螃蟹的八只脚是连同前面的钳子还是不连同钳子呢?”
于是,一白去问别人,别人说:“螃蟹除去两只钳子还要有八只脚。”一白又去问另一个人,另一个人作了同样的回答,一白顿时傻眼了。这可怎么办?想补救已来不及了。一白的心情坏透了。
全国首届面塑艺术节的现场,一白的《和谐盛世》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跟随的记者把摄像机的镜头和话筒对准了她,要她谈谈作品的创意和制作的全过程。看着自己的作品,看着只有六只脚的螃蟹,一白把脸扭到一边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有泪水顺着脸不停地流。围观的人有些不解,记者说:“她这是激动的,人一激动就是这个样子。”
事情的结果出乎意料,《和谐盛世》得了头等奖。人们对一只螃蟹六只脚似乎并不在意,一白的泪水又一次顺着脸不停地流。这回,她真的是因为激动啊!
文章第六段写一白和儿子的对话,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题干中提到的对话处在文章的中间,其作用可以从“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等几个方面考虑。
答案:为下文写一白获奖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胡的悲剧
好多次走上舞台,面对痴情的观众,那把二胡却发出令人失望的声音。为此,我很沮丧也很悲伤。这把二胡的确太漂亮了:褐色发亮的琴杆,洁白如水的弓,云状斑纹的蟒皮……最重要的,它是一个女孩送给我的。
那时候我即将从音乐学院毕业。那女孩是我在学院的舞台上拉那支著名的《二泉映月》时认识的。那天我拉完后忘了下台,报幕员报了下一个节目我才回过神来,自我感觉非常好。落座后我都还在回味,邻座的一个女孩伸出手轻轻地拍了拍我表示祝贺。我颇感诧异。那女孩不顾周围同学的乜眼称赞说:“你拉得很有激情,不过还没有拉出凄凉悲怆的旋律来。”
我心里一震,也有点别扭,慢慢地眯上了眼。那女孩知趣地不再说什么。
晚上我去河边散步,那女孩也在那里。我正想避开她,她却跑过来招呼我,还说已等我好长时间了。我莫名其妙地盯着她。她心直口快地向我道歉,要我原谅她下午的直率。接着她告诉我,她叫梅,比我低一个年级,最爱听我拉二胡,已经注意我许久了。 我心里很激动,也为自己的小肚鸡肠感到脸红。那天晚上我们谈得十分投机,后来我们又多次来到河边。渐渐地我才知道,梅和我一样来自偏远山区,只是她那里的条件更差,所以日子过得比我家还紧。可是这些情况你从梅的外表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的。更让人惊讶的是梅敏锐的眼光。
有一天晨跑,梅问我,说我近来好像有什么心事,我摇了摇头。梅说,你最近拉二胡总显得沉重有余凝重不足!我鼻子一酸, 转过身看远方初升的红日,强把眼泪咽了回去。我不能告诉梅,我被分配回了家乡,也许那里贫穷艰苦的生活将使我永远失去心爱的二胡。
就在我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时候,梅送了我这把精致的二胡。我知道梅对我有意,可我却毫无准备,也没有回赠梅什么。我只在心里暗暗地发誓,一定不能辜负了这把二胡。
应该说我是幸运的。我来到山区工作了半年就被外省的一家歌舞团看中,我又可以专心致志地拉二胡啦!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梅——初到那片贫瘠的土地时,我心灰意冷,除了给家里报过一声平安外,我没有给同学写过信,更没有给过梅只言片语——我觉得没有颜面见人啊!去歌舞团报到的当天,我买了最好的信笺纸,用尽了平生所学的极尽美好的词汇——就差把心掏出来装进信封寄给快要毕业的梅了。我盼呀盼,十天二十天,一个月过去了,梅也不给我回信。我又写,用快件寄,信原封不动地退回。开始我不理解,接连收到几十封退回的信,我才明白了梅的良苦用心。梅是要我一心一意地拉二胡呀!从此,我心中只有二胡。
转眼五年过去了,我尽管一直苦练,频繁地登台,却没有获得成功,我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这时梅老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每晚做梦也梦见梅,我的心里好苦啊。剧团要我参加全国民族器乐大赛,我也懒心懒肠的。走上舞台,我的心中也只有梅——台下的观众和评委消失了,只有梅在对我微笑。我想开口给梅说什么却说不出来。梅似乎要走,我急了,忙操起二胡忘情地拉了起来……直到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才知道我这是在台上演出。比赛结束,我意外地得了特等奖。
我对梅的思念更深了。我决定亲自回一趟学院,我一定要找到梅,我要把这个喜讯告诉她。学院的一位老师费了好大劲才想起来。她说,那位女学生当年因拿了学院的一把珍贵的二胡被开除了……
我被惊得目瞪口呆!
小说最后才告诉读者,“梅”偷了学院的二胡,并因此被开除,这一结尾很出人意料。为了这个结尾,作者在前文作了哪些铺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文中“梅和我一样来自偏远山区,只是她那里的条件更差,所以日子过得比我家还紧”“接连收到几十封退回的信”等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①“梅”来自偏远山区,家里条件很差,根本买不起那么精致珍贵的二胡,暗示二胡是偷的。②“我”给快要毕业的“梅”写了几十封信,信却被原封不动地退回,暗示“梅”已不在学校。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牛 二
凌鼎年
牛二已囊空如洗,夜里只好将就一宿了。好在惯了。
牛二把板车停妥后,抽出一张破旧的塑料纸铺在板车底下,又抖开那条被子裹在身上,钻到了板车底下。
早春的夜虽说没有寒冬腊月那样彻骨透冷,但那种湿漉漉的夜气,使牛二寒从心起,牛二把被子越裹越紧……
牛二入梦,或失足于冰河,或灼烤于火上。当他迷迷糊糊醒来时,才发现太阳已在晒屁股。街市上无数眼睛看着他。呀,身上好烫,病了?
他想起爹生前说过:“出门在外,有钱莫滥用,有病速归家。”
可回家的盘缠呢?眼下唯一的财产是一车刀剪。原指望背井离乡跑远点,能卖个好价钱,谁知一天卖不出两三把,还不够打发一张嘴的。
牛二家的刀剪在当地是扁担搁额上——头挑。只是这一带人竟全然不知道牛二家祖传刀剪的名声。任牛二费尽口舌,一似石灰水在白墙上画画——白话(画)。
急火攻心,风寒入体,牛二焉能不病?
围观的人七嘴八舌,牛二隐隐听到有人说要送他去医院什么的,不能,不能去医院。如今那药金贵得吓人,自己已身无分文,咋去?他竭力支撑着想说:“不去医院,不去!”
有个叫尤大头的热心主儿,朝大家拱拱手说:“各位衣食父母,这位山东来的小兄弟病了,异乡客地的,无亲无眷,无人照顾也不是个事儿,各位是否每人一把,权当救助。来,我做主了,这刀剪八五折,贱卖了贱卖了,卖了刀剪山东客好早早回家……”
尤大头的话还未讲完,牛二触电般叫起来:“不卖,八五折不卖,少一个子都不卖!”但牛二气若游丝,那微弱的声音淹没在嘈杂的早市声中,没人听见。
小镇人古道热肠,大伙儿心一热,你一把剪,我一把刀,竟把一车刀剪全买光了。
尤大头与众人把牛二送进了医院。
牛二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刀剪,我的刀剪呢?”
尤大头把一叠票子交到牛二手里说:“兄弟,刀剪八五折卖了,这是刀剪钱,你收好。”
不想牛二如被当头棒喝,一下子呆了,看着那叠钱,好似让他接炸弹似的。“不,不,我不能要钱,不能……”牛二“哇”的一声哭开了。尤大头听得他抽抽泣泣地说什么:“爹,孩儿不孝,坏了祖上规矩……”
“啥规矩?”尤大头不解地问。
牛二指指随身带的那老布包。尤大头解开一看,里面一面褪色旧旗,上书“祖传刀剪不二价”七个字。
请简述这篇小说的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可抓住主要情节,按照小说的写作顺序来概述。小说开头便交代了外出卖刀剪的牛二已囊空如洗,偏又生了病,所以好心的尤大头来帮忙,但得救的牛二并没有感激尤大头,反而为“坏了祖上规矩”而伤心地哭了起来。
答案:这篇小说讲述了牛二外出卖祖传刀剪时的遭遇。出门卖刀剪的牛二因风寒而生病,可他除了一车刀剪身无分文,尤大头以八五折的价钱帮牛二处理掉了刀剪,让牛二住了院。但牛二并没有高兴和感激,反而为“坏了祖上规矩”而伤心地哭了起来。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千叶瓶
刘心武
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花瓶陪伴他度过了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也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花瓶里插过鲜花、干花、假花等。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的驱使。在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的,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很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时,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的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这时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抹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怀着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或许是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不肯借给人家。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自己却没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又调进科室,好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堆便宜话,仿佛人家的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闺女又回娘家,小声地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总是抱着个花瓶在鼓捣?”妻子小声回答:“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渐渐地,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勾勒绿叶。妻子说:“难道你非得把上面画满吗?画满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他边慢慢画,边说:“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声:“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他不做声。那“发小”走近,小心棒起细看,哑然失笑:“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他让“发小”小心轻放,说:“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
(选自《小说月报》,有删改)
在画千叶瓶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应当从花瓶破相开始,到文章末尾结束,概括时应抓住主要段落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可以先抓两头,找出过程两端较为明显的思想差距,再分析中间过程,最后整合要点,组织成句,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开始是单纯的“后悔”,后悔不该玷污花瓶;②后来是“接二连三”后悔,后悔小学时、上山下乡中、进城及提干后、与妻子生活过程中自己的各种各样的失误及不当之处;③最后通过反思自己的一生,不断检讨灵魂,最终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十分有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有人来往。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着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唯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上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里去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他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顺便捎了些镇上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纸包好,作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的人把自己喂的猪,都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也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说,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的人看病。不知何故,他却对屠夫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忘返。屠夫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爽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看你杀猪的。 ”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的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掏钱给你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已置新案桌,并说:“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
屠夫曰:“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民风淳朴如此,我复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于案内,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病。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褊狭之心,如何济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自己弄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倒是老者,听到此言后,仰天叹曰:“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矣。
(有删改)
(1)小说第一段所写“小镇”有什么特点?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的老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解题时,首先分析首段环境描写的特点,从文中简单提炼即可。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结合首段文字具体分析即可。
(2)解答此题时应注意结合小说对老者的语言描写。小说以定风珠为线索,通过对比屠夫与老者对定风珠的不同态度,既表现了老者有私心、有心计的缺点,又表现了老者能自省、坦直爽快的优点。
答案:(1)特点:建筑古色古香,富有情趣;不通公路,少人来往,环境闭塞(封闭)。作用:写环境封闭,是为了表现小镇乃世外桃源,为下文刻画人物、凸显“民风淳朴”提供背景。
(2)“老者”乃名中医。①有见识,有私心,有心计。经过观察,他知道杀猪案桌内有蜈蚣,有定风珠,但怕被“敲竹杠”,便不动声色地要出钱去购买杀猪案桌。②坦直爽快,能自省,颇具风骨。见杀猪案桌已毁,便告知屠夫案桌秘密,且自剖“褊狭”、“心不达,艺不精”的缺点;在屠夫言行的感召下,更是“摘牌罢医”,表现出对做人境界的极高追求。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天的等待
[美国]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的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读书。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角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角,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待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待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我击落了两只。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角。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没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告诉我说,发烧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计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计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角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有删节)
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善良、体谅他人。不想让父母受冻,在已经浑身发抖、面色苍白、走路困难的情况下还要为父母关窗;不愿给父亲带来麻烦,示意他可以离开;怕自己的病传染给他人,拒绝他人进入自己的房间。②恐惧死亡却能坚强、勇敢地面对。他的苍白的脸色、异样的神情、死盯着床角的眼睛,他听故事时的漠然,都表现了他对死亡的恐惧。但是,他虽然病痛难忍却坚持说“我不担心”;面临死亡时没有哭闹,也没有将内心的恐惧透露给父亲;不让父亲陪伴,独自躺着,安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③天真而又脆弱。“天真”表现在男孩因不懂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了一天;“脆弱”表现在男孩得知自己不会死亡、精神松弛下来后,“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式尊严
冯 华
近几年,大批富起来的中国游客蜂拥前往世界各地观光,你能在不同的国度看到越来越多的中文警示牌:禁止随地吐痰、禁止随地大小便、禁止吸烟……这让我们这些能看懂中文的人真有些无地自容。
如何在全世界面前保持尊严?我去吉隆坡读书的第一天就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来自各国的留学生(比例最大的是中国人)必须先通过一次语言水平测试,依据测试成绩确定入学等级。考试地点设在一个大阶梯教室,学生们自由落座,由英语系两位教师监考。当其中一位深色皮肤、一口标准英式英语的S小姐草草视察过座位布局后,她突然暂停发卷,匆匆跑上讲台。
“请注意,所有中国学生不允许坐相邻的座位!”她大声宣布,“中国学生必须和其他国家的学生相邻而坐。”
很多学生英语水平差,没听懂她的话,便交头接耳地打听。我听懂了,并且知道邻桌的也是位中国学生,但是我没动。教室里一片大乱,在S小姐的再三催促下,大部分中国学生都按她的要求间隔开来落座了。
我身边的中国学生也要换开,我阻止了他。“如果我们换位置,就证明我们的确有作弊的嫌疑。”我说,“反正我不换。”他也不换了。
S小姐很快走到我们面前。
“你们都是中国学生吧?”她说,“请将座位换开。”
我坐在原地一动不动,心平气和地用英语回答她:“别国的学生不换,我也不会换。如果你因为我们是中国学生就认定我们会作弊,你可以一直站在我们身边监考。这总可以了吧?”
她看了我几秒钟,没说什么,转身走开,宣布考试开始。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直能感觉到她刀子似的目光。她不时地从我面前走过,我视若无睹。后来我提前答完试卷离场,并且顺利地通过了这次测试,直接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一天,我和几个中国同学在电梯里又碰到了这位S小姐。
“祝贺你,你这次考得很好!”她显然记住了我,态度热情,同时瞥了一眼电梯里另外几个中国学生,语速很快地补充说,“但很多中国学生必须从最低级别开始英语学习,并且那天的确抓到几位中国学生作弊。”
我承认我被她的态度刺激了,接下来我头脑一热,选择了她所教的一门功课作为专业课之一。为了维护尊严,我吃尽了苦头。每次上她的课之前,我至少要用足两小时做预习,查清所有生词,否则完全无法跟上她那语音标准但语速极快的讲课。那段时间,除了学校课程之外,我还在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并决定要以写作作为终身职业。我买了台电脑,开始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在小说写到近一半时,我决定暂停学校课程,专心把小说写完。去办休学手续时,最令我踌躇的就是S小姐的课,虽然有充足的理由,但我仍有逃离的羞愧。
在办公室看到S小姐,出乎我的意料,她非常温和坦诚地告诉我,她看到了我自入学以来付出的所有努力,也看到了我的每一点进步。
“如果你认为分数会给你目前的学习造成过大的压力……”她非常诚恳地对我说,“以后的测试我可以不为你打分,直到你自己认为摆脱困境为止,你觉得怎么样?”
我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然后我告诉她,为了尽快完成我的小说,我必须休学半学期,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她显得非常惊喜,兴致勃勃地询问了小说的内容,并大加赞赏。
“你为维护尊严所做的一切……”她说,“我都能明白,对不起,我为你骄傲!”
最后这句话害得我差点儿掉下泪来。
小说中的“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必须结合小说对人物的各种描写。从“换座”一事可看出“我” 不随波逐流,有强烈的自尊心,并且敢于坚持己见。从“努力学习S小姐所教的功课”一事可看出“我”的自尊、刻苦勤奋。从“暂停学业完成小说”一事可看出“我”有主见,有魄力,积极上进。
答案:①有主见有魄力。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随波逐流,无论是不换座还是中止学业写小说都表现出“我”的主见和魄力。②自尊心强。在有损中国人尊严的情形面前,据理力争,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③刻苦勤奋。能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努力。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935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说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师的脸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挑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一狗娃二也在中间。
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旧布包。大概是午后的太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汗。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惑地打开布包,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渍黄不堪。曹考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 条
兹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20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此据。
红军指挥员 叶××
1935.10.25
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邢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啊。”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拍拍老旺的肩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借条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一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泡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如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远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涩,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到镇上去卖,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签字也真实无讹。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1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至在走出办公室时一脚踩空把脚崴了。
几天后,县里派的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人们看到瘸腿又老实巴交的羊倌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个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那般引人注目。1935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
第二天,老旺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曹老师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透进来的光照出曹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碜,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2000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空洞地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粲然一笑说:“狗娃们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千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憨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小说中的老旺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要先从整体上给人物定位,老旺是中国农民,概括时要结合老旺的言行,总结出老旺具有“勤劳”“质朴”“善良”“知恩图报”等美德。
答案:老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他具有勤劳、质朴、善良、憨厚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他还是拿出2000块钱送给学校,这既表现了他的憨厚、慷慨和知恩图报,也说明了他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2010 ·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注]。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庄,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 洗碑:刻碑。
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时须仔细审题,题干中包括两部分:一是特点,二是作用。“特点”要结合文本进行概括,文章画线句的景物描写完全是客观描述,没有加入作者的感情、评价,属于白描;回答“作用”时可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来作答。这些景物描写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因此可主要从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和小说情节的角度作答。
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2.(2010·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寒 冬
陈永林
空中溢满寒风狰狞的微笑。光秃秃的树干冷得瑟瑟发抖,发出凄厉无助的呜咽。空中布满铅色的乌云,严密密地压在头顶上。要下雪了。
我立在风中,脸被刀子样的风扎得生痛生痛。
“爹,上岸吧,要不会冻坏的。”
父亲不搭理我。父亲仍摸他的鱼。
“这些王八羔子都躲到哪儿去了?”父亲下湖快半个时辰了,可乌鱼一条也没摸到。寒冬,乌鱼怕冷,藏在泥土里一动也不动,很难抓。即使人踩住它,它也动都不动,让人很难感觉到踩住它了。
湖水对湖岸怀着满腔仇恨似的,猛烈而凶狠地撞击着湖岸。
父亲被湖浪冲个趔趄,险些摔倒。
“爹,别摸鱼了,回家吧。”
“放你妈的屁,不摸到鱼,你能当成兵……”
父亲的声音打颤。
都是狗日的村长。
在我们这个穷山沟,想当兵的挤破头。每年冬季,许多人都为当兵奔波。我们这些没考上大学的,如果又想挣脱脚下这贫瘠的土地的束缚,那只有当兵一条路。
我也往当兵这条狭窄的路上挤。
去年,我验中了,可乡武装部只分给我们村委会四个名额。我没争到。原因是我们想抓住鸡却舍不得一把米。
今年,我验中后,父亲就忙活开了。
父亲拎了两条“红塔山”,两瓶“茅台”进了村支书的门。村支书见了烟酒,满口答应,又说:“只是村委会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还得村长同意。村长同意了,我没二话。”
父亲又拎着鼓鼓囊囊的包进了村长家,对村长说明来意。
村长说:“这事,我当然会帮忙。只是今年指标太少,只三个。而村里验中了的却十几个,能否去得成,我不敢打包票。但我尽力帮忙。”
父亲又把烟酒拿出来,村长不收。父亲说:“你不收,就是看不起我,不想帮这个忙。”“忙是要帮,但东西不能收。”两人争了很久,最后父亲执拗不过村长,把东西拎回家了。
父亲脸上阴阴的。父亲说:“村长不收东西,他不实心实意帮忙。唉!”
正巧,村长的女人得了一种妇科病,医生开了药,说要乌鱼做药引子才行。
父亲得知后,立马就下湖了。
父亲的身子开始抖了,“哎呀,这……乌鱼……躲哪里……”父亲话都说不囫囵。
“爹,回家吧,这兵我不当了。”我的泪掉下来了。
“闭……上……你……的嘴。”父亲仍摸他的鱼。
忽然,父亲笑了:“哈哈,终于……抓……住……你……”
父亲双手举着一条三四斤重的乌鱼。
父亲上了岸,身子一个劲地抖,嘴唇已冻得乌黑,身上发紫。可父亲还笑着说:“这回没白来。村长见了这鱼,准会动心的。你当兵有望了。”
回到家,母亲把一红本本给我,说:“通知书刚下来了,过几天就走。”
父亲问:“这通知书谁送来的?”
“村支书。”
“那你把这乌鱼剖了,红烧,多用香油,要煎得焦黄焦黄,村支书喜欢吃。”父亲对母亲吩咐后,又对我说,“你去买两瓶好酒来。”
“那乌鱼不送村长了?”母亲问。
“不送。”父亲生硬地说,“娃能当兵,全是村支书帮的忙。这情我们得谢。”
酒买回来了,父亲就去请村支书。
父亲把乌鱼脊背上的肉块一个劲地往村支书碗里夹。村支书说:“我自己来。”父亲说:“多吃点,这东西冬天里吃了,补肾。”父亲又端起酒杯,说,“我在这敬你一杯,娃儿能当成兵,全靠你了,在此谢你了。”父亲一仰脖,一杯酒一口干了。
“林子能当成兵,也亏了村长帮忙,我一个人不行的。乡长在外县有一亲戚,想把户口转到我们村,占我们村一个指标,村长挡着,把这指标给了林子。”
父亲“啊”了一声,笑便僵在脸上,但片刻,又说:“来,喝酒。”
父亲的声音一下没了筋骨、软绵绵的。父亲刚才兴奋得发红的脸也犹如门墙下的枯草,蔫蔫的。
外面开始下雪了。
吃完酒,父亲又出去了,母亲和我没在意,都没问父亲到哪里去。到吃晚饭时,我四处喊父亲,却没人应。母亲也慌了。后来,母亲说:“他是不是给村长摸乌鱼去了?”我跑到湖边,见岸上放着父亲的衣服,湖上却没父亲的影子。后来在离我们村二十几里的一条河边找到了父亲。父亲的身子已变得僵硬。
雪纷纷扬扬地下着,满世界一片耀眼的白。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4期,有删改)
小说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令背景;②呼应了题目“寒冬”;③渲染恶劣的环境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④从侧面烘托了父亲的形象,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1.(2010·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洗 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洗。”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像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个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热水澡,还是冷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是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回,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儿,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有删改)
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要素,其作用有:①交代人物活动背景;②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节令)、地点;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境;⑤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⑥深化作品主题。分析环境,要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对小说氛围的创造,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答案: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弓把螺蛳壳射出去,螺蛳弓是竹制的小弓,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螺蛳弓分大、中、小三号,弹力有差别,射程远近不同,价钱也不一样。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听吧,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哒——哒!”
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小说写的是戴家车匠店,却在开头与结尾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开头写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点明了戴家车匠店的位置,写出了传统手工艺的兴盛;②与结尾形成呼应,点明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 《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打基础。 ③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从渲染氛围、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方面分析即可)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乞丐与富翁的传说
陶 纯
乞丐在城里的繁华地带乞讨了一年多之后,终于发现了一个理想的乞讨场所。这场所远离市中心,在城东云龙山下的一条马路边。沿马路的走向往上看,是依山而建的一座座小洋楼,小洋楼掩映在红花绿树丛中,像一个世外桃源。
乞丐的年龄并不大,但为了顺利讨到钱,他不得不将自己打扮得老相一些。他还寻思,自己的模样不能太窝囊,太窝囊的话,人们见了他就会像见到苍蝇那样恶心地走开,根本没有好心情丢给他钱。
每天都有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富人从乞丐面前走过,走向不远处的那些小洋楼。乞丐翻来覆去说着乞讨的话,当然大多数富人都对他置之不理,扬长而去,偶尔有个把人在他面前停顿一下,丢给他一张票子。乞丐不由心花怒放,因为这一张票子顶得上他在别处乞讨三天还不止。
有一个矮矮胖胖、留着两撇小胡子的富翁刚搬到这里来,乞丐觉得这人面善,再遇上他时,乞讨起来就格外用心用情。乞丐几乎声泪俱下地说:“先生,行行好吧,俺爹是个瞎子,俺娘瘫痪在床,俺老婆给人贩子拐跑了,俺女儿又得了白血病,没钱治病,眼看就要咽气了……。”富翁看了乞丐一眼,嘴角动了动,摆摆手止住他,从兜里摸出一张百元大票,扔在他面前的一块肮脏的白布上。乞丐赶忙作揖跪拜,连说:“恩人,恩人,俺一辈子记着您……。”等他抬起头来时,看到大恩人已经走远了。
两天后,那位留小胡子的富翁再次从乞丐身边走过,乞丐先作揖磕头,说:“先生行行好吧,俺想送女儿去医院,但俺交不起住院费……。”富翁这回连眼皮都没抬,像甩手丢一只烟头那样,扔下一张百元大票后快步远去。
留小胡子的富翁买了辆油光瓦亮的小卧车。从那以后,每逢富翁坐车路过,乞丐都冲着那辆小卧车行大礼。如果富翁步行而来,乞丐就张口乞讨。令乞丐喜不自胜的是,自己差不多每次都有收获,很少有落空的时候。他想,这个富人可真是天底下最好的,这个天底下最好的富人居然让自己碰上了,老天爷有眼啊!
这天黄昏,富翁又款款出现了。乞丐酝酿好感情,待富翁走到五米远的地方时,先作揖跪拜,然后噙着泪说:“先生,托您的福,俺女儿住进了医院,但住院费眼看又花光了……”。富翁大概刚赚了一笔,脸上挂着笑,看上去心情极好。心情极好的富翁这回没有马上走开,甩过一张百元大票后,他蹲下来,说:“每次见了我你都编假话,有那个必要吗?”
见老底被揭穿,乞丐很不自在地笑笑,血涌上了脸,好在他脸黑,看不出来。富翁又说:“十年前,我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
“可是,您现在大发了。”乞丐啧啧道。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已经给过你两千元了。十年前,我就是靠两千元钱起家的,主要倒腾海产品。如今,全市的海货基本上都被我垄断了。记住,以后不要再朝我要钱了。”富翁说完后,腆着小肚子款款而去。
乞丐望着富翁远去的背影,淡淡一笑。一个计划随之在他的脑子里形成了。
乞丐一连十天没在这条幽静的马路上出现。
十天后,乞丐却又来到了这里,他的样子更加落魄,恨不得马上就见到那个留小胡子的富翁。等到天黑,富翁才露面。乞丐顾不得礼节,大声说:“先生,我也按您的办法,进了一批海货,但没卖出去,全臭了……”
富翁说:“是吗? ”
乞丐痛哭流涕道:“两千多块钱啊,全砸进去了……”
富翁说:“我没让你也去倒腾海货呀。”
“可是,您靠这个发了,我却完蛋了。”乞丐哭得更加伤心。
富翁一点都不为之所动,说:“瞧瞧吧,这就是富翁与乞丐的区别。”自此以后,留小胡子的富翁真的没再给过乞丐一分钱。乞丐枯坐在这条美丽的马路上,经常一连数天毫无所获。又过了一段时间,乞丐实在熬不下去了,只好重新回到市区的繁华地带乞讨。他对同伴们说:“咱挣不了大钱,就安心在这里一点一点地讨要吧。”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文中的富翁说“这就是富翁与乞丐的区别”,请结合上下文探究富翁与乞丐有什么区别,并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从小说的情节发展可知,富翁是靠两千元钱发了家,而乞丐拿了富翁给的两千元钱后却依然过着欺骗、乞讨的生活,不同的境遇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由此进行探究即可得出答案。谈“自己的看法”时,可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富翁与乞丐对待人生的态度不同。富翁面对人生困境,积极改变,顽强进取;乞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暴自弃。人生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人总有遭遇低谷的时候,这时就要坚强面对,积极应对,寻找走出低谷的方法,不能得过且过,随波逐流,不然终其一生也只能做一个“乞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找目击证人
陈凤群
“警察同志,我被打劫了!”女人一进门,便抛过来一句话。
女人瑟瑟地坐到我面前,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盛满遭劫的惊慌。“我挣脱时被剐了一刀!”女人撸起衣袖,给我看她手臂上的刀伤。伤口处理好后,女人断断续续地讲述了她遭劫的过程。
女人是附近梅园工业园区一家制衣厂的工人,这晚临时加班,她九点钟下班行至福惠路时被一个蒙面歹徒打劫了。
从警校毕业来到这个警区工作三个月了,这是我接到的第一个案子,心里有些兴奋,也有些紧张。三个月来天天在警区猫着,都快把我憋疯了。录完口供后,我跟女人要了联系电话,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就急匆匆去勘察现场。
这个地段属于城乡结合部。女人上个月才来到梅园工业园区打工,在洛城租了房子,每天往返园区和出租屋之间。福惠路没有电子监控,女人说那儿很偏僻,晚上过了九点就很少有人走动了。园区晚上极少加班,没想到这次临时加班就出事了。我来回巡视着路面,试图发现什么线索。几个来回后,我失望了。这条一百多米长的路在路灯下一览无余,根本找不到女人所说的挣扎中被歹徒扯断的白色珍珠项链。我很懊恼,望着一览无余的路面,心渐渐收紧了。警区是“治安模范警区”,更何况这是我接的第一个案子,得拿出成绩让大伙瞧瞧啊!
只有寻找目击证人了。女人说那晚只有她一人,但园区门前活动着流动商贩,不少员工下班后喜欢往小摊跑,说不定就有目击者。
次日一早,我来到梅园工业园区,跟各厂区厂长沟通案情。
听了我的解释,厂长们神色凝重,说马上召开员工大会,寻找目击证人。
很快,信息反馈回来了。整个园区两千多名员工,竟然没有一名员工注意到那晚有人打劫!
工业园区没有目击者,我把目标转向福惠路一带的住户。苍茫夜色,说不定哪扇窗有双眼睛无意间就瞥见了打劫。
四十五户走下来,已经深夜十二点了,夜沉沉的。我的心情也沉得如这黑黢黢的夜空,别提有多气馁了。女人遭劫时正值万家灯火,然而这四十五户人家都说不知道,没看见。
从住宅区寻找目击证人没指望了,我唯有在这个被打劫的女人身上寻找线索了。第二天,我翻出女人的口供,反反复复地听,希望能捕捉到被我忽略的那个细枝末节。可是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了,也没发现蛛丝马迹。我找来女人的手机号码打过去,女人关机了。我一个电话拨到女人就职的制衣厂,被告知女人没来上班。一个问号在心里扩大,我坐不住了,决定去女人的出租屋一趟。
房东听了我的来历后告诉我女人半小时前就退租了,说女人到洛城公墓去了。
女人对我的到来很平静。燃尽最后一张冥钱后,女人开口了:里面的人是我丈夫。五年前,丈夫来到梅园工业园区打工。一天晚上,丈夫到福惠路散步时遇上了打劫,一个蒙面歹徒劫持了两名女工。丈夫和歹徒搏斗,歹徒捅了丈夫一刀。等到工友们赶来时,丈夫已经不行了。每年的清明我都要赶来给丈夫上一炷香。第一年,坟前摆了很多花。我知道是丈夫生前帮助过的工友和那两名女工来过。第二年,坟前的鲜花零零星星的。我想是那两名女工献上的吧。第三年,坟前没有花。我想大家都很忙吧,抽不出时间。第四年,坟前没有花。第五年,坟前没有花。长眠异乡,一年到头,丈夫该多么孤单啊!我来到梅园工业园区打工,问了许多员工,竟然没有人知道五年前发生的打劫的事,于是我导演了这场打劫,希望唤起一些人的记忆,可是情形让我失望了。
看着女人美丽的大眼睛泪光盈动,我说:“你走吧,回去好好生活!”
“你知道我被‘打劫’那天是什么日子吗?是感——恩——节——。”
(选自2010年第3期《黄河文学》,有删改)
对于女人这种唤起他人记忆的方式,有人表示赞同,也有人表示反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要求考生观点明确,并能从多方面阐述自己的理由。考生在答题时应立足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切不可泛泛而谈。
答案:(示例1)对这种做法表示赞同。女人这是在用她所特有的方式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正义、良知与社会责任感,这种方式比空洞的说教更为形象生动,影响力更大,效果更好。当然这也是迫不得已的做法。
(示例2)对这种做法表示反对。女人的做法虽是出于无奈,但这样做无疑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语言来表达是更为经济的方式;同时如此兴师动众,也会引起他人的恐慌情绪,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庹其五
石 鸣
庹其五是个茶客。或者说,退休前,庹其五是个老师,退休后,庹其五是个茶客。退休前,庹其五每周六天去学校上课;退休后,庹其五每周六天到巷子尽头老孙家的茶铺子里坐着喝茶。
老孙家的茶铺子很小,茶几椅子就摆在院子里。院里的照壁早就毁了,站在院外的路上往里看,一眼就能看个通透。庹其五就坐在通透处的一棵银杏树下。银杏高四五丈,郁郁苍苍,总有上百的年岁了吧?庹其五有时抬眼望着银杏树,不免感叹一声:“银杏自然是好,要是有这么粗大的一棵茶树立着,岂不更佳?”听见的人就把老孙叫过来,对老孙说:“老孙,改天你将这银杏刨了,庹老师说,种棵茶树才更好呢。”老孙听了,也抬眼看看银杏,对庹其五说:“庹老师,这银杏可算得上是我爷爷辈的了呢。”庹其五和喝茶的人就笑起来,庹其五对老孙说:“老孙,他们说玩笑话呢。这么好的一棵树,谁舍得刨?”
在老孙家茶铺子喝茶的,多是熟客,认得庹其五的,都叫他“庹老师”,不认得的,互相谈起来,问起姓名,庹其五就会蘸着茶水在茶几上写一个“庹”字,指点着说:“很多人开口就念度,那不对。这个字念庹,同稳妥的妥一样的音。”同他难念的姓一样,有时他说的话也让人觉得突兀。比如,有时候庹其五将装茶叶的小瓶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将茶叶仔细放进茶碗,看着老孙一柱滚鲜鲜的开水注进去,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的是陆羽《茶经》的开首一句,但和庹其五一道坐着喝茶的人都不知道,所以接着话往下说的人很少。一道喝茶的人听不懂庹其五说的那些话,庹其五却并不觉得孤单,并没有知音不遇的失落。 自己的心绪能懂自己的话,就够了,所以别人听不太懂的话,庹其五常常是说几句就止住了。
庹其五来老孙的茶铺子喝茶,总是喜欢自己带茶来。老孙的茶太普通,没有他自己的茶好。庹其五无儿无女,老伴也走了,生活清淡,钱的用途不多,说来算去也就是个喝茶。庹其五也是有个儿子的,上山下乡的时候,儿子到山区插队,一年夏天放牛,走在山沟里,遇上山洪,儿子忙着赶牛,却将自己留在了山洪里。庹其五和妻子赶到儿子插队的村庄,站在山沟边一阵痛哭,又一阵痛哭,才移动步子,在山坡上种下一株远道带来的茶树,又沿山沟向下一路洒了五斤茶叶。乡里人都奇怪,以为是城里人在破旧,却不知庹其五是在给儿子安魂。儿子喜欢茶,若不是来参加上山下乡的运动,本是该去农业大学学习,然后去培育他愿望中的优质茶树的。天不假人以时日,庹其五只能种一株茶树在山坡上让儿子凝望。茶树是儿子未下乡前在花盆里试种的,树干树枝上都有他抚摸的痕迹,如今人茶两相望,也算是互为慰藉。
有一段时间,庹其五外出走了一圈回来后,竟然开始喝老孙配备的茶了。这情况以前少见,一同喝茶的人就奇怪。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庹其五说:“喝茶,喝的是心绪,不在乎茶的好坏?”这就让大家不好说了。谁说喝茶不是喝心绪呢?老孙的茶庹其五一喝竟持续了一年,让人渐渐忘了他有自己带茶的习惯。
大伙儿想起来他有这习惯,是第二年的清明后。庹其五又自己带茶叶来了,而且给相熟的人每人都送了一小包。茶是新茶,雀舌,一看就是清明前的新芽。问,才知道是庹其五儿子以前插队的那个村寄来的。再问,才知道庹其五去年到山里看儿子,发现当年栽的那株茶树长得很好。村里人依旧很穷,庹其五就想着让他们种茶,于是请了他茶研所的一个专家朋友去看,专家说气候土壤都适合,便说动村长引进茶苗,聘了人指导种植和焙制。村里人家家户户少余钱,庹其五就先垫了请人的费用,告诉村长茶叶赚了钱再补给他。一年过去,果然就出了茶来。茶还是打顶采的,量少,制得也不算好,但庹其五喝着,也是觉得浓郁清爽。
此后每年村里都寄上新茶来。三年后茶叶开始正常开采,竟是越制越好,渐入佳境。庹其五带上新茶,看着老孙将水冲进茶碗,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话,一道喝茶的人都已经听熟了,他们偶尔也重复一下,都以为是庹其五写的诗句呢。
(有删改)
“喝茶”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开放性较强,作答时要结合“喝茶”这一关键词,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思想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作品内容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具体作答时一定要紧扣文本、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答案:(示例一)人物塑造。①通过对庹其五喝茶时的细节进行描写,刻画了人物与众不同的、清高的性格。②通过对庹其五喝茶前后使用的茶叶的不同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人物心境的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富于变化。③通过对庹其五在茶铺喝茶的情景的描写,刻画了他的淡泊、随和、宽仁的特点。
(示例二)情节结构。①小说以介绍庹其五的茶客身份和喝茶的习惯开篇,以庹其五在茶馆冲饮远方寄来的新茶结束,中间多次描写他与茶客喝茶的情景,喝茶贯串全文,是全文的结构线索。②庹其五的心境、人生态度的变化是小说的暗线,这条暗线也借人物有关喝茶的话语和心理的变化而得以呈现。
示例三:主题思想。①取材于“喝茶”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了当代人豁达开朗的心胸和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②透过“喝茶”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应当将个人的情感投放到更广阔的社会或更有意义的事情中去。③小说中的“喝茶”还体现了中国茶文化丰厚的积淀,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追求:淡泊、宁静、和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事故之后
韩少功
有个村子的两个后生惨遭大祸。一个电工,一个帮手,架设电线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突然“啊呀”一声,双双倒在水田里,水淋淋的身体抽搐不已。
有人怀疑他们违章操作,有人怀疑另有第三者肇事,比方说在配电间贸然合闸。到最后,几乎所有人一口咬定了供电公司:施工前缺少培训,施工时没有监督,材料质量也可疑……总之供电公司应对死人负责。当时公司总经理把汽车停在村口,不打算进村了。村民将汽车团团围住,七手八脚地要连车带人抬到惨兮兮的灵堂前去。如果不是村干部及时赶来,人们的扁担和锄头还要砸在车上。
总经理只是不想惹麻烦,但不合人情的躲闪犯了众怒。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形势全面恶化,使他陷入了有口难辩的泥潭。人们异口同声地要求供电公司对事故负责,相干和不相干的恶语一齐砸过来。加上死者的亲属在场号啕大哭,人见人怜,人见人悲,妇人们泣声纷起,急得总经理满头大汗,钻地无缝,插翅难飞,捐出了200元还不够,向所有人赔笑脸还不够,最后只得答应承担责任,一咬牙,给两家各赔12万。
到了这一步,乡长才出现,连声说自己来迟了,来迟了。劝退了几个吵闹的后生,然后接总经理去吃饭,算是压惊和联谊。
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灵堂里的调解已经完成。但这算什么调解?在全面推行法制建设的今天,这一结果出人意料。
乡长对我说:“是不是有人肇事,这不难查,但是查出来又如何呢?他赔得出二十多万吗?赔不出。查来查去的结果,不但要毁掉两家人,还要毁掉第三家,你说是不是?”
“但①事实究竟是②事实……”我支吾着。
“③事实是,现在的三家都有了活路,有什么不好?”
“那……供电公司是不是有点太……”
“你是说冤枉?是有点儿,但他们放点儿血,不过是九牛一毛,更不过是酒楼里少埋了几次单,麻将桌上少点了几个炮儿。你还不知道他们?”
我无话可说。我以前只知道法制的重要,但眼下不得不承认,法外有法,非法法也。村民们心目中自有一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这种规则在后果与动机之间更关注动机,比如考虑到肇事者并无恶意,因此须从轻发落;在死者与生者之间更关切生者,比如考虑到两家遗孤都要活人,那么补偿就比查案更重要。他们还恨供电公司赚得太多,太容易,太霸气,这次切不可放过。这一切算计如果不是颠倒黑白,至少也是颠倒主次,活脱脱造出了一个假案。但村民们认为此事办得天理昭昭无可置疑,他们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胡言乱语,乡村干部也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两面三刀,反正是要逼供电公司掏“银子”。
我不大能接受这种胡来和恶搞,但三个贫困家庭(受害者 两家加肇事者一家)由此免了灭顶之灾,在没有工伤保险的情况下能继续生活,又不能不说是各种结果中最让人心安的结果。我能说什么呢。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村民们对结局十分满意。
有人说:“他们死得好啊!你想想看,一没有吃药,二没有打针,三没有动刀子,什么苦都没有吃,就像一觉睡过去了。这种死法哪里去找?”
另一个说:“哪里死了呢?明明还活着啊!老人还由他们养,妻子还由他们养,连娃崽的学费也还是由他们出,只是家里少了一个影子。没关系的,同外出打工差不多。”
还有一个更是无限憧憬:“我下次一定给供电公司打工去!上吊也要挑棵大树不是?跳河也要选条大河不是?”
东一句,西一句,事情就真的这样过去了。
(选自《中外期刊文萃》,有删改)
从情节的发展上看,故事到“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村民们对结局十分满意”时就已经结束了,但作者又写了四段文字。试就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作一些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就情节发展看,没有后四段文字,故事本身仍然是完整的,也能给人以较深的启示。但有了这四段文字,我们发现,作者把笔触伸向了国民精神的深层,把“事故”典型化、普遍化、社会化、灵魂化了。
答案:①这四段文字可以看成是故事的尾声,同时也是对小说主题的深化,对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②如果说在对“事故”本身的处理中村民们出卖了淳朴是出于某种“无奈”,那么村民们对“事故”结局的羡慕心理则完全是出于灵魂的猥琐,是一个沉痛的民族悲剧。③神圣的法律,终为所谓的“乡规民约”甚至是“心照不宣”所替代。“真的这样过去了”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病态心理的无奈和痛心。(言之成理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立 夏
在我记忆的深处.一三有一堵墙,和一个名叫婉的女人。
一个寻常的午后,我骑车去往紫竹巷。这个古老的街巷,曾经承载了我全部的童年岁月。
住过的房子如今变成了挂满饰物的店铺,只有那堵老墙,斑驳着青苔的印记,一如往日的清幽。
我发现在这个初秋我突然变得善感,很多记忆如陈年老酒的熏香令人猝不及防地扑面而来。我仿佛又看见婉坐在落日余晖中的剪影,听见她在那儿柔声叫:“小囡乖,不要在墙边玩哦。”
我记不起当时她多大年纪,我叫她婉嬷嬷。她独自带着一双儿女住在我家隔壁,儿子上高中,女儿略小些。
婉善编织,在服装厂揽了一份织毛衣的活贴补家用。每天黄昏时分,她便搬出竹椅坐在门口,边织毛衣边等着她的两个孩子放学,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我曾经听见过街坊四邻在议论婉的来历。这个街巷没有隐私,大家都乐于打听别人的故事,而一个女人孤身带着两个孩子,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但婉似乎将她过往的一切都化成了一片云烟,让风吹散得无影无踪,所有的人最终都无从得知她的过去。
在我的记忆中,婉穿着清雅,头发随意挽成一个髻,说话总是柔声细语,她跟紫竹巷所有的女人都不一样。现在想来,她身上确实有一种别样的韵味让童年的我十分着迷。
她终究和别人不大一样,有时候街坊聚在一起议论:“没见过这样的娘,伢儿去上学,看她那个紧张样儿,一天到晚说什么别顺着墙根走呀。不靠墙走,难道让他们走在马路中央?”
“是呀是呀,那天我的伢儿在墙边走,她也神经兮兮地来说这话。”
“我看这女人,脑子有点搞不清。”
隔了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她和墙的故事。而那时候的我,只知道一跑到那堵老墙边玩,她便会放下手里的毛活,过来拉我:“小囡乖,不要在墙边玩哦。”她眼里突然流露出来的关切和惊慌,就像妈妈看到我摔跤时的眼神,让幼年的我无比地依恋。
那个天空暗沉的雨天,婉迈着小碎步跑到古墙边,水花在她的脚下叭嗒叭嗒四处飞溅。她对着那个贴着墙根行走的路人喊:“别顺着墙根走!”她的手伸出去,像是要拉回一个迷路的孩子。
路人惊惧地退后,甩开了她的手,婉趔趄倒地。
那天,我看到一个令我陌生的婉,她坐在雨巷的水洼里,无所顾忌,像一个孩子般肆意地哭泣。我听见妈妈叹息着说:“婉这是要把一辈子的委屈都哭尽喽。”
那天婉的眼泪打湿了整个小巷,打湿了所有人的心。
其实,婉的故事并不复杂,在一个战火蔓延的年代,一户寻常人家在枪炮的间隙中东躲西藏,却终究未能逃脱悲剧的命运。一堵在轰炸声中坍塌的墙壁,那堵沉重的墙,最终埋葬了婉曾经引以为豪的一切——她的丈夫、她幼小的儿子和她全部的生活希望。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正坐在藤椅上,阳光透过高大的落地玻璃窗暖洋洋地照进来,竹叶花纹的茶具里冒着氤氲的香气。
战争,一个多么遥远的故事。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感觉战争可以离我们那么近?为什么这个宁静的午后让我感觉如此忧伤?
“后来呢?”我望着面前这个女子。
“后来她收留了我和哥哥,再后来我们就搬到了紫竹巷。明天我们就要离开这个城市,妈让我走之前来跟你告别一声。妈一直都记得你,说你小时候是个很乖巧的娃娃。”
从此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去紫竹巷,看看那堵老墙,看看那条曾经承载了我全部童年岁月的古老街巷。
现在这个城市到处是高楼大厦,甚至很难看到一堵真正的墙了。
根据所学知识,依据文本探究小说主人公婉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探究题,同平时的人物形象分析概括无多大区别,只是要注意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答案:(1)命运悲苦:战争夺取了她的丈夫、幼小的儿子和她全部的生活希望,靠她一个女人抚养两个孩子,紫竹巷的人又不理解她。(2)聪明勤劳:善编织,在服装厂揽了一份织毛衣的活贴补家用。(3)清雅善良:头发随意挽成一个髻,说话总是柔声细语,收留了两个孩子,对他们特别好,她怕紫竹巷的人像她一样受到伤害,总是嘱咐每个在墙边走的人。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傻牛然
牛然是我初中时的同学,他的脸上永远挂着谦和的笑。他长着一个大脑袋,一双大耳朵,穿着一双他老爸扔掉的大头鞋。平日上学,他总是背一个他姥姥去菜市场买菜时用的大提兜。牛然的样子笨笨的,傻傻的。我们都说牛然有点傻。
“牛然,擦黑板去!”牛然听到我们的叫声,便会把黑板擦得一尘不染。他不知道擦黑板,根本不必那么使劲,把自己弄得一头一脸都是粉笔末。
“牛然,明天替我值日!”次日下午,牛然便连玻璃也给擦了,连楼道也给拖了。他不知道,那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值日,只要扫扫地就行。他卖了力气,还被我们骂得要死。
有时候,我们会心血来潮,想法气气老师,在老师的教科书里夹个小虫子,或在她的座位上画个小乌龟。老师发现后,总会气鼓鼓地站在我们面前,把锐利的目光扫向我们,然后大声发问:“谁搞的?”全班举手,异口同声:“牛然!”然后哄堂大笑。
牛然也笑着,像是为我们担负着。老师自然不信:“牛然你说,是谁干的?你说是谁,那肯定就是谁。”老师望着牛然,满眼鼓励的目光。
牛然站起来,目光同样扫向大家。这时他说谁都行,说谁就是谁,不必太认真。平日班上,整他耍他,拿他开心的人多了,可他没有找出谁。“不知道。”牛然老实地回答。
我们就知道牛然肯定会这样回答,他肯定会这么老实,这么蠢笨。牛然不会错怪任何人,不会抱怨任何人。“牛然,你怎么这么个脾气?将来是要吃亏的!”老师对牛然愤愤然。
一次下大雨,好大好大的雨,学校前面的路全被淹没了,白茫茫的一片。老师说,谁在前边带路?我们把牛然推到了前头。他好几次摔在沟里,一身的泥水,却微笑着,把我们一一带到家。一次班上野炊,要从家里带各种用具。老师给我们分配了谁该带什么,下课了,大家蜂拥至牛然的面前,再把任务一一分配给他。
第二天,牛然背着锅、碗、米、面、油、醋……把他家的东西几乎都背来了。东西重重地压在他的身上,似小山一样,牛然一头一脸的汗水。老师惊得瞪大了眼睛,接着把目光扫向我们,我们全都两手空空。牛然的样子,第一次让我们感到惭愧。
中学快毕业时,我们又长大了一些,多少懂得了一点为人处世的道理。一次选班长,大家不知为什么,举手选的竟然全都是牛然,特别一致。老师看着我们齐刷刷的手臂,眼里含着泪花。
我们也为自己所感动。我们知道,牛然不是班上学习最好的,更不是班上最聪明的,他甚至什么都不能胜任。他是班里最笨,学习最差,做人最傻的,但我们却诚恳地愿意选他。
老师说,今后你们谁愿意帮助牛然做事?大家的手又都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我们都愿意帮助牛然。牛然是个班长,但班长的事,却由我们去做。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还是会时常想起牛然。想起他的微笑,想起他背着一身的锅碗瓢勺的样子,想我们为什么要选他当班长……
其实,无论是在什么工作岗位上,有时我们都爱选牛然这样的人做我们的上司。聪明的人,有能力的人,出类拔萃的人,我们身边并不缺,甚至有的是。可我们不是担心,就是害怕,并不完全信任他们。在我们的生活里,都曾出现过与牛然相似的人。在许多领域里,当我们面对某个关键人选时,有意无意的,我们会寻找像牛然这样的人去担当。至少我们希望能从某个人的身上,看到与牛然相似的影子,我们喜欢牛然。
我们看中的自然不是牛然的傻,而是他的善良和对生活的那种真诚与待人的厚道。无独有偶,在世界许多重要的领域里,大名鼎鼎的董事长、总经理、掌管大印的人,不一定都是出类拔萃的,不少人反而更像我们的傻牛然。
为此,很多人大为惊奇,深感疑惑。总是发问,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当家掌权?甚至背后要去悄悄地了解他的阅历,问他曾经几何,做过何等的伟业。其实不必问了,因为人们从小到大,都会喜欢像牛然这样的人。不必担心,牛然的事,大家都会帮着去做。
(有删改)
从结构上看,作者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牛然这个人物形象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时要从所学的与小说结构有关的表现手法里寻找,对号入座,再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考查结构的题目,都要求综观全篇,而不能从某一个语段出发进行考虑。本文中,不难看出小说前面花了大量篇幅讲述牛然的傻,与最后写大家对他的认可和拥戴形成鲜明反差,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发人深省。
答案:①从结构上看,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先通过具体事件写牛然的傻,同学们对他的捉弄,老师的责怪,最后再写大家对他的认可和拥戴。②这样写使人物前后境遇形成鲜明的反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情节上,更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与我
[瑞典]拉格奎斯特
记得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那时我快满10岁,父亲搀着我的手,一块儿去森林,去那里听鸟的歌声。我们走在铁路线上,这里一般是不让走的,但父亲在铁路工作,便享受了这份权利。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直接去森林,无须绕圈子、走弯路了。
我们刚走入森林,四周便响起了鸟雀的啁啾和其他动物的鸣叫。燕雀、柳莺、山雀和歌鸫在灌木丛里欢唱,它们悦耳的歌声在我们的身边飘荡。地面上铺满了一层厚厚的银莲花,白桦树刚绽出淡黄的叶子,松树吐出了新鲜的嫩芽,四周弥漫着树木的气息,在太阳的照射下,泥土腾起缕缕蒸汽。这里处处充满了生机,野蜂正从它们的洞穴里钻出;昆虫在沼泽里飞舞;一只鸟突然像子弹似的从灌木丛中突出,去捕捉那些虫类,而后,又用同样的速度拍翼而下。正当万物欢跃的时候,一列火车呼啸着向我们驶来,我们跨到路基旁,父亲用两指对着礼帽,朝车上的司机行礼,司机也舞动一只手向我们回敬。这一切都是在瞬间完成的。我们继续踏着枕木往前走,路轨两旁竖着一根根的电线杆,人从旁边擦过时,它们会发出歌一般的声音。这真是一个迷人的日子!天空晶蓝透莹,不挂一丝云彩。过了不久,我们来到轨道右侧的燕麦地里。我们在这里认识那些佃户,我们走进去,和里面的人打招呼,他们请我们喝牛奶。然后我们去看他们养的猪、鸡和盛开着鲜花的果树。看完了,又继续赶路。我们在河边停了下来,河水在烈日下轻缓地拍击着两岸,发出悠扬的声音。沿岸苍苍的落叶把影子投在波水涟涟的河面上。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明亮、新鲜。微风从前面的湖上吹来,我们在河边闲逛着,大声笑闹着,把树皮抛入河里,水波立刻将它们带走,又向河里扔小石块,看谁扔得远。父亲和我都快活极了。最后,我们感到有点儿累,觉得已经兴尽,便开始往家里走。
这时,暮色降临了,森林起了变化,几乎快成一片黑色。树的模样也变得奇怪,它们伫立着静听我们的脚步声,好像我们是奇异的陌生人。在一棵树上,有萤火虫在闪动。它趴着,盯着黑暗中的我们。我紧紧抓着父亲的手,但他根本看不见这奇怪的光亮,只是走着。天完全黑了,我们走上那座桥,桥下可怕的声响仿佛要把我们一口吞掉,黑色的缝隙在我们的脚下张大着嘴,我们小心地跨着每道枕木,使劲拉着手,怕从上面坠下去。我原以为父亲会背着我走的,但他什么也不说。也许,他想让我和他一样,对眼前的一切置之不理。黑暗中的父亲神态自若,步履匀稳。四下一片黑暗,我使劲憋着呼吸。铁轨徒然地斜着,好像陷入了黑暗无底的深渊。电线杆魔鬼似的伸向天空,发出沉闷的声音,仿佛有人在地底下喁语,它上面的白色瓷帽惊恐地缩成一团。一切都叫人毛骨悚然,我挨近父亲,轻声说:
“爸爸,为什么黑暗中,一切都这样可怕呀?”
“不,孩子,没什么可怕的。”他说着,拉住我的手。
我突然感到我是多么孤独,仿佛是个弃儿。奇怪呀,怎么就我害怕,父亲一点儿也没什么,而且,我们想的不一样。真怪,他也不说帮助我,好叫我不再担惊受怕。
我们刚走到铁轨转弯处,一阵沉闷的轰隆声猛地从我们的背后扑来,我们从沉思中惊醒,父亲蓦地将我拉到路基上,拉入深渊。这时,火车轰鸣着奔来,这是一辆乌黑的火车,所有的车厢都暗着,它飞也似的从我们身旁掠过。我们惊惧地望着它,只见它那燃烧着的煤在车头里腾扬着火焰,司机脸色惨白,站着一动不动,犹如一尊雕像,被火光清晰地映照着。父亲不认识他。那人两眼直楞楞地盯视前方。似乎要径直向黑暗开去,深深扎入这无边的黑暗里。
父亲重新拉我上铁轨,我们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他说:“奇怪,这是哪辆火车,那司机我怎么不认识?”说完,一路没再开口。
我的整个身子都在战栗,这话自然是对我说的,是为了我的缘故。我猜到这话的含意。料到这欲来的恐惧,这陌生的一切和那父亲茫然无知、更不能保护我的东西。世界和生活将如此在我的面前出现!它们与父亲那时安乐平和的世界截然不同。啊,这不是真正的世界。不是真正的生活,它们只是在无边的黑暗中冲撞、燃烧。
(选自《精品中的精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文100篇》,有删改)
【注】 拉格奎斯特(1891~1974):1951年瑞典学院以“由于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的评价,给他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中火车两次经过的情景各有什么特点?当时“我”的心情分别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的能力。本题问的是情景的特点,考生要做的就是结合所描写的情景进行分析。第一次火车经过时,作者笔下的景物充满了生机,营造了美好的氛围。而第二次是在夜晚,这次的遭遇是以前没有经历过的,字里行间有一种恐惧。第二问是问心情,这一问是紧接第一问而来的,情与景密不可分,结合景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第一次是白天的情景,熟悉而美好,“我”欢欣愉悦。第二次是夜晚的情景,陌生而恐怖,“我”恐惧不安。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优哉游哉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
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衣着寒碜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着很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蔚蓝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艇,红色的渔帽。“咔嗒”。再来一下,“咔嗒”。德国人有句俗话:好事成三。为保险起见,再来个第三下,“咔嗒”。这清脆但又扰人的声响,把正在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来,开始找他的烟盒。还没等找到,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盒烟递到他跟前。“咔嗒”。这第四下“咔嗒”是打火机的响声。于是,殷勤的客套就结束了。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会捕到不少鱼。”
渔夫摇摇头。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很利于捕鱼。”
渔夫点点头。
游客激动起来了。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碜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
“哦,您的身体不舒服?”
渔夫终于不再只是点头和摇头而开口说话了。“我的身体挺好,”他说,“我从来没感到这么好!”他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自己的体魄是多么强健,“我感到自己好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这疑问简直使他的心都炸开了:“那么,您为什么不出海呢?”
回答是干脆的:“早上我已经出海了。”
“捕的鱼多吗?”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着再出海了。我的鱼篓已经装了四只龙虾,还捕到差不多两打鲭鱼……”渔夫总算彻底打消了睡意,气氛也随之变得融洽了些。他安慰似的拍拍游客的肩膀。在他看来,游客的担忧虽说多余,却是深切的。
“这些鱼,够我明天后天吃了。”为了使游客的心情轻松些,他又说:“抽一支我的烟吧?”
“好,谢谢。”
他们把烟放在嘴里,又响起了第五下“咔嗒”。游客摇着头,坐在船沿上。他放下手中的照相机,好腾出手来加强他的语气。
“当然,我并不想多管闲事”,他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八次出海,那您会捕到三打、四打、五打甚至十打的鲭鱼。您不妨想想看。”
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游客接着说,“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对了,每逢好天气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会怎样?”
渔夫摇摇头。
“顶多一年,您就能买到一台发动机,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三四年内您或许就能弄到一条小型机动渔船。用这两条船或者这条机动渔船您也就能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将会……”他兴奋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您将可以建一座小小的冷藏库,或者一座熏鱼厂,过一段时间再建一座海鱼腌制厂。您将驾驶着自己的直升机在空中盘旋,寻找更多的鱼群,并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渔船,到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捕鱼。您还可以开一间鱼餐馆,用不着经过中间商就把龙虾出口到巴黎——然后……”兴奋又一次哽住了这位游客的喉咙。他摇着头,满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一扫而光。他望着那徐徐而来的海潮和水中欢跳的小鱼。
“然后——”他说,但是,激动再一次使他的话噎住了。
渔夫拍了一下卡住了嗓子的他。“然后又怎么样呢?”他轻声问道。
“然后,”游客定了一下神,“您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再不用眺望那浩瀚的大海。”
“可是,现在我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本来就优哉游哉地在码头上闭目养神,只是您的‘咔嗒’声打扰了我。”
显然,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他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此时,在他心里,对这个衣着寒碜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
(有删改)
这篇小说描写游客和渔夫时,多处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时,要联系全文,找出游客和渔夫两个人物的相关信息,整合归纳进行对比分析,再分析表现手法的作用。
答案:这篇小说中的游客和渔夫两个人物形成了有趣的对比:游客穿着时髦,渔夫衣着寒碜;游客热情主动,渔夫冷淡疏懒;游客饶舌不止,渔夫缄默寡语。两人一动一静,一攻一守,在互相映衬对照中,性格差异得到充分展现。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没有名字的东西
奈保尔[注]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上。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
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告诉我。为什么?”
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
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竟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 奈保尔,英国作家,以其“富有洞察力的叙述和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将扭曲的历史中的真实展现出来”,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的叙述人称的作用,与文章的布局谋篇、情感内涵等相关。第一人称叙述本身就易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显得真实;再者从内容布局来看,又是小说的线索,借“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叙述故事,揭示主旨。
答案:“我”是故事的见证人,以“我”来展现主人公,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真实自然;“我”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作品主题。
(2)这篇小说运用了象征的写法。请根据全文内容,指出题目“没有名字的东西”的象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及主旨内涵的理解。小说的题目与主旨紧密相连,其象征意义要从内容入手,兼顾手法与情感内涵两方面。文中与“没有名字的东西”相关的文字有“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像个诗人”等。
答案:诗意的生活,或追求精神的生活,或追求理想的生活。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阳岛上
包利民
父亲那时每喝完酒,都会感叹着说:“在哈尔滨,最好的地方就是太阳岛了,全国都出名啊!”
那年我八岁,父亲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在工程队干活,走过很多地方。当时正流行郑绪岚演唱的《太阳岛上》,歌中唱道:“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带着垂钓的鱼竿/带着露营的篷帐/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我们来到了太阳岛上/小伙子背上六弦琴/姑娘们换好了游泳装……”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向往之心。
于是在一次父亲酒后,我问他:“你去过太阳岛吗?你咋知道那是哈尔滨最好的地方?”父亲便略低下头说:“没去过,不过肯定是能去的!”那年父亲所在的工程队要去哈尔滨修江桥,他兴奋得无以复加,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这回你爹可真要去太阳岛喽!”
夏天的时候父亲写信回来,说过几天他们要放两天假,正好可以去太阳岛瞅瞅,还说远远地看那里,全是绿色,里边肯定要比歌中唱得还好。于是,从那以后,我日日盼着父亲的信,想听他讲讲太阳岛上的事。可是竟是一直没有信来,也不知他去太阳岛没有。
秋天的时候,父亲回来了。我和姐姐就都问:“你去太阳岛了吗?那上面好吗?”父亲就说:“当然去了,嘿,真是太好了!”我们就不依不饶地问:“那到底好在哪儿呢?”父亲也说不清楚,问他上面可有歌中说的弹琴的小伙子和穿泳装的姑娘,他说:“反正人挺多,干啥的都有!”我们就说:“你是不是没去啊,回来骗我们!”父亲急了,说:“咋没去?那门票要五块钱一张呢!”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在我们眼前晃了晃:“这就是门票!”我们看了一眼,上面果然写着“5元”的字样,还有一个红红的印章,没等细看,他就收回去了,说:“别让你们弄坏了,这可要留做纪念呢!”
自那以后,父亲每次喝酒之后,更是慨叹太阳岛的美,说得我们心中痒痒的,暗暗决定以后一定要亲自去看看。父亲也是常说:“等有机会我还要再去看看,这次要看得仔细些!”可是父亲最终没有再等到机会,工程队那几年转而向大小兴安岭施工,再也不去省城了。后来父亲的一条腿被砸伤,不能再出去干活了,而我们的小村子离哈尔滨又极远,他再去太阳岛的梦想就一直没有实现。
后来,我去哈尔滨上学,到了那儿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一趟太阳岛。也许是期望过高,并没有想象中的美丽迷人,心中便有些失望。可是在给父亲的信中,我还是把太阳岛的风景描绘得天花乱坠。姐姐来省城看我,我们又去了一次太阳岛,并照了许多相片,姐姐说:“回去我一定给爸好好讲讲,他现在喝完酒还总念叨呢!这么多年了,他一直都没忘!”我们相视一笑,心中却涌起一种异样的情绪。
那年暑假,我回到家,父亲一见我就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爸没骗你吧?那太阳岛是不是很好?”我使劲儿点头。那天我陪父亲喝酒,话题总是不离太阳岛。父亲喝醉了,躺在炕上口中还不住地说着:“太阳岛,就是最好的地方!”
我和姐姐默默地看着酣睡的父亲,眼睛都有些发湿。当年我们就曾偷偷地翻出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那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
(选自《中外读点》2009年第1期)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角度进行叙述,有何具体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人称“我”通常能使小说的情节、人物更具真实感,以“我”为小说主人公,将作者的主观认识与“我”的身份相结合。使小说的主题表达更深入,情感更真挚。
答案:①父亲对太阳岛的梦想从向往、追求到自欺、遗憾的全部经历,“我”亲历其中,以第一人称“我”为角度进行叙述,使父亲的形象塑造得更客观、真实;②父亲的梦想,也曾带给“我”美好的期盼,从“我”的角度表达对父亲这一骄傲自尊却被现实生活窘境所迫以致自欺的形象的同情,显得更有细腻、真切的情味,耐人品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契诃夫
[俄罗斯]康·费定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年轻时有一个梦想:想成为一个秃头的干瘪小老头,并且在一间好办公室的大写字台后面呆着。
有一次,他说:“我写生活。”
是的,他写生活。他的主人公的数量和类型是丰富的。只有最伟大的小说家可以在由他们的想像力所诞生的人物的丰富和不同面貌上与契诃夫相比。
与最伟大的小说家们以自己的人物表现出整个时代的特性一样,契诃夫以自己的典型人物和形式表现出19世纪最后四分之一时期那永远离去的俄国的形象。
由于契诃夫在他的艺术中所介绍的社会的无限广阔性,似乎可以把他与巴尔扎克相比拟。
他生活在一个大世界中,并把这个大世界引向自身,进入阿列克辛市、梅里霍沃庄园和雅尔塔那封闭的角落。大世界并没有给他以安宁。他也没有找到安宁。“干瘪的小老头”只是他想装装样子而已,为的是躲避日常生活的缠扰,独自一人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急于想参加战争的契诃夫决定,必须以一个医生,而不是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因为医生将看得更多。这是他的天性——想看得更多。
“如果我是医生(他写道),那么我需要的是病人和医院;如果我是文学家,那么我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而不是在小德米特罗夫卡……我需要哪怕一小部分社会和政治生活,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种面徒四壁的、没有大自然、没有人、没有祖国、没有健康和胃口的生活——并非生活。”
我们的时代以新的目光注视着契诃夫。它发现了契诃夫——这位复杂的、有时不可企及的深刻的作家。
幽默家和独幕轻松喜剧的作者,为自己时代极为喜爱的契诃夫受到许多问题的折磨:我为什么写作?需要我吗?艺术家的事业是什么?我的文学职业的目的是什么?
“多余的人”概念的创始人,没落社会黄昏的写生画家,最精细的心理剧和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的作者契诃夫说:“我认为最最神圣的东西,是人的身体,健康、智慧、才能、爱情和摆脱权力与谎言的绝对自由,最后两项无论如何得表现出来。这就是我将遵循的纲领,如果我能成为一个大艺术家的话。”
“人们对我作了这样那样的解释。总之,各种荒诞无稽的话!而我——首先只是个人……我热爱大自然和文学,憎恨抱残守缺和专横霸道。”
我们是否在作家契诃夫身上发现了一切?不,远非一切。
但是对我们来说,现在尤为意味深长地、悦耳地响起《海鸥》里那段著名独白中的话:
“我爱这水,这树,这天空,我感觉到大自然,它唤起我身上强烈的情感和无法遏止的写作愿望。但我可不是个风景画家,我只是个公民,我爱祖国,爱人民,我觉得,如果我是作家,那么我有责任谈人民,谈他的苦难,谈他的未来,谈科学,谈人的权利,等等,等等。”
(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俄罗斯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寒青译,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中“他说:‘我写生活。’”一句在文中的含意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接下来的两段里作者给出了“他说:‘我写生活。’”的真正含意,即主人公(形象)的数量和类型是十分丰富的,契诃夫表现了19世纪末俄国的时代生活特性。
答案:含意:①契诃夫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主人公(形象)的数量和类型是十分丰富的。②契诃夫表现了19世纪末俄国的时代生活特性(或19世纪末俄国的社会的广阔性)。
作用:领起全文(或领起下文)。
(2)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请选择两种写作手法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表现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最明显的即为对比,将契诃夫与巴尔扎克对比,其次是引用,引用契诃夫的原话。对比的作用是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答案:对比手法的使用:用巴尔扎克等作对比,说明了契诃夫巨大的文学成就;引用手法的使用:为了说明契诃夫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创作追求,作者引用了较多契诃夫的原话,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我们的时代以新的目光注视着契诃夫”,这句话的深层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它发现了契诃夫——这位复杂的、有时不可企及的深刻的作家”即为这句话的整体含意,联系下文,不难发现深刻的具体表现。
答案:我们的时代发现了契诃夫文学创作的深刻性,这“深刻”主要表现在对写作的目的与作用的认识,要给创作更大的自由空间,作家有责任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
(4)根据契诃夫的观点,探究一下作为一个艺术家(文学家)应该如何进行艺术创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契诃夫的观点,联系全文会发现许多文学家如何创作,答出三个方面即可。不要仅仅列出条目,要有分析说明,形成完整文段。
答案:要点:①要表现生活;②要生活在人民中间;③有责任表现人民的生活,人民的苦难、未来、权利等等;④要表现人本身、健康、智慧、才能、爱情和自由,尤其要表现爱情和自由。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圣坛上的鲁迅
洪 烛
1936年,一面以“民族魂”命名的旗帜覆盖着鲁迅的遗体。在剩下的大半个世纪里,他并没有死去,反而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以影子的形式继续存活,以至人们忘却他的真身。一个完美的鲁迅,如同一尊不会生病的神。
这完全可以理解。危急关头的中国,总是需要旗帜,需要偶像的。“时势造英雄”,用在鲁迅身上颇为合适,他成了首屈一指的文化英雄。
说鲁迅是英雄,似乎一点不为过。他本人是想做战士的,眉宇之间也弥漫着硝烟的气息。而且形容鲁迅的文风,大家也习惯了以投枪、匕首之类比喻。出于时代的需要,他本身也成了一件带有仪仗性质的兵器,用来在思想领域披荆斩棘或镇妖捉鬼。
鲁迅仿佛有两个。一个是作为文学符号的,一个是作为政治符号的。他的政治色彩经常压倒他的文学色彩。然而更多的人误解了他。
作为诗人、小说家的鲁迅,恐怕不愿意自己被误解、被误读;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鲁迅,恐怕也不愿意自己被美化、被神化。可惜,鲁迅还是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神话。
其实鲁迅也是有缺点的。如果我们使劲掩盖或回避他的缺点,反而会模糊了他的真实性以及可信度。
鲁迅这个人,在任何时代,都不愿意坐在主席台上,更不能接受别人向他进贡或烧香。鲁迅很平凡,只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半途而废的医生、一个爱国者、一个思想者。朴素的鲁迅,其实比那些强加于他的华丽的外衣更有魅力。本色的鲁迅,有什么不好的呢?干吗非要镀金呢?
在我读书的那个时代,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选收鲁迅的文章是最多的。他的人被偶像化了,几乎成了文化的“高大全”。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尤其是毛主席说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也就给众生以“铁人”的印象。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还有个易受伤的脚踵呢,而鲁迅连脚踵都是铁打的,一点破绽都没有。鲁迅啊,一个时代的变形金刚,在烈火中永生,在花丛中永生。
鲁迅生前一直呼吁并追求人的平等,死后却被赋予了特权。只是这种特权绝不是他自己所需要的。一个影子的特权,滋养了诸多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把鲁迅当成公开化的遗产,当成一日三餐的饭碗,当成做生意抑或政治赌博的本钱……鲁迅被改造得刀枪不入,鲁迅又被解构得体无完肤。鲁迅的只言片语,被他们搜寻来作为舍利子,作为镇塔之宝。于是,鲁迅成了先知、导师、民族的佛陀。
这不是鲁迅的错,是时代的错。
(1)从文中看,鲁迅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神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可在第三、四、九自然段抽象概括。
答案:①特定时代精神的引领与思想交锋的需要;②作为政治符号被误读、被神化;③被实用主义者解构、利用。
(2)在作者看来,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关于作者对鲁迅的看法,在“他成了首屈一指的文化英雄”“其实鲁迅也是有缺点的”“鲁迅这个人,在任何时代,都不愿意坐在主席台上,更不能接受别人向他进贡或烧香。鲁迅很平凡”句中都有所涉及。
答案:①鲁迅是一代文学大师、文化英雄;②鲁迅没有虚荣心,平凡、本色、朴实;③鲁迅身上也有缺点。
(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名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鲁迅作为政治符号被误读、被神化,被实用主义者解构、利用,针对这样的时代错误,必须平等本真地对待鲁迅,而不是功利化。
答案:①必须远离功利;②应该本真地宣扬作家的人格魅力;③应以平等的心态和眼光看待名人。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爱人者,人恒爱之
——从口碑看杨善洲姜洁 宣宇才 徐元锋
在保山,在云南,提起杨善洲的名字,人们会说:“他就是一 个普通的老人,很亲切,很和蔼,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会喜欢他!”爱人者,人恒爱之。人们给予杨善洲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他这一辈子一直坚持行善,把爱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爱家人,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
很多人认为,杨善洲为了大家舍了小家,对家人有点“冷血”。
太多的例子似乎可以证明这一观点:他从不让家人搭顺风车,不给任何亲戚开后门托关系……
这样一个“不念亲情”的人,一定寒透了家人的心吧?
“你错了,他爱家人,只不过是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小女婿杨江勇否认了记者的猜测,“我们都一直能感受到他对家人浓浓的爱。”
提起丈夫,83岁的张玉珍老人眼里噙满泪花。在别人眼里,杨善洲常年在外工作,夫妻俩聚少离多,按说老人应该对丈夫充满了抱怨。可张玉珍却只记着丈夫的好:两次住院丈夫都一直守在身边,每天早早地买好早点端到床前,一直守到夜里很晚才回去。
杨善洲是出了名的孝子。“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念叨,说保山的万金油比老家的好用,其实是想让他多回来看看她。爹爹信以为真,每次托人带东西给奶奶,都一定不忘放一盒保山的万金油。”杨善洲的大女儿杨惠菊说。
尽管杨善洲的儿女子孙没沾到他的“光”,却没有一丝抱怨。大女儿杨惠菊已经60岁了,在老家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她从药箱里掏出一大摞胃药,哽咽着说:“这是爹爹去年住院,我去看他时拿给我的。他说,知道我胃不好,就给我买了,本想托人带给我。那时他已经病得下不了床了,却还想着我……”
他爱同事,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在杨善洲住院的最后几十天里,一直陪伴着他的除了家人,还有两位特殊的“亲人”:一位是大亮山林场原场长自学洪,一位是他以前的秘书苏加祥。
“如果不是老书记,我一定不可能坚持在大亮山干这么多年。”自学洪坦诚地说,“十多年的交往,他拿我当家人一样,我觉得有义务陪他走到最后,这也是全体林场人的共同心愿。”
朱家兴,曾是大亮山林场的职工。1997年7月,他突然昏迷不醒,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书,家人六神无主地痛哭着。杨善洲闻讯找到主治医生:“只要对病人有用,要什么药尽快去调,医药费我负责!”两个多月后,朱家兴的命捡回来了。2.6万余元的医药费,全部是杨善洲一人掏的腰包。
受到过杨善洲关心的同事太多了:他自己住油毛毡房,把砖瓦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他把工资偷偷拿出来安排炊事员为大家改善伙食;他不肯为自己的家人农转非,却主动为家在农村的科技干部家属转了城镇户口……
“我的对象也是老书记给我落实的。”苏加祥忘不了,1986年5月29日晚上,市委正在开常委会,杨善洲却说:“现在休会15分钟,大家去后院参加一下小苏的婚礼。”原来,苏加祥参加工作四五年了,一直找不着对象。作为直接领导,杨善洲托人给苏加祥介绍了一位姑娘,帮他解决了终身大事。
他爱百姓,永远把别人放在自己前面
杨惠菊很少看到父亲流泪,除了奶奶过世,她印象中父亲还流过一次泪。那是2007年的除夕夜,坐在堂屋椅子上的杨善洲 默默地抹着眼泪。大女儿杨惠菊赶忙凑上前去,问父亲是不是 哪里不舒服。老人轻轻摇了摇头:“这大过年的,那老两口也没 人照顾。我要是死了,他们可该怎么办啊!”
2005年冬天,两位老人到大亮山林场找活干。60多岁的人还来找活干,杨善洲感到很奇怪,就仔细询问老人家里的情况。得知两位老人家因为子女不孝生活无着后,杨善洲一边想办法做他们子女的工作,一边开始接济两位老人。每年除夕,他都要把老人接到自己家来过年,逢年过节还要托人给老人送去礼品。
2007年,保山市一位市民段某的一只眼睛被人无故打瞎,多方求助,却迟迟得不到合理的赔偿,最终找到了杨善洲。“把人眼睛打瞎了还能不管?”气愤不已的杨善洲出面主持公道正义,帮受害人讨回了7万元的医药费和伤害赔偿。杨善洲过世后,段某在他的灵堂整整守候了一夜。
“老书记住院的时候,我们都管他叫‘爷爷’。他就像爷爷一样慈祥,凡事都先为我们着想。”保山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士李毓奕说,“他本来可以住高干病房,可他不想麻烦人,就直接住进了普通病房。住院时,癌细胞已经扩散了,可他从来不大声呻吟,实在疼得受不了,就叫我们给他打一针止疼针,还会抱歉地说麻烦了。半夜家属给他熬粥,他每次都先分给我们护士吃一点。”
没有人知道,84载春秋中,杨善洲帮助过多少普通的老百姓。我们只是听医护人员说,在他生病住院期间,每天总有老百姓挤满了病房,只为了问候一声,看他一眼;我们只是听当地百姓说,在他去世的那天,人们的哭声撼动了保山城。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开头部分有什么作用?试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包括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呼应结尾,统领全文等等。
答案:①借人们的评价,让读者对杨善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统领全文,点出主题,引起下文对杨善洲事迹的具体介绍。
(2)文章三个小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章小标题常见的作用有画龙点睛、突出主题的作用,有组织材料、使行文条理清楚的线索作用,有让读者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了解的作用。
答案:三个小标题形成行文线索,统筹全文材料,突出“爱”的主题;三个小标题在材料安排上形成递进关系,从家庭、单位到社会,逐步拓展,使人物形象越来越立体丰满。
(3)本文主要通过别人的叙述,侧面来写杨善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描写角度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或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本题考查的是侧面描写的作用。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侧面描写还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除此之外,本题还应结合人物传记和文章的具体内容作答。
答案: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新闻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②说明了杨善洲的为人有口皆碑,他以自己一颗广博的爱心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比正面描写更有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使主题更加突出。
(4)杨善洲的事迹深刻诠释了爱的真谛,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本题,只要注意到文章的结构,以小标题的形式从家庭、同事和百姓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就可以提炼概括出三个要点。
答案:①朴实的亲情才是真爱。杨善洲不以权谋私,其发自心底的朴实的母子之情、父女之情和夫妻之情,令人感动。
②无私的关爱才是真爱。杨善洲先人后己,对同事像亲人一样,处处关心,无微不至,是真正无私的关爱。
③博大的爱心才是真爱。杨善洲胸怀百姓疾苦,时刻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中,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爱得博大。(能自圆其说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邂逅霍金
葛剑雄
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学者争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一则太忙,二则有自知之明,未必看得懂。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7月15日下午,一位青年朋友约我一起去那家有百年历史的ORCHARD(果园)茶室,走过剑河边时他告诉我,傍晚霍金常在这里散步,有时可以遇见他。于是霍金成了我们的话题,我问这位学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是否看过《时间简史》,他说看过,但也没有看完。这使我颇感自慰,我的选择看来是明智的。
六时半,当我们从茶室回家又经过剑河边时,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要不,凭着他的才华和毅力,他完全能为人类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生命。
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
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
【注】 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力学的研究,患有肌萎缩性脊骨光侧索硬化症。《时间简史》是他的科普著作。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从“青年学者争读《时间简史》”写起,客观再现霍金热现象,只是为了引出下文与霍金的邂逅,别无深意。
B.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霍金身体的残疾和目光的异乎寻常,从而突出了他超常的毅力、智慧和做人的尊严。
C.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深沉,耐人寻味,作者以饱蘸真情的笔墨表达了对霍金的敬仰之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D.“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表现了剑桥人对霍金生存权利的尊重,作者认为这种尊重是霍金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
E.文章写霍金,却不局限于赞美霍金,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了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从而引发出对怎样尊重科学、尊重人的价值的思考。
解析:选AD。A项,也在于引起思考,如何看待霍金,为何学习他,认识他。D项,文中“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并不是霍金成功的唯一条件。
(2)从全文看,邂逅霍金前后作者的情感发展过程是:未见霍金前,________;见到霍金时,________;回味思考后,________。
答案: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为之庆幸(“敬意”“震撼”“为之庆幸”为三个要点)
(3)阅读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说霍金是幸运的?请分条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结尾写了作者的期望,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a.他生活的时代能提供给他改变命运的物质条件。b.时代尊重他个人的价值,(剑桥)能给他平静的生活。(要点一:扣住物质方面,如物质条件、高科技;要点二:扣住人文方面,如时代尊重他的价值,良好的人际环境)(意思对即可)
②答题要点:a.首先,庆幸霍金能在平静中度过一生;b.更重要的是,祝愿所有像霍金这样有作为的人都能在平静中完成他们不平凡的事业。(或:呼吁社会珍视每个人,尤其是像霍金这样有作为的人的个人价值和个人时间)(意思对即可)
(4)2002年霍金在浦东机场受到媒体追逐,人们争着花高价购买霍金报告的门票,在听报告时,却有人呼呼大睡,有人交头接耳。请简评这种现象。字数60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以下几个方面评述均可:①社会心态的浮躁。②对人才的不尊重。③对科学的亵渎。④对科学家的不尊重。(如有其他看法,合情合理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所认识的盖茨
张亚勤
我第一次见比尔·盖茨是在1990年,在拉斯维加斯的Comdex大展上,盖茨做一个名叫“信息尽在指尖”的演讲,当时的盖茨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真正接触盖茨是在1992年亚特兰大的一个展览会上,那次他来展会做的主旨演讲是Windows95,他称之为“芝加哥计划”。我当时在从事视频方面的研究,在展会的一个展台上向众人演示我的视频压缩技术。忽然间,一个很特别的声音传了过来,问我压缩的速率是多少,压缩比例是多少,我回头一看,那个人就是盖茨。盖茨已经看过了好多个展台,他停留了下来,我们就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交流,聊了20分钟左右,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和他交流。
1998年我加入微软后,回国和李开复博士一起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2000年我开始担任院长,经常向盖茨汇报工作。我第一次向他汇报工作是2000年夏天,我和微软研究院的十几个同事到雷蒙德微软公司总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汇报刚开始时,我认为他肯定对网络多媒体领域不太了解。令我惊讶的是,他不停地提问,问题都问得很深入,甚至走上前台去询问技术细节,比如做小波变换的编码、如何分层、频率分布、容错率等。他不是网络多媒体领域的专家,但他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能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2004年1月,我被调回总部出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按照微软的“导师制文化”,回到总部,我就需要一个导师,我找到盖茨,说希望他能做我的导师,他欣然答应了。有时候在电梯里相遇,他会叫我去办公室聊一聊。在这种畅所欲言的互动中,我颇有收获,也更多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当时,我毕竟是一个刚从中国调去的“外来人”,有时会与总部的那些高管们有一些冲突,每当这个时候,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让我很是感动。那段时间,除了日常工作的交往,我们每个月都会有单独会面的时间。他看问题很深刻,总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他聊完天,你会感觉整个人很清爽,思路很清晰。
2006年初我回到中国组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并担任主席。我成了盖茨了解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窗口。我加入微软后在公司里每次碰到他,他都对中国十分好奇,有时候他好奇的问题超过了软件和技术的范围。有一次他问我,为什么中国的学生这么聪明?他来中国时也和一些中国领导人有交流,他说中国领导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强的,我相信他说的是真心话,不是外交辞令,因为对他来说,已没必要再为了什么目的说言不由衷的话了。我每次见到盖茨,他都会欣然接受我给他“洗脑”。比如“十七大”之后,我见到他就专门给他传达中国十七大的精神。他对中国很感兴趣,他觉得这能让他更多地了解中国。
2008年6月,在西雅图,我参加了盖茨的告别晚会,并代表微软中国的全体同仁向盖茨送了两件礼物。其中之一是一本《比尔在中国》的影集,记录了从1991年起比尔·盖茨十多次中国之行的精彩瞬间。另外一个是我个人送给他的——中国古代乐器埙、篪各一件,取意《诗经》“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篪相和,如兄弟之睦,如君子之交。
盖茨的退休让我既感到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他又开始投入一项让他充满激情并对整个社会都有益的事业当中去了。盖茨是微软的灵魂人物和大家长,另一方面也是我的朋友,我们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过争论和探讨,有时能达成共识,但也有出现分歧的时候。当然,盖茨并没有完全离开微软,他还是微软的非执行董事长,他每个星期会来公司一天。
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用创新的技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现在,他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他对于财富的态度和对梦想的不断追求,最值得世人学习,我十分敬佩他,他是我人生的楷模。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第一次见盖茨是1992年在亚特兰大,盖茨在展览会上做了主旨演讲Windows95,之后他们针对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了20分钟的交流。
B.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时,作者认为盖茨肯定对该领域不太了解,可令他惊讶的是,盖茨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却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C.作为一个刚从中国调到微软总部的“外来人”,当作者与高管们发生冲突时,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种为了维护两国人民友谊而不辞辛劳的精神,让作者很是感动。
D.作者叙述送给盖茨中国古代乐器埙、篪这件事,既表明作者与盖茨之间有着诚挚的友谊,也与上一段中写盖茨对中国很感兴趣、渴望了解中国相照应。
E.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我所认识的盖茨”与自己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盖茨对财富的明智态度和对梦想的孜孜追求。
解析:选BD。A.“第一次见盖茨”于文不符,应是“第一次真正与盖茨交流”;C.对作者感动的原因理解错误;E.不太全面。
(2)作者说盖茨的退休令自己“既感到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该句出现在文章倒数第二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结合前后文有关内容及文章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为工作中受到盖茨很多帮助和有益影响而心存感激;②为盖茨退休后自己不能再与之共事而难舍;③为盖茨退休后能全身心地致力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而感到高兴。
(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盖茨是自己“人生的楷模”,结合全文来看,盖茨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全文的角度考虑,对文本所阐述的内容作适当的概括,不能停留在对事件的叙述上。人物值得学习的品质较多,作答时要分点进行阐述,答案要全面。
答案:①谦虚好学,善于思考,对不熟悉的领域充满好奇。②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眼光,渴望了解并能尊重不同的文化。③看问题很深刻,思路清晰,能很快抓住问题核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④亲切平和的人格魅力。⑤对于财富淡泊的态度,对慈善事业的热心。⑥对梦想不断追求的精神。
(4)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而最终他却又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请你就对“梦想”“财富”“回馈”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和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围绕观点,联系文本内容和社会现实分要点阐述,要有观点,有分析,先总后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答案:(示例一):每个人都有梦想的翅膀。①人要有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有了梦想但不肯努力,只幻想着一步登天,也很难实现自己的梦想。②最高的梦想不仅仅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应上升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高度。
(示例二):人对于财富要有一个明智的态度。①财富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都是必需的,但人获取财富要通过个人努力和正当的手段。②人可以追求财富、创造财富,但不应迷恋财富,要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示例三):人要有社会责任心并懂得回馈。①做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超越自我的狭隘,为社会作贡献。②回馈不是简单的施舍和捐赠,而是一项需要投入激情的事业。

 (2012·天津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警为保护大学生坠崖 获救学子表现冷漠
十多名复旦大学的学生被困在黄山上一段未开放的区域,为救学生,一名民警坠崖牺牲。面对一个生命的逝去,复旦学子不但没有感恩和反思,反而在论坛上大谈面对媒体如何公关,登山社该由谁来掌权,发表冷漠的言论“你们就该为纳税人服务”。
复旦学子的冷漠寒了网友的心,高校学子对生命缺乏基本的尊重和敬畏,引来网上如潮的批评。“一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网友“Z思沫”说,“中国走到该重读鲁迅的时候了。”
获救学子返校忙“夺权”
12月12日,18名复旦等校的大学生在安徽黄山风景区登山探险时迷路,在当地公安消防官兵的全力搜救下,18名大学生全部安全脱险,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24岁的民警张宁海在护送学生们走出危险区时,不幸坠崖牺牲。
“下午采访时,复旦学生冷漠的样子让我心寒。他们甚至连张宁海的追悼会都没参加,就匆匆回去了。”12月14日13时,安徽媒体记者“淡淡esse香”在新浪微博中对复旦学生的冷漠提出了谴责。
“淡淡esse香”说,张宁海的遗体被搜寻出来,抬下山的时候,18个大学生,并不是像报纸写的那样痛哭流涕,他们很平静,“甚至连采访都是我们追着问的,他们说要回上海,我们一路跟到他们乘坐的车前,一个男学生过来说‘不好意思,要上车了’。接着,把车门重重地关上。”
这位记者说:“那一刻,有些东西比天气还冷。”
“淡淡esse香”随后连续更新了数条微博,他为张宁海的牺牲感到不值,揭露了复旦学生在获救现场的无情无义,微博转发达4800多次。
这些获救的学子,回到学校后,已经不再是山上恐慌的迷路人,摇身一变又成了校园精英。获救的18人中的杜彬是复旦登山协会成员,他在人人网与同学的一段对话,昨日被网友截图后放上微博。刚刚获救回校的杜彬“心理状态还可以”,在给同学的留言中透露“校方让大家克制”,“石翔”提醒杜彬要“学学危机公关。经过这次(风波),登协是你的了”,“你要学着去建立秩序……去协调关系,去利用资源。这是这个协会可以给你的”,杜彬回应“这次还得靠你们,我经验太不足了”,“先度(渡)过这次难关吧”。
校园网不谈哀悼谈公关
面对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在微博和其他论坛上,各地网友在沉痛哀悼,而最该反思的复旦校园论坛,却被网友连续爆出复旦学生们忙着讨论如何控制媒体,如何进行危机公关。
昨日,有网友在天涯论坛贴出了复旦大学BBS的几封站内信,发信人“ciang”在信中说,“现在媒体都在宣扬复旦学生推卸责任,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因此“ciang”说,“复旦的新闻人若能在更广泛的媒体上客观地报道这件事,针对复旦的情绪就会很快消失”。他还表扬了上海某记者(复旦毕业)的报道,说其对复旦的影响好,如果换另一个记者写,绝对是反面效果。
这位学生建议,复旦应该趁“黄山事件”的机会将以前的安徽关系巩固起来,民警的追悼会可以派一些校长或副校长参加,在此基础上,顺便争取生源,巩固其他关系。要多带几个院长和系主任去,让人看出诚意。最终,化坏事为好事是必然的,当然,这也考验了校方的公关水平。
除此之外,复旦论坛上还出现了“事件中最不负责的表现是警察找到队伍后,要求立即下山,导致了警察坠崖,做这个决定的人就是最大责任人”,“危险区不能进去是不成立的,爬雪山怎么不被禁止”等说辞。
烈士尸骨未寒,复旦论坛上竟涌现如此“理性”的分析和看法,网友看过都觉得“太冷血”。
学生获救后的冷漠表现,复旦校园论坛上的“冷血”讨论,让网友将对一个无辜生命牺牲的悲伤化为对复旦、对复旦学生的谴责。
1.复旦学子有哪些冷漠行为令网友心寒?请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和概括。考生可找出文中描写复旦学子的语言和行为的语句,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概括。
答案:①民警遗体被抬下山时,复旦学子异常“平静”的态度;②回校后的复旦学子忙着讨论控制媒体、危机公关等事。
2.为什么有网友说“中国走到该重读鲁迅的时候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复旦学子的言行折射着目前国民的冷漠麻木,这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鲁迅笔下的那群麻木的“看客”。时代进步了,可人们的思想并没有与时俱进,这的确让人吃惊。答题时要注意:把握重要语句与文章中心内容的关系,结合具体的语境具体分析。
答案:鲁迅的文章渗透的独立思考、批判黑暗的精神在今天仍闪烁着光芒;鲁迅先生批判的国民麻木冷漠的现象,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唤醒民智,树立精神,培养兴趣。复旦学子的表现反映出国人的精神现状仍不容乐观,中国“走到该重读鲁迅的时候了”。
3.张宁海的同事在网上发帖说:“这样的救援在黄山景区很多,这些‘驴友’在寻求刺激、寻求快乐的同时,有没有想到他们的无序行为会给其他人、其他行业带来很大的麻烦……”这个帖子引发了社会的广泛思考,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考生可结合文章中复旦学子的言行和众多网友的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复旦学子的做法的确能够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我们可以就此进行理性的评价。但评论态度要诚恳,言辞要客观,避免出现过激的语言。
答案:①我们要做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人不可能不出错,但出错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没有责任心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谅解和信任。复旦学子—定要反思自己的行为。②生命只有一次,要学会尊重生命,尊重为你牺牲的人。复旦学子不尊重生命的表现令人不齿。③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复旦学子的莽撞造成的伤害是不必要的,本是可以避免的。
1.(2010·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梁 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在国际可再生
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_ 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办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靠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 当年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 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1)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满肚子委屈”,拟人特征非常突出;②疑问中含肯定的意味,典型的反问;③三个分句句式相同,符合排比的特征。
答案:①处运用了拟人,将阳光、风、生物人格化,形象地说明了这些新能源的不自由。②处运用了反问,说明人类对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的认识有限,发人深思。③处运用了排比,形象地说明了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能源的观念上因循守旧,增强了说服力。
(2)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举法拉第的例子,类比的意味非常明显,新能源就是当时的电,电的现状就是新能源的明天。明白这一点,答题就有了基本方向。
答案:①照应上文,与上文形成对比,说明新能源之所以无用武之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人观念守旧,怕麻烦,怕承担风险。②引出下文有关新能源亟盼世人理解、社会支持、法律保护的内容,从而说明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的重要性。③充实文章的内容,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说服力。
(3)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阳光”在文中有借代意味,意指所有的新能源;新能源的发展遭遇困境,所以需要法律来保护、推动。要明白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需要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先总说新能源未能“自由”,需立法来保护;然后分析了新能源不能自由的两个原因;再指出新能源发展的巨大前景,只有通过立法来保护它的发展,才能让新能源获得自由。
答案:①含义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推广新能源,来为自然争自由,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用自然,让自然的自由发展和人类的自由发展互为条件。②作者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说明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现状,接着从人类认识有限和观念的固执守旧两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原因,然后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事例说明新能源亟需世人理解和社会支持,最后从立法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民间组织员工福利状况调查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基金会工作人员使用的都是国家行政或事业编制,经费由政府下发。1991年后,才开始逐步使用社会团体编制。现在有的基金会尽管使用事业编制,但其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也全部由基金会自行承担,如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有21名专职工作人员,虽然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即将申请下来,但管理上依然采用劳动合同制,所有员工福利均由基金会自己承担。
民间组织的特点是民间性、自愿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我国民间组织有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按照国际规则,国际上的民间组织(NGO)工作人员一般都是由志愿者发展而来的,慢慢过渡到全职人员,从业人员的福利和保险一般是社会统一负担。从业人员本身参与NGO工作的志愿特点比较明显,不存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也就是说,并不把在NGO从业当成“饭碗”来看待。
国内的民间组织发展与国际NGO有很大不同,社会各层面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到民间组织就业,并称这为“非主流就业”,从业者也把这种就业当成谋求自身利益和发展的途径,这就有悖于公益组织的志愿特性。尽管一些基金会希望人们不要把志愿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但客观上,许多人还是把为基金会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为基金会工作获得的补贴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在现在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许多人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无奈之下放弃应有的权利。他们为民间组织工作,却没有正式的编制、没有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甚至一部分人没有劳动合同。
根据北京市社团编制处处长殷邯雪向《公益时报》提供的数据计算,北京平均每个社团仅有0.62个编制,也就是说北京的大部分民间组织工作人员没有编制。有一个助学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有13人。这13人中,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只有5人,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都是非正式员工。
殷邯雪表示,民间组织不为员工申请编制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成本的考虑:给员工申请编制,就得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这样本来紧张的机构经费支出就更高了。我国民间组织尚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国家层面对于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也并不明确。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管理不规范的现状,与民间组织自身发展程度,特别是该机构的经济状况紧密相连。“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组织,自身有能力承担相关费用,但就是不给工作人员应有的待遇。”殷邯雪说。
给正式编制就要付出相应成本,而与此对应的是,民间组织又是大量需要工作人员的。正如殷邯雪所说,非营利组织的生命力就是做活动和项目,人员充足,项目活动做得好,社会效益好,才能吸引更多的捐赠。
“公益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成本不应该由公益组织自己来承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绩效评估研究室副主任袁娟在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说。而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培锋则认为,如果一个人与一个机构形成事实劳动关系,那么该机构就应该为这个人缴纳相应的保险。
袁娟表示,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有赖于全民保障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不应该遗漏民间组织工作领域。政府已经看到了公益性民间组织的特殊性,民政部已经设立了促进民间组织发展的专项基金,部分地方政府更是走在培育民间组织发展的前沿,主动用政府财政补贴民间组织,在现有的人力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全力保障从业人员利益。
“这是一个好的方向,”袁娟说,“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保问题也应该纳入政府采购服务的资金中,毕竟,尽可能减少民间组织善款的内耗,充分发挥公益性特点,才是民间组织走向壮大的出路。”
(节选自《公益时报》,有改动)
(1)国内与国际民间组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准确定位题干中的信息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筛选相关语句的关键词来作答,本题的信息区域主要是在文本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答案:国内民间组织的许多工作人员把志愿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把在基金会工作获得的补贴作为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国际上从事志愿工作的人有社会福利保险,无须把在民间组织工作当做饭碗。
(2)国内民间组织员工福利得不到保障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文中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不难看出,国内民间组织员工福利得不到保障的原因与国家政策、民间组织本身和社会就业压力三个方面有重大关系。
答案:一是国家对于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不明确。二是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管理不规范;本身经济不景气,无力承担;个别有经济能力的组织故意不给工作人员提供应有的待遇。三是就业压力大,员工无奈之下放弃权利。
(3)举例法是调查报告常用的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个例子?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文主要运用了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和助学项目办公室这两个例子,例子的运用相当于论据,所证明的论点在相应的例证表述中都有明确的答案。
答案:运用了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和助学项目办公室的例子。其作用是具体说明了民间组织员工的福利来源和编制情况。
(4)对于“民间组织员工社会保险是否应该由民间组织自己承担”这个问题,袁娟和刘培锋有不同的观点。你支持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不管考生选择支持哪一方,都要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内容能够自圆其说。
答案:示例一:支持袁娟的观点。同国际接轨;符合民间组织公益性、非营利性的特点;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不应该遗漏民 间组织工作领域。
示例二:支持刘培锋的观点。我国民间组织刚起步,民间组织本身应该暂时负担;有付出才有回报,回报后可以壮大自身;组织有责任为自己的员工谋福利。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改变命运
这些天,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但是,一纸喜报换来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偿的笑脸。
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杀,原因是他“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
8天之后,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因为女儿的高考分数达到了二本录取分数线,自己又无力凑够学费,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农民李海明在家中上吊自尽。
为何悲剧总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更需要哪些帮助?
5月10日~6月20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对高考贫困生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本次调查覆盖北京、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的16所高中,共回收贫困高考生问卷322份,高中教师和校领导问卷89份。
调查显示,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其中,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有81.0%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在农村,因子女教育花费大而造成家庭致贫、返贫的事早已不是新闻了。江西省赣州市某村的一名考生家长说,以前指望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现在发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费一路看涨,不少家庭供到半路,就揭不开锅了。村里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在调查涉及的地区中,贫困生约占32.7%,西部的比例明显 高于东部。他们当中,品学兼优者占52.2%。调查发现,11.5%的贫困生在高中期间曾经辍学,12.7%的人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上大学。
调查中,62.8%的高中教师认为,能否支付大学第一年学费往往决定着贫困生能否圆大学梦。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六成贫困高考生表示自己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2.5%的贫困生认为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院校,80.3%的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我听说大学里有助学贷款,还有奖学金。我先贷款,再挣奖学金,假期还能想办法打工赚钱。”家住沂蒙山区的张慧今年9月马上就要成为山东大学的学生了,头一年的5000元学费是父母东拼西凑筹集的。对于未来,她充满了信心:“已经考上了,再难都要熬过去,往后就能替家里分忧了。”
和张慧一样,由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已经被33.8%的贫困高考生认为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相比之下,最贫困的那部分人(25.5%),明显对社会经济资助更为渴望。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助学贷款的总量,但却无法满足同样逐年增长的贷款需求。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约1562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截至2005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者的比例仅占14.6%——这说明,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本次调查发现,有些人是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家住安徽省固镇县马林村洪庄、就读于固镇一中高三10班的张莹莹在调查中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我会尽量靠自己的能力和亲戚的支持完成学业的。”
面对上大学后将面临的经济困难,94.7%的人表示“进入大学后将争取获得奖学金”,82.2%的人“希望通过勤工俭学获得一定收入来补贴生活费”。还有部分学生表示,大学期间要省吃俭用甚至假期不回家,以降低生活开支。
(1)结合文中调查,简要概括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关于“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的调查,在文章第六至十五自然段,第六、七两段主要讲高考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第九段对高中教师的调查从侧面反映高考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第八、十两段主要反映贫困生的学习状况及对上大学的认识;第十一、十二、十五段主要反映贫困生的心理渴望与对前途的信心。所以,答案可从三方面概括。
答案:①多数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②多数贫困生品学兼优,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③多数贫困生渴望得到社会经济资助,对未来充满信心。
(2)文章开头的悲剧令人痛心,结合全文分析,如何避免悲剧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起悲剧的发生,一是因为“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一是因为自己无力凑够女儿的学费。悲剧是可以避免的,文中第十一段张慧及其父母的做法给了贫困生家庭一个启示:正视困难,勇敢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第十二、十三段“助学贷款的效果”提示政府要最大量地提供助学贷款,第十四段有些人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原因提示要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维护受助者的自尊。第十五段也提示贫困生要自立自强。
答案:①贫困生家庭要正视困难,做生活的强者;②政府要最大量地提供助学贷款;③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维护受助者的自尊。
(3)本文在新闻调查情况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全文看,主要使用百分数表达调查情况。如调查“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时,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用“82.3%”很直观地表达出“教育支出大”是绝大多数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其他调查也和这个调查一样。
答案:主要使用百分数表达调查的情况,这样便于直观地看出每种调查情况涉及的人数比例和某一问题存在的普遍程度。
(4)调查中有位同学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高考贫困生该如何消除这样的想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高考贫困生要认识到贫困不是自己的过错,没必要为此背负过重的精神负担,贫困是奋斗途中的困难,寻求援助是正常的事,贫困生要在积极寻求援助的同时,不负众望,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这样才能真正的为自己挣回自尊,改变命运。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寿光8万农民工“寒冬”不失岗
崔永刚 王德贞
本报寿光12月29日讯 今天上午,虽然天寒地冻,但寿光市侯镇项目区内却是春意盎然。山东联盟化工集团在此举行新员工宣誓上岗仪式,25岁的农民工王发亮和46名工友经过1个月的岗前培训,今天正式上班,从此成为寿光8万农民工大军中的一员。
正当一些地方的很多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纷纷裁员应对经济“寒冬”时,寿光却是另一番景象。寿光市总工会副主席李仁光说,目前全市有大小企业4088家,其中的8万名农民工,已全部纳入工会组织。为保障农民工权益,寿光市总工会发出了《致厂长(经理)的一封信》,倡议企业理性应对危机,不做“经济性裁员”,这一举措得到了城内企业的集体响应。山东默锐化学有限公司是一家出口型企业,虽然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是1000多名职工无一下岗。公司总经理杨树仁认为,让职工有稳定的收入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且熟练工人也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裁掉容易招回难。杨树仁说:“关键时刻要有担当,企业愿做农民工的‘挡风墙’。”
目前在寿光,农民工不仅没有因经济“寒冬”而失岗,今年全市146亿元的工业投入还催生了近万个就业岗位,又吸纳了8622名农民变工人。仅山东联盟化工集团今年就开工了5个项目,新招进了951名农民工。
“寿光企业能从容应对危机,被称为‘寿光模式’的银政企合作,功不可没。”山东社科院研究员秦庆武介绍,寿光的银政企合作,就是由政府建立中小企业协会和政策性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至今,作为银企“红娘”的担保公司,已为寿光25家中小企业提供了4550万元贷款担保,助其在“风雨飘摇”中站稳脚跟。
工业之外,快速发展的服务业也生成了一汪就业“活水”。近日,寿光全福元超市东城店开业,新聘800多名农民工;银座商场寿光店临近开张,又推出1600个招聘岗位。据悉,已有10家大型卖场先后落户寿光。
从今年10月下旬开始,寿光市职业介绍中心专门设立了“失业农民工登记服务窗口”,该中心主任刘月祯今天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前来登记失业的人数为零。”
(有删改)
(1)在经济“寒冬”中,寿光是怎样保证农民工不失岗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章分别从政府、工会、企业及“银政企合作”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在经济“寒冬”中,寿光是怎样保障农民工不失岗的,作答时将这些信息加以整合就可得出答案。
答案:政府积极增加经济投入,工会及时倡议维护权益,企业履行责任勇担当,“银政企合作”渡难关,发展项目增岗位。
(2)这则新闻的导语有何特点?好处是什么?试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则新闻打破了一般的新闻导语概括新闻内容的特点,采用叙述故事的方式,这种方式更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还保持了新闻的时效感和新鲜感。
答案:特点:有悬念。好处:以简单而充满吸引力的文字,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旧闻”转化为“新闻”,保持了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鲜感。由于这则新闻中的事件时间跨度相对较大,发稿时新闻已经成了“旧闻”,但记者巧借新员工宣誓上岗仪式这一事件,以及具体的普通农民变成工人的事实,把“旧闻”变成了“新闻”;同时也过渡到了新闻的主题。
(3)美国著名记者唐·怀特黑特说:“一篇好的报道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本文是一则采写工作经验的新闻,但记者巧妙地采用人物的视角和讲述故事的方式来报道,使人读来毫不枯燥。请举例分析本文是怎样“讲”新闻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让新闻中的人物现身说法。如让寿光市总工会副主席李仁光说工会是怎样保障农民工权益的,让山东默锐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树仁说“企业愿做农民工的‘挡风墙’”,这就把新闻人物与读者的距离拉到了最近。②记者讲述自己在采访中的所见所感。如导语中“今天上午,虽然天寒地冻,但寿光市候镇项目区内却是春意盎然”,这是一种具有强烈个人心理感受的描述,可以赋予新闻人情味。③由记者同被采访者共同讲出新闻事实。如篇末“从今年10月下旬开始,寿光市职业介绍中心专门设立了失业农民工登记服务窗口,该中心主任刘月祯今天告诉记者:“到目前,前来登记失业的人数为零。”使读者易于接受,且能引人深思。
(4)这则新闻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它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也有些许可以改进的地方。你认为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篇消息的结尾处,缺少与开头的呼应。王发亮是谁,他上班当天怎样了,等等,均没有交代。如果消息结尾处再回归到导语中的人物上,用另一个生活化的情形收尾,呼应开头,或深化主题,将是较为成功的一笔。②消息来源交代不清,无法验证消息真实性。比如这条消息中的“据悉,已有10家大型卖场先后落户寿光”,没有交代消息来源,使人无法确信,这是记者写作中的疏漏。③消息的清晰度和可信度低。该消息中使用“近日”含糊表达时间,而文中所记事实,只能发生在具体的时间内。
2.(2012·安化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约克·伊万斯今夜值班
罗伯特·凯塞
在德国对英国狂轰滥炸的时候,人们很少能想起伊万斯,更不会在他那瘦小的胸膛上挂一枚奖章,即使在他死后也不会。
他绝不会在一次伴随着低沉的鼓声和嘶哑的喇叭声进行的殡仪中接受人们的致敬。事实上,人们很可能根本不会为他举行葬礼。
战争打响之前,他没有做过任何足以使自己为人所知的事情。他在码头上干活儿,那里尘土飞扬,对他的肺部有影响。上次世界大战后期,为招募新兵进行的体格检查并不十分严格。尽管如此,由于视力差和其他缺陷,人们还是拒绝他入伍。
然而,尽管他无声无息,他却具有英雄的品格。
让我们继续讲伊万斯的故事吧。他死前成了一名防空民防人员。他接受了一年的训练,学习如何戴防毒面具;如何让昏倒的妇女苏醒过来;怎样把行人引导到最近的防空洞等等。在训练中,他的表现平常。
这天夜里,约克·伊万斯值班。过去一个月中,他几乎每夜都要值班,因为每夜都有空袭警报。如果他还活着,那么,他每次都得值班。现在,空袭随时都可能发生。
那天夜间11时,他打电话给民防指挥中心,报告说他看到远处有一点亮光。伊万斯的长官听到是伊万斯,就漫不经心地说,那是有人在抽雪茄,不过烟火太亮罢了。
伊万斯守护在郊区某地一个公用电话间旁边,敌人轰炸城区时,这里也挨过炸弹,当一枚大炸弹丢下来时,他没有来得及离开。
这个炸弹没有爆炸,对此伊万斯开始很高兴。炸弹是带着撕裂人神经的尖叫声落到地面上的,过了一会儿,伊万斯想到他应当去看看这枚炸弹。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炸弹,在受训期间,他看过不少图片和图表,知道这是一枚定时炸弹, 而且是一枚大的。
几分钟后,他把这一切向上司作了报告。
“炸弹在哪里?”上司问道。
“在街心花园里。”伊万斯答道。
上司命令说:“把无关的人赶走,把附近住宅里的人撤光,让行人不要靠近!”
“是,先生!”伊万斯说。
伊万斯遵照命令行事。在不到一小时内,他把附近几户居民撤走。在这以后,他坚守在岗位上疏导行人。
早上7时以前,行人不多。在这以后,上班的工人和各种行人成群结队而至,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有的乘汽车。
在连续遭到轰炸的地区,有这样一种荒唐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对可能造成严重伤亡的事情,反而非常好奇。
突然,约克·伊万斯发现他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事。这枚炸弹落在两条街的交叉口上,使四个方向的行人都受到威胁。
伊万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他把炸弹后面100多码的地方用绳子拦了起来,然后,他把自己的岗位移到十字路口的中间。
有数以百计的行人听到他说:“此处有定时炸弹,请走开,请走开。”他们走开了。
从这里路过的人中有一位是附近圣公会教堂的神父。这位神父向记者提供了关于伊万斯生命最后时刻的最生动的情况。
神父说:“他几乎完全没有必要用手指炸弹在哪里,炸弹就在他身后的草坪上。很明显,他是了解这是多么危险的。他面色苍白、憔悴,但是,从他的声音中人们听不到丝毫颤抖。我永远忘不掉这个:他吹哨子,呼喊着,要人们离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像中世纪的麻风病人,他摇着铃,呼喊着‘避开我,避开我!’” 。
“我要他用绳子把大街拦起来,然后自己撤离。但是,他却对我说:‘我的任务是留在这里。请走开吧,不要给别人树立坏榜样。’于是我只得走开,到电话间打电话向有关方面求助。”
9时10分,炸弹爆炸了,把地面炸开了一个大弹坑。伊万斯连尸骨也没有留下。
(选自《西方新闻作品选读》)
(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运用目击者的话语,记述新闻主人公约克·伊万斯在生死关头从容不迫、忠于职守的感人事迹,增强了现场感和真实性,产生了巨大的宣传效应。
B.文章开头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吸引读者眼球,为下文叙写一位忠于职守的忘我的英雄作铺垫。
C.“人们对可能造成严重伤亡的事情,反而非常好奇”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用“这样一种荒唐的现象”来反衬约克·伊万斯疏散群众工作的难度,衬托伊万斯忘我的精神。
D.“长官听到是伊万斯,就漫不经心地说,那是有人在抽雪茄,不过烟火太亮罢了”,这句话表明,伊万斯的工作从来就没有得到上司的重视,他的上司对社会安全漠不关心,这也为下文写他孤军奋战埋下了伏笔。
E.作者使用“这天夜里”“夜间11时”“过了一小会儿”“几分钟后”“在不到一小时内”“早上7时以前”“9时10分”这些表示时间推移的短语,增加了现场紧迫感,目的是使读者的心跟随作者的叙述而悬起来。
解析:选AC。B.应为“先抑后扬”;D.说法绝对,也许伊万斯的上司当时是警惕性不够,但从后面与伊万斯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上司对群众安全是重视的;E.“目的”分析有误。
(2)这个特写标题看似平常,文中也多次强调伊万斯是个“平常人”,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必须先总体把握文章的这一写法特点——对比衬托,先抑后扬。分析时还要注意,无论是标题,还是反复渲染约克·伊万斯的“平凡”与“普通”的文字,都是为了表现他的英雄行为作铺垫的。
答案:新闻标题朴实,就像一个貌不惊人的普通人,但是,新闻内容却让人大为震惊。文中也没有对新闻主人公约克·伊万斯的肖像进行描写,只是多次强调他是个平常人,如“在训练中,他的表现平常”,“没有做过任何足以使自己为人所知的事情”,“他无声无息”,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死亡的威胁面前,从容自若,镇定地指挥行人,以自己的牺牲彰显了严守岗位、自我牺牲精神的伟大。在这一点上,他具有“英雄的品格”。作者的用意是,通过写他的极平凡,反衬平凡中的伟大,使人们在强烈的对比中,为英雄行为所折服。(言之成理即可)
(3)约克·伊万斯发现定时炸弹后做了一系列的事情,他的这些行为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学生应该认真阅读有关约克·伊万斯发现定时炸弹后所采取的措施的文字,从中归纳提炼出人物的品质特点,如镇定从容、尽心尽责、勇于牺牲等。
答案:虽然约克·伊万斯知道身处定时炸弹边上的巨大危险,他的面色苍白、憔悴,但是,从他的声音中人们听不到丝毫颤抖,在众人的生与自己的死的选择中,他是那样镇定、从容。虽然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防空民防人员,但在生死关头却能恪尽职守,竭尽全力疏散行人,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置自己安危于不顾,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连尸骨也没留下,而数以百计的人却因为他的疏导而得救。这是一种多么感人的、壮烈的献身精神!(意思对即可)
(4)这篇特写的开头原来有这么一段议论的话:“艺术家完全应该以他为模特儿,塑造大英帝国精神的形象,就是依靠这种精神,大英帝国才维持到今天。”有人说这是画龙点睛,有人则说这是画蛇添足。你是怎么看的呢?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时,考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和写作技能,并能结合所给的新闻文本阐述自己的见解看法,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一般答题模式是:先表态后阐述。
答案:示例一:我赞成“画龙点睛”说。面对约克·伊万斯这样的英雄,作者不应该以纯客观的手法来写作。作者应该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也可以有一语中的的议论、发自肺腑的抒情。这是动情的评价,既是抒情也是议论,对特写塑造形象、讴歌英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示例二:我赞成“画蛇添足”说。约克·伊万斯是千千万万维护世界和平、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的英雄之一,但说艺术家应当以他为模特儿,“塑造大英帝国精神的形象,就是依靠这种精神,大英帝国才维持到今天”,就有溢美与夸大之嫌,使本来感人的故事反而显得做作,失去其感人肺腑的震撼意义。况且还带有明显的政治宣传色彩。所以,还是删掉这段议论比较好。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倾听历史的诉说
——胡锦涛主席访问马六甲侧记
马六甲,是马来半岛历史上最悠久的古城,是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航程中多次驻节的地方,是马来西亚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的地方……当地人常说:“了解了马六甲的历史,就意味着了解了马来西亚的历史。”
历史的回声,伴随着马六甲海峡的涛声。11月11日下午,正在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马六甲。这里呈现着热烈的景象:高楼上悬挂着印有“热烈欢迎胡锦涛主席及夫人莅临马六甲”的巨大绸幅,众多马六甲市民沿途夹道欢迎。欢迎的热潮,印证了《星洲日报》“胡锦涛访马”专页前一天刊登的市民心声:我们希望能让胡主席感受到马六甲人民的热情。
胡锦涛来到双岛城岸边的马六甲海峡石碑旁,拿起望远镜眺望这片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浩渺海域。水天之际,碧波荡漾;云霞之下,艨艟巡行。胡锦涛详细询问了海峡通商、港口建设等情况。当地官员介绍,当前世界海上贸易的25%都经过马六甲海峡,日轮船穿行量超过200艘。
人们兴奋地簇拥过来,争相同胡锦涛合影。两位居民捧着两只精致的瓶子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到胡锦涛面前,原来他们是要向中国贵宾赠送马六甲海峡的海水、沙粒标本。胡锦涛高兴地说:“感谢你们的珍贵礼物!”
“我早就听说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今天到这里来确实是百闻不如一见。距今600多年前,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曾多次到过这里,现在经过这里航行的中国船只越来越多。我们要把中马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继承和发扬下去。”胡锦涛在参观结束时对当地陪同人员的一席谈话,道出了中马两国人民共同的感受。
棕榈婆娑,波涛细语,仿佛依然在诉说600多年前的动人故事。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用和平的方式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用合作的方式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繁荣。马六甲百姓精心为郑和建亭、塑像、修庙,用郑和的名衔为这里的山峰和水井命名,表达他们对来自远方的和平友好使者的尊崇和怀念。
马六甲的中华记忆是温馨的。胡锦涛专门参观了这里的巴巴娘惹博物馆。巴巴娘惹是指15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加(马六甲)王国、满者伯夷国、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一般为男性华人与当地妇女通婚所生,男性称巴巴,女性称娘惹。他们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马来文化。这座博物馆的建筑已有113年历史,亮丽的砖瓦,木制的窗板,黑色匾额上镌刻的金色汉字,显示了鲜明的建筑特色。室内陈列的黑檀木桌椅、描绘中国风景的屏风、产自中国的瓷器、传统婚礼服饰等,既显出浓厚的中华文化渊源,也反映出文化交融的特征。
胡锦涛一边参观,一边询问博物馆主人曾金礼一家几代人生活在这里的情况。他饶有兴致地从墙上的老照片中分辨出曾金礼年轻时的形象。得知他们特有的生活习俗时,胡锦涛说:“这就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
主人特意向胡锦涛展示了一幅绘画作品:600多年前马六甲海峡港口的街道繁荣兴盛,郑和宝船和满剌加国王的船相依泊岸的场面栩栩如生。画作表达了两国人民对中马友好交往历史的深深感念。
依依惜别,当地民众聚集在街道两旁,不停地挥动中国国旗,中国留学生们激动地高呼“祖国万岁”。胡锦涛向欢送的人群频频挥手致意。
“中国和马来西亚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这是胡锦涛在同马来西亚领导人的交谈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是体现中马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的一句话,这是中马两国人民心中常常念记的一句话。
胡锦涛访问马来西亚,适值新中国同马来西亚建交35周年。这次访问增进了中马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了两国互利合作,推动了中马战略性合作关系迈上新台阶。正如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所说,胡锦涛主席这次访问恰逢其时。
马六甲的友谊诉说,贯串中马友好的历史,也必将伴随中马友好的未来。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点明马六甲在马来西亚悠久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也强调了胡主席此次访问的重大历史意义;照应题目,引起下文对中马历史友谊的诉说。
(2)文章描写了哪几个主要场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文章主体部分划分层次,明确文章共写了五个场面,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场面进行概括;其次要分析这五个场面描写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和其表达效果。
答案:文章描写了马六甲民众夹道欢迎、争相合影、赠送标本,曾金礼展示绘画作品和依依惜别等主要场面。这些场面描写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让读者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马六甲当地民众的巨大热情以及中马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3)文章在安排上为什么采用历史与现实相交融的写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进行分析,找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深刻理解描写历史与现实的作用。
答案:这样安排有利于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在说明中马友谊源远流长的同时,揭示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美好前景;在展示深厚友谊现实的同时,揭示两国的友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4)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评价中马友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按历史传统、文化渊源、民众基础三个角度进行概括;其次要对概括出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评价时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注意语言要简洁、流畅、得体。
答案:①中马友谊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可以上溯到郑和下西洋;②中马友谊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对巴巴娘惹博物馆的描写可以看出中马有由民族交融而形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③中马友谊有坚实的民众基础,从文中民众活动高度的自发性可以看出民众的巨大热情。总之,中马友谊必将有着美好的未来。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感动的中国更有力量
——专访《感动中国》节目总策划梁建增
①记者曹建文(以下简称记者):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今年已是第九年举办,《感动中国》初创时是一种什么背景?怎么想到用“感动”两字作为品牌内涵?
梁建增(以下简称梁):《感动中国》属于人物类年终盘点节目。2003年,《东方时空》创办了十周年。大概是2002年秋天的时候,我们想尝试求新求变,就想到了年度人物评选这种方式,希望从年度人物入手,梳理过去一年哪些人和事对公众有影响。从最早的讨论开始,各种有激情的想法开始碰撞。讨论到最后,大家有了一个简单的共识,“梳理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发掘新闻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画历史瞬间,放大历史细节”,这应该是《感动中国》最早的“核”。
有了“核”,然后再打磨“细节”、“瞬间”、“故事”、“感性”这些关键词,最本源的东西——“情感”就浮出来了。“感动”两个字随后就蹦出来了。
《感动中国2002》是我们制作的第一期节目,那些当选的人我都还记得。有郑培民、张荣锁、王选、张瑞敏、刘姝威、张前东、赵新民、姚明、黄昆、濮存昕。我们当时只求一个内在的东西,那就是感动。这种设计在2002年,还是非常独特的。
②记者:《感动中国》被人们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两个字就是体现精神倾向的。那么,怎样才算是“感动”?怎样才算是“感动中国”?
梁:“感动”这样一个词,可以说是非常感性的。它会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你问一个人:除了悲伤,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你流泪?他的回答可能非常出乎你的意料。如果每个人都把这个理由写出来,可能是非常奇妙的。而且“感动”也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过去感动的事,你现在可能只是会心一笑。年轻时候无动于衷的,年纪大的时候,可能会突然被触动。
我们提倡的感动,不是文学家、美学家所说的那种细微的、个体的感动,而应该是一种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属于一个巨大社会群体的心理体会,能够向社会传播,也能够让受众接受认可的一种情绪和价值判断。
具体说,它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有坚持不懈的改革创新精神,有为人民服务的利他传统。在我们年度人物里,比如钱学森、钱伟长,他们都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我们向科学家致敬,因为他们的成就,更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改革创新精神。更多的来自基层的平凡人,比如今年的郭明义、刘丽、王万青,都是非常典型的利他主义者。
③记者:作为媒体人,常年与冷静客观的新闻打交道,《感动中国》这样一个情感丰富的节目,是不是也给您本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
梁:做这样的节目,需要客观冷静的眼光,也非常需要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工作热情,而是作为一个人,他内心所拥有的善良、责任和激情。
说实话,这是我非常偏爱的一个节目。节目的制作过程非常艰辛,但也非常愉快。我们的主持人敬一丹、白岩松每次在节目开场的时候都有简单的表白,非常有特点。比如,今年他们说:还是这个季节,还是这个时间,还是对温暖的渴望,还是您期待的目光。在这个极具变化的时代里,总要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让我们向前走的时候,会更踏实。
这些都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话,观众期待这个节目,主持人期待这个节目,我们整个团队都非常期待这个节目。我们期待的是什么呢?是一种温暖,一种来自人内心的力量。“感动中国”人物的作为,正是这种温暖和力量的源泉。
因为节目的特质,它产生一种特别的吸引人的力量。每年一到深秋,大家开始主动联络,相互收集自己听说的、感受到的感动,只等时间一到,就放下手头的工作,投入到《感动中国》中来。
(有删改)
(1)这篇访谈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篇访谈由三部分组成,回答本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记者的每一次提问,这是概括的方向。其次,要注意结合访谈对象的回答。这样总结出来的答案才是准确、全面的。
答案:①《感动中国》的初创背景;②“感动”两字的内涵;③《感动中国》制作者的感受。
(2)《感动中国》节目中的“感动”两字包含哪些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的答题有效区域为文章第②部分,这部分中特别提出“感动”是基于“巨大社会群体的心理……价值判断”的感动。此外,作答时还要注意结合年度评选的特点,这点在记者的提问中已有提到,即“年度精神”,这是其本质性的特点,作答时不可忽视。
答案:①属于一个巨大社会群体的心理体会,能够向社会传播,能够让受众接受认可的一种情绪和价值判断。②能够体现中国人的年度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具有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或者坚持不懈的改革创新精神,或者为人民服务的利他传统等。
(3)怎样理解第③部分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该句,要准确理解“一些不变的东西”“踏实”等关键词的内涵,“一些不变的东西”指精神及精神上的追求;而“踏实”一词,结合访谈整体来看,应指“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带给公众的力量、鼓励等。
答案:①这句话强调了“感动中国”人物带来的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力量。②时代极具变化,但人们对高尚精神的追求是不变的。这种追求来自人内心对温暖,对力量的渴求。正是这些感动让一个人在人生行进中拥有善良、责任,受到热情的鼓励。
(4)访谈第③部分说“做这样的节目,需要客观冷静的眼光,也非常需要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工作热情,而是作为一个人,他内心所拥有的善良、责任和激情”,请联系《感动中国》制作者的感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本有针对性地回答仍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由《感动中国》节目的初创背景来看,访谈中提到的有感动之“核”、感动内涵等;从节目制作者角度看,访谈中特别提到了被采访者梁建增的感受。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①客观冷静才能看到并制作出《感动中国》的“细节”、“瞬间”、“故事”,突出其“感动”的特点。②内心所拥有的善良、责任和激情已远远超出对工作的热情,这促使节目制作者更富热情地去挖掘人物感动社会的一面。同时“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又激励感染着节目制作者。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平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睿智。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之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读书人修身养性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人格的基本因素。
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人君子的雅量。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又选贤任能地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在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达,“五四”前夕,他与林纾论战。林用刻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本人,而蔡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两相比较,其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围绕《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过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但年少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的《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笨谜”“大笨伯”等,词气颇为尖刻。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究,这使得一些学界后辈们疑惑不解。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忽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您的字写得这样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此话出口,席间众人顿感此举未免太使蔡校长难堪。岂料,蔡不以为忤,反而笑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试。”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竟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的性格和涵养于此可见一斑。处世恬淡,待人平易,非有超脱的气质和博爱的胸怀,是不易做到的。
大概因为这平易淡然,蔡元培作为“好好先生”的形象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有人以为他接物待人“太滥”,有人觉得他临事无可无不可,有人甚至说他参政理事易受别人影响和操纵,等等。但是,蔡元培“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这一特点较集中地表现于他主政北京大学那一时期。北京大学实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当时社会上守旧势力与军阀政客集团联手,诋毁北大和蔡的办学方针,一时间“黑云压城”。曾经为蔡改革北大出谋划策的汤尔和等人转而力劝他解聘陈独秀、制约胡适,以缓和外界的压力。蔡长时间沉默着,听着汤等人的劝解,最后他站起身,决然说道:“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他后来发表《洪水与猛兽》一文痛斥军阀,再次表现出“临大节凛然不可犯”的风骨。“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倘没有蔡元培的如此“担当”,恐怕早为守旧势力摧垮也未可知。有人概括他的这种性格为“内和外介,守正不阿”,确是颇为切合的。
无论是从事教育还是参与政治,蔡元培始终不失书生本色。人们或许会注意到,蔡一生中辞职的次数非常之多,其中引起社会反响的“辞职事件”就有数起。他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引去”的自由信条,合与不合的尺度在于他所信守的价值观,至于高官厚禄则并不足惜。每次辞职后,他便重操旧业,以老学生的身份向欧洲的大学注册入学,进行自己心爱的学术研究。他自述的“一生难进易退,性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正是其书生本色的最好体现。在蔡元培看来,学人参政,应力谋为公众做事,而不可以权谋私。他鄙薄那些利欲熏心的官吏,虽曾置身官场,却清廉奉公,洁身自好。每当见到那些做大官的人购田置产常不胜叹息,以为与其留给子孙金钱、华屋、良田,莫如策励晚辈求得真才实学,在人世间有所作为。本此观念,他一生两袖清风,生活俭朴,直至晚年仍赁屋居住,以致引来他的学生和朋友“赠屋祝寿”的那段佳话。为了他自己认定的人生价值,蔡几十年如一日,毫不苟且。
蔡元培的人格修养在其一生的主要社会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和表现出来,构成其复杂文化品性的最为基本的部分。
有人认为蔡元培是“好好先生”,有人认为蔡元培“守正不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认定蔡元培是“好好先生”;二是认定他“守正不阿”;三是既肯定他是“好好先生”,又肯定他“守正不阿”。无论选择何种观点,作答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从文本中找出具体内容加以证明。
答案:示例一:蔡元培是“好好先生”。①思想上兼容并包,聘任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又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②处世恬淡,待人平易,胸襟豁达。
示例二:蔡元培“守正不阿”。遇大事,刚强有主见,抵制外界压力,敢于担当,发表文章,痛斥军阀。
示例三:蔡元培既是“好好先生”,又“守正不阿”。兼容并包,胸襟豁达;遇大事坚持立场,刚强有主见。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细 菌
[美]刘易斯·托马斯
我们认为,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我们断定,它们干起坏事来该是饶有兴致的。它们到我们身上逐利,它们数量太多,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们成功地剿灭了一种疾病,总会有一种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等着取代它的位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从来都只是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相对漠不关心的对象。细菌致病并非常规,疾病通常是由为共生而进行的谈判无结果造成的,是因为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界线。
有些细菌只是在产生外毒素时才对人类有害,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只是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白喉杆菌和白喉链球菌只有在受到噬菌体[注]侵袭时才产生毒素。为毒素的产生提供密码的是病毒,未受感染的细菌是没有获得密码通知的。我们染上了白喉,那是一种病毒感染,但病毒感染的不是我们。我们卷入的不是一场跟毒素的直接对抗赛,而好像是无意中撞入了他人的麻烦。
有些微生物具有侵害人体的特殊能力,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疟原虫等。但从进化论的意义上讲,它们能引起疾病或死亡,这对它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对大多数细菌来说,引起疾病也许是它们的祸事,它们要冒的生命危险比我们的危险更大。一个人带上了脑膜炎病原菌,即使不用化学疗法,致命的危险也不大。相比之下,脑膜炎病原菌运气不好碰到人身上,它们致命的危险可就太大了。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只停留在人体的表面,在鼻咽部呆着。脑炎流行时,大多数带茵者身上、鼻咽部就是病原菌呆的地方。一般说来,它们在那儿对人是无害的。只有在原因不明的少数人身上,它们才越过了界线。这时人菌两方就一块儿遭殃了,而大多数时候,更遭殃的是脑膜炎病原菌。
大多数细菌一门心思在吃喝,它们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这样,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总的说来,这些细菌相互之间不可分离,以相互依赖的群落的形式生活在土壤或海洋中。有一些细菌在更专门、更局部的关系中成了更高级生物的共生者,作为工作零件活在其组织中。如果没有根瘤菌,豆科植物的根瘤就不会形成。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成了动物营养系统的一部分。当然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它们在一切生物里都是正式居民。
细察之下,最居心叵测的微生物——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它们一有机会就侵入人体,进行繁衍,有一些会到达我们肌体最深处的组织,闯入血流,但还是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作出的反应使我们得病。我们身体中用以迎战细菌的火药这样猛烈,又牵涉这样多的防御机制,它们对我们的危险性比入侵者还要大。我们周身都是爆炸装置,我们全身布满了地雷。
是细菌带来的信息让我们受不了。我觉得,我们的大多数病很可能都是这样得的。有些时候,滥杀的机制是有免疫作用的,但我们因一些信号就把自己撕毁成碎片,我们在这些信号面前非常脆弱,比在任何食肉兽群面前还脆弱。实际上,我们在受着自身的五角大楼的摆布。大多数时候是这样的。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畅销不衰。请根据本文内容,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能力。这本书能够畅销不衰,很显然是因为它具有两个方面的魅力:一是内容上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二是语言的生动形象。抓住这些,即可归纳出答案。
答案:(示例) ①文章内容与人类自身的生命、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起普遍关注。②知识性强,利于读者开阔眼界,激发思维。③趣味性强,能够吸引读者。④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读者理解。⑤观点新颖独到,科学性强,有助于读者消除头脑中固有的错误认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顶着橡树的牛犊
随着作品在欧洲的出版,索尔仁尼琴在世界文坛的声誉日隆。1970年,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代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索尔仁尼琴得到苏联当局的明确警告:出去后就别想再回国。没有选择主动流亡的索尔仁尼琴致信斯德哥尔摩,出于个人原因放弃诺贝尔奖。1973年底,以揭露十月革命以来“非人的残暴统治”为主旨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也在巴黎出版,集中体现了索尔仁尼琴反对强权和暴力、极力消除笼罩在自己国家头上不真实的神话和虚假印象、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思想。但四年后,作为国际知名人士的索尔仁尼琴还是被迫出走他乡,并被剥夺苏联国籍,从联邦德国、瑞士一直流亡到美国。
有人说,索尔仁尼琴的声誉来自对苏联的批评,他作为“铁幕”以西的政治工具而被过度吹捧。但事实上,即使受到西方各国的优待,索尔仁尼琴依然像自传《牛犊顶橡树》中牛犊那样,在铁幕那边横冲直撞,1978年,他在哈佛大学批评西方的演讲招致美国的围攻。而1994年被叶利钦邀请回到故乡后,他又无情地揭露俄罗斯社会现实并猛烈抨击当权者,1998年拒领叶利钦总统颁发的圣安德列勋章。“只要还活着,或者直到牛犊顶到橡树上折断了脖颈时为止,或者是橡树被顶得吱吱响,倒在了地上为止。”索尔仁尼琴这样形容自己,他这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牛犊,总是很不明智地、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脑袋和犄角狂热地顶向枝干庞大根基深厚的橡树。
索尔仁尼琴就像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作家(我不怕这样说)能够与政治家分庭抗礼,或者比政治家还要杰出的法则,就是由于他对人类事务的某种抉择,由于他对一些原则的绝对忠诚。”俄罗斯女作家尤利兹娅认为,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能够改变社会进程,或至少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索尔仁尼琴自己也认为:“文学可以加速历史前进的脚步。”“出色的作家,不成功的政治活动家。”北京大学俄语系任光宣教授这样评价这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用文字和口号为俄罗斯命运奔走甚至受难的文学家。
摩罗在《巨人何以成为巨人》中说:“领袖不只是代表人民,而且的的确确是由人民培养出来的。有什么样的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领袖,从而也就有什么样的民族和社会。”在俄罗斯,之所以能产生像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等伟大的文学巨人,其原因就是有这样一群具有“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道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并在普通百姓中获得广泛支持。也因如此,1994年之后的索尔仁尼琴甚至一度被视为俄罗斯未来的先知。“他能得到俄罗斯百姓认同主要是在于他的使命感,在大家不敢说的时候他说了真话。这也是俄罗斯200多年来的一个传统,无论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百姓。”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文学专家陈建华这样评价索尔仁尼琴。
总结自己的一生,索尔仁尼琴在《牛犊顶橡树》中说到:“我一生中苦于不能高声讲出真话。我的一生都在于冲破阻拦而能够向公众公开讲出真话。”但令人唏嘘的是,随着年华无情流逝,当年的“斗士”索尔仁尼琴也只能坐在轮椅上接见现任总统。“索老的身体确实一日不如一日了。”和索尔仁尼琴相识并长期保持联络的北京大学任光宣教授这样说。
(摘自《索尔仁尼琴:俄罗斯良知》)
【注】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年11月12日-2008年8月3日),苏俄著名作家、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社会活动家。1970年,他以揭露抨击苏联时政的《古拉格群岛》一书,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74年,索尔仁尼琴被当局驱逐出境。苏联解体前夕,索尔仁尼琴获得平反。1994年返回俄罗斯,1997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2006年获俄罗斯国家奖。2008年8月3日晚因中风在莫斯科逝世,享年89岁。
你是如何理解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俄罗斯文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等文学巨匠用文字和口号为俄罗斯命运奔走,索尔仁尼琴和他们一样,具有强烈的尊严意识和人道主义倾向。在大家不敢说真话的时候勇于冲破阻拦而能够向公众公开讲出真话。尽管遭受痛苦与磨难,仍不辱使命,坚持真理与抗争,最终赢得世人的赞誉与尊重。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可爱的汪曾祺
张小牛
我们娄底的文友们相聚,总要聊起汪曾祺。13年前,他和几位文坛名家一起来到我们这个偏僻小市,给我们留下了生动可爱的印象,我们怎么都忘不了呵!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省城的一个青年作者笔会上,我就见过汪老了。那正是我们刚读过《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的时候,于是,汪老成了笔会的话题热点。因此当笔会组织者宣布,汪曾祺将从北京赶来给我们上一堂课时,大家顿时欢呼起来。第二天,汪曾祺先生在我们目不转睛的注视下走上讲台。矮矮的个子,全无棱角的圆头圆脸,一双闪烁着智慧又透着淡定的小眼睛,慢悠悠的声调,一下子就把我们拉进了《受戒》那明净悠远的境界里。他就在明净悠远的境界里跟我们拉家常,说他怎么写《受戒》的,怎么写《大淖记事》的,说当初他的老师沈从文怎么叮嘱他写小说的,让我们在这“家常”里一层层揭开知识的硬壳,去努力接近文学的真理。难怪他的小说能给文坛吹来新鲜得如同清晨一般的风,让我们的审美视野里漫溢绵绵韵味,在我们的生命体验中树起一道异常美丽的风景呢!
10年后,汪曾祺居然到娄底这个小地方来了。在我眼里,年已七旬的汪老似乎没有太大变化,那张圆圆的脸依然很纯净地红润着,除了圆圆的脑袋上细软稀疏的头发几乎全白。他是与另外五位名家一起,接受我们娄底地区文联的邀请来举办文学讲座的,另五位文坛名家一致推举他率先开讲,他也就不再推辞,照样和众多崇拜者拉家常,谈自己与文学的缘分,谈自己对小说意境、意蕴和语言魅力的理解,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讲座完毕后,评论家胡德培对汪曾祺说,您的小说语言太神奇,拆开词、句来看,实在平常,可连接成篇却别具韵味呵。汪老就眨巴着小眼睛,笑。
娄底的许多“汪迷”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希望得到汪老的墨宝,他一一给予满足。有位又爱文章又爱集邮的青年拿来一套小型张,请汪老在那上面签名,他也照办了。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就怕“汪迷”色彩沾了俗,但他仍然只将那双小眼睛眨巴几下,微微地笑。
次日,天不亮我们就直奔祝融峰看日出。只遗憾上了峰顶守候至天亮,却因为突然涌出漫天云雾,太阳终未得见。文联一年轻干部沮丧地说,听了一回日头哩。 汪老闻言连连点头:“嗯,有意思,听日头,有诗意,也有禅意啊。”
我总觉得汪老很有几分“禅”意,这感觉从读《受戒》就开始了。了解他曲折坎坷的一生后,我更加觉得,历经磨难备受挤压,却能将生活做一种艺术的变形处理轻轻搁置,而后再用变形的艺术手段把俗世生活予以精彩表现,没有一种禅境恐怕很难呵。
从祝融峰下来,去著名的圣帝庙参观,很多游人都向圣帝磕头、作揖。我也作揖了,并非因为迷信,乃是将圣帝当做巍巍南岳的代表,抑或标为心头某种高度的符号。但我在熙攘人流里注意到,汪老既不磕头也不作揖,只是眯着小眼睛久久打量着南岳圣帝,不知道那圆圆的脑袋里此刻想着什么。文联一位资深摄影师惊诧了,他告诉我,想给汪老拍一张打量圣帝的照片,大雾里得用闪光灯,奇怪的是闪光装置有双保险居然连按三次都不亮,怎么了呵,莫非圣帝也被眼前这个有着佛相的小老头镇住了?
汪老走了几年了,他却依然活在我心中。至今,我时不时还能看到,那明净悠远的神韵里,有一种晨光般的禅意。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对汪曾祺的“可爱”之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就其“可爱”之处的任意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找出文中有关汪曾祺“可爱”之处的文字。然后,抓住其中一点,结合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理解展开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一:当评论家对汪曾祺的作品进行恭维时,他“眨巴着小眼睛”“笑”,这“淡定”是可爱的;登祝融峰没看到日出,他不感到遗憾,还感到有收获,这“淡定”是可爱的。这种淡定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如果对任何事情都“淡定”,与世无争,就会丧失奋发向上、挑战命运的勇气和激情,特别是在青年时期。因此,对待名利、得失,我们应淡定;对待事业,我们不能一味地淡定。
示例二:汪曾祺给文学青年热心传授经验,对青年的要求,一一满足,不以长者自居、不因自己是名人而高高在上的品德是可爱可敬的。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出名后便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看不起普通人。这些人永远无法赢得人们的尊敬,最终将从高处跌下,摔得粉身碎骨。所以,我们应该向汪曾祺学习,不骄不躁,虚怀若谷。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这样潜心育人的大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边听音乐,一边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保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意观点一: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阐发要点:①他在写作上追求完美,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作品;②生活中倾向淡泊、宁静,做什么事都不马虎,全神贯注,不能出错;③喜欢与有品位的人谈话,与人交际总是克制自己,不放浪形骸;④大力提携后辈,培养年轻人,到处演讲,却从不计酬劳,等等。
同意观点二:余光中也确实表现出了一个不合时宜的书生气十足的人。阐发要点:①在这个五光十色的时代,人的生活是多样的,有人喜欢边听音乐边读书,也是可以理解的;②人应该展示自己的真性情,李白、苏轼就是因为有自己的性格才为后人所称道;③人需要宁静,也需要宣泄。

 (2010·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王庆其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观点。可以认为,《内经》是一部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于是,《内经》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①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②内部机能和谐,“形与神俱”;③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内经》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肌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
《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因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这对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选自《〈黄帝内经〉的现代魅力》,2010年1月2日
《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了解了“人”。反之亦然。
B.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视为《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在诊治疾病时的具体运用。
C.《内经》中“人事”,是指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即指人体身心健康状况。
D.《内经》认为诊断“人”的病,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还要考察“人”生活的社会、自然环境。
E.近年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的更发达。
解析:选BD。A.理解错误,根据文章第三段中“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句,可知不能将“天人关系”割裂开研究。C.对“人事”的概括不全,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可知,“人事”还包括“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E.说法夸大其词,近年医学界所提的那个模式的基本观点只是与《内经》“天人合一”的基本观点相通,不能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的发达”。
2.作者为什么说“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要弄清题干中的两个问题:一是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一是“这种和谐”指的是什么。把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联系起来即可。
答案:依据《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健康就是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人体自身的和谐。失去这种和谐,人体就产生疾病。因此,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与维护这种和谐。
3.文章最后说“《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此题时首先要立足文本,明确“天人合一”医学模式和“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内容分别是什么;然后,要分析概括出这两种医学模式的相通之处;最后,从发掘经典文献的价值、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等角度论述启示。另外,谈启示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切不可脱离原文,随意发挥。
答案:示例一:《内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代科学的发展,可以从这样的经典文献中得到启迪。我们要认真整理、学习传统经典,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示例二:《内经》这样的经典文献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大力宣传,让后代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要积极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1.(2009·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进入21世纪后,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选择相关的生存竞争和渐变,所以达尔文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达尔文认为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①在大量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基础上,197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造成新种出现的过程。该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②达尔文认为动植物界在十分剧烈的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种。③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任何物种或生物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个体、物种、群落的内部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不但有竞争,更有协同发展。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是,昆虫在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为植物完成了授粉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时甚至协同进化出令人惊讶的结果。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经历了萌发、发展、壮大的过程之后,其最后归宿则是消亡。达尔文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④达尔文之后的古生物发现与研究明确地表明,自然界不单存在着达尔文所主张的渐灭,还存在着达尔文所坚决否认的突然绝灭。⑤在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内,曾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的突然灭绝,从距今5.4亿年的寒武纪以来,这种明显的生物突然大灭绝就发生过4次。
需要指出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确存在着时代局限性,但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他。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其历史功绩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1)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没能合理解释地球上某些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
B.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是生物进化的推动力之一。
C.达尔文认为,在过去的地质历史时期内,从未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突然灭绝的现象。
D.在昆虫采集花粉的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这一事例证明了“间断平衡论”的正确。
解析:选D。D项中的事例证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但有竞争,更有协同发展,“间断平衡论”的内容在第二段。
(2)以下文字是从原文中截取的,应还原至文中①②③④⑤的哪一处?(只答序号)
他在《物种起源》中说:“确信通常的世代没有一次中断过,没有任何激变曾经使整个地球变为荒芜。”
答:______________
解析:引用的这句话表明达尔文确信地球上的生物进化没有中断过,没有生物突然灭绝而导致地球荒芜。这层意思只能还原到文中④处才能保持文章思路的畅通,所以应该放在④处。
答案:④
(3)本文介绍的新的生物进化理论和研究,主要质疑的是达尔文的哪三个观点?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案分别来自第二、三、四段,每一段都先提出达尔文的一个观点,然后再用新的观点和事实加以质疑。
答案:(1)自然界没有飞跃。
(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自然在反抗
[美]雷切尔·卡逊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但是很少有人提及。
生物学家波里捷说:“昆虫世界是大自然中最惊人的现象。对昆虫世界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生。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是,我们使用的化学物质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们,而且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它们也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我们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现今一些地方,无视大自然的平衡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今天的自然平衡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正坐在悬崖边上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活动的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
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视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昆虫的繁殖数量受到限制是由于存在一种被生态学家们称为环境的防御作用的东西,这种作用从第一个生命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昆虫学家罗伯特·麦特卡夫说:“防止昆虫破坏我们世界安宁的最重大的一个因素是昆虫在它们内部进行的自相残杀的战争。”然而,现在大部分化学药物被用来杀死一切昆虫,无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
第二个被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托马斯·修克思勒曾计算过,一个单独的雌蚜虫在一年时间中所能繁殖的蚜虫的总量相当巨大。
没有一个人知道在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昆虫,现在已经记录在案的昆虫已超过七十万种。这些昆虫的绝大多数都被自然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靠人的任何干涉。糟糕的是,往往在这种天然保护作用丧失之前,我们总是很少知晓这种由昆虫的天然敌人所提供的保护作用。
这种起天然保护作用的昆虫种类繁多。黄蚂蚁捕获那些不移动的蚜虫,并且用它们的汁液去喂养幼蚁。黄蜂在屋檐下建造了柱状泥窝,并且将昆虫充积于窝中,作为黄蜂幼虫将来的食物。黄蜂飞舞在正吃着料的牛群的上空,它们消灭了使牛群受罪的吸血蝇。大声嗡嗡叫的食蚜蝇,把卵产在蚜虫出没的植物叶子上,而后孵出的幼虫能消灭大量的蚜虫。瓢虫,也是一个最有效的蚜虫、介壳虫和其他吃植物的昆虫的消灭者。草蜻蛉靠捕食蚜虫、介壳虫或小动物为生,每个草蜻蛉都能消灭几百个蚜虫。
昆虫存在着这样的天然特性,因此它们一直都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使之倾向于对我们有利的一面的斗争中的同盟军。但是,现在我们却把炮口转向了我们的朋友。一个更可怕的危险是,我们已经粗心地轻视了它们在保护我们免受黑潮般的敌人的威胁方面的价值。
杀虫剂数量逐年增加,环境防御能力的全面持续降低正在日益明显地变成无情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预料昆虫的骚扰会更加严重,并且将超出我们已知的范围。
你会说:“这种情况肯定不会真正发生——无论如何,在我这一辈子里将不会发生。”但是,它正在发生着,就在这儿,就在现在。如安大略的黑蝇在喷药后,数量比喷药前增加了十六倍;在英格兰,随着喷洒一种有机磷化学农药而出现了白菜蚜虫的严重爆发。虽然有理由认为杀虫剂在对付要控制的那种昆虫方面是有效的,但它们却打开了整个盛放灾害的潘多拉盒子。
加拿大昆虫学家G·C·尤里特十年前曾说:“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哲学观点,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
(选自《寂静的春天》,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环境本身就有一道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但由于人类滥用化学物质,这道天然防线的作用已经大大削弱了。
B.作者认为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
C.文章多次引用了一些科学家的话来印证作者的观点,这样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使文章充满了文学情趣。
D.文章既有文学的生动、形象,又有科学的严谨,是趣味性与科学性兼备的优秀科普类文章。
E.文章运用举例、下定义等方法,尤其注重以事实说明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后遭到了大自然的激烈反抗与报复。
解析:选CE。C.“同时也使文章充满了文学情趣”错,这些观点只是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强调滥用杀虫剂所造成的危害;E.文中没有运用下定义的方法。
(2)“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两个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时应找准答题区间。第一问的答题区间是第三、四两段,对此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第二问的答题区间是第三段,对文中关键语句加以提炼,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答案:体现:①昆虫通过遗传选择,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②曾被化学药物控制的昆虫,不但又回过头来折磨人类,而且还会以更为严重的程度爆发性繁殖。原因:人类大量使用化学药物,削弱了环境本身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3)文中写黄蚂蚁、黄蜂、瓢虫等昆虫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一般情况下,在文本中,举例首先是为印证作者的观点服务的,此处也不例外;另外,举例还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把握住这两点,结合文本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通过列举黄蚂蚁捕食蚜虫、黄蜂消灭吸血蝇、瓢虫消灭蚜虫等具体事例,证明大自然有天然保护作用,无须人为干涉这一观点。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说服力。
(4)从全文看,作者写“大自然在反抗”的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章的标题是“大自然在反抗”,很显然,这一标题用拟人的手法透露出了大自然对人类行为的不满。从文中看,作者主要写了由于人类滥用化学物质而对自然造成了危害,表明作者对人类这些行为持反对态度,而结尾又借助加拿大昆虫学家的话表明,人类还没有改变自己的错误做法。综合以上信息,即可提炼出答案。
答案:①指出人类使用化学药物控制昆虫的做法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导致自然灾害日趋严重。②表明作者是反对人类使用化学药物来控制虫害这一做法的。③表达对人类至今仍未意识到过多干预大自然最终会导致更大灾难的忧虑。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魔鬼城”奇观
在新疆浩瀚的荒原中,常常会见到一片片矗立的“城堡”、一列列待发的“船只”、一条条蜷伏的“巨龙”、一座座奇特的“雕塑”。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为,人们将其统称为“魔鬼城”,即依靠“魔鬼的神力”创造的景观。
“魔鬼城”景观不仅仅是在新疆,在世界许多的干旱沙漠区都广有分布。不过,“魔鬼城”的俗名被地貌的专用名词“雅丹”取代。魔鬼城与雅丹,一为俗名,一为学名,均被接受。而从成因上,称之为“风城”更为恰当,因为,风,才是这种地貌的真正建造师。
在新疆,这种风蚀地貌的分布是相当广泛的,因为新疆是我国一个多风的区域,三山夹两盆的大格局,环绕盆地的山脉的许多山谷成为气流通过的通道,因狭管效应形成的强大风力,使新疆形成九大风区、四大风口。风,给新疆送来了水汽,也送来了塑造山川地貌的动力。
风,是怎样塑造出形式各样的魔鬼城的呢?
地球的表面,是由各种岩石构成的,岩石构成了地球外层的四大圈层之一的岩石圈。这些岩石,有的坚硬,如花岗岩;有的松软,如砂岩、泥岩。地表出露的基岩,如果是由不同的岩石一层层相间而成的,在长期的、强大的风力作用下,比较松软的部分被吹蚀,比较坚硬的部分保留了下来,便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形状。岩石性状与风力,是形成魔鬼城的必备条件,在很多情况下,水的冲蚀,也可取代风力,如罗布泊地区的白龙堆雅丹、克拉玛依的乌尔禾风城等,在成因上都少不了水的掺和。
新疆的干旱环境,始于中生代的白垩纪,距今有一亿多年的历史。而白垩纪的岩层,以砂岩、泥岩为主,其中砂岩松软,泥岩稍硬,广布的白垩纪岩层,加上风、水的长期侵蚀,就形成了众多的雅丹地貌,即各式各样的“魔鬼城”。
在中国三大最美的雅丹景观中排列第一位的乌尔禾风城,位于著名的油城克拉玛依市的乌尔禾镇以北,这是一片方圆10千米的城堡型的雅丹群。蒙古语称此地为“苏鲁木哈克”、哈萨克语呼之“沙依坦克尔西”,称呼不同,意思都一样,即“魔鬼出没的地方”。蒙古族、哈萨克族牧民发现此地后,都对亘古荒原上的这座“城堡”十分敬畏,沙的狂扬、风的巨啸,更令人感到阴森可怖,遂共同给予此地“魔鬼城”之名,其意思,一是“魔鬼居住的城”,二是“魔鬼建造的城”。城中,楼台亭榭、市井小巷,应有尽有;石柱、石蘑、石笋、石兽、石鸟,不一而足。这里,距新疆四大风口之一的托里老风口不远,又处于佳木河下游,峡谷的大风又奔泻而至。间歇性洪水和季节性强风,轮番对赭红与灰绿相间的白垩纪水平砂岩、泥岩作用,共同打造了这座闻名中外的“魔鬼城”。
罗布泊地区是中国雅丹的第二大分布区,面积达3000平方千米,雅丹的类型也十分丰富,包括被列为“中国最美的雅丹”第二名的白龙堆雅丹和第三名的三垅沙雅丹,此外还有孔雀河下游雅丹、阿奇克谷地雅丹群、楼兰雅丹等。三垅沙雅丹气势恢弘,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土丘为浅棕色泥岩和砂岩互层,丘体高大,高在10-20米,长200-300米不等,成行列式整齐排列,远远望去,既如海湾中停泊待航的巨大舰队,又似鳞次栉比的高楼市巷,蔚然壮观,罗布泊科考队队员们戏称此地为“小上海”。而罗布泊东的阿奇克谷地的雅丹群,虽然各自分散、孤立,但形态各异的造型,养育了荒漠的美。
魔鬼是可怖的,魔鬼城却是可爱的。如今,新疆的一处处魔鬼城被开辟成了旅游景区,吸引了许多中外人士关注的目光。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魔鬼城’奇观”为题能吸引读者注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魔鬼城”也称为雅丹、风城,“魔鬼城”景观不仅仅是在新疆,在世界许多的干旱沙漠区都广有分布。
C.克拉玛依的乌尔禾风城,蒙古语、哈萨克语都称此地为“魔鬼出没的地方”,地处佳木河下游,主要受水的冲蚀作用形成了雅丹地貌。
D.三垅沙雅丹丘体高大,气势恢弘,排列整齐,蔚然壮观,进入其中,就如同进入鳞次栉比的高楼市巷,因而被罗布泊科考队队员们戏称为“小上海”。
E.从结构上看,本文前半部分主要介绍魔鬼城的形成原因,后半部分则是通过克拉玛依的乌尔禾风城等具体的例子说明魔鬼城的地貌特征。
解析:选CD。C.由文中“间歇性洪水和季节性强风……”共同打造……闻名中外的“魔鬼城”可判断出“主要受水的冲蚀作用形成了雅丹地貌”错误;D.“进入其中,就如同进入鳞次栉比的高楼市巷”错误,原文有“远远望去”一词。
(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任选一处,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不同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写科普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科普文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等特点,以帮助读者理解科学知识。
答案:第一段连用四个比喻,将“魔鬼城”比作一片片矗立的“城堡”、一列列待发的“船只”、一条条蜷伏的“巨龙”、一座座奇特的“雕塑”,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魔鬼城”的地貌特点,很好地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的艺术性、形象性的特点。
(3)为什么新疆多“魔鬼城”?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文中“岩石性状与风力,是形成魔鬼城的必备条件,在很多情况下,水的冲蚀,也可取代风力”可以得出形成“魔鬼城”的三个要素:岩石性状、风力、水力。
答案:①新疆广布白垩纪岩层,而以砂岩、泥岩为主的白垩纪岩层,砂岩松软、泥岩稍硬,容易形成雅丹地貌;②因为新疆是我国一个多风的区域,有九大风区、四大风口;③很多地区还受到水的冲蚀作用。
(4)一般的科普文都具有文学性的特点,请结合本文内容,探究其文学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科普文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的特征,主要是运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结构,兼以或形象生动、或通俗易懂、或亦庄亦谐的散文语言来展示科普知识。科普文章的文本特点有:短小性、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等。
答案:在内容丰富,知识性、专业性很强的科普文中,作者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极富文学色彩的描写等技巧,如本文中对楼台亭榭、“小上海”的描写,化枯燥的说明为生动形象的描写,使全文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通俗易懂,更体现了科普文浓郁的文学性,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并分析它们内在的联系基础,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四川新生代农民工带着改变自己未来的憧憬走出大山,然而,工作强度高收入低、福利保障差、受到歧视是他们普遍遭遇的困境,低学历低技能使他们只能从事那些环境恶劣、工资低、待遇低的工作。微薄的收入,难以满足他们的都市化消费。从四川到广州、深圳闯世界的年轻人,不少选择以抢夺他人财物的方式在城市立足。
(摘自《四川新闻网》2011年04月11日)
河北省文安县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大都面临就业难、业余生活单调等问题。为此,由团县委牵头成立了“青年农民工加油站”,为外出务工青年提供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法律维权、紧急救助等在内的10个方面服务。——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青年农民工找到‘家’的感觉,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摘自《河北日报》2011年05月27日)
刘明,是湖南常德桃源县的一个青年农民。在广州打工时,他从服装厂车工、酒店服务员,一步步做到了酒店主管。刘明看到工友们在工作之余,不是逗留在路边的黑网吧,就是泡在赌博的游戏厅,深有感触。2006年,他辞掉酒店经理的职位,自己掏钱,创建了工友俱乐部——“心灵之约蓝吧”。该俱乐部还创办了《草根》杂志,开办了职业培训班。
(摘自《长沙晚报》2011年10月1日,有删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点)①青年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堪忧,大多就业困难,物质生活贫乏,精神生活单调,身处异乡,缺乏心灵的归宿感。②各地政府应高度重视,为青年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并努力打造青年农民工的美好家园,以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家园的温暖。③青年农民工应自尊自爱,自食其力,不断学习,提高技能,并有精神追求,创建精神家园,成就美好人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陈光标身影!当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日本大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等相继发生后,人们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上都可看到陈光标。陈光标——中国“裸捐”第一人,愿意将所有的财产全部捐献给社会,一分不留给子女。陈光标这样评价自己的高调行为,“我并不看重我现在捐的十几亿元,我认为这跟老百姓捐十几块钱是一个道理。我看重的是我亲力亲为的行为能带动更多的人来做好事、做善事。”陈光标的举动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他把“慈善启蒙”的火种在中国点燃后,更多的处在财富金字塔顶端的亿万富翁们开始更慎重地考虑如何进行财富代际转移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发现,陈光标的举动引人关注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也有批评和质疑,有人认为陈光标是作秀是炒作,是为了公司地出名、发展;还有人说他做慈善太高调, 以牺牲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满足,这是慈善的暴力行为,今年他去台湾、日本发放善款, 台湾人说你回去读一下《金刚经》吧;日本人告诉他,你捐钱要装进信封,不要直接把现金拿手上,以免伤害民众自尊。
那么,对于陈光标式慈善尤其是裸捐你有什么看法呢?请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改革开放几十年,造就了许多先富起来的人,这些人中有人慷慨解囊,四海放捐,这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弘扬,尽管陈光标有些慈善的方式欠妥,但是比起那些骄奢淫逸或者把钱转到海外的人,他们的境界有着天壤之别。而倡导裸捐并践行裸捐者更是可敬的,这种思想是时代的进步,跳出了家产传给子孙的桎梏;设想每个富翁心里都装着受苦受难的同胞,他们还会纸醉金谜吗?国人还会那样仇富吗?我劝那少数专门盯着热身慈善事业者“小辫” 的人,少说三道四,多审视自己,那么,你们不只是会善待他们,心胸也会日益宽广起来。(另外分析陈光标的行为是炒作等也可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最美风景:苏州女孩暴雨中为残疾乞丐撑伞
中国江苏网8月18日讯(记者程远) 天空乌云密布,转而就降下一场暴雨,因腿部残疾而只能靠讨饭维生的大爷来不及避雨,只能望雨兴叹。突然,老人的头上多了一把紫色的雨伞。老人疑惑着抬起头,却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
这就是17日苏州街头出现的感人一幕。据苏州市气象台当日发布的气象信息:受高空槽东移南压的影响,苏州从早晨开始就出现了强雷电、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的强对流天气。网友“林听海安”在西祠论坛上发了一篇名为《请记住暴风雨中的那张绽放的笑脸!》的帖子,帖子里“林听海安”上传了4张照片。照片里天色灰暗,正下着瓢泼大雨,一位靠滑板行走的残疾大爷,一只手拿着行乞用的搪瓷杯,一只脚艰难地向前移动。他的旁边一位穿着白衬衫的瘦弱女孩正在为他撑伞,为了不让大爷被雨淋着,女孩将伞都偏向了大爷一侧,自己的半边身子却露在伞外,被雨淋湿了。尽管浸透雨水的衬衣贴在背上,她还是坚持以这样的姿势和大爷一起向前行走。
从照片里可以看出,街边的小卖部里聚集着很多躲雨的人,其中一位还穿着制服,但是并没有人上前帮忙,整条街只有女孩和残疾大爷两个人。网友“林听海安”为这四张照片配文说:“一位残疾人因为突然来袭的暴风雨而在风雨中无助地挣扎,一位美丽的姑娘打着雨伞冲进暴风雨,为残疾人送去关爱,尽管这把伞根本无法为他遮挡,姑娘自己全身都淋湿了,可是她却成为暴风雨中最美的风景!”
据“林听海安”介绍,这个帖子并不是他原创的:“这是我在别的地方看到,转发过来的。”原帖是蜂鸟网一位名叫“金桥tj”的网友发的,帖子的名字叫做“梅花的微笑”。
请从上述消息中,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苏州姑娘伸出温暖的小伞,为残疾乞丐老人挡住倾盆而下的大雨,她伸出的不仅是一把伞,更是守望相助、平等相待、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乐于助人、不弃不离的人性基石,以及穿越偏见、无比善良的人间大爱。
“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一个人,有一颗善良的心,哪怕是他的举手之劳给人以很小的帮助,也是那样的动人、充满温情。当沦丧的道德成为一些人顶礼膜拜的主流价值观的时候,这位女孩不经意间的善举便显得弥足珍贵。女孩的举手之劳,诠释的是最朴实的善良,不仅温暖了那个乞丐,更温暖了社会每一个人的心。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带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因为蜗牛实在爬得太慢。虽然它已经在尽力爬,但还是只挪一点点……我驱赶它,吓唬它,责备它。蜗牛用歉疚的眼光望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粗气往前爬……
上帝啊!为什么?要我带一只蜗牛散步!但天上一片安静。喔!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根本不在!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忽然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抬头看,蜗牛也正在悠闲地爬着……
作家王开岭在作品《丢失的脚步》中说:“诗意的城市应该是漫步的城市。”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点)(1)只有放慢生活的节奏,以平和的心态审视眼前的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诗意的美。
(2)要懂得放手,解放他人也是解放自己。
(3)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双赢的境界。
(4)要有善于发现生活的眼睛,或要培养发现美的心灵,就能感受生活的美妙。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食堂“三嫂”获港大“荣誉院士”
去年9月22号,香港大学将“荣誉院士”的荣誉,隆重地授给了一位82岁的退休老太太袁苏妹。过去很少人知道袁老太太的名字,因为她丈夫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大家平时都亲切地称她“三嫂”。当天,三嫂被安排压轴出场,与她同台领奖的有汇丰银行曾经的行政总裁柯清辉,以及曾经获得铜紫荆星章的资深大律师郭庆伟。
与这些政商名流相比,三嫂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她一生只会写5个字——自己姓名和“三嫂”,从29岁到73岁,在香港大学的大学堂宿舍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44年如一日“拎出个心来对人”,在许多日常生活琐事上关爱着学子们。学生开晚班饿了,她会给他煲一罐莲子鸡汤补脑;学生病了,她会用几个小时给他熬药;学生开派对过了下班时间,她会等到派对结束,再独自进去清理地板上的啤酒、零食和污渍;学生离校几十年,她还记得他们的名字……正因为如此,也仅因为如此,却感动了港大,感动了港大高层,感动了港大每个老师,感动了港大历届学子,以全票通过,被授予“荣誉院士”称号。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作“对高等教育界作出独特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学生的生命”的人,是“香港大学之宝”。
作为宿舍助理厨师和服务员的退休老太太袁苏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引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用200字左右的文字简要表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点)(1)无论在什么岗位上,能兢兢业业,“拎出个心来对人”就能在朴素中尽显崇高。
(2)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社会不但要尊重精英,每一位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真正的喝彩。
(3)大学不但要开发知识,更要经营“文化”。不但要用知识育人,还要用“文化”育人。
(4)文化绝不仅仅意味着对知识、技能等等的掌握,更是对人性一切的尊严与善的荣耀。
(5)教育应该赋予学生真正的灵魂。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愚蠢的誓言
很久以前,在一个小岛上,居住着一个渔夫,他是出海打鱼的好手。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总爱立誓言,即使不符合实际。某年春天,他听人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很高,便发誓这次出海只捕墨鱼。结果天不遂人愿,他遇到的全是螃蟹,于是他空手而归。回到家里,他才得知现在市场上螃蟹的价格也很不错。渔夫后悔不迭,并立誓下次出海只捕螃蟹。第二次出海,他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螃蟹上,可这一次他遇到的全是墨鱼,他自然又空手而归了。晚上,饥肠辘辘咕噜的渔夫再次发誓:下次出海,不管遇到墨鱼还是螃蟹,他都要捕捞。第三次出海,渔夫严格地按照自己的誓言去捕捞,可这次他见到的只有鲇鱼,于是可怜的渔夫再次空手而归。最终,渔夫没赶得上第四次出海,就在自己愚蠢的誓言里饥寒交迫地死去了。
愚蠢的渔夫失败的人生经历可以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谈谈你的见解,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不在于目标定得是否高远或完美,而在于是否切合实际。
(2)少立誓言,多多行动,总有成功之时。
(3)誓言再美好,也要学会变通,因时制宜才是成功的法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1:教育部近日指出,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多家电视台的台标不合规范,如央视台标CCTV是英文缩写,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要求,需改为汉字,央视则表示该台标非常珍贵,不能更改。
材料2:面对教育部的批评,央视“不可能轻易更改”的回复,有人认为“太过霸气”,“央视敢于叫板的底气,无非还是来自其特殊的地位”。这部分人力挺教育部,认为教育部是为了传统文化而做努力,应该支持。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说的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针对上面的现象,写一篇新闻短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央视台标引起争议(或“央视台标要不要改”)
(2)“CCTV”早已深入人心,不宜轻易更改。首先,CCTV多年来作为央视的标识,早已为国人乃至世界所认同,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文化意义,其品牌价值对央视、甚至是对国家而言,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其次,央视还肩负着对国外宣传的重任,如果改成中文,肯定会给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造成不便。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前不久,北京大学公布了2012年“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参与学校及实施细则。和去年公布的遴选要求相比,今年细化了很多,还列出了不得被推荐的四条“高压线”,第一条就是“不孝敬父母”,而也正是这条要求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一些网友认为孝敬父母是传统美德,一个基本的准则怎么能变成择优的标准呢,而且孝敬不孝敬由谁来判断,怎么判断,是割肉孝母还是卧冰求鲤?也有不少网友在思考,把“不孝敬”这一条单独列出来,是否也说明我们如今在“孝敬”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北大此举体现了对人责任感的要求,我们应大力支持。
你赞不赞成北大将“孝敬”列入实名推荐生遴选要求?请就此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我赞成北大将“孝敬”列入实名推荐生遴选要求。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敢相信他这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呢?
现代社会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些学生虽然智商很高,成绩优秀,但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意识淡薄,急需有人来给他们补上“社会道德”这一课。
北大作为人文学科的“领头羊”,一举一动都有方向标的作用,这次在推荐条件中率先提出“孝顺”的要求,无疑会在教育界刮起一阵“孝顺”的旋风,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所以,我认为北大将“孝顺”列入实名推荐生遴选要求,意义非凡。
(示例二)我觉得北大规定“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不得推荐”是荒唐可笑的!
孝顺父母,是应该提倡,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更为重要。尊敬父母天经地义,但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父母,一是反映了父母的自私,二是培养了孩子的奴性思维。大学培养人才,应该从发展、创新的方向去培养,而不应该培养学生的奴性思想。
再者,孝顺父母没有可操作性,天下父母心,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上名牌大学,谁会把自己的孩子说成不孝顺父母的孩子呢?
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汲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应囫囵吞枣。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对 岸
[印度]泰戈尔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在洁净的软泥上;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正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选自《新月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1)本文以一个小孩的视角行文,有哪些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联系我国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描写,探讨“对岸”是怎样的理想生活以及作者的追求。(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借写孩子单纯的渴望,描绘了一个晨耕暮归的美好的“对岸”世界;表现出一种对新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2)“对岸”的生活,是理想中的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我国文学作品《桃花源记》(或《边城》)虚构的世外桃源,与之相似。“我”想象“对岸”是一块自由的乐土。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飞禽走兽自在生息,长草在月光下也呈现异彩。“对岸”乐土令人神往,作者甚至甘愿做一个渡船的船夫,为理想而不懈追求。
5.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写一篇新闻短评。(100字左右)
朝鲜《民主朝鲜》24日发表文章,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中国志愿军烈士黄继光。文章说,黄继光烈士为了自己亲爱的祖国,为了朝中两国人民的幸福未来,在这场战争中献出了生命。
(9月24日新华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朝鲜能够在黄继光烈士牺牲纪念日到来之际,公开发表文章纪念英烈、缅怀英雄,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提醒与告诫。朝鲜人民至今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中国人民更不应该忘记他。今日之中国,英雄遭冷落、英烈被遗忘令人心寒。一个不尊重英雄、不崇尚英雄、不需要英雄的社会,不可能英雄辈出。中国还处在发展过程中,要建设和谐社会,还需要更多象黄继光一样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放在心中的英雄。
6.请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你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写一篇新闻短评。(100字左右)
据新浪网2010年9月16日消息:家住黑龙江省肇东市某镇的尚红女士,瞒着懂事、勤劳的儿子小东来到某报社,要求记者帮她联系医院卖肾,其目的是希望能买得起一套房子,让儿子得以成家。在此之前,小东因无房而被3个女孩先后拒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百姓买不起房,无以安身立命,已成为一个较大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也在努力解决。作为未来社会的设计者和主宰者,当代青年学生对此有何思考?从个人角度而言,要懂得规划和创造自己的人生,凭借勤劳和智慧尽早解决“人与物”的问题:从社会角度而言,我们应关注和思考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关注和思考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思考探究如何才能让人人共享改革成果。(如从”母爱”的角度切入评论。也算符合题意。)
7.下面是选自《潇湘晨报》的一条消息,请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一女子骑伟人塑像遭讨伐
2月14日,在长沙世界之窗,拍到的惊人一幕:一名年轻女子骑上毛主席塑像照相。一名年轻女游客在同伴的帮助下爬上毛主席雕像,并骑在雕像的肩膀上拍照。19日,网友“沉默的麻雀”在某论坛上发出题为“一个可耻的中国人”的帖子,该帖点击率已飙升至15000余人次,同时,全国各地的网站纷纷转载该帖。该女子的行为引来网友的一片讨伐之声。有人甚至提出要“人肉搜索”出这个“脑残”。从论坛发布的两张图片看,这名骑上雕像的女孩年龄在20岁左右,与她同行的一名男孩帮助她爬上雕塑,另外两名女孩则拿出手机为她拍照。
包括新华网等知名网站在内,全国各地的网站纷纷转载该帖,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绝大多数跟帖网友认为,这个女孩“可怜可悲”、“太没有素质”。一位网名为“炎黄春秋”的网友在天涯社区的论坛上发帖,认为这是“国耻”,是“社会之悲哀”,“让我们对这样可耻的行为全民共讨之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姑且原谅骑毛主席像的女孩。我认为,首先是公园管理部门没有尽到管理者的责任;其次,在女孩的成长过程中,她的家庭、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对她的教育缺失;还有与“辣妹”同行的伙伴,包括附近的游客,对女孩的举止没有及时制止。“批评女孩,又原谅女孩,是在倡导一种宽容的精神,同时,也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惕: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一个怎么样的人?”
(示例2)在景区骑在伟人的塑像上照像,这是不文明的,极其不妥的。因为对景点的景物,不论是人还是动物塑像,或其它景物都不能任意在上面踩踏、骑坐,这是文明常识。出于此大家表示愤慨是理所当然。但也希望网友不要尊循文革遗风将此现象政治化,愤而斥之为“脑残”,去“人肉搜索”置其于死地而后快。
8.针对下面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报载:在一所中学的高二年级,笔者对四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数字显示,被卷入名片交换旋风的人数比例是相当高的,占30﹪以上;其中有一个班级,全班48名学生,居然有17名学生曾与同学交换过名片,占全班人数的35﹪以上。
你对中学生使用名片有何看法?写一篇新闻短评。(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中学生使用名片无可非议。名片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工具,能简明而直接地向别人介绍自己。另外,中学生迟早要进入社会,应学会运用各种方式积极地表现自己,推荐自己。
(示例2)中学生使用名片为时尚早。中学生的交际范围有限,所接触的人多是自己熟悉的,无须通过名片介绍。另外,过早地使用名片,也会助长一些人的虚荣心,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示例3)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中学生使用名片,有利有弊。使用名片,即节省了交际时间,又扩大了影响,名片便于归类保存,这是利。但中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如制作高档的名片,尚需一定的费用,势必增加家庭负担,罗列一大堆头衔,容易助长虚荣心,名不副实,令人生厌,这是弊。
9.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1)今年7月以来,昆明各大医院血液中心的血库存量持续在警戒线水平,10月下滑至警戒线以下。南京“血荒”已持续十月。青岛、威海、长春等十多个城市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库告急。
(2)针对近期全国多地出现的血荒,卫生部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卫生部部长陈竺、党组书记张茅率先参加无偿献血。据悉,卫生部建议,教育和宣传部门应有计划地将无偿献血知识纳入教育和宣传“十二五”规划中,让社会形成广泛参与无偿献血的良好氛围。
(3)据媒体报道,这里可能会有信任缺失的问题。既不信任采血器械的干净卫生,也不信任自己的血液会被合理使用。鉴于医疗单位公信力的普遍下降,公众甚至连固定献血点与流动献血车本身都不予信任了。对于“无偿采血,高价用血”的机制,目前民怨较大。 “无偿献血、免费用血”已写入法律,但执行起来却不尽如人意。这些都阻碍着民众参与献血的积极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点)(1)“血荒”是危机也是契机。(2)不要让“血荒”变成“心荒”。(3)“血荒”呼唤制度建设。(4)制度建设与道德教育不可偏废。(5)完善制度重在管理与落实。
10.就下面的新闻事件,结合你对钓鱼岛的了解,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9月7日:日本海上保卫厅巡逻舰和中国渔船在中国东海争议岛屿钓鱼岛(日称尖阁列岛)附近相撞。
9月8日:中国船长詹其雄因涉嫌以撞船妨碍公务被日本海上保卫厅逮捕,14名船员也被拘留审问。此外,日方还扣留了中国渔船。
9月10日:日本法院批准拘留詹其雄10天至9月19日。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释放中国船长和14名渔民。
9月13日:日本释放14名船员和渔船。
9月18日:中国民间人士在日本驻北京大使馆前示威。中国其它大城市也举行有示威活动。
9月24日:日本检察官宣布,日本政府决定释放詹船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点)(1)理直才能气壮,中国渔船合理合法,日本政府理亏心虚。
(2)中国民众和政府的人权意识进一步增强。
(3)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增加。
11.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名来自中国在美国留学的毕业生叫张磊,他向美国耶鲁大学捐款888万8888元,这创下了耶鲁大学个人捐款的记录。张磊说:“耶鲁管理学院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金融或企业家的精神,还有给予的精神。”这个消息在国内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有人说张磊是忘恩负义,不爱祖国。也有人对张磊的行为表示理解与支持。
对于张磊的这一捐款行为你是怎样看待的?请就此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在美国留学毕业的中国人张磊,向美国耶鲁大学个人捐款888万8888元。中国人一次就把如此多的美元捐给一个比我们不知发达到哪里去了的他国大学,不免让人遗憾。原因是中国经济的还不发达,现在急需资助扶持的贫困学生还很多。这么一大笔钱,如果捐给自己的祖国,将会使很多受教育者从中受益。再说,中国的大学也是张磊的母校,如果谈感恩,难道首先感激自己国家的母校不更好吗?
(示例2)在美国留学毕业的中国人张磊,向美国耶鲁大学个人捐款888万8888元。对此,有人说他不爱国。其实,这是无关爱国的。既然是捐款,就要遵循捐款人自己的意愿。张磊有权将个人捐款捐给自己想要感激的大学。而对于张磊来说,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改变了他的一生。因此,张磊捐款是出于自己个人的感恩之心。这是无关爱国的。
12.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1: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南方都市报》
材料2:近日,针对全国政协委员要求“小学设置繁体字教育”、“逐步恢复繁体字”的提案,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代表教育部作出回应,称“推广简化字”是法律的规定,教育部要依法行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则对依法推广简化字表示支持。
——《潇湘晨报》
对于上述现象,你有何看法?请你就此写一则100字左右的短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有21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建议,要求“小学设置繁体字教育”。对此,我个人表示支持。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有助于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繁体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正宗的文字,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学习繁体字可以让大家从小知晓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由来,进而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光大。
(示例二)有21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建议,要求“小学设置繁体字教育”。我个人认为此举不可。小学生学习繁体字是历史的倒退。当初简化文字,倡导写简化字就是为了提高书写效率,使汉字学习、掌握更加容易,现在重提小学开始学习繁体字会使汉字的发展“开倒车”,是一种逆时代潮流而动的行为。

1.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
②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1)从第①则文字看,孔子认为“八佾舞于庭”已经是到了___________的程度。
(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段②简述这样说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绝对不能容忍(意思对即可)
(2)“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
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2012·高考仿真模拟)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第4章)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①。’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③,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第8章)
【注】  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倩,笑得好看。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②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③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1)孔子总结了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反映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为何称赞子夏,“起予者商也”一句反映了孔子什么品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循序渐进的思想。
(2)孔子认为子夏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礼以仁义道德为基础。称赞子夏“起予者商也”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好学的品格。(或及时鼓励学生的品格。)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地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孔子对“乡原”之人嫉之如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注意要写出两点来。(2)此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分析综合能力。
答案:(1)不以众人不讲原则的好恶为依据。而应区分不同的评价者,看他们的品德和评价标准。
(2)①“乡原”之人,看上去忠厚老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②“乡原”之人,就是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③“乡原”之人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④“乡原”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貌似中庸,实则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
(四点中答出任两点即可,意到即可。答案不在此四点之列,却能言之成理的,也可)
4.阅读下面《孟子》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①色重!往应之曰:‘轸②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轸,则不得食,则将轸之乎?’”
【注】 ① 翅:通“啻”,只。② 轸:扭转。
(1)文段中孟子用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 “告子曰:‘食、色,性也。’”文中孟子是阐明“礼重”还是“食、色重”?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诡辩  比喻论证
(2)孟子阐明“礼重”,主张要维护和捍卫礼制。食、色虽为人性的重要内容,但礼制是必须遵守的伦理原则;比较“礼重”还是“食、色重”应让双方在同一基准上,不能把食(生存)与色(承继后代)的问题和礼的细节“礼食”“亲迎”相比较。
1.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施行“彻”制,减轻赋税”。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德政的民本思想,他认为百姓富足,国君才有可能真正富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3)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正确。孔子认为,“以德报怨”,则“何以报德?”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强调分清是非缘由,做到怨德分明。
2.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1)从中国古代史中列举一个符合儒家“君子”定义的人并简要说明理由。
人物: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以上语段内容,对孔子的君子观作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海瑞,为了维护正义不怕得罪权势,不惜丢弃官位甚至是生命。
(2)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要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行动等。“君子”,作为一个品德标杆,成为封建时代有道之士追求的理想。当今社会,很多人对自身的品德要求很低,不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涵养,而对外在的物质利益却汲汲以求,所以,孔子的君子观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3.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该当你老夫子的,自然当仁不让。”
(高阳《胡雪岩全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告诉我们,不符合于仁道的荣华富贵,我们是坚决不能接受的。这种思想反映在高阳的《胡雪岩全传》中,就是君子喜欢正道、合法之道得到的财物,不要不义之财。
4.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联系实际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犯上作乱
(2)孔子认为真正的孝不仅仅表现在行动上,更要表现在心中。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当今社会日趋老龄化,子女对父母尽孝,不仅应体现在物质上,更应讲究“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常与老人交流,关心老人心理,尊重老人权利。
5.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用一个成语概括)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
(2)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6.4)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和博学多闻。
(2)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以孔子其他弟子为例亦可)
7.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19.23)
(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登堂入室 (2)子贡认为孔子的学问修养就像数仞之高墙,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宫室的华美;所以如果根据外表评价就看不到内涵丰富的孔子。而叔孙武叔就是这样孤陋寡闻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
8.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子欲善而民善
(2)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的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对特殊的人要用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
9.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你对孔子评论子路那句话的理解。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是说“像子路那样侍奉人时还是很刚强的样子,恐怕不能善终”。这句话多少有点开玩笑的意思,但也是想提醒子路平时可和乐些,不必一本正经。
10.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去。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2)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1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孔子对待利欲的主张是怎样的?你怎样评价孔子对于利欲的主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追求利欲无可厚非,但这必须坚守“仁”,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孔子的这一主张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人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生活,追求利欲是人的本能,但是,为了得到利欲而不顾廉耻,就会酿成大错。
12.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结合这两则文字,请简要阐述为什么孔子把“乡原”提到“德之贼”的高度来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调和而不混同,小人混同而不调和。
(2)“乡原”看似忠厚老实,但往往是“同而不和”,只是四方讨好,自私伪善,不讲是非,没有一点道德原则。
(3)这种人,更多的是道德败坏的小人,对社会风气的破坏是很大的。
(4)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以善恶为标准。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④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________原则。
(2)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 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适中交往(适度交往、中庸)
(2)同意。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
1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后人说“咬得菜羹香,寻出孔颜乐”,用一个成语概括“孔颜乐”的核心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为什么对颜回大加赞赏呢?请结合上述语段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安贫乐道
(2)①安贫乐道,人难企及;②用行舍藏,境界极高;③品学兼优,堪称典范;④必有此师,方赏此贤。

题组一  意象类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前两句是如何写紫牡丹的?这跟写白牡丹有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诗的前两句写紫牡丹的盛开,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豪贵争赏”,因而是侧面描写。三、四句由“别”引入白牡丹的形象,另外要结合诗歌的主旨。
答案:通过写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侧面描写出紫牡丹花开之盛、之美。写紫牡丹之盛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及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美和对其处境的同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人凭着他敏锐的感受,捕捉到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成功地表现了浓郁的春天气息。先要整体感知基调,然后再具体到每一个意象。
答案: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示下,满怀憧憬,追求美好的未来,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í):花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时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像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分析兰若的特点,要抓住对它的描写,即“生春夏”“青青”“朱蕤”“紫茎”“岁华尽摇落”等词句,然后进行分析综合。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们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题组二 人物类鉴赏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河湟旧卒
[唐]张 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陇西行
[唐]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首诗所写的“河湟旧卒”,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影子。分析这一形象时要抓住“少年”“头白”“独吹”等词语。第二首诗“誓扫匈奴不顾身”写唐朝的边疆将士,抱定为国而战的信念,出生入死,勇敢冲杀,浴血奋战,哪里还顾得上身家性命?这是一种慷慨雄壮的英雄之气。“五千貂锦丧胡尘”写战争没有取得胜利,将士们也没能凯旋,他们全都战死在疆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丧失在敌人的烽火烟尘之中。
答案:第一首描绘的是长期戍边、年老返乡的旧卒,第二首描绘的是闺中妻子不知丈夫已成白骨,仍在梦中相见,思妇形象清晰可见,这种悲剧形象更能突出反战情绪。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注]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 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作者在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借此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独钓寒江的渔父形象。
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词人坚决放弃官场生活的心志及处于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的安然心态。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 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诗中“闲吟客”,“吟”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容真”,“真”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诗描写了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答案:(1)救物济世(忧国忧民) 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士
(2)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而又清高悲愤的知识分子
题组三 意境类鉴赏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
[宋]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①,身闲心苦一舂锄②。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 ①双属玉:诗中指远山像属玉鸟。属玉鸟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②舂锄:指白鹭。
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要求写出首联描绘的图景的特点,答题时在抓首联景物的同时,还要注意诗句中的地点——“小市”和整首诗的内容。
答案:首联从扣题入手,描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孤城一座,风吹雨打,已经三日,小市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注]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诗人夜不成寐,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多么寂静的环境啊!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萧萧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生夜凉如水之感。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
答案: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泉响鸟鸣,四周空旷宁静,描绘出一幅月下西园凄清寂寞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谪居僻远之地,似有自得之趣,实则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郁闷)情怀。(描述景象,概括意境,情感理解准确。)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主要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浊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才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诗人内心流露出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答案:清澈。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流露出落寞郁悒的情绪)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着
韩 偓[注]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 韩偓:晚唐诗人。
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他曾说“景状入诗兼入画”,“入意云山输画匠”。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两幅画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后两句为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练的语言、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答案:作者在诗中描绘的两幅画都富有诗情画意,都是山水画,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江天广阔、村落连续不断的画面;后两句刻画了一幅山川寂寥、雪大船小的渔翁沉醉图。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诗的上乘之作。前两句都写了一些什么景色?后两句又写了一个什么场面?请结合全诗赏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的前两句用“花开”“草长”“莺啼”“鹭飞”四个主谓短语,由植物写到动物,由静态写到动态,写了红花满树、黄莺乱啼、绿草繁茂、水平无波、白鹭低飞,一幅充满春天气息的画面。后两句以“风日”“人意”“夕阳”“箫鼓”刻绘了西湖游人的勃勃兴致和游玩时的欢乐气氛。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洞霄宫[注]
林 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 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此诗颔联写景极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画,显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②生机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③强烈对比。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④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⑤俯仰相衬。“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之间何等空阔自然。
(2)结尾一联,用意点出题目的“宿”字。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注]?
【注】 阿谁,即“谁”。
(1)诗中柳树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特点:繁茂、悦目、柔美、孤寂。由诗中的“千万枝”可以看出柳树繁茂,“嫩于金色”写出了柳的颜色悦目,“软于丝”写出了柳的柔美,“荒园”“尽日无人”写出了柳的孤寂。
(2)后两句通过柳树生长之地荒芜冷落,暗示人才生不逢时,只好终日寂寞。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春芜①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化用宋朝晏殊的《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化用《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者的形象。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葡 萄
韩 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①倒复扶②。
若欲满盘堆马乳③,莫辞添竹引龙须④。
【注】 ①支离:指葡萄藤不规则的攀绕状态。②倒复扶:将垂下来的藤条重新扶上架子。③马乳:马的奶头,这里比喻成熟的葡萄。④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这首诗塑造的葡萄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是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人选用葡萄这一需要支持扶架的事物以表述自己当时的心境,借葡萄“新茎”“半犹枯”需“倒复扶”喻指自己仕途不顺,而“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更表明,若要得“我”回报,还需对“我”大加栽培扶植,表明诗人希望得到贵人相助的心理。这样联系到作者的身世,不难总结归纳出答案。
答案: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欲壮离不开藤蔓,而藤蔓倒下则需要有人架起,表达了作者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再踏上仕途的急切心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万俟咏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栏干。  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概括本词中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首先要明确其所写的对象是什么,该对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该诗歌的意义和作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是什么。我们一看到“昭君怨”三个字,或许马上想到的是王昭君出塞,又马上联想到王昭君的悲和怨,于是在顺着这个思维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发现真有“雪”、“寒”等表现北方地理特征的意象,另外还有“倚栏干”、“几重烟水”、“京华”等表现王昭君思念故乡的词语,于是便马上把王昭君的悲和怨的形象特征答了出来。这是由于没有读懂诗歌而导致答题失误。
答案:这首词上片写春到南楼,时值元宵节。季节的变化,引起了游子的注意。游子从睡梦中惊醒,独倚栏杆,心生悲凉。下片“莫把栏干频倚”,是因为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住了视线,虽竭力寻望故乡,却还是望而不见。全词通过描写异乡幽寂清冷的环境,塑造了一个孤寂无聊、思乡心切、思归情浓的羁旅者的形象。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10.(2012·长沙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 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鹊桥仙
[宋]陆 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诗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首作品表面上是写渔父(渔翁)孤寂,实际上都是以渔翁而自况,写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孤愤,于青山绿水中自遣自歌、独来独往,表现作者自己孤芳自赏的情绪。
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
【注】 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简析诗中写到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这首词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12.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梧叶儿·嘲谎人
无名氏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注]里好驾舟。瓮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注】 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
【正 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①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②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注】 ①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②刳:剔挖。
这两首元曲各自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嘲谎人》主要是用自我表演的方法塑造了一个吹牛撒谎的可笑人物形象。《讥贪小利者》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贪小利者的可耻形象。
1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山坡羊
薛昂夫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注]暮。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注】 瓜田:秦末汉初时被封作东陵侯的邵平,种瓜于长安东门。
简要描绘出曲中所塑造的“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换了问法,其真正目的还是让分析人物形象。从题目点出的诗句可以看出人物已经两鬓斑白,他厌倦了坐舟坐车,即厌倦了官场,喜欢自由自在地弹琴读书,可是“为功名走遍天涯路”,他难以放弃自己的努力,满心苦楚,却又无可奈何。
答案:是一个浮沉宦海、倦于仕途,虽心系田园、难舍书琴、两鬓斑白却仍难功成身退、满心苦楚的封建老官吏的形象。

题组一  抒情方式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 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 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注】  ①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②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③若个:哪个。
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南园》由两个反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
答案:《马诗》借物抒情,写出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写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不得重用的感慨,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南园》直抒胸臆,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痛快淋漓。
2.(2012·郴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黄 机[注]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 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下片采用什么抒情方式?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下片词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我们一时难以理解,但若知道作者是南宋的一名爱国词人,再结合最后三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词人直抒胸臆,抒发了心系国事而又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全词之中,江山易帜、国运不昌之恨同英雄报国无门、功名难就之悲互相凝结,表现了沉重的民族忧患和人生悲剧意识。
题组二 修辞手法鉴赏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残 叶
李 靓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
上阳①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②人。
【注】 ①上阳:唐宫名。玄宗时杨妃专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天宝中有宫人在叶上题诗,宣宗时宫人韩氏也有题红叶诗。②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句清新,感情真挚。诗的开头两句写时已深秋,树叶纷纷凋零,作者凭栏怅望,顿感神伤。三、四句,以“寒”字点翻雨的清冷,以“暖”字点抱花的温馨,把叶儿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五、六句写残叶的遭遇。前句写残叶未落之前日月以无私之情为它们留下恋枝的瘦影;后句写坠落的红叶却遭泥尘的无礼玷污。结尾两句,是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落叶的祝福。修辞手法不难回答,重点和难点是效果,要联系具体的句子来分析,不能只有结论。
答案:这是一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残叶、日月、泥尘以感知,感情真挚,表达了对残叶命运的同情与关切。
本诗还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第三、四句把残叶现今的凄苦情状与往昔盛时的温馨可人进行对比,第五、六句把残叶未落时日月有情与残叶经霜委地后泥尘污染的无礼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了残叶的命运,寄寓了深沉的感慨。
4.(词见于第二节·菩萨蛮)词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词人开篇就描写了清溪的水色给自己以清心的感受;接着二、三联分别运用衬托和比喻的手法来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最后,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环境。答题时一要找准“明镜”“屏风”的本体,二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比喻的妙处。
答案:运用比喻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题组三 表现手法鉴赏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 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全部是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丝毫不带有作者的观点、态度,但作者的观点、态度又充满在字里行间,显示了高超的表现艺术。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回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提示语“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自然会联想到白描的手法。
答案: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雄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词借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迸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首句“寒山几堵”写出山高,“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秋空”句写出天的空旷、澄碧,“醉袒”句,写出酒醉想起鹰逐兽的地方。词的上片运用衬托手法,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来衬托鹰的威猛、雄健。词的下片,“男儿”句写出自己有才能却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后四句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像雄鹰那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答案:①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等也算对)
题组四 构思技巧鉴赏
7.(2012·永州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唐]戎 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诗首联写除夕守岁到三更已尽,但仍离家万里,思归无计。颔联写卧听雪落竹林,梦中没有离开家乡。颈联写终是孤枕难眠,听将晓的号角响起,更漏已歇,长夜已过;看孤灯掉落着细碎的灯花。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全诗充溢着凄苦的思乡之情。
答案: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 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下片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一般来讲,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在篇首有总启下文、作铺垫等作用,在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篇末有总结全篇、深化主旨等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位置和诗歌的内容作答。而本题的这两句位于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考生还需要结合这首词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怎样承上,怎样启下。
答案: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下片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作了铺垫。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从词的下片来看,作者写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上片却写午梦西湖。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分别运用什么手法来咏荷上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词的上片和下片各是一个角度,上片用的是梦幻的手法,也是虚写的手法,实际上就是想象;下片是实写,实写时运用了比喻手法。
答案:作者先用虚写(或想象)的手法,写梦中雨打船篷声,惊醒才知是急雨打庭院池中的荷叶的声音,突出雨之急、之大;然后用比喻(或实写)的手法写雨珠的形、色——像珍珠那样圆、那样白,它们随着荷叶的颤动而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泛清波的水银,突出荷上雨之美。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并结合一、二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感情。“北雁来时岁欲昏”,是写季候、时节,也暗点思归之情。“北雁”南来,是写眼前景,但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所以下句接以“私书”,表示接到了妻子的信,一语双关。“岁欲昏”即岁月将暮之意。岁暮正是家人团圆的时节,而诗人不但不能与家人团圆欢聚,反而要远行异地,这怎能不引起悠悠愁绪?“私书归梦杳难分”是对思归之情的具体刻画。欧阳修与妻子伉俪情深,如此情深的夫妻,离别之后,怎能不“私书”不断?怎能不梦寐以思?心有所思,夜有所梦,真乎幻乎,梦耶非耶,两实难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 棠
[宋]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诗人的想象中,面前的这株海棠花说不定会像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诗人特意点燃高烛,照耀海棠,使她打起精神,不致“睡去”。
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喻人。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古长如白练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千古长如白练飞”用比喻手法,“白练”写出了瀑布的形状、色彩,“飞”字写出动态之美,“千古”在时间上拓展和延伸,有较强的表现力。
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个问题,分别涉及了“拟人”与“夸张”。分析修辞必须侧重运用的效果,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注],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 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过多景楼
[元]周文质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
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
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
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哀情在结尾处才涌出,看似突然,其实合情合理,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曲开篇便极力展现春天的美景,但当低下头来细想时才发现这一切都和自己形成了对比,乐景写哀情,更触发了他的思念之情、离愁之苦。
(2)前面的“渡口”“江头”已透出别情,渡口、江头古来就是送别的场所。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①过此坟。
词客②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③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④学从军。
【注】 ①飘蓬:喻指诗人身世飘零,如枯萎的蓬草,随风飘荡。温庭筠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长期被压抑,终生不得志。②词客:指陈琳,先后受何进、袁绍、曹操的重用。③石麟:墓前的陈列品——石制麒麟。④书剑:指文武才能。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抒情方法的把握能力。通过分析可知,解答此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陈琳的身世。温庭筠是大家熟知的诗人,通过注释可知此诗写作时作者的处境。陈琳是东汉末年著名文人,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总结答案时,要抓住借古讽今的主旨,不必去紧扣字眼分析。
答案:这首诗借古讽今,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区别,表面上寄托了对陈琳际遇的欣羡,实际上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暗含着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的时代的不满。
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同是送别,但两诗在“虚”“实”手法的运用上各具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对古诗词描写手法的把握能力的题。题目上已经点明让简要分析“虚”“实”的手法,难点是分析两首诗写法的不同。王诗前两句是写的实景,由“忆”字引出虚景;郑诗前两句从视觉写,第三句从听觉写,都是实写离别。
答案:王诗由实而虚,在叙写离别场景后,用一“忆”字,虚构分别后朋友月夜泊舟、梦中听猿的情景,表现惆怅别情。郑诗从视、听两个方面实写离别,借眼前景依依杨柳、蒙蒙杨花、凄怨笛曲,抒发绵绵离愁别绪。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1)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结构和内容(色彩)两方面分析,属于以美景衬哀情。(2)注意前两句实写离别时的情状,后两句虚写分别后的情景。
答案:(1)利用对句,对偶工整,槐叶浓绿,榴花火红,“窗暗”“眼明”渲染叶之绿、花之红;“绿”与“红”、“暗”与“明”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衬托了离别的伤感。
(2)下片先写离别之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的情状;后写分别后月色皎皎、江水悠悠的情景。这样虚实结合,既拓展了本词的意境,又显得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泛舟明湖
申涵光
女墙倒影下寒空,树杪飞桥渡远虹。
历下[注]人家十万户,秋来俱在雁声中。
【注】 历下:济南的旧称。
(1)首句“寒”字有怎样的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本诗所用的艺术手法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问对“寒”的理解可从时令和心理感受两个层面理解。第(2)问理解重点在“秋来都在雁声中”一句,这里写大雁的叫声,既是衬托,又是借景抒情。
答案:(1)首句“寒”字,既点出时令,更写出诗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在浩渺如镜的秋水里倒映着阔远的寒空与黛色的城墙,给人一种威压与寒彻的感觉。这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第一,衬托。作者借长空过雁引发出意中之景,以寒秋鸿雁哀哀长鸣的声音,渲染百姓饥寒交迫的生活。第二,借景抒情。作者避开胜景常境,以冷峻、独特的视角来展开画面,所选意象,多为特定的肃杀之景,通篇写景而感彩非常强烈。
1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驻马听吹
白 朴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开头两句写出了笛声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曲子写笛声非常精彩,请具体分析是用什么技巧来写笛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出了笛声激越高扬的气势,写出了笛声中透露的清正之风。
(2)衬托或侧面描写。听到笛声,鹧鸪欲坠,梅花惊落,侧面烘托笛声的优美动听。通感或移觉,笛声是听觉反应,通过“霜天”之触觉、“沙漠”“梅花”“明月”“白雪”等视觉画面,表达笛声所传达的奇幻意境和艺术效果,突出笛声的美妙。拟人,梅花“惊”,写出满树梅花竟然在笛声中化作黄昏雪花。夸张,一声吹落江楼月,悠扬的笛声竟使月落高楼,可见笛声的魅力。

题组一  对关键词的鉴赏(炼字)
1.古人讲究炼字,所以诗句中有一些关键词语,使全诗增色。请找出下列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并体会其妙处。
(1)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王勃《郊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洪瑹《阮郎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阴铿《江津送刘光录不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省试骐骥长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湿、疏。“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逸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扶。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凭着一个“扶”字,我们感受到了从树林深处步步走近的春天。
(3)空、已。阴铿写送行迟到,只见“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虚词“空”、“已”若不经意进入诗中,对于描画诗人惘然若失的情状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
(4)淡、滴。“淡”和“滴”,历来备受赞赏,“淡”状出视觉感受,“滴”达出听觉感受,“淡”和“滴”染出一种冷漠、孤寂的境界。
(5)红、绿。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
2.(2012·湘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茅 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诗的第三联中“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鉴赏炼字,“迸”和“入”把诗人的情感和自然景物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
答案:“迸”,思乡之情使树叶断裂迸下,表现了思乡之情的浓重。“入”,化无形的梦为有形,诗人的乡愁与钱塘江水融为一体,如钱塘江水一样澎湃起伏,无休无止。
题组二 对诗句的鉴赏
3.阅读下面这首晚清五律,然后回答问题。
夜舟泊吴城
陈三立[注]
夜气冥冥白,烟丝窃窃青。
孤蓬寒上月,微浪隐移星。
灯火喧渔港,沧桑换独腥。
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
【注】 陈三立: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陈宝箴之子。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七年二月,诗人回南昌西山祭扫父墓,舟行夜泊于鄱阳湖畔的吴城。
“孤篷寒上月”一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句式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倒装句式。本应是“寒月上孤篷”。把“孤”“寒”突出在前,强调诗人自己内心孤单、凄寒的感受;形容词“寒”化为动词,竟是说孤篷把冷意带给挂在其上的月,其实是诗人将自己的寒意移情于月亮。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贺 铸
莲叶初生南浦,两岸绿杨飞絮。向晚鲤鱼风[注],断送彩帆何处!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注】 鲤鱼风:九月风。
请结合全词赏析“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词抒发了主人公的离别相思之情,解答此题时要紧扣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赏析。
答案:词人用“凝伫,凝伫”的叠词(反复),形象地突出了主人公凝望时间之久和神态之痴,从而表现相思之苦;“楼外一江烟雨”则用孤寂的小楼、无情的江水、迷濛的烟雨衬托出主人公的怅惘失意之情。虽无一字提到离别相思,却将离别相思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题组三 对语言风格的鉴赏
5.(2012·株洲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评析每首诗的语言风格。
寄 夫
[唐]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1)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溪早春
[宋]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2)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语言平实质朴,真切动人。全诗纯用口语,不加任何修饰,平白如话,再加上使用复字,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形式,充分表达了哀怨缠绵的深情,十分真切感人。
(2)语言新颖活泼,描写细致入微。如颔联写柳枝返绿总是先从下垂枝条的末梢开始,桃花初绽,也总是先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下来”“上去”分别写柳枝、桃枝特点,语言生动活泼,描写细致动人,令人耳目一新,又具有拟人意味。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是对诗歌语言风格的考查,能力层级为D级。为什么醉里贪欢笑?为什么会觉得古人的书全无是处?为什么昨夜会醉倒松边?词中无一字交代,全靠读者自己去玩味。下片描写醉态形象生动,跃然纸上。
答案:这首词的语言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含蓄蕴藉,不明说为什么醉里贪欢笑,为什么会觉得古人的书全无是处,为什么昨夜会醉倒松边,让读者通过词句去揣摩联想,使得整首词的思想更显深沉感人。二是形象生动,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把醉态写得活灵活现。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边事
张 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首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认为这首诗首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断”和“倚”。
“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了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合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首句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了“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巧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行无题(百首选一)
钱 珝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前人认为,第一句中的“愁”字和第三句中的“疑”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真切地透露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心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意。“咫尺”,形容距离极近。“匡庐”指庐山。近在咫尺,本应极易登临。但是将行遇雨,不能登山。“愁”字则透露出了诗人对不能领略名山风光的懊恼之情。第三句中的“疑”字用得极好,写出了仰望高峰峻岭,云雾缭绕,不禁使人浮想联翩:那匡庐深处,烟霞洞窟,也许仍有六朝高僧在此隐身栖息吧。从而使读者产生联想,虚虚实实,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愁风月
贺 铸
风清月正圆,信是佳时节。
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
心将熏麝①焦,吟伴寒虫②切。
欲遽就床眠,解带翻成结。
【注】 ①熏麝:熏炉中的香料。②寒虫:蟋蟀。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指出“心将熏麝焦,吟伴寒虫切”两句中用得最精彩的两个字,并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焦”和“切”两个字。“焦”“切”语意双关,触景生情,意趣和谐。主人公本想点香吟诗以遣愁情,然而“熏麝”反而使心同香一样焦,吟诗声则与虫鸣一般凄切,极写心情之焦愁与凄苦。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注]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寒”。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一语双关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古木苍藤图
[明]蓝 仁
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
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第三句中,哪个字是关键字?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争”。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以攀附为荣的状态。表现了作者对其的揶揄、讽刺。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金陵渡
张 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1)“潮落夜江斜月里”中用一“斜”字,好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除此之外,这一“斜”字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把“两三星火是瓜洲”中的“星火”换上“枫桥夜泊”诗的“渔火”好不好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斜”字与上一句“一宿”呼应,描绘出行人那一宿羁旅愁思、不曾成寐的情形,表述出“愁”的思想感情。
(2)不好。因为“江枫渔火”是近景,看得清;“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如何知是渔火,还是灯光?唯其如此,却更惹人想像。另外,《枫桥夜泊》用的是重笔,此诗纯用轻笔,两者也不同。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有人评论这首诗时认为“云自无心水自闲”是全诗的佳句,句中两个“自”字独具匠心,非常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谈谈自己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意。句中连用两个“自”字,描绘白云自在地在天上飘荡,泉水自在地流淌,一切都是那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诗人移情于景,景中寓情,准确地表现了自己恬淡和闲适的心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炼字,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能够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应注意体会感悟。淅沥的小雨好像丝网一样,想要将春网住,无奈落花遍地,又是在这黄昏时节,令人好不伤悲。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凉”。一语双关。“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10.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注]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 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
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练掌握诗歌常用的各种语言风格及其特征;其次,要认真分析所考查的两联诗句,具体说明诗句具有的风格。
答案: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或尾联:“龙蛇
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每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行望云山
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题目。答题时,宜先点明语言特色,再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杨万里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人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世界,用活泼的语言把亲身的感受生动而巧妙地表现出来。
答案: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如第二、三句把彩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峰是静的,云是动的,而作者却善于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把晓行所见静与动的景致写得变幻神奇。

题组一 概括主旨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 雪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
【注】 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此诗与作者的《春望》为同一时期的作品,联系全诗,说说本诗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概括能力。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押解回长安。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和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答案:这是一首忧国伤时之作。“战哭多新鬼”表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数州消息断”表明家人离散,消息全无,“愁吟”“愁坐”表达作者的忧思之情。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
[唐]李 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这首词表现的主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鉴赏这类诗歌,准确品读意象、意境是非常关键的。作者借助漠漠轻烟、凄凉的雪、落花、悲啼的鹧鸪、荒凉的野渡营造了一个悲凉、凄惨的意境,作者不言思乡之苦,而苦已浸渍了词里的每个字。
答案:(1)离愁别恨(思乡之愁或离恨)。
(2)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题组二 评价思想情感
3.(2011·高考广东卷·原文见第二节)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词的下片大意是:不要以醉倒为借口不去看花,人生易老,这辈子能看到几次花开?等到春要归去了,落花满地,绿苔丛生,再想看就晚了,劝人珍惜美好的时光。
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4.(2011·高考江苏卷·原文见本节)“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一联的意思是:我望江东(想念李白)只能看到日暮的云彩(看不到李白),李白望渭北(想我杜甫)只能看到春天的绿树(看不到我)。答题的基础是弄懂诗句的意思,弄清了意思,总结其思想感情、表现手法就不难了。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
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题组三 评价观点态度
5.(2011·高考北京卷·原文见第二节)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第二问: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赤壁
辛弃疾
雪堂迁客[注],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注】 雪堂迁客:即苏轼。
作者认为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意境相同,你认为呢?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以说大致相同,该词在怀古追忆抒发感慨的同时也有写景,如“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颇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气势,都体现了奔放雄阔深沉豪迈之意境;不过从全词看,也稍有区别,苏词更显清雄超旷(清远达观),而辛词由于偏重于抒发深沉的悲愤情感,因而意境更显沉郁悲壮。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苦寒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 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热官:指有权势的大官僚。③帏箔:帐幔和帘子。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主旨的把握能力,难度不大。先划分层次,然后具体分析各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全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四句写初冬边疆变冷,战士寒冷难以入眠;后四句写了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既表现出作者对战士们的同情,又表现出对达官贵人的不满,从而反映出自己的爱国思想。
答案: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们衣薄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龙吟·西湖怀古①
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②,天吴移水③,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 ①本词写于南宋末年。②力士推山:指传说中古时巴蜀五丁力士推山的故事。《蜀王本纪》:“天为蜀生五丁力士,能徙山。”③天吴移水:“天吴”,海神名。《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
最后一句“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借助抒发感慨考查学生把握古诗词思想感情能力的题。词的上阕描绘了西湖美景,景色描写是铺垫和衬笔。山水之美,可怡人性情,但更会使人沉溺其中消磨意志。所以在铺叙之后,引发无数感慨“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下阕“藉何人、雪当年耻”直抒胸臆,“感伤今古”,伤时忧国。岳飞精忠报国,志在恢复中原,却被害身死,怨泪流洒。作者郁愤,明知报国雪耻不可能做到,却又想做。回答这种题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词中涉及的重要人物的事迹。
答案:岳飞精忠报国,志在恢复中原,却落得父子被害的悲惨结局。作者愤懑郁积于胸,想借用钱塘江潮水来洗雪亡国之耻,以慰忠臣在天之灵。这一沉郁悲壮的有力结尾写出了作者忧国伤时,欲有所为却又明知己不可为,只能寄希望于自然,复杂矛盾而始终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韩愈左迁潮州途中行至蓝田县时,写给远道赶来送行的侄孙韩湘的一首诗。首联“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被贬之处的遥远偏僻。颔联直书“除弊事”,透露出忠而遭贬的愤怨。“肯将衰朽惜残年”则显示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颈联“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路渺渺,前途茫茫。“家何在”“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尾联,点出“示”字,“收吾骨瘴江”是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全诗言辞凄婉,感情沉郁,悲歌当哭,动人肺腑。
答案:诗歌在颔联直书“除弊事”,透露出忠心“朝奏”而遭贬的愤怨之情,也显示了他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颈联“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写了前途渺茫,“家何在”“马不前”则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的态度。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解答情景画面型题目可采用意象组合或动态画面组合的方法,表述时可用“总分式”或“分总式”。即:某联(句)描绘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的画面(图景),表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寓意怎样的形势)。
(2)解答作者情感类问题应依据诗歌题目并结合相关注释分析出诗歌中心,而后分析作者情感。本诗属于边塞诗,一般要扣“反映将士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将士与妻儿之间相思之情”等方面的内容分析。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5.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注]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 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三点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 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岉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林 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注]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注】 罗带,香罗带。古人把香罗带打成同心结,表示永远相爱。
试就你的理解,简单说说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首送别词。写一个青年女子因爱情受到波折而泪别情人时的情景。表达词人的离情别绪及依依难舍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乌夜啼
陆 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
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
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从词中的“弄笔”、“钩帘”、“听新蝉”这些词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弄笔”表现词人报国壮志被压抑,兴酣落笔,藉以发泄愤激的感情;“钩帘”挂起帘钩,迎风纳凉;“听新蝉”以动衬静,凸显环境的清幽。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词人表面闲适而内心却不平静的生活,胸怀天下却壮志难酬的郁闷。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回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注]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片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片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11.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和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题组一 通假字
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樯橹灰飞烟灭
D.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选D。“尊”通“樽”,酒杯。
2.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B.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C.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D.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解析:选D。 A.“陵”通“凌”,欺侮;B.“具”通“俱”,全,都;C.“见”通“现”,出现。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B.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C.主辱,臣死有余僇
D.敛赀财以送其行
解析:选B。 A.“见”通“现”,出现;C.“僇”通“戮”,罪;D.“赀”通“资”。
题组二 一词多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D。A.对着;阻挡。B.适合;必定。C.应当;判罪。D.应当;应当。
5.下列与“非难”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
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C.世人非之,一时间恶评如潮
D.觉今是而昨非
解析:选C。A.不是;B.除了;C.责怪;D.不对,错误。
6.下列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秦贪,负其强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决负约不偿城
解析:选C。A.使担负,使承受;B.依次,凭借;C.辜负,对不起;D.违背。
题组三 古今异义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解析:选C。A.……的原因;B.不同寻常;D.到……。
8.下列各句加点的词,全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⑤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⑥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⑦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⑦
C.①②④⑥ D.③⑤⑥⑦
解析:选C。①“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②“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建成功,或有根据站得住;④“告诉”古义:申诉,今义:指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⑥“辛苦”古义:辛酸悲苦,今义:身心劳苦。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解析:选A。本题考查古今异义现象。B.“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C.“束发”古义:十五岁,今义:系着头发;D.“学书”古义:学写字,今义:学习书本。
题组四 词类活用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C.多可喜,亦多可悲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解析:选D。A.“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B.“素”,即“白”,形容词作名词,“白绢”;C.“多”,形容词作名词,“许多事”;D.第一个“老”“幼”,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尊贤而重士
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解析:选B。A.“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B.“贵”、“贱”,形容词作名词,“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C.“尽”,形容词作动词,“取尽”;D.“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则修文德以来之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以弱天下之民
解析:选B。A.“来”,使动用法,“使……来”;B.“鞭笞”,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C.“斗”,使动用法,“使……争斗”;D.“弱”,使动用法,“使……削弱”。
题组五 偏义复词
1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说出词义偏在哪一个字上。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并序)》]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公姥: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车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去来: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4)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浅深:偏义在“深”,“浅”是衬字。
(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与蔺相如》)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国家: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赤壁之战》)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存亡: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7)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耳目:偏义在“目”,“耳”是衬字。
1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复词的类型并解释。
(1)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许”,同义复词,都有“答应”之意,故合译为“答应或允许”。
(2)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与蔺相如》)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恐惧”,同义复词,都有“害怕”之意,故译为“害怕或恐惧”。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藩篱”,同义复词,都有“篱笆”之意,故译为“篱笆”,比喻边境的屏障。
1.下列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B.伐无道,诛暴秦
C.臣之所好者,道也
D.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析:选C。A.主张;B.道义;C.与例句均为“道理,规津”;D.意向,主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A.均为度量,计算;B.均为估计;C.考虑,估计;D.均为限度。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B.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
C.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D.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解析:选B。A.“时间”是此时、现实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B.“虽然”表示转折,与现代汉语用法一样。C.“将”动词,拿来;“来”过来,与现代汉语不同。D.“扶持”当心、留意,与现代汉语不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后世必为子孙忧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秋毫不敢有所近
解析:选D。A.“卑”,形容词作名词,“卑贱的人”;B.“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C.“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D.“近” 形容词作动词,“接近、接触”。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秀才
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沂令忧之。退卧暑幕,梦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状貌修伟,自言御蝗有策。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驴子,蝗神也。哀之,可免。”令异之。治具出邑南。伺良久,果有妇高髻褐帔,独控老苍卫,缓蹇①北度。即蒸香,捧卮酒,迎拜道左,捉驴不令去。妇问:“大夫将何为?”令便哀求:“区区小治,幸悯脱蝗口。”妇曰:“可恨柳秀才饶舌,泄我密机!当即以其身受,不损禾稼可耳。”乃尽三卮,瞥不复见。
后蝗来,飞蔽天日,竟不落禾田,尽集杨柳,过处柳叶都尽。方悟秀才柳神也。或云:“是宰官忧民所感。”诚然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  ①缓蹇:迟缓艰难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下列各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季,蝗生青兖间   季:末年
B.梦一秀才来谒 谒:拜见
C.迎拜道左 道左:道旁
D.瞥不复见 瞥:瞥见,看见
解析:选D。D项中的“瞥”,应解释为“一瞥之时”,喻其短暂,即“倏忽,一下子”。
参考译文:
明朝末年,青、兖二州发生蝗灾,并渐渐蔓延到沂县。沂县的县令对此很担忧。这天在公堂幕后休息时睡着了,梦中见一位秀才前来拜见,秀才头戴高冠,身穿绿衣,状貌修伟,自称有抵御蝗灾的好办法。问他有什么办法,秀才回答说:“明日在西南道上,有个妇人骑着一头大肚子母驴,她就是蝗神。向她哀求,可以免却蝗灾。”县令感到这个梦很奇怪,就置办好酒食早早来到城南。等了很长时间,果然有个妇人,梳着高高的发髻、披着褐色斗篷,独自一人骑着老驴,缓步往北走着。县令当即点燃香烛,捧着酒杯,迎上前去,恭谨地站在道旁,并捉住驴子不让走。妇人问:“您想干什么?”县令便哀求道:“区区小县,希望能得到您的怜悯,逃脱蝗口!”妇人说:“可恨柳秀才多嘴,泄露我的机密!那就让他身受蝗害,不损害庄稼就是了。”于是饮酒三杯,转眼间不见了。
过后蝗虫飞来,遮天蔽日,却不落在庄稼地,只是云集在柳树上,蝗虫经过的地方,柳叶全被吃光了。县令这才明白梦中的秀才就是柳神。有人说:“这是县官忧民所感动的。”确实如此啊!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疚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城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集》,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往相田得疾 相:察看
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 绝人:没有后代
C.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书:书写
D.是日剧饮而归 剧饮:痛快喝酒
解析:选B。B项中的“绝人”,应解释为“超过同辈,聪明过人”。
参考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于是去那里观察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上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易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这一天,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7.(2010·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 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 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
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 ①上:皇上,指朱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语诸将曰       语: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 委: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识:标志
D.噫!我固无恙 恙:祸患
解析:选D。A项,语:告诉。B项,委:堆积。C项,识:知道,引申为意识到。其中B项中的“委”就是很少见的一个文言实词,推断其词义要根据上下文意来推测。
参考译文: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一带抢掠,当地百姓偷偷地跑来报告。皇上说:“居庸关山路险峻,是护卫北平的险要关键之处,百人把守,万人不能攻下。现在俞瑱占有了它,有利地势被他所拥有,此种情势,一定要收回它。这就像一家的后门,怎么能丢弃送给盗贼?现在趁着他刚到,再加上抢掠,民心不归附,攻取很容易;如果放纵他而不攻取,等到他增兵把守居庸关,以后攻取就难了。”于是命徐安前往讨伐他。徐安攻克了居庸关,俞瑱逃往怀来,依附宋忠。捷报传来,皇上说:“假如俞瑱知道笼络人心,谨慎把守这个居庸关,即使想攻取它,怎么能一攻即破?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于是命吴玉把守居庸关。
皇上对各位将领说:“宋忠驻军怀来,居庸关是必争之地,趁他还没来到,可以先攻打宋忠。”各位将领都说:“敌众我寡,很难取胜,攻打宋忠对我们不利,应当固守居庸关来等待他的到来。”皇上说:“事情不是你们所了解的这样。敌军是刚刚聚集起来的,他们不能团结一心;宋忠心浮气躁缺少谋略,心狠武断、自以为是,趁他们没有安定下来,攻打他一定会攻破。”
癸未,皇上率领精锐骑兵八千,穿着铠甲进发。 甲申,到达怀来。在此之前,抓获敌人的一个间谍,说宋忠欺骗北平的将士们说:投降者的家人都被皇上所杀,尸体堆积,填满了沟壑,我们应当替我们的家人报仇。将士们听他这么说,有的相信有的不信。
皇上知道了这件事,就让投降士兵的家人做前锋,仍用他们以前的旗帜。将士们远远看见旗帜,知道自己的父兄子弟都在,高兴地说:“嘻!我们原本就没什么祸患。只是宋都督欺骗我们,差点上了他的当!”于是倒戈投降。宋忠剩余的士兵,仓皇列阵。还没有准备好,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宋忠军队大败,逃入城里。我军乘胜追击,宋忠躲藏在厕所里,被搜索捉到。还捉获了俞瑱,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余全部投降。
将士们因为已经抓获宋忠而喜形于色,皇上说:“宋忠原本是个庸才,用花言巧语骗取好处,谄媚阿谀,奸猾邪恶,靠贿赂得到官职。刚执掌兵权,就骄纵跋扈,这种善于迷惑别人的小人,我看他不过是狐鼠之辈罢了。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各位将士都点头称是。

题组一  基础练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的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刘备,天下枭雄
C.妪,先大母婢也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解析:选D。D.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A.“为”表判断;B.主语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构成判断句;C.属于“……,……也”式判断句。
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解析:选A。A.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B.副词“则”构成判断;C.“……也”构成判断;D.“……者也”构成判断。
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的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戍卒叫,函谷举
D.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解析:选C。C.是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举”这个动词表示意念上的被动。其余三项是省略句。A.为蒙后省,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为承前省,即“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D.为蒙后省,即“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2012·山东济南质检)下列句式与“此亡秦之续耳”同类的一项是(  )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解析:选B。B项与例句为判断句,由“……也”构成。A.为一般疑问句;C.是被动句,“于”为表被动的标志词;D.是承前省略句,即“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之)上坐”。
5.从句式的角度看,同类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A。A.均为被动句。①句“不拘于时”的“于”表被动;②句的“为……所”是表被动的标志词。B.①句是判断句,判断词为“是”;②句是被动句,“感”理解为“被感动”。C.①句是状语后置句和省略句,即“伐薪烧炭(于)南山中”;②句是被动句,标志词“为”理解为“被”。D.①句为“……者,……也”式的判断句;②句是被动句,标志词“见”“被”表被动。
6.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人 主 不 妄 赏 非 爱 其 财 也 赏 妄 行 则 善 不 劝 矣 不 妄 罚 非 矜 其 人 也 罚 妄 行 则 恶 不 惩 矣 赏 不 劝 谓 之 止 善 罚 不 惩 谓 之 纵 恶 在 上 者 能 不 止 下 为 善 不 纵 下 为 恶 则 国 法 立 矣 是 谓 统 法。
(节选自《资治通鉴》)
答案:人主不妄赏/非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
7.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董 宣 字 少 平 陈 留 圉 人 也 初 为 司 徒 霸 所 辟 举 第 累 迁 北 海 相 后 特 征 为 洛 阳 令。
答案: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霸所辟/举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
8.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并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①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②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断句。
曾 子 衣 敝 衣 以 耕 鲁 君 使 人 往 致 邑 焉 曰 请 以 此 修 衣 曾 子 不 受 反 复 往 又 不 受 使 者 曰 先 生 非 求 于 人 人 则 献 之 奚 为 不 受 曾 子 曰 臣 闻 之 受 人 者 畏 人 予 人 者 骄 人。
(2)翻译。
译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2)题考查点为句式“不我骄也”(宾语前置句),实词“纵(即使)、骄(轻视、傲视、看不起)、足以(完全能够)、全(保全)、节(节操、操守)”,虚词“乎”(表反问语气,吗)。
答案:(1)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2)①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②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种。鲁国国君派人前往送给他一座城池,对他说:“请你用它来置办衣服。”曾子没有接受。使者回去了,再一次前往,曾子又一次不肯接受。使者说:“先生你没有向人请求,人家就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接受别人东西的人畏惧别人,给予人家东西的人傲视别人。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题组二  能力练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太 宗 曾 罢 朝 怒 曰 会 杀 此 田 舍 汉 文 德 后 问 谁 触 忤 陛 下 帝 曰 岂 过 魏 征 每 廷 争 辱 我 使 我 常 不 自 得 后 退 而 具 朝 服 立 于 庭 帝 惊 曰 皇 后 何 为 若 是 对 曰 妾 闻 主 圣 臣 忠 今 陛 下 圣 明 故 魏 征 得 直 言 妾 幸 备 数 后 宫 安 敢 不 贺?
(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
(1)在断句的基础上,给上面这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2)翻译上面这段文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2)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找机会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劝谏我,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震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进谏。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蹝基①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②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上》)
【注】 ①蹝基:锄头。②置邮:驿站。
(1)将“[ ]”内的内容用“/”断句。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蹝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2)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
参考译文:
齐国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夏后、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方圆没有超过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这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况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的时间,没有比现在隔得更长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饥饿的人什么都吃而不挑拣,干渴的人什么都喝而不挑拣,孔子说:“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到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虞君曰:“晋我同姓,不宜伐我。”宫之奇曰:“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虞公不听,遂许晋。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其冬,晋灭虢,虢公丑奔周。还,袭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是 岁 也 晋 复 假 道 于 虞 以 伐 虢 虞 大 夫 宫 之 奇 谏 君 曰 晋 不 可 假 道 也 是 且 灭 虞。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
(2)宫之奇带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当年冬天,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到周京。晋军回师偷袭并灭掉了虞国。
参考译文:
就在这一年,晋国又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进谏虞君说:“(虞国)不能借道给晋国,这样做将会灭亡虞国。”虞君说:“晋君与我同姓,不会攻打我们。”宫之奇说:“虞国与虢国,(好像)嘴唇与牙齿,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虞公不听,便答应借道给晋国。宫之奇带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当年冬天,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到周京。晋军回师偷袭并灭掉了虞国,俘虏虞公以及他的大夫井伯、百里奚,作为晋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人,但是没有废除虞国的祭祀。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飧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选自《战国策》)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与 不 期 众 少 其 于 当 厄 怨 不 期 深 浅 其 于 伤 心 吾 以 一 杯 羊 羹 亡 国 以 一 壶 飧 得 士 二 人。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2)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
参考译文:
中山国的国君宴请都城里的士大夫,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座。由于羊羹不够,司马子期没能吃上,他一怒之下,跑到楚国去,并煽动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君逃走。这时,有两个人提着武器,尾随在他的后面,中山君回过头来问这两人说:“你们为什么跟着我?”两人回答说:“在我们的父亲曾经快要饿死的时候,(多亏)您给了他饭吃,他才没有死。父亲在临死的时候,叮嘱我们说:‘一旦中山君有急难,你们俩一定要冒死去保护。’所以,我们是来保护您,愿为您效死力。”中山君听罢,仰天长叹:“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学 校
黄宗羲①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②,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③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住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_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④。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论者乃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⑤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 ①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为东林党人,是“复社”领导人之一。②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③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④李纲:字伯纪,北宋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罢官。⑤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阎之细          闾阎:民间
B.则群擿以为非 擿:指摘
C.大狱讼则期吏民 期:限期
D.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咎:责备
解析:选C。期:召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则群趋以为是
②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B.①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C.①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①论者乃目之为衰世之事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解析:选D。A.①动词,认为;②作语气词。B.①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②代词,它。C.①承接连词,那么;②转折连词,却。D.均为副词,居然,竟然。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B.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C.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D.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解析:选B。找到并列句式和语气词。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住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人才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
②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这是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
③东汉有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
参考译文:
学校是用来培养人才的。不过古代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止如此,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于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等等,这些事情自古都要在壁雍举行。而且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家都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而把判断是非的任务交给学校的公论。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
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赞扬过的,大家就全都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限期、赋税、司法等等,全都交给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算什么要紧的事情。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争竞,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贵之地,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人才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
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可是,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羞辱。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政治权力来与书院争胜。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这是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开始的时候,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后来,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人才,反而成了迫害人才的场所,这样的话,朝廷还要沿袭前代的名目而设立学校干什么呢?
东汉有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宋代的太学生聚集到宫门之外,擂鼓上书,请求起用李纲。这两件事还算接近于三代的风气。如果当时在朝廷当政的那些人,认同太学生的是非判断,一定可以使盗贼奸邪们屈从于正气的权威!皇位得以安稳,国家能够保全。但是很多人却把东汉、宋代太学生做的这些事情看成是亡国的表现,却不知道国之所以灭亡,正是由于收捕党人、打压言论、拘禁异议人士、破坏学校追求真知真理造成的,怎么能责备学校的学生呢!
1.下列与“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解析:选C。例句的句式是被动句,“拘”字本身表被动,属意念上的被动句。C.尽管有“于”字,但“于”在这里是“在”的意思,属于介宾短语后置;A.的“逼”字表被动;B.前一个“于”字表被动;D.“见”字表被动。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解析:选D。①④⑦句是宾语前置句,②⑥句是判断句,③⑤⑧句是被动句。
3.下列句子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解析:选B。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B项为定语后置句。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 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节选自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
(1)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今 之 人 慕 趣 之 名 求 趣 之 似 于 是 有 辨 说 书 画 涉 猎 古 董 以 为 清 寄 意 玄 虚 脱 迹 尘 纷 以 为 远 又 其 下 则 有 如 苏 州 之 烧 香 煮 茶 者。
(2)通过这段文字,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
(2)作者认为,世上人所难以得到的只是一个“趣”字,只有摈弃那些追求“趣”的表面功夫,从精神实质上去领会才能获得“趣”,也批评了当时的伪趣之风。
参考译文:
世间人所难获得的只有趣罢了。趣就好比是山上的颜色,水里的滋味,花里的光影,女人的姿态,即使是很会说话的人也不能说出一句话来,只有那些内心有体会的人才能够知道。现在的人仰慕着趣的名声,追求近似于趣的东西。于是有分辨评说着书法绘画,鉴赏着古董的就自以为是“清”了。又有不务实际想些玄奥道理,离开红尘、不问世事的就自以为是“远”了。等而下之,又有像那苏州(应物)刻意烧香煮茶的人。这些都是趣的皮毛,和趣的实质没什么关系。
5.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如是而天子犹为不失其民者,盖特号而已耳。虽欲食蔬衣敝,憔悴其身,愁思其心,以幸天下之给足而安吾政,吾知其犹不得也。然则善吾法而择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财,虽上古尧、舜,犹不能毋以此为先急,而况于后世之纷纷乎?
(节选自王安石《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1)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是而天子犹为不失其民者,盖特号而已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句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三个分句都是判断句式,“者”或“者……也”,翻译时要译出判断的意思;三个分句构成排比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句式的统一。(2)句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如是”意思是“如果到了这个地步”;“失”译为“失去”;“盖”,副词,表推测,译为“大概”;“特”,副词,“只、仅仅”;“号”译为“名义”。
答案:(1)能聚合天下之民众的是经济,治理天下经济的是法令,执行天下法令的是官吏。
(2)如果到了这个地步还说是皇帝没有失去百姓,那只不过是徒有天子之名罢了。
参考译文:
能聚合天下之民众的是经济,治理天下经济的是法令,执行天下法令的是官吏。官吏不好,即便有法令而不能贯彻;法令不当,即便有财物也无从管理。经济形势很好而不妥善管理,那样连田间街巷中的卑贱之人都有操纵市场的势力,获得垄断各种物资的利益,来与皇帝争夺黎民百姓,从而放纵他们自己的无穷欲望,这不一定需要豪门强宗大势力的人才可以办到。如果到了这个地步还说是皇帝没有失去百姓,大概只不过是徒有天子之名罢了。即使皇帝粗衣淡饭,终日操劳得精疲力尽,忧愁郁结于心,想使天下富足政治安定,我们知道这依旧是行不通的。但是如果制定正确的法令,选择好的官吏来贯彻,从而管理好天下的经济,即使是上古时代的尧、舜,也不能不以理财为第一重要的事情,更何况后世乱乱纷纷的世道呢?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kū)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dié)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qù)辽(xiònɡ),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1)请用“/”为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夏 宜 急 雨 有 瀑 布 声 冬 宜 密 雪 有 碎 玉 声 宜 鼓 琴 琴 调 和 畅 宜 咏 诗 诗 韵 清 绝 宜 围 棋 子 声 丁 丁 然 宜 投 壶 矢 声 铮 铮 然 皆 竹 楼 之 所 助 也。
答案: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2)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钱便宜而且省工。
②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参考译文:
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因而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闻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里江山形胜之外,但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此亦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那齐云、落星两楼,高是算高的了;井幹、丽谯两楼,华丽也算是非常华丽了!可惜只是用来蓄养妓女、安顿歌儿舞女,那就不是风雅之士的所作所为了,我是不赞成的。
我听竹匠说:“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至道二年调到扬州;至道三年重返中书省;咸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贬往齐安的调令;今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四年当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7.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注]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北宋苏轼《贾谊论》)
【注】 地名,今山东临淄县西南。
A.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B.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C.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D.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答案:C
参考译文:
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拟岘台记
曾 巩
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山也。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其间,独求记于予。
初,州之东,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其外连山高陵,野林荒墟,远近高下,壮大闳廓,怪奇可喜之观,环抚之东南者,可坐而见也。然而雨隳潦毁,盖藏弃委于榛丛茀草之间,未有即而爱之者也。君得之而喜,增甓与土,易其破缺,去榛与草,发其亢爽,缭以横槛,覆以高甍,因而为台,以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浪波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至于高桅劲橹,沙禽水兽,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之下。山之苍颜秀壁,巅岩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至于平冈长陆,虎豹居而龙蛇走,与夫荒蹊丛落,树阴晻暖,游人行旅,隐见而断续者,皆出乎衽席之内。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旁皇徙倚。则得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适也。
抚非通道,故贵人蓄贾之游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螣之灾少。其民乐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垣,而晏然不知枹鼓之警,发召之役也。君既因其主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观之美,亦将同其乐也。故予为之记。其成之年月日,嘉岉二年之九月九日也。
 (1)对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雨隳潦毁      隳:毁坏
B.盖藏弃委于榛丛茀草之间 委:废弃
C.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 客土:好的土壤
D.发其亢爽 亢爽:地势高旷
解析:选C。客土:别的地方的土。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台也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B.①以脱埃氛,绝烦嚣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C.①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①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其间
②客从外来,与座谈
解析:选A。A.助词,表判断。B.①连词,表目的;②连词,表修饰。C.①连词,表转折,可是;②连词,表假设,如果。D.①连词,和;②介词,和。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之苍颜秀壁,巅岩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人行旅,隐见而断续者,皆出乎衽席之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晏然不知枹鼓之警,发召之役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山峦的苍翠,岩壁的秀美,顶峰的挺拔,裹挟着光影而迫近天上的星辰。
(2)来往的行人,时隐时现又断断续续,(这一番景象)都在人们端坐拟岘台时扑入眼帘。
(3)太太平平不知道军事(或“击鼓”)警报,应征去作战的事。
参考译文:
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在治理抚州的第二年,在靠城的东角修筑一座高台供人游览,并给它取名叫拟岘台,意思是说那儿山峦溪水的形态,可以同岘山相比拟。裴君多次和下属官吏以及外地寄居在本州的宾客在台上游览,独自向我请求写篇记。
起初,抚州城东面靠着一座大山丘,护城壕沟凭借一条大溪流,城角是从别处运土修成,耸立在溪流之上。城角外面山峦连绵,高陵挺拔,苍翠的林木,荒凉的废墟,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气象雄壮开阔,令人惊奇欣喜,这番环绕抚州城东南部的景观,坐在城角都能一览无余。然而经过雨水的冲刷破坏,城角逐渐被掩埋废弃在树丛杂草之中,再也没有到这里登临而喜爱它的人了。裴君发现这个地方后特别高兴,于是增筑砖石土方,改变它的破损残缺面貌,去除掉灌木丛和杂草,展现出它的地势高旷,周围插上栏杆,上面盖起亭阁,顺势就建起了一座高台,用来脱离世俗之气,隔绝人间喧嚣,使云气往来,风雨降临。然后小溪的平软沙滩,长长的流水,微风拂动而远处传来的响声,以及波浪汹涌,如同冲破山体、卷走树木的奔突气势。直至高帆长桨的船只,沙滩上飞禽和水中动物,上下浮沉的情景,都在人们漫步拟岘台时呈现出来。山峦的苍翠,岩壁的秀美,峰顶的挺拔,裹挟着光影而迫近天上的星辰。直至平缓的山冈,扩展开来的陆地,如同虎豹蹲立,又像龙蛇飞奔,还有荒僻的小路,散布的村落,在树荫的掩映下或明或暗,来往的行人,时隐时现又断断续续,(这一番景象)都在人们端坐拟岘台时扑入眼帘。至于烟云的疏散和聚集,日光的闪现和隐没,四季的晨景与暮色,雨天晴天的明亮与昏暗,变化不同,尽管观赏起来让人不厌倦,可即使真有特高明的人,也不能把这景色描述得穷形尽相。登临拟岘台的人,有的饮酒,酣畅淋漓,有的唱歌,激扬壮烈;有的静观,轻移脚步,有的徘徊来徘徊去,四处凭倚栏杆。他们游台时耳闻目睹的景色和心中的感受,由此而得到的欢乐尽管各不相同,但人人都心满意足了。
抚州并不是交通要道,所以有地位的人和富商不到这里来。但这里良田很多,所以水旱虫灾也很少发生。当地居民很高兴种田植桑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所以放牧在山谷的牛马到了时候不牵回家,堆放在野外的粮食不垒墙守护,太太平平不知道军事报警,应征去作战的事。裴君顺应当地的民俗,用简单清静的办法进行治理,所以能够有闲暇的日子休息,而在拟岘台寄托自己的快乐。州里的男女老少,很满意生活的安定和州事的治理,这回又得到了游览观赏的好去处,也必将与裴君同样快乐。所以我为裴君写了这篇记。写成的具体时间是嘉岉二年九月九日。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_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诚畏死       诚:如果
B.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尤:归罪,责备
C.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将:率领
D.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讲:演讲
解析:选D。讲:筹谋,考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授之柄而处其下    吾从而师之
B.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作《师说》以贻之
C.外无待而犹死守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D.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以其无礼于晋
解析:选D。A.代词,他。B.连词,来。C.连词,表转折。D.介词,在;对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张巡传》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一是没有为许远立传,二是没有能够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B.由于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所以两人不能接到父辈就义的通知,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
C.虽然睢阳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但是用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就如同绳子断了就责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方一样无知。
D.文章将张、许二人与众多弃城保命和拥强兵而观望的人进行了对比,热情赞美了张、许二人的功劳。
解析:选B。“通知”一词,应理解为“完全了解”。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守 一 城 捍 天 下 以 千 百 就 尽 之 卒 战 百 万 日 滋 之 师 蔽 遮 江 淮 沮 遏 其 势 天 下 之 不 亡 其 谁 之 功 也。
答案:守一城/ 捍天下/ 以千百就尽之卒/ 战百万日滋之师/ 蔽遮江淮/ 沮遏其势/ 天下之不亡/ 其谁之功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难道说像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2)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
参考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地名)人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的这篇传记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完全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如果许远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以他所爱之人的肉充饥,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哪怕极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等不到外来的救兵仍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出死亡的期限。许远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难道说像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一面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备这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方,他也太不懂道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像张巡、许远所成就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呢!
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终不相救,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成功。张、许二位贤能,他们已经考虑的很周到了!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死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同比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韩愈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

题组一  基础练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而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然陈涉翁牖绳枢之子,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来”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
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④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⑧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2.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呵”,“喝问”
②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
③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哪里”
④疑问代词,“为什么”
⑤疑问代词,“怎么”
⑥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3.乎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与蔺相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②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③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④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⑤表示疑问语气的助词,相当于“吗”
⑥语气助词,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乃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副词,“就、才”
②副词,表转折,“竟、却”
③副词,“就”
④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⑤副词,“甚至”
⑥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
5.其
①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节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与蔺相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
②语气助词,无实义
③语气副词,表揣度,“大概”
④语气副词,表反诘,“岂,难道”
⑤远指代词,“那、那个、那些”
⑥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⑦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⑧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
⑨代词,表第一人称,“自己”
⑩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6.且
①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并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节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副词,“将要”
②副词,“暂且”
③副词,“将要”
④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⑤句首语气词,表示进一层,“还有”
⑥连词,表递进,“而且”
⑦连词,表让步,“尚且”
7.若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连词,表假设,“如果”
②动词,“似、好像”
③代词,“这样”
④代词,第二人称,表领属,“你的”
⑤动词,“及、比得上”
⑥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8.所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郦元之所见闻(《石钟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与蔺相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名词,“处所、地方”
②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佩带的玉”
③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去的地方”
④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得到的感受”
⑤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见到听到的情况”
⑥助词,和前面的“为”构成“……为……所”式,表示被动
⑦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原因,“……的原因,……的缘故”
⑧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的原因,……的缘故”。
9.为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并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等
②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④介词,“被”
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10.焉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节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②代词,“哪里、怎么”
③兼词,于彼,“在那里”
④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⑤代词,相当于“之”,表处所,“那里”
⑥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
⑦代词,表第三人称,“它们”
11.也
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②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③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④用在句末,表示肯定和感叹语气
12.以
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竞周容以为度[《离骚(节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与蔺相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
②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
③介词,“因”
④介词,“把”
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
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译为“用(凭)……身份”
⑦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⑧介词,“在……时候”
⑨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
13.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与蔺相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苏武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与蔺相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连词,“于是、就”
②介词,“趁着”
③介词,“依、随着”
④介词,“凭借”
⑤介词,“经由、通过”
⑥连词,“因而”
⑦介词,“依照、根据”
14.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与蔺相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介词,“从”
②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介词,表比较,“比”
④介词,“向”
⑤介词,“对、对于”
⑥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
⑦表被动,被
⑧介词,表示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
15.与
①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赤壁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介词,“和、同”
②连词,“和、同”
③介词,“给”
④连词,“和、同”
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吗”“吧”
⑥动词,“亲附、亲近”
⑦动词,“给予”“送给”
16.则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②连词,相当于“就”,表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
③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
④副词,“就是”
⑤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17.者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何者?上下之分也(《史记·儒林列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助词,相当于“……的人”
②助词,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③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④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⑤助词,放在表时间的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⑥助词,放在陈述句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18.之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宋何罪之有(《公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节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
②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补足音节,无实义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⑥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指示代词,“这、那”
⑧代词,“事理、道理”
题组二  能力练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①楚狱②。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③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④,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⑤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既如是,忠、平何故引入?”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帝曰:“既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主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⑥,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⑦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及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忤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有改动)
【注】 ①考案:审处。②楚狱: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刘英为楚王。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楚王因谋逆被废自杀。因这一案件受牵连而被处罚的人“以千数”。③显宗:汉明帝刘庄。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样。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称“有罪不判,重罪轻判”为出罪,称“无罪判刑,轻罪重判”为入罪。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D。D项,①表转折关系,②表承接关系。A项,均为介词,表工具、方法等。B项,均为副词,表顺承关系。C项,均为介词,表对象。
参考译文: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永平年间,寒朗以谒者身份代理侍御史,与太尉、司徒、司空属官共同审理楚王谋反案。颜忠、王平等的供词牵连到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刘建等人的供词说没有与颜忠、王平见过面。当时显宗大怒,官吏害怕,凡有牵连的人,一律陷入案中,没有人敢按照实情宽大处理。寒朗同情他们的冤屈,试用刘建等人的形貌单独审问颜忠、王平,而两人错愕竟认不出来。寒朗知道其中有诈,于是上书说刘建等没有谋反,纯粹是颜忠、王平二人诬陷,并怀疑天下无辜受牵连的人大多如此。显宗就召寒朗进宫,问道:“刘建等如果没有罪,颜忠、王平等人为什么要牵连他们?”寒朗答道:“颜忠、王平自知所犯的是大逆不道之罪,所以想牵连很多的人,希望表明自己无罪。”显宗道:“既然是这样,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些上奏,案子审理完了,还(把他们)长久地关押到现在呢?”寒朗答道:“我虽考查他们没有事,但是担心国内还有别人揭发他们的谋反之罪,所以不敢及时报上来。”显宗发怒骂道:“竟这样模棱两可,快拿下去!”左右的侍卫正要将寒朗拉下去,寒朗说:“希望说完这句话后再被处死。小臣不敢欺君,只是想帮助国家罢了。”显宗问道:“谁和你一起写的奏章?”寒朗回答道:“臣自知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我看到调查案件的人,都说奸恶大事,臣子都应该痛恨,拷问无罪放出不如按供词抓捕进去,可以不承担责任。因此拷问一个连累十个,拷问十个连累百个。又公卿朝会时,陛下问及得失,都是长跪在地下说,旧制叛逆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才只办本人的罪,这是天下最大的幸运。等回到家里,口里尽管不说,却仰头叹息,没有哪个不知道下狱者大多冤枉,但没有敢忤逆陛下的人。我现在把要说的说了出来,的确是死而无悔。”显宗怒意消解,下诏叫寒朗出去。两天后,显宗亲自到洛阳狱中审录囚徒,释放出一千多人。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寓山注》序
[明]祁彪佳
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牗,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选自《祁彪佳集》,有删改)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 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
B.若有感触焉者 客有指点之者
C.朝而出,暮而归 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
D.如良医之治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解析:选D。D.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A.介词,用;介词,由于。B.表陈述语气,助词;定语后置标志。C.连词,表修饰